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整式的加法与减法教案2025-2026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整式的加法与减法教案2025-2026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4.2 整式的加法与减法(第3课时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 整式的加减 4.2整式的加法与减法,内容包括:第3课时 整式的加减.
2.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基础上进行的,之前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之前数的运算、用字母表示数、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节课所必需的基本运算技能.类比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探索“整式的相应的运算.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探索整式的加减,巩固整式的加减运算.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激情,本节课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通过整式加减的学习,孩子们将学会如何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正确的运算,同时培养直观想象能力,提升数学建模和解题的运算效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探索整式加减运算的法则,进一步培养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提高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通过探索整式加减运算的法则,进一步培养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提高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2)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让学生在探索整式加减运算法则的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挖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信心.
2.目标解析
(1)教材由具体实际问题引入,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对整式加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整式加减形成正确的认识.
(3)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责任感,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基础的数学概念,对数、式、方程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整式加减这部分,同学们可能已经学会了单项式的加减,但对于多项式的加减运算,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但仍有待提高.他们能够理解基本的数学原理,但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化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同学们的运算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准确性有时会受到情绪和粗心大意的影响.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规则.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通过实例和练习,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解题技巧.最后,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卫生习惯,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让学生在探索整式加减运算法则的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挖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计算(1)
(2)
解(1)
==
(2)
==
2.化简求值:,
其中
解原式=
=
==
当,原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引入,既巩固之前所学,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新知探究
例1.做大小两个长方体纸盒,尺寸如下(单位:):
(1)做这两个纸盒共用料多少平方厘米?
(2)做大纸盒比做小纸盒多用多少平方厘米?
(3)如果,,且每平方米的费用为10元,则做大纸盒比做小纸盒多用多少元?
(4)如果,做这两个纸盒共用料平方米,则做大纸盒比做小纸盒多用料多少平方厘米?
(5)如果,将3个小纸盒包装成一个新的长方体,那么这个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最小值?
解:小纸盒的表面积是
大纸盒的表面积是
(1)由+
= +
=
可知,做这两个纸盒共用纸
(2)由
=
=
可知,做大纸盒比做小纸盒多用纸
(3)∵,

=
∴做大纸盒比做小纸盒多
(4)



解得

=
(5)
整式加减解决 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⑴ 根据题意列代数式;
⑵ 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⑶ 得出最后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探索整式的加减,巩固整式的加减运算.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激情.
(三)典例精析
例1.已知是有理数,代数式与的差是单项式,求代数式的值
解:由题意可知:
=,
∵是单顶式,
∴,
∴=
例2.小红做一道数学题:两个多项式,,试求的值.小红误将看成,计算结果为.
(1)求的正确结果;
(2)当时,求的值.
解:(1)∵,,
∴.
∴=.
(2)当时,=.
例3.已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
解:由数轴上点的位置,得,
∴,,,
∴.

==.
例4.已知多项式中不含有项和项,求的值
解:∵ ,

=,
由结果不含有项和项,得到:
解得.原式=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地教学活动,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规则.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通过实例和练习,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解题技巧.
(四)针对练习
1.(1)任意写一个两位数,交换它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又得到一个新两位数,两个数相加.重复几次看看,谁先能发现这些和有什么规律?对于任意一个两位数都成立吗?
解:如果用分别表示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那么这个两位数可以表示为: .
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得到的数是: ____.
将这两个数相加:______________
结论:是11的倍数
(2)任意写一个三位数,交换它的百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又得到一个数,两个数相减.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解:设这个三位数的百位数上的数字为,十位上的数字为,个位上的数字为,则原三位数为,百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交换后的三位数为,
它们的差为:
===
规律:它们的差都是99的倍数.
2.已知与是同类项,且
,求的值
解:∵,
∴ = ,
= =
∵与是同类项,∴

3.已知,,
求代数式的值.
解:∵,,
∴,,
则原式=


==.
4.如图是一个形如六边形的点阵,它的中心是1个点,作为第1层,第2层每边有2个点,第3层每边有3个点,第4层每边有4个点,依此类推,
(1)根据图形信息,填写下表
(2)写出第层(且是整数)所对应的点数;
(3)如果某一层有96个点,你知道它是第几层吗
(4)写出n层的六边形点阵的总点数;
解:(2)(且为正整数);
(3)由题意得,
∴,故它层
(4)
=(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规则.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
(五)拓展探究
1.若,比较与的大小
解:∵

==
∵ ∴
比较两数的大小方法:作差法
①,则
②,则
③,则
2.定义新运算“@”与“#”:,.
(1)计算的值;
(2) 若,比较和的大小.
解:(1)
===1
(2)==
=
=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当堂巩固
1.化简的结果为( B  )
A. B. C. D.
2.如图,把4张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长方形卡片不重叠地放在一个底面为长方形(长为,宽为)的盒子底部,盒子底面未被卡片覆盖的部分用阴影表示,则图中两块阴影
部分的周长和是____4n______
3.现规定,则_____ _______
4.已知一个多项式与的和等于,则这个多项式是___ _____
5.计算(1)
(2)
解:(1)原式=
=
(2)原式=
=
6.(1)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2)已知求
解:(1)原式=
==


∴原式==
(2)
=
==

∴原式=
7.如图,甲、乙两个零件截面的面积哪一个较大?大多少?
解:甲截面的面积是,
乙截面的面积是,
甲、乙两个截面面积的差是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和认识,进而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九)布置作业
P101 练习1题. P102 练习2、3题.
五、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