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圆7 切线长定理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圆7 切线长定理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3.切线长定理 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3章“圆”的第7节。内容包括切线长的定义;切线长定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切线性质和判定定理之后,对圆的切线性质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切线长定理揭示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决与圆相关的线段相等、角度相等、三角形全等或相似等问题的重要依据。它在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后续学习正多边形与圆等内容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切线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切线长的定义。
2.理解并掌握切线长定理。
3.能运用切线长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二)教学目标解析
1.理解切线长的概念和定理;
2.经历探索切线长定理的过程,发展探究意识;
3.通过体会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体验内切圆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掌握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基本性质、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对通过实验、观察、猜想然后证明的数学活动形式比较感兴趣。
但在面对复杂几何图形时,如何准确识别图形特征、添加合适的辅助线,以及综合运用多个定理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降低理解难度,并通过由易到难的例题和练习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难点如下:
【教学难点】定理的探索过程以及如何构造辅助线利用定理解决几何问题。
四、教学策略分析
1. 情境创设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工件半径)或复习旧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探究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图、测量、观察、猜想,自主发现切线长定理的内容,再通过逻辑推理进行证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讲练结合法:在定理讲解和证明后,通过例题示范和适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复习引入
展示问题:“如何过圆外一点画圆的切线?能画几条?这两条切线有什么关系?” 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相关知识,唤起先前记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二)主动参与、感悟新知
探究一:切线长定义
1、提出问题:经过圆外一点P,作已知⊙O的切线可以作几条?
板书: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切线上,这一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2、剖析定义:
(1)找出中心词,把定义进行缩句。(线段的长叫做切线长)
(2)切线和切线长的定义有何区别?
【议一议】 如图所示,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是切点.
问题:(1)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学生分析: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点P,O所在的直线.
问题:(2)在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到相等的线段吗
想一想:切线与切线长是一回事吗?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1.切线是一条与圆相切的直线,不能度量;
2.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3、联系:都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探究二:切线长定理
如何证明PA=PB?
证明:如图,连接OA ,OB.
∵PA,PB是⊙O的两条切线
∴OA ⊥ AP,OB ⊥ BP。
又∵OA =OB ,OP =OP。
∴Rt△AOP≌Rt△ BOP(HL)
∴PA=PB。
切线长定理 过圆外一点画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符号语言表达
∵ PA、PB分别是⊙O的切线,点A、B分别为切点,
∴ PA=PB 。
设计意图:通过对切线长定理的证明,不但加深了对切线长定理的印象,还进一步掌握了切线的辅助线的做法,一举两得,证明定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思考:根据Rt△AOP与Rt△BOP全等,我们还可以得到其他一些什么结论?
∠OPA=∠OPB,∠POA=∠POB
切线长定理(拓展):过圆外一点画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已知: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和⊙O分别相切于L,M,N,P,图中的线段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
(1)DN=DP,AP=AL,BL=BM,CN=CM
(2)AB+CD = AD+BC
结论: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和相等。
性质对比
两组对边和相等:AB+CD = AD+BC
两组对角相等:∠A+∠C=180° ∠B+∠D =180°
例: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C=10,BC=24,☉O是△ABC的内切圆,切点分别为D,E,F,求☉O的半径。
解:连接 OD,OE,OF,则 OD = OE = OF,设 OD = r。
在 Rt△ABC 中,AC = 10,BC = 24,
∵ ⊙O 分别与 AB,BC,AC 相切于点 D,E,F,
∴ OD⊥AB,OE⊥BC,OF⊥AC,BD = BE,
AD = AF,CE = CF。
又∵∠C = 90°,
∴ 四边形 OECF 为正方形。
∴ CE = CF = r
∴ BE = 24 – r,AF = 10 – r
∴ AB = BD + AD = BE + AF = 34 – 2r
而 AB = 26,∴ 34 – 2r = 26
∴ r = 4,即 ⊙O 的半径为 4。
解法2如图,连接OA,OB,OC,
在Rt△ABC中,AC=10,BC=24,

∵ ⊙O分别与AB,BC,AC相切于点D,E,F,
∴ OD⊥AB,OE⊥BC ,OF⊥AC
设⊙O的半径为r,
∵ S△ABC=S△AOB+S△BOC+S△AOC,
∴AC·BC=AB·r+BC·r+AC·r,∴ r=4,即⊙O的半径为4。
(三)课堂总结
1、本节课研究了什么问题?
2、本节课经历了怎样的研究过程?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3、对今后数学研究的启发?你还有哪些疑惑呢?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脉络,提炼核心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同时加深对代数式价值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如图,在Rt△ABC 中,∠C = 90°,AC = 10,BC = 24,⊙O 是△ABC 的内切圆,切点分别是 D,E,F,求⊙O 的半径.
2. 已知⊙O的半径为3cm,点P和圆心O的距离为6cm. 过点P画⊙O的两条切线,求这两条切线的切线长.
3. 如图,PA、PB是⊙O的切线,A、B为切点,AC是⊙O的直径,∠BAC=25°,求∠P的度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