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表格式)初中生物学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6.2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表格式)初中生物学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 16 章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第 一 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第一课时
年级 初二年级 授课时间 2课时
课题 第 一 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第1课时
教材分析 神经系统作为人体调节的核心系统,其结构与功能的学习是理解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基础。教材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与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的组成切入,通过真实病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结构的功能定位,如大脑的视觉中枢、脊髓的传导与低级反射功能等。在此基础上,重点引入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突起、神经纤维)和功能(接受刺激、传导冲动),揭示神经系统调控的微观基础。教材通过“坐骨神经损伤”等案例分析,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强调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并为后续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奠定知识框架。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初步建立"神经系统分层调控"的生命系统观,理解生物体协调统一的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层级 说出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脊髓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12对)和脊神经(31对)构成。 列举脑各部分的典型功能(如大脑皮层含感觉/运动/语言中枢,脑干调节呼吸/血压)。 说明脊髓的双重功能:低级反射(如排尿)和传导通路(联系脑与躯干)。 阐明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识别神经元的组成:细胞体(含细胞核)、突起(树突、轴突)及外包的髓鞘。 解释神经纤维(轴突+髓鞘)、神经(神经纤维束)的形成关系。 概括神经元的核心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系统观:通过分析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分级调控(如大脑高级中枢控制脊髓低级中枢),理解生物体结构的整体性与协调性。 结构与功能观:举例说明结构基础对功能的支撑(如坐骨神经的长纤维结构利于长距离信号传导)。 科学思维 归因推理:基于病例(如肿瘤致盲、脊髓损伤致截瘫)推断损伤部位与功能的对应关系。 模型建构:利用神经元结构模型,分析神经冲动传导的路径与方向(树突→细胞体→轴突)。 观点(如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结构实现选择性过滤); 构建“多器官协同维持稳态”的系统观(如肾脏与汗腺共同调节水盐平衡)。 态度责任: 健康意识:结合坐骨神经损伤案例,讨论保护脊柱、避免神经压迫的生活行为(如正确坐姿)。 科技关联:联系人工智能受神经系统启发的实例,体会生物学原理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分析脱水或水中毒的成因,理解维持水盐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广泛、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像智能语音助手、自动驾驶汽车等,都是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人工智能的诞生其实受到了人类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启发 问题:人类的神经系统由哪些结构组成呢?它调节的基本方式又是什么呢?当我们不小心碰到烫的东西,会马上把手缩回来,这是神经传递了烫的信号,然后手才缩回来 思考思考并尝试回答相应问题。
新知探究 一、 中枢神经系统
和周围神经系统 【问题探究】 人体的神经系统 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病症。从这些病例中推测出神经系统不同部分的功能。第一个案例是一位患者脑内长了肿瘤,肿瘤压迫大脑形成视觉的区域,导致患者失明;根据该案例 症状、病因、损伤部位推测,视觉的形成可能与大脑有关 第二个案例是一位前排球运动员在训练中不幸摔伤颈椎,颈部脊髓受到严重损伤,下肢没有任何损伤,但却发生了截瘫,下肢丧失运动能力,大小便失禁;根据该案例症状、病因、损伤部位推测,肢体运动、内脏活动与脊髓有关。第三个案例是一位搬运工在搬东西时不慎将腰部扭伤,致使由腰部脊髓通向右下肢的神经——右侧坐骨神经受到了压迫,右下肢没有任何损伤,却出现了麻木和疼痛等症状。根据该案例症状、病因、损伤部位推测,身体感觉可能与神经有关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由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大脑由左右半球组成,表面是大脑皮层,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高级神经中枢;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能传导神经信号,调节体温、食欲、睡眠等,还能调控垂体(一种内分泌腺)的活动;小脑能调节身体的随意运动,维持和调节姿势,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存在许多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可以调节呼吸、心率、血压等。 大脑中的高级神经中枢 脊髓的功能:反射: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传导: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与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1.分组讨论上述三个案例,进一步分析每个案例中神经系统受损部位与症状之间的关系,并推选代表进行发言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生理状况 2.展示脑和脊髓的模型,观察并指出大脑、间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的位置,加深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认识
【习题巩固】 下列结构中,不属于神经系统组成部分的是( ) A. 脑 B. 脊髓 C. 神经 D. 心脏 答案:D 解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心脏属于循环系统的器官,因此不属于神经系统。 思考回答问题
二、神经元 【问题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有这样的体验,保持同一个姿势久坐后,腿部会感觉到发麻,这可能是由于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或供血不足导致的。坐骨神经自脊髓至脚趾,可长达1米以上,是人体最长最粗的神经。 神经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是如何实现信息传递的呢?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具有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分布在脑和脊髓中颜色呈灰色的灰质部分;长的突起和套在外面的髓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就形成了神经。 坐骨神经损伤往往会引起下肢感觉消失和肌肉运动障碍。因为坐骨神经能将下肢的感觉信号传给神经中枢,还能将神经中枢的运动指令传给下肢肌肉。它损伤后,信号传递中断,就会导致下肢感觉消失和肌肉运动障碍。 一个成人有上千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形成贯通全身的复杂神经网络,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并通过信息传递和处理,实现对身体的调控。 【重难突破】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脑包括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各有其独特功能;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功能。需结合实例理解各部分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易错清单强化】 神经系统只包括脑和脊髓 →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脊髓只有反射功能 → 脊髓既有反射功能,又有传导功能 神经元的突起都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 树突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轴突负责将神经冲动传出 神经就是神经纤维 → 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才形成神经 绘制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比赛看谁画得准确、清晰
【习题巩固】 神经元的结构中,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 A. 细胞体 B. 突起 C. 轴突 D. 树突 答案:D 解析:神经元的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其中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轴突则负责将神经冲动传出。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展开。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分为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各部分有不同功能,如大脑皮层有多种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有反射和传导功能。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12 对脑神经和 31 对脊神经,负责传导神经冲动。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众多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神经网络调控身体。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第一课时)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高级神经中枢 间脑:传导、调节 小脑:调节运动、平衡 脑干:基本生命活动中枢 脊髓:反射、传导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12 对) 脊神经(31 对) 二、神经元 组成:细胞体、突起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
课后作业 下列关于脊髓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只具有反射功能 B. 只具有传导功能 C. 既有反射功能,又有传导功能 D. 既无反射功能,也无传导功能 答案:C 解析: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反射功能),还能将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传导功能)。 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具有( ) A. 细胞核 B. 细胞膜 C. 突起 D. 细胞质 答案:C 解析:神经元和其他细胞一样,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是突起,这是它能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的重要结构基础。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推测神经系统各部分功能,效果较好,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得出结论。利用生活中久坐腿麻、坐骨神经损伤等实例讲解神经元和神经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相对轻松。但在讲解神经系统复杂的组成和功能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后续可借助更多直观的模型、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练习环节,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尚可,但对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今后需加强相关题型的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