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函数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2024)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函数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2024)数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4.1 函数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背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八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四章“一次函数”4.1 函数,内容包括:函数的概念及一般表示方法;自主量的取值范围 ;函数值.
2.内容解析
《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教材体系中,它承接七年级下册所学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变量、常量有了初步认识,也体会到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存在联系 ,这为学习函数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正式给出函数定义,是后续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具体函数类型的基石,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教材从多个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抽象出函数概念,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函数概念的建立,理解“唯一对应”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图象法、列表法、关系式法).
(2)通过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体会归纳思想、数形结合和建模思想.
(3)在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发展抽象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准确理解变量、常量的概念,深入理解函数的概念,熟练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清晰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图象法、列表法、关系式法、)。
(2)通过对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抽象的思维能力;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的过程,提升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初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在之前学习有理数运算、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时,积累了初步的代数知识和研究变量的经验 ,能够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但函数概念较为抽象,其动态变化和抽象的对应关系,与以往知识差异较大,学生理解两个变量间复杂的依赖关系可能存在困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对部分学生来说挑战较大。此外,该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对贴近生活的实例兴趣浓厚,但注意力易分散,自主探究能力有待提升 。
1.具象化引入,突破概念抽象性。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如“打车费用与里程的关系”“电费与用电量的关系”),通过具体数据列表让学生观察“一个里程对应一个费用”的规律,直观感知“唯一性对应”。
2.分步拆解,降低建模难度。针对复杂实际问题,采用“问题分层”策略:第一步,引导学生识别问题中的“变化量”(变量)和“不变量”(常量);第二步,确定哪个变量“主动变化”(自变量),哪个变量“随之变化”(因变量);第三步,用文字描述两者关系,再转化为代数式、列表或图象。
3.任务驱动与互动设计,提升探究主动性与注意力。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小任务(如“观察实例→讨论变量关系→归纳函数特征”),明确小组分工(记录员、发言人、质疑者),通过同伴交流激发思维,降低个体探究压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从实际问题中准确抽象出函数模型,深刻理解函数概念中“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这一核心要点 。.
1.情景引入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变化的量,如水龙头漏水量与漏水时间,弹簧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行走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你了解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吗?了解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变量无处不在,为后续引出函数概念做铺垫。)
2.温故知新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 :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高处不胜寒, 说明 :温度随 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一个变量y随着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把x叫做自变量,y叫做 因变量。
(设计意图:由学生回忆并回答,为学习本节的知识做铺垫。)
(教学建议:教师提问,指定学生代表回答.变量有关概念,有利于学生在变量的基础上学习函数,同时也体现了学科融合特征。)
探究点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情景一:想一想:如果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下图反映了摩天轮上某一点离地面的高度 h (单位:m)与旋转时间 t (单位:min) 之间的关系。
(1)根据图填表:
t/min 0 1 2 3 4 5 …
h/m 3 10 37 45 37 11 …
(2)对于给定的时间 t ,相应的高度 h 确定吗?
确定;唯一一个
情景二:圆柱形物体常常像下图那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
填写下表:
1 2 3 4 5 …
1 3 6 10 15 …
(2)对于给定任一层数 n ,相应的物体总数 y 确定吗?有几个 y 值和它对应?
对于给定的层数n,相应的物体总数y随之确定. 唯一一个
情景三: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假若温度降低到 -273℃ ,则气体的压强为零 . 因此,物理学把 -273℃ 作为热力学温度的零度 . 热力学温度 T(K) 与摄氏温度 t(℃) 之间有如下数量关系: T=t+273,T≥0.
(1)当t分别等于-43,-27,0,18时,相应的热力学温度T是多少?
解:当 t=-43 时, T=-43+273=230 ( K )
当 t=-27 时, T=-27+273=246 ( K )
当 t=0 时, T=0+273=273 ( K )
当 t=18 时, T=18+273=291 ( K )
(2)给定任
一个大于-273 ℃的摄氏温度t值,相应的热力学温度T确定吗?有几个T值和它对应?
确定 唯一一个T值
上面三个情景中都研究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个情景 相同点 不同点
情景一 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某一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的值。 图象法
情景二 表格法
情景三 T = t +273.15,T≥0 关系式法
函数概念: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 y,并且对于变量 x 的每一个值,变量 y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 y 是 x 的函数,其中 x 是自变量。
注意: 函数不是数,它是指某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函数的一般表示方法:图象法、表格法、关系式法。
(设计意图:引入函数的概念)
(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情景的具体实例抽象出函数概念,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意识)
探究点2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上述的三个情景中,要使函数有意义,自变量能取哪些值?
情景一:下图反映了摩天轮上的一点的高度h (m)与旋转时间t(min) 之间的关系.
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t≥0 .
情景二:罐头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那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
自变量 n 的取值范围:n取正整数.
情景三: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假若温度降低到-273℃,则气体的压强为零.因此,物理学把-273℃作为热力学温度的零度.热力学温度T(K)与摄氏温度t(℃)之间有如下数量关系:T=t+273,T≥0.
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t≥-273.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情景中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认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建议:立足生活情境,强化“现实合理性”认知.在每一个情景中,引导学生关注具体限制条件的来源,在教学中始终渗透研究函数先考虑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脱离实际情境的函数表达式是不完整的,取值范围是函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函数后续学习奠定严谨的思维基础。)
探究点3 函数的值
思考 上述问题中,自变量能取哪些值
在摩天轮问题中:
(2)在圆柱形物体的堆放问题中:
(3)在气体与压强的问题中:
当 t =-43时,T =-43+273.15=230.15(K)。
在上述三个问题中,你有什么发现?
函数值: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 a , 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 a 时的函数值。
即:如果y是x的函数,当 x=a 时,y=b,那么 b 叫做当 x=a时的函数值。
注意:函数值是一个数,它是自变量确定时对应的因变量的值。
典例分析
例1 下列关系式中哪些是 y 关于 x 的函数,哪些不是
(1) y = x;(2) y = x2 + 2;(3) y2 = x;(4) y = ±
解析:对于 (1)、(2)、(3) 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则 y 是 x 的函数;
(4)中当 x = 1 时, y = ±1对于 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不唯一,则 y 不是 x 的函数。
例2 汽车的油箱中有汽油 50 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 y (单位:L) 随行驶里程 x (单位:km) 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 0.1 L/km。
(1)写出表示 y 与 x 的函数关系的式子。
(2) 指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3)汽车行驶 200 km 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油?
解:(1)函数关系式为: y = 50-0.1x
(2)由 x≥0 及 50-0.1x≥0 得 0≤x≤500,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0≤x≤500.
(3) 当 x=200 时,函数 y 的值为:
y=50-0.1×200=30。
因此,当汽车行驶 200 km 时,油箱中还有油 30 L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例题,让学生运用函数概念进地判断和计算,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紧扣概念核心,强化“函数定义”的精准理解;例1中引导出两个变量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x每取一值,y唯一确定,帮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避免死记硬背定义;例2中强化计算类问题的规范训练,通过生活实例与例题的联动,理解判断函数关系和计算函数值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工具。)
1.下列各图象中,不能表示y是x的函数的是( D )
A B C D
2.下列四个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在匀速运动公式 中,s是t的函数,v是常量.
B.入射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如果入射角的角度为α,反射角的角度为β,那么 β是α的函数.
C.在圆的周长公式中,2是常量,∏ ,r,C均为变量.
D.一种金属,其质量是体积的函数.
3.函数 =√ /( )的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是x≥0且x≠1.
4.已知y= ^2+2x-1,当 x=1 时,函数值y= 2 .
5.地表以下岩层温度是研究地球内部热传递和热平衡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不同深度岩层温度的测量和分析,科学家可以构建地球内部的热结构模型.
测量发现,地表以下岩层的温度与它所处的深度有下表中的关系:
(1)在上述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岩层的深度h,因变量是岩层的温度t,表格中m的值为 160;
(2)请直接写出岩层的温度t与岩层的深度h之间的关系式;
t=55+35(h-1)=35h+20
(3)当岩层的温度为335时求岩层的深度.
当t=335时,35h+20=335 ,解得h=9
即岩层的深度为9km.
设计意图:基础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后续教学调整.
1.必做题:习题4.1 第1题,第2题.
2.探究性作业:习题4.1 第3题,第4题.
4.1 函数 1. 函数概念: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 y,并且对于变量 x 的每一个值,变量 y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 y 是 x 的函数,其中 x 是自变量。 注意: 函数不是数,它是指某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函数的一般表示方法:图象法、表格法、关系式法。 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函数值。 4.核心思想:归纳总结、数形结合、建模思想、转化与化归。 5. 例题区:(学生板演区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