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称重我很行》教学设计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曹冲称象的故事课题 《称重我很行》 课时 一课时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结合“掂物品、称物品”的实践,巩固克、千克、吨的质量观念,掌握用合适工具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能根据物体轻重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通过“比一比、称一称、选一选”等活动,发展“量感”和“实践能力”,提升对质量的感知、测量与单位选择的准确性。感受质量测量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决特别轻物体测量”的思考中,培养创新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教材分析 教材以“称重实践”为核心,是“质量单位”知识的实践应用延伸。通过“掂一掂比轻重→称一称知质量→选单位计量”的流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质量观念,掌握测量方法,解决“如何准确感知与测量质量”的问题,为后续“质量计算、单位换算应用题”奠定实践基础,是“量与计量”领域中“理论到实践”的关键衔接内容。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实践驱动→方法掌握→应用拓展”路径。先通过“掂物品比轻重”引发“需要准确测量”的需求;再指导用天平、盘秤等工具“称一称”常见物品,明确1克、1千克的实际质量;接着结合“粮食袋、水果”等实例,练习选择合适单位计量;最后提出“称特别轻物体的办法”,激发创新思考,体现“实践需求→操作方法→应用巩固→问题拓展”的认知闭环,帮助学生深化质量测量与单位应用的理解。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克、千克、吨,了解单位换算关系,但对“1克、1千克的实际质量”缺乏精准感知,需通过“掂、称”强化;对“不同称重工具的使用”不熟悉,需学习测量方法,突破“只知单位,不会测量”的困境。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与观察能力,能通过“掂一掂”初步判断轻重,但准确测量时,易因“工具使用不规范”导致误差;在选择质量单位时,易受“物体大小”干扰,需结合“实际质量”与“单位适用范围”判断;思考“特别轻物体的测量方法”时,缺乏“累积测量、精密工具”的创新思路,需教师引导发散思维。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掂实物、称物品”,精准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直观判断常见物品的质量范围,发展对“质量”的敏锐量感。2.掌握天平、盘秤等工具的使用方法,能规范测量物体质量,提升动手操作与实践应用能力,体会“测量工具服务质量感知”的价值。3.能将“质量测量与单位选择”应用于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生活质量计量中的实用性,强化“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4.在思考“特别轻物体的测量方法”时,能提出“累积测量、使用精密工具”等创新思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质量,能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教学难点 建立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概念,准确选择计量单位。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个足球重450( )。 一头大象重4( )。 一辆货车限载5( )。 一本数学书约重150( )。2.填一填。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个“猜轻重”游戏!课件出示: 师:老师这里有橙子和鸡蛋,大家先掂一掂,猜猜哪个重?师:有人猜橙子重,有人猜鸡蛋重,那怎么才能准确知道谁轻谁重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学习的质量的比较与称量知识了。板书课题:称重我很行 学生纷纷掂一掂,猜测。 以“猜轻重”游戏为切入点,契合三年级学生“爱游戏、爱动手”的年龄特点。通过“掂橙子和鸡蛋”的直观操作,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初步判断物体轻重,快速调动课堂氛围,打破“数学学习枯燥”的刻板印象,让学生在轻松的互动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解决“课堂开场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比一比师:找一些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轻重。课件出示:师:现在分小组,每人掂一掂橘子、苹果、鸡蛋,比一比轻重,说说感受。师巡视,然后提问:谁来说说?师:当掂着差不多重时,怎么准确比较?师把苹果和橙子放在电子秤上:师:你发现什么了?师:看来当掂不出轻重时,称量能帮我们准确比较。 学生分小组活动。 学生1:我掂一掂,发现橙子比鸡蛋重。学生2:我掂苹果和橙子,感觉差不多重,这样比不出来。学生:需要称一称,再比较。学生:一个苹果重226克,一个橙子重195克,苹果比橙子大约重30克。 通过“掂橘子、苹果、鸡蛋”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初步比较物体轻重,在“掂一掂、说一说”中调动触觉感知,将抽象的“轻重”转化为具象体验,避免“仅靠想象理解轻重”的问题,为后续“准确比较”铺垫基础。 制造认知矛盾,引出称量工具:当学生发现“掂着差不多重时无法准确判断”,自然引出“用电子秤称量”的需求,凸显“工具称量的必要性”。通过电子秤显示的具体数据,让学生直观看到“看似差不多的物体实际重量有差异”,理解“科学称量是准确比较的关键”,解决“仅凭手感判断不准确”的问题,培养严谨的认知态度。探究2:称一称课件出示:称一称常见的物品,看看1克、1千克或1吨这样的物品有多少。师:你知道1克、1千克或1吨有多重吗?师:我们先来感受一下1克黄豆的重量。师拿出课前准备的天平和黄豆,并介绍:天平一般以克为单位,左盘放要称的物品,右盘放砝码。当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即天平平衡时,就表示左盘中的物品和右盘中的砝码一样重。课件出示:师:下面我们就利用天平称出1克的黄豆。师操作,并讲解称量过程:先在右盘放1个1克的砝码,再往左盘1粒1粒地放入黄豆,直至天平平衡。课件出示:师:1克黄豆有几粒?师:谁来掂一掂这5粒黄豆,感受1克的重量。师:1克有什么感觉?师:1克的感觉很轻,几乎感觉不到,好像手上没有放东西一样。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说大约?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师:这些物品的重量有1克吗?我们用天平验证一下。师用天平验证,然后说: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比如1颗纽扣、一枚小螺丝钉等。接下来,我们来感受一下1千克西红柿的重量。课件出示:师:大家请看弹簧秤,上面的指针正好指向1,说明口袋里的西红柿正好是1千克。1千克西红柿有几个?师: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师拿出两袋500克的盐,然后说:小组成员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重量。师: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苹果?估一估。师:大家的估计准确吗?拿着苹果去称一称。师:请大家用一只手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体,另一只手掂一掂1克重的物体,你有什么感觉?师:1吨大约有多重呢?如果1袋粮食重100千克。那么多少袋粮食重1吨?课件出示:师:1袋粮食重100千克,10袋重1吨。如果我们每个人约重25千克,那么多少人约重1吨?课件出示: 师:如果让你把40人背起来,你能背起来吗?师:1吨的重量非常重,所以“吨”通常用在计量大宗物品上。分小组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 学生摇头。学生:5粒黄豆大约重1克。学生轮流掂一掂。学生自由说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因为每粒黄豆不一样,所以不是很准确。学生1: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学生2:2枚曲别针的重量大约是1克。……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1千克西红柿大约有6个。学生:两袋500克的盐。学生掂重量,感受1千克物体的重量。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自由估一估。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然后反馈:4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大约重1千克。学生掂一掂,然后回答:1千克比1克重得多。学生推算:10袋粮食就是10个100千克,也就是1000千克,即1吨。学生独自思考,然后独自计算得出:40人约重1吨。学生:太重了,背不动。学生分组称一称,然后集体展示反馈。 针对“1克”,通过天平称量“5粒黄豆”,让学生亲手掂一掂,感受“很轻、几乎无感觉”的特点,结合“1颗纽扣、1枚小螺丝钉”等生活实例,建立“1克”的具体概念。针对“1千克”,用弹簧秤称量西红柿、两袋500克盐,让学生通过“数个数、掂重量”感知“1千克”的实际分量,还通过“估苹果个数再称量验证”,强化“1千克”与具体物品数量的关联。针对“1吨”,通过“10袋100千克粮食、40个25 千克的人”的换算与“能否背起40 人”的设问,将抽象的“1吨”转化为可想象的场景,理解“吨用于大宗物品”的适用范围。探究3:选一选,想一想师:看“选一选”,计量卡车、梨、小狗的质量,用什么单位合适?课件出示:计量下面的物体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师:谁来说说?师:计量很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吨作单位。如果要称出特别轻的物体的质量,你有什么办法吗?比如一片羽毛。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遇到问题要积极想办法解决。要称出特别轻的物体的质量,可以称出像这样的多个物体的质量,再推出1个物体的质量。 学生1:卡车很重,需要机械才能搬动,所以选择“吨”来计量。学生2:梨,一只手就可以拿起,比较轻,所以用,“克”来计量。学生3:狗,需要用两只手抱起,比较重,所以用 “千克”来计量。学生1:可以多找一些一样的羽毛,一起称,再算一片的质量。学生2:用更精密的秤,比如电子天平。…… 通过“卡车、梨、小狗”的单位选择,让学生结合 “克—千克—吨”的认知,快速匹配合适单位,强化“根据物体重量选单位”的逻辑,解决“单位使用混淆”的问题,提升知识应用准确性。提出“称一片羽毛”的挑战,引导学生思考“称多个再推算单个”的方法,打破“只能直接称量单个物体”的思维局限,培养“转化、变通”的数学思维,解决“遇到特殊情况不知如何称量”的问题,提升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想一想,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3.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算一算。4.春光水果超市3天售出的水果够1吨吗? 5.一辆重3000千克的车上装着2台同样的机床,每台机床重2000千克,现在要通过一座限重10吨的桥,是否能安全通过?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称重小课堂圆满结束啦!咱们一起解锁了好多称重小技能,回家以后,大家可以找找家里的苹果、书包、洗衣液,先掂一掂、估一估它们有多重,再看看包装上的重量标签,验证一下自己估得准不准。 学生1:我知道掂不出轻重时要称量。 学生2:我还认识了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板书设计 称重我很行掂不出 → 称量5粒黄豆大约重1克。1千克西红柿大约有6个。1袋粮食重100千克,10袋重1吨。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看图填空。2.选一选,填一填。(1)一只大公鸡重3( )。 (克,千克)(2)( )个鸡蛋约重1千克。 (8,10,16)(3)一袋大米重25( )。 (克,千克)(4)一块香皂重( )克。 (15,150,1500)(5)一桶花生油重( )。 (5千克,50克,500克)能力提升:1.一辆自重2800千克的汽车,车上装有3台机床,每台机床重1000千克,要通过一座限重5吨的桥,是否安全?2.在一辆载重量4吨的货车上,装5箱700千克的货物,超载了吗?拓展迁移:1.用家里的秤称一称1千克的物品,看看有多少个。2.找找家里的苹果、书包、洗衣液,先掂一掂、估一估它们有多重,再看看包装上的重量标签,验证一下自己估得准不准。教学反思 从“掂物体比轻重”的直观操作入手,逐步过渡到“用工具称量”“理解质量单位”“灵活选单位”,遵循“具象—抽象—应用”的认知逻辑,学生容易跟上节奏,参与度高,有效突破了质量单位抽象的教学难点。虽然通过换算和设问让学生理解“1吨很重”,但缺乏实物关联,部分学生对“1吨”的感知仍停留在数字层面,不够具象。课后可以布置“寻找生活中的1吨”的任务,让学生观察超市里“1吨装的大米”“1吨的货车载重标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曹冲称象的故事》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曹冲称象的故事》单元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二学段“曹冲称象的故事”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以‘曹冲称象’故事为依托,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等量的等量相等,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学业要求”中指出:“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形成问题意识。能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曹冲称象’的基本原理是等量的等量相等,能针对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制订称重的实践方案,并能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丰富度量的活动经验。”(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质量单位”展开,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引子,引出质量概念。依次介绍克、千克、吨这三个常用质量单位,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认识不同秤的使用及对应的质量单位适用场景,明确克与千克、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同时,安排“比一比、称一称、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以及结合曹冲称象方法的“称重大挑战”,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表象,掌握质量测量与估算方法,感受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量感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学生认知情况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轻重有直观感受,但对“质量单位”的认知较为模糊,缺乏系统的质量概念。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克是较小的质量单位,千克次之,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学生难以直接感知1克、1吨的实际质量,对单位间的换算易混淆。在实际测量与估算中,选择合适质量单位、准确估算物体质量的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生活体验来强化认知,逐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表象与量感。二、单元目标拟定1.认识克(g)、千克(kg)、吨(t),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表象,明确克与千克、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2.能正确使用常见的秤测量物体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描述物体轻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3.掌握估测物体质量的方法,能结合生活经验对常见物体的质量进行合理估算。4.通过“称一称、比一比、估一估”等实践活动,经历质量单位的认识与应用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推理能力。5.在解决“选择质量单位、换算、估测质量”等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选择策略,提升数学应用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6.感受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7.在实践操作、小组合作与“称重挑战”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学习自信心。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表象,掌握克与千克、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2.能正确选择质量单位描述物体轻重,进行质量测量、换算与合理估测。(二)教学难点1.建立1克、1吨的质量表象,理解吨的实际应用场景,准确估测较大或较小物体的质量。2.灵活运用质量单位及换算关系解决复杂实际问题。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以“曹冲称象”的经典故事引入质量概念,既贴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又巧妙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为后续质量测量与估算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让抽象的质量知识变得生动有趣。2.生活联结,直观感知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秤和物体,将质量单位的认识与应用融入日常场景,通过“找一找、认一认、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直观感知各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降低学习难度,体现数学的实用性。3.实践驱动,注重建构安排“比一比轻重、称一称物品、估一估质量、称重大挑战”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用天平称5粒黄豆感知1克,用盘秤称西红柿感知1千克,结合跑道想象1吨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体验中主动建构质量单位的表象,掌握质量测量与估算的方法,发展量感与动手能力。4.梯度递进,螺旋上升质量单位的学习从较小的克,到中等的千克,再到较大的吨,遵循“由小到大、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内容编排从单位认识、换算,到实际测量,再到综合估测与“曹冲称象”方法的应用,逐步拓展知识应用范围,契合学生认知发展,实现能力螺旋提升。5.文化渗透,拓展视野通过“小讲堂”介绍生活中其他质量单位及古代质量单位,结合成语中的质量单位,渗透数学文化,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单元数量 综合与实践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综合与实践 曹冲称象的故事 质量单位的认识 1称重我很行 1称重大挑战 1小讲堂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曹冲称象的故事.1《质量单位的认识》 目标: 认识质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根据物品的轻重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探究1:“曹冲称象”中的数学 → 探究2: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 探究3:读取质量 → 探究4:小调查 → 1.能说出曹冲称象的步骤和方法,理解曹冲称象的数学道理。 2.能借助课前调查认识质量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能正确读取称重工具的示数。 4.能说出调查方式,并完成课后调查动物质量。曹冲称象的故事.2《称重我很行》 目标: 能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感受不同物品的轻重,认识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计量物体质量。 探究1:比一比 → 探究2:称一称 → 探究3:选一选 → 1.能掂一掂,初步比较,称一称,准确比较。 2.能称一称感知1克、1千克或1吨这样的物品有多少。 3.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并找出称量特轻物体的方法。曹冲称象的故事.3《称重大挑战》 目标: 学生能利用已知质量的物品,通过比较、等量替换等方法估测或 “称量” 其他物品的质量,进一步巩固质量概念与单位认知。 探究1:估一估,称一称 → 探究2:无秤情况下的质量称量 → 1.能找一些常见的物品,先估一估质量,再称一称。 2.能用一袋的盐质量想办法称出1个水杯、1盆花物品的质量。曹冲称象的故事.4《小讲堂》 目标: 学生了解生活中除克、千克外的质量单位及换算关系,认识杆秤等秤具;知晓成语中质量单位的含义,深化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探究1:分组选择探究问题 → 探究2:小组汇报分享 → 探究3:成长小档案 → 1.能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分组研究。 2.能根据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3.能写一写或画一画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并评价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三上 曹冲称象的故事2《称重我很行》(教案).doc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的故事》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