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第4课 警报采集结果 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第4课 警报采集结果 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第三单元第四课:
警报采集结果
让植物守护神学会"说话"
从感知到预警的智能升级
教科版 2024 八年级上册 · 物联网数据采集
本课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
认识数据通过设定阈值可以产生预警价值。
计算思维
掌握"阈值"概念及"如果...那么..."逻辑。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在采集器基础上创新集成声光报警功能。
信息社会责任
培养利用技术进行主动监测预警的责任意识。
聚焦:植物不会说话,但科技可以替它"发声"
“植物不能讲话,当它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好的时候,它自己没有办法告诉人们...”
现状分析
现有采集器: 只能显示数据
存在问题: 需要人工持续监控
改进需求: 自动预警,及时处置
核心任务
为温湿度采集器增加警报功能,当采集结果超出适宜范围时自动报警。
问题链
如何判断"不正常"? → 如何让机器自动判断?
→ 如何有效报警?
探索:警报功能应该加在哪里?
数据采集
传感器
数据传输
数据线
数据处理
主控板
数据输出
液晶屏
结论:警报功能是在 数据输出与反馈 步骤中的重要改进。
思考题:在输出环节,除了显示数据,我们还能增加哪些反馈方式?
探索:确定植物的"舒适区"
实践任务:测量记录表
植物栽培实验室盆栽编号:____
├─ 适宜温度范围:20℃ ~ 23℃
├─ 适宜湿度范围:40% ~ 60%
└─ 测量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操作提示:使用上节课的采集器测量健康植物环境,记录稳定数值范围,确定预警边界值。
概念建立:阈值引入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健康植物的生存环境有一个稳定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边界值,就是我们要找的 阈值 。
温度阈值: 最低 20℃ , 最高 23℃
湿度阈值: 最低 40% , 最高 60%
能量加油站:阈值 (临界值)
什么是阈值?
阈值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和最高值。
生活实例:
水在 0℃ 以下结冰 (凝固阈值)
考试成绩 60分 及格 (及格阈值)
阈值
阈值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和最高值。例如,在我们的警报采集结果的实验中,针对温度会有两个阈值:一个是会发出警报的最高值,也就是当环境温度超过这个最高温度时就会发出警报;另一个是会发出警报的最低值,也就是当环境温度低于这个最低温度时也会发出警报。
设计:智能判断的逻辑流程
补全指南:在循环中,我们需要加入四个独立的判断条件来实现预警功能。
6. 循环开始
7. 更新温度数据
8. 更新湿度数据
9. 如果 温度数据 < 20 → 那么 蜂鸣器鸣响
10. 如果 温度数据 > 23 → 那么 蜂鸣器鸣响
11. 如果 湿度数据 < 40 → 那么 蜂鸣器鸣响
12. 如果 湿度数据 > 60 → 那么 蜂鸣器鸣响
13. 延迟3000毫秒
14. 返回第6步循环
注意:四个判断条件相互独立,需要分别编写。
实践第一步:硬件确认与连接
主控板
必须带有蜂鸣器模块
DHT11
环境温湿度
土壤传感器
土壤湿度
重要提示:硬件连接方式与上一课完全相同。请确保传感器引脚连接牢固。
引脚分配示例:环境传感器 → P21 ,土壤传感器 → P22
实践:编程实现 - 程序架构设计
初始化部分
初始化传感器(P21, P22) 和 定义变量(temp, humidity)
显示设置部分
设置标题"温湿度检测" 和 温度/湿度显示区域
主循环部分
读取数据
更新屏幕
【新增】阈值判断模块
延迟3秒
重点:在保持上节课功能基础上,在数据更新之后、延迟之前增加阈值判断模块。
实践:编程实现 - 阈值判断核心代码
# 初始化与显示设置(与上节课相同)
...
# 主循环
whileTrue:
# 读取并更新数据
temp_data = env_sensor.read_temperature()
humidity_data = soil_sensor.read_humidity()
# 更新屏幕显示(与上节课相同)
...
# 【新增】阈值判断与报警
if temp_data <20:
buzzer.on() # 蜂鸣器响
if temp_data >23:
buzzer.on()
if humidity_data <40:
buzzer.on()
if humidity_data >60:
buzzer.on()
time.sleep(3)
代码注释:用不同颜色标注了新增的、核心的阈值判断部分。
实践:运行调试与问题解决
测试项目 操作方法 预期结果 实际结果
高温报警 手握住环境传感器 温度>23℃时蜂鸣器响 □ 正常 □ 异常
低温报警 用冰袋靠近传感器 温度<20℃时蜂鸣器响 □ 正常 □ 异常
低湿报警 传感器从土壤取出 湿度<40%时蜂鸣器响 □ 正常 □ 异常
高湿报警 向土壤大量浇水 湿度>60%时蜂鸣器响 □ 正常 □ 异常
常见问题1:报警后一直响
原因:缺少报警关闭逻辑。 解决:在延迟前添加`buzzer.off()`。
常见问题2:临界值处理不当
现象:温度正好20℃时误报警。 检查:判断条件应使用`<`和`>`而非`<=`和`>=`。
拓展:打造多模态智能警报系统
创新方向一:分级报警
根据异常程度,给予不同级别的警告。
一级(轻度): LED黄灯
二级(中度): LED红灯
三级(严重): 声光齐鸣
创新方向二:精准报警
用不同颜色LED区分报警类型。
if temp_data > 23:
red_led.on() # 温度超标亮红灯
if humidity_data < 40:
blue_led.on() # 湿度超标亮蓝灯
创新方向三:屏幕提示
在液晶屏显示具体警告信息。
" 温度过高!当前:25℃"
" 湿度过低!当前:35%"
设计挑战:如何避免新信息与原有数据显示重叠?
本课总结:从感知到预警的完整跨越
应用创新层
基础应用(声音) → 进阶应用(灯光) → 高级应用(屏幕警告)
技术实现层
硬件层面(蜂鸣器) → 软件层面(多条件判断) → 系统层面(输出扩展)
核心概念层
阈值概念 → 条件判断 → 预警机制
本课重点
阈值概念:智能决策的基础。
条件判断:程序具备"思考"能力的关键。
系统集成:在原有系统上增加新功能的方法。
本课难点
多条件逻辑:理清四个独立判断的执行顺序。
临界值处理:判断符号需结合实际需求。
报警恢复机制:添加逻辑避免蜂鸣器持续鸣响。第三单元第四课:《警报采集结果》课堂检测
一、 选择题
(容易)1. 在本课项目中,“阈值”具体指的是什么?( )
A. 传感器能够测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B. 触发蜂鸣器报警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湿度的临界值
C. 主控板运行程序所需要的时间限制
D. 液晶显示屏能够显示的数字位数
答案:B
解析: 根据教材“能量加油站”部分,阈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在本课中,特指触发报警动作的温度和湿度的临界值。
(容易)2. 在编写报警程序时,我们使用了什么关键模块来判断采集到的数据是否超出阈值?( )
A. 循环模块
B. 定义变量模块
C. “如果…那么执行…”模块
D. 延迟模块
答案:C
解析: 教材明确指出,需要使用“如果…那么…”模块来进行阈值判断。将判断条件写在“如果”后面,将报警动作写在“那么执行”后面。
(中等)3. 如果设定植物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23℃,以下哪个选项的编程判断逻辑是正确的?( )
A. 如果 温度数据 > 20 且 温度数据 < 23 → 那么执行报警
B. 如果 温度数据 <= 20 或 温度数据 >= 23 → 那么执行报警
C. 如果 温度数据 < 20 或 温度数据 > 23 → 那么执行报警
D. 如果 温度数据 >= 20 且 温度数据 <= 23 → 那么执行报警
答案:C
解析: 适宜范围是20~23℃,这意味着低于20℃(不包含20℃)和高于23℃(不包含23℃)都是不适宜的,需要报警。因此,正确的逻辑是“温度数据 < 20 或 温度数据 > 23”。选项A和D描述的是适宜条件,选项B在临界点(等于20或23℃)也会报警,不符合要求。
(中等)4. 关于本课的硬件连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蜂鸣器需要额外连接到主控板的第三个引脚上。
B. 环境传感器和土壤传感器必须连接到主控板的同一个引脚。
C. 蜂鸣器是主控板的自带模块,硬件连接方式与上节课相同。
D. 连接硬件时,土壤湿度传感器需要放置在空气中进行测量。
答案:C
解析: 教材“实践-连接硬件”部分明确说明:“蜂鸣器模块是主控板的自带模块,因此本次实验的硬件连接方式和上一节课相同”。两个传感器仍需连接在不同的引脚上,且土壤湿度传感器需要插入土壤。
(较难)5. 回顾本单元,从单一数据采集到本课的报警系统,为何我们需要为温度和湿度分别设置“过高”和“过低”共四个独立的判断条件,而不是一个综合判断?( )
A. 因为主控板的计算能力有限,一个复杂条件运行太慢。
B. 因为“过高”和“过低”是两种不同的异常情况,需要程序能够精确识别并可以扩展不同的应对策略。
C. 因为编程软件不允许在“如果”后面写太长的判断条件。
D. 因为蜂鸣器一次只能发出一种声音,无法区分报警原因。
答案:B
解析: 将判断条件拆分为四个独立的“如果”语句,体现了计算思维中的“分治”思想。这样做不仅逻辑清晰,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系统扩展留下了空间。例如,未来可以设置为温度过高亮红灯、温度过低亮黄灯、湿度过高让A电机工作、湿度过低让B电机工作等。一个综合判断条件无法实现这种精细化的控制。
二、 判断题
( ) 如果温度阈值设定为20-23℃,那么当温度传感器测得正好20℃时,蜂鸣器应该鸣响报警。
答案:×
解析: 20℃是适宜范围的下限,本身属于适宜温度,不应报警。报警条件应为“温度数据 < 20”或“温度数据 > 23”,不包含等号。
( ) 在编程时,可以将四个阈值判断条件合并成一个“如果…那么…”模块来简化程序。
答案:×
解析: 温度和湿度的“过高”与“过低”是四种不同的情况,需要程序独立地进行判断和响应。合并成一个复杂条件会使逻辑混乱,且不利于后续为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报警方式(如不同颜色的灯)。
( ) 警报功能是在物联网系统流程的“数据采集”环节进行改进的。
答案:×
解析: 教材“探索”环节明确指出,警报功能是在“数据输出与反馈”的步骤中进行改进的。
( ) 当环境温度超过阈值触发蜂鸣器报警后,即使温度回到了正常范围,蜂鸣器也会一直鸣响,除非关闭程序。
答案:√(但需理解原因)
解析: 这是基于教材基础代码的常见现象。因为示例代码中只设置了触发报警的条件(buzzer.on()),但没有设置取消报警的条件(buzzer.off())。在调试环节,这是一个需要优化和解决的典型问题。
( ) 本课项目在硬件连接上需要做出重大改变,才能增加蜂鸣器报警功能。
答案:×
解析: 教材明确指出,蜂鸣器是主控板自带模块,因此本次实验的硬件连接方式与上一节课相同,无需额外连接或改变。教学教案设计
总第 12 课时
课 题 名 称 警报采集结果
学习目标 (包含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认识到数据本身不具备意义,其价值在于通过设定规则(阈值)来驱动决策和行动,理解从“感知”到“预警”是信息价值升华的关键。 计算思维:掌握“阈值”概念,并能运用“如果…那么…”的条件判断逻辑,将现实世界的预警需求转化为程序可执行的自动化规则。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现有温湿度采集器的基础上,创新性地集成蜂鸣器报警功能,实现一个具备自动反馈能力的完整物联网应用原型。 信息社会责任:培养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主动监测和预警的责任感,理解自动化系统在减轻人工负担、保障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社会价值。
问 题 类 型 学生问题 采集器怎么才能自己知道温度或湿度“不正常”了? 那个让蜂鸣器响的“如果…”在程序里应该怎么写? 除了让蜂鸣器响,我们还能用什么方式来报警,让提醒更明显?
学科问题 什么是“阈值”?在本课情境中,为什么需要为温度和湿度分别设定最高和最低两个阈值? 在编程中,我们需要使用哪种控制结构来实现基于阈值的报警判断?请描述其基本逻辑。 在设计算法流程图时,为什么需要对温度和湿度的“过高”与“过低”这四种情况分别进行判断?
教师问题 1.如果我们设定的温度阈值范围是20-23℃,那么当温度等于20℃或23℃时,蜂鸣器应该响吗?这提醒我们在编写判断条件时需要注意什么?(引导思考临界值与判断符号“>”、“<”、“>=”、“<=”的选择) 2.我们的报警系统现在会同时监测温度和湿度。想象一下,如果温度和湿度同时超标,或者只有一个超标,程序的执行流程会有什么不同?这体现了计算机程序执行的什么特点?(引导思考程序的顺序执行与逻辑独立性)
问题系统 (星号标出核心问题) 1.什么是“阈值”?在本课情境中,为什么需要为温度和湿度分别设定最高和最低两个阈值? 2.在编程中,我们需要使用哪种控制结构来实现基于阈值的报警判断?请描述其基本逻辑。 3.在设计算法流程图时,为什么需要对温度和湿度的“过高”与“过低”这四种情况分别进行判断?
问题探究流程 导(问题引导)、学(自主探究)、探(合作探究)、测(课堂检测)、拓(知识拓展)
导(问题引导): 情境创设: (播放一段无声的延时摄影)展示一株植物在不良环境(如过热、过干)下逐渐枯萎的过程。 教师提问(核心问题):“同学们,我们的植物守护神已经能‘看见’环境的温湿度了。但植物不会说话,当它‘生病’时,我们如何能让采集器主动、大声地‘喊’出来,及时提醒我们?” 知识点:引入自动化警报的需求;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反馈的系统升级。 引导过程: 学生讨论(可能会说“我们定时去看屏幕”)。 教师追问:“如果管理员老师不在现场呢?我们能设计一个系统,让它像烟雾报警器一样,一旦发现问题就自动报警吗?”——引导学生思考为系统增加自动判断和反馈的功能。 衔接:今天,我们就来赋予我们的植物守护神“发声”的能力,制作一个会报警的智能温湿度采集器! 学(自主探究): 任务驱动:每位学生作为“系统规则设计师”,学习并定义报警的规则。 知识点:阈值(临界值)的概念;条件判断的基本逻辑(“如果…那么…”)。 自主探究任务清单: 定义规则:阅读教材“探索”部分,完成对指定植物的适宜温湿度范围测量与记录。 所测量的植物栽培实验室的盆栽编号:(由教师指定) 适宜的温度范围:20~23℃ (示例) 适宜的湿度范围:40%~60% (示例) 理解核心概念:阅读“能量加油站:阈值”。 问题:什么是阈值?针对温度,我们需要设定几个阈值? 答案:阈值是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针对温度,需要设定一个最低温度阈值(如20℃)和一个最高温度阈值(如23℃)。 建立编程逻辑:如何将阈值判断转化为程序逻辑? 任务:将以下自然语言描述,与“如果…那么…”的编程逻辑连线。 如果温度低于20℃ → 那么执行报警 如果温度高于23℃ → 那么执行报警 如果湿度低于40% → 那么执行报警 如果湿度高于60% → 那么执行报警 探(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在上一课项目的基础上,集成蜂鸣器报警功能。 知识点:算法流程图中条件判断分支的设计;编程中“if-else”或“如果…那么…”语句的应用;多条件独立判断的逻辑。 合作探究步骤: 硬件确认(对应教材“实践1-2”): 任务:确认硬件连接与上节课相同。主控板自带蜂鸣器模块,无需额外连接。 思考:蜂鸣器作为输出设备,它在物联网系统流程中属于哪个环节?(答案:数据输出与反馈) 算法设计(对应教材“设计”): 任务:补全教材中的算法流程图。 核心挑战:在“循环更新数据”之后,如何添加判断逻辑? 流程图补全关键点: ...(更新温度、湿度数据后) 判断分支1:如果 温度数据 < 20 → 执行报警 判断分支2:如果 温度数据 > 23 → 执行报警 判断分支3:如果 湿度数据 < 40 → 执行报警 判断分支4:如果 湿度数据 > 60 → 执行报警 (然后进入下一次循环延迟) 编程实现与调试(对应教材“实践3-4”): 任务一(编写判断程序):在上一课程序的循环体内,添加四个独立的“如果…那么…”判断模块。 探究与讨论(解决教师问题): 问题1:当温度正好等于20℃或23℃时,会报警吗?我们应该使用>和<,还是>=和<=? 问题2:如果温度和湿度同时超标,程序会如何执行? 任务二(调试与测试): 运行程序,用手握住环境传感器(模拟升温)或用吹风机远距离微热风,观察温度超过23℃时蜂鸣器是否鸣响。 将土壤湿度传感器从土壤中取出(模拟湿度降低),观察湿度低于阈值时蜂鸣器是否鸣响。 四(课堂检测): 1.选择题:“阈值”指的是什么?( C ) A. 传感器的最大测量值 B. 程序运行的速度 C. 触发某个动作(如报警)的临界值 D. 液晶显示屏的亮度 2.判断题:如果设定温度阈值为20-23℃,那么当温度等于20℃时,报警器应该响起。( × ) 3.填空题:在编程中,我们使用 “如果…那么…” (或if)语句来实现基于阈值的判断。 五、拓(知识拓展): 情境:教师提出教材“拓展”中的挑战:“我们的报警系统现在只有一种声音。如何让它变得更‘聪明’,能告诉我们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知识点:输出方式的多样化与精细化设计。 探究任务: 头脑风暴:小组讨论,除了蜂鸣器,还能用什么方式报警?(如:不同颜色的LED灯闪烁、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具体的警告文字“温度过高!”) 设计挑战:如果让你增加一个LED灯,你会如何设计,使得“温度超标亮红灯,湿度超标亮蓝灯”? 编程思路:在四个判断分支中,不仅触发蜂鸣器,还分别控制不同的LED灯亮起。 总结升华:“一个好的物联网系统,不仅要有精准的‘感知’和聪明的‘大脑’(判断),还要有清晰的‘表达’(输出)。通过优化报警方式,我们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智能’。
板 书 设 计 警报采集结果
1.核心概念:阈值 定义:触发动作的临界值(最高值/最低值) 关键技术:条件判断 编程结构:"如果...(条件)...那么...(动作)" 四种判断: 温度<20℃ → 报警 温度>23℃ → 报警 湿度<40% → 报警 湿度>60% → 报警 2.系统升级 采集 → 传输 → 处理 → 判断 → 报警输出 (感知 → 智能预警) 3.创新思考 多模态报警(声音+灯光+显示) 精准定位问题源
教 学 反 思 警报采集结果
临界值判断的讨论有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计算思维和边界意识 在前几课基础上进行功能升级,让学生体验完整的项目迭代过程 阈值设定环节需要更多引导,避免学生设置不合理范围 可提前准备不同报警方式的演示样例,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