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 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1 1~5的认识单元说明:本单元内容聚焦于数概念的基础层面,主要由“5以内各数的认识”以及“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两大部分构成。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起始点,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在此阶段,学生将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初步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后续更深入的数学学习筑牢根基。教学建议1. 写数字教学重点与习惯培养教学重点定位:将写数字确立为教学重点内容。写数字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技能,更是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良好习惯的重要契机。书写习惯培养策略:在教学写数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科书中的书写范例。详细讲解写数字的起点、笔顺以及终点的标志等关键要点。例如,在教写数字“1”时,向学生明确起点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中间偏上位置,从上往下垂直书写,终点在左半格下方中间;教写数字“2”时,说明先写上半部分的横折,从左半格上方中间起笔向右下方写横,再折向左下方,然后写下半部分的横,从横折的折点处起笔向右写横,终点在右半格下方中间。通过这样的细致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良好书写习惯。2. 分与合教学要点分与合的重要地位:分与合在数概念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同时也是计算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理解,更为后续的加减法运算等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学误区规避与有效方法:在教学分与合时,要避免学生仅仅停留在会背、会唱读的表面层次。应借助直观操作的方式,如使用小棒、卡片等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分与合的操作。例如,在学习5的分与合时,给学生5根小棒,让他们将小棒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多少种分法。通过这种直观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与合的实质,建立清晰的表象,从而便于学生记忆和应用。3. 加减法含义教学策略直观教学手段运用:在加减法含义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情境图、直观图等教学资源。例如,展示一幅有3个苹果和2个苹果的实物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总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3 + 2 = 5;再展示一幅有5个气球,飞走了2个的情境图,让学生思考还剩下多少个气球,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5 - 2 = 3。通过这些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强化理解训练方法: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开展“看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的活动,让学生观察直观图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式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如对于算式4 + 1 = 5,学生可能会说“图中有4只小鸟,又飞来了1只小鸟,现在一共有5只小鸟”。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算式的意义”,如让学生用画图、摆积木等方式来表示算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课题名称】第1课时 1~5的认识【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2页--16页。【教学目标】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读、写这5个数。2.借助计数器、点子图、小棒等学习用具,感知后一个数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增加1得到的,初步建立数感。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1~5各数的基数含义。教学难点:1~5各数的写法,初步培养数感。【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小棒、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卡片。教学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学具:小棒。【教学过程】一、构建场景,导入新课内容展示教材第12至13页的情境图片于课件上。教师引导:“瞧,这个院子真是热闹非凡!请大家细致观察,从这幅图中你们能发现哪些元素?试着和旁边的同学分享一下吧。”【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及房屋、树木、人物、小狗、椅子、玉米、南瓜、鹅、鸭子、向日葵、萝卜、大雁等。部分学生可能会具体指出数量,而有的则可能描述得较为零散或不完整。教师继续:“大家说了这么多,老师都快记不过来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记录下这些观察结果呢?”【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画下来、用点子图标记、直接写数字等方法。教师提问:“这么多方法中,哪一种最为简便呢?”(直接写数字)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1到5这几个数字。(板书课题:认识1~5)【设计思路】通过生动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实际问题的驱动下产生用数字表达的渴望,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二、学习与认读1~5各数初探“1”的奥秘教师引导:“我们先来数一数房子和小狗的数量。”【学情预测】学生回答:房子有1座,小狗有1只。教师随即在点子图卡片上画一个圆点,并展示数字“1”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朗读。教师:“大家找得真快!当我们发现数量为‘1’的事物时,就在点子图上画一个圆点来表示。那么,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数量也是‘1’呢?继续找找看。”【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发现还有1口水缸、1张石桌、1棵苹果树等。【设计思路】从图中数量为“1”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将实物抽象为数字“1”,并拓展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1”的含义。走进“2”的世界教师提问:“图中有多少只鹅呢?”【学情预测】学生回答:2只鹅。教师展示数字“2”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并请学生朗读。教师:“2只鹅应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呢?请大家在点子图上试一试。”邀请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操作。教师继续:“除了鹅,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数量也是2?比如椅子和秋千。”教师进一步引导:“在我们的身体上,也能找到很多数量为‘2’的东西,大家找找看。”【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找到2只眼睛、2只胳膊、2条腿等。【设计思路】通过类似的方法认识“2”,并鼓励学生从自身寻找实例,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探索“3”、“4”、“5”的奥秘教师:“图中还有哪些物体我们没数过?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请大家选择一种物体数一数,并在点子图上表示出来,再思考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随后进行全班交流。【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到3只大雁用3个圆点或数字“3”表示;4棵向日葵用4个圆点或数字“4”表示;5只鸭子用5个圆点或数字“5”表示。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发现更多可以用这些数字表示的事物。【设计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自主构建对“3”、“4”、“5”的认识,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联系生活,理解1~5的基数意义寻找生活中的“1”教师:“除了图中的事物,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比如1块黑板、1个讲桌等。大家也来试试用‘1’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吧,并在点子图上记录下来。”【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利用课桌上的物品进行描述,如1本数学书、1个笔盒等。探索生活中的“2”、“3”、“4”、“5”教师:“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可以用‘2’、‘3’、‘4’、‘5’来表示?记得边找边在点子图上做标记哦。”【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到多种实例,如2个黑板擦、3本练习册、4盏吊灯、5支铅笔等。教师提醒学生不仅限于教室,还可以扩展到操场或家中。【设计思路】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对应数量的物体,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提高数感。四、感受数的顺序计数器上的探索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计数器,初始时计数器上有1颗珠子。教师:“计数器上有几颗珠子?用哪个数字表示?”随后,课件逐步增加珠子数量,引导学生说出对应的数字和数量。点子图卡片的排序教师展示一系列点子图卡片。教师:“这些点子图卡片能按什么顺序排列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试试。”【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数字卡片的排序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请同桌间交流后排序。【学情预测】学生能顺利完成排序。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数序关系。【设计思路】通过计数器拨珠和卡片排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1~5的数序关系,加深对数的理解。五、跟进练习、巩固提升。1.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1题。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一对应地数出数量并圈出对应物品。2.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2题。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尺子连线完成题目。3.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3题。教师先让学生说出每种动物的数量再指导书写数字。4.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4题。教师先解释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表示方法。5.最后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1~5来表示?请大家课后找一找并与同学分享。”【设计思路】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巩固学生对1~5的认识和书写能力,同时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六、回顾整理,反思提升。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1.数量是1~5的事物都可以用1~5各数表示。2.1~5各数的排列顺序是1、2、3、4、5。【课后作业】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2.从课时练中选取。【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的重中之重是带领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理解数的意义。教师将数的意义的理解蕴含在多个活动中。例如用小棒摆数,将现实生活中的数进行初步抽象,使学生认识到,不管什么物体,只要数量是1的,都可以用1根小棒来表示。这样直观、形象和生动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数的含义。根据物品的数量涂色等活动则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数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感。虽然学生对1~5各数在学前就有所了解,但上课时发现,他们很难做到有序观察和整体全面地观察,以及完整地表达,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另外课后还要让学生加强数字的书写练习。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