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4.3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4.3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教案

资源简介

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3课时 与图形相关的方程问题)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本课为新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第 4.3 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中“与图形相关的方程问题”,围绕运用梯形、三角形等图形面积或角度性质、摆放规律等构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求解,通过典型实例(如三角形内角、火柴棒或棋子摆放)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求解的思路与方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以平面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等)的基本性质或公式为背景,通过实际问题或图形规律构建等量关系,最终归结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过程。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建模方法,还能加深对几何概念与属性的理解。教学重点在于从问题情境中提取关键数据,正确设立未知数并列出方程。通过对直角三角形、棋子摆放、火柴棒“小鱼”等典型问题的分析,学生可透过计算、检验与推理,培养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学应用与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还注重结果的合理性检验,引导学生反思与拓展。
1.教学目标
能利用公式、性质、规律等构建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检验所得的结果是否合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发展模型观念.
2.目标解析
针对“构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的目标,重点让学生在几何情境中提炼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培养转化思维和符号化表达的能力;
针对“检验结果合理性”的目标,通过典型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方程解的实际意义,防止只关注代数解而忽视现实条件;
针对“建立数学模型”的目标,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提出问题—设立模型—求解计算—结果应用”过程,提升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简单几何性质或图形摆放规律,正确设未知数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从几何背景或数形结合的情境中抽象出等量关系,尤其要准确捕捉实际约束条件并进行合理性检验。
学生已具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基础,也对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常用性质有所了解,但在综合运用代数与几何知识时,往往对建模思路和等量关系的抽象较为陌生。尤其是从图形规律到方程的转化、生效条件的验证等环节,对部分学生而言会存在难度,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范例演示帮助他们掌握关键步骤。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情境:
教师提问:已经学过的哪些图形公式、性质可以用于构建等量关系?
学生思考并讨论: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等面积公式.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生活或考试中常见的图形问题,比如: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求黑白棋子的排布数量,或者像塔灯、火柴棒搭建“小鱼”、梯形求下底等,都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解?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以往学习的图形公式及性质,创设与日常生活、实际场景相结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与图形相关的方程问题”的兴趣,同时使他们意识到构建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性,为后续探究做好知识与思维准备。
探究点1:设未知数常用的方法
1.典例分析:
例1 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之比为2:3:5,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教师提问:判断三角形形状的依据是什么?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这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第一个角+第二个角+第三个角=180°.
解:设三角形三个角的大小分别为2x,3x,5x.
根据题意,得   2x+3x+5x=180°.
解这个方程,得    x=18°.
所以 2x=36°,3x=54°,5x=90°.
所以三角形三个角的大小分别为36°,54°,90°.
答: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知识补充】 在比例问题中,常设“每一份”为x.若甲、乙的配比为m:n,即设甲为mx,乙为nx.
教师提问:如何设未知数?设未知数的依据是什么?
2.交流讨论,共同总结得:
设未知数常用的方法:
(1)直接设法: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它一般适用于要求的未知量只有一个的情况;
(2)间接设法:当直接设元列方程较烦琐或较困难时,可选取一个与所求的未知量密切相关的量为未知数,再通过这个未知数求出题目中要求的量;
(3)辅助设法:当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较复杂或已知条件较少时,为了分析更方便,列方程更容易,在设出所求的未知数的同时,还需增设辅助未知数,解方程时不必求出,可在解题时自动消去,即设而不求.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回顾“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体会“设每一份为”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在简单的数形结合问题中熟悉如何由几何性质构建等量关系,逐步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探究点 2: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图形变化规律有关的问题
1.典例分析:
例2 用黑白两色棋子按下图的方式摆图形,依此规律,图形中黑色棋子的个数有可能是50吗?
解:设第m个图形中有黑色棋子50个.
根据题意,得   3m+1=50.
解这个方程,得   m=.
m=不是整数,不符合题意.
答:图形中黑色棋子的个数不可能是50.
注意:实际问题要根据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的结果是否合理.
变式 如图, 用同样大小的棋子按以下规律摆放:
按此规律摆放,是否存在2 024枚棋子摆放出的图形?若存在,求出是第几个图形;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不存在2 024枚棋子摆放出的图形. 理由如下,
设摆放出的第n个图形的棋子有2 024枚.
根据题意,得6+3(n-1)=2 024 .
解这个方程,得n=.
因为不是正整数,所以不存在2 024枚棋子摆放出的图形.
2.交流讨论,共同总结得 :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图形变化规律有关的问题的方法:
(1)根据图形摆放的规律,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第n个图形中的数量;
(2)根据问题中条件“第n个图形具体数量”列出方程;
(3)解方程作出判断,若能解出正整数n,则存在,反之,则不存在.
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该探究点让学生感受“带参规律”的图形摆放问题时,需要“先用建立代数式,再列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提醒学生:不仅要解方程,更需要检验解在情境中的合理性,以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1. 已知一梯形的面积是120,上底是12,高是8,求下底的长.
解:设下底的长为x.
根据题意,得   ×(12+x)×8=120.
解这个方程,得   x=18.
答:下底的长为18.
2.在明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有一个问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倍加增指下一层灯的盏数比上一层增加1倍)请你解决这个问题.
解:设顶层x盏灯.
根据题意,得   x+2x+4x+8x+16x+32x+64x=381.
解这个方程,得  x=3.
答:顶层3盏灯.
3.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搭“小鱼”,若用了140根火柴棒,则“小鱼”有多少条?
解:设“小鱼”有n条.
根据题意,得   6n+2=140.
解这个方程,得   n=23.
答:“小鱼”有23条.
拓展提升
1.甲、乙、丙三人同做某种零件,已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两人完成零件个数之比为1∶2,乙与丙完成零件的个数比为3∶4,现在甲、乙、丙三人一起做了51个零件,则丙做了多少个零件?
解:设乙做了6x个零件,则甲做了3x个零件,丙做了8x个零件.
根据题意,得 8x+6x+3x=51.
解这个方程,得 x=3.
8x=24.
答:丙做了24个零件.
2.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放入5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小长方形(空白部分),其中AB=5cm, BC=9cm.
(1)求小长方形的长和宽;(2)阴影部分图形的总面积为________.
思考:小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大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吗?如果有,什么关系?
分析: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为5cm,小长方形的1个长与3个宽的和为9cm。
解:(1)设小长方形的长为 x cm,则由图易知宽为(5-x ) cm,
根据题意,得 x+3(5-x )=9,
解这个方程,得 x=3.
所以 5-3=2(cm).
答:小长方形的长为3 cm,宽为2 cm.
(2)5×9-5×2×3=15 .
真题感知
(南京中考)如图,某校的饮水机有温水、开水两个按钮,温水和开水共用一个出水口.温水的温度为30 ℃,流速为20 mL/s;开水的温度为100 ℃,流速为15 mL/s.某学生先接了一会儿温水,又接了一会儿开水,得到一杯280 mL温度为60 ℃的水(不计热损失),求该学生分别接温水和开水的时间.
解:设该学生接温水的时间为x s.
根据题意,得 20x×(60-30)=(280-20x)×(100-60).
解这个方程,得 x=8.
所以 20×8=160,
280-160=120,
120÷15=8(s).
答:该学生接温水的时间为8 s,接开水的时间为8 s.
【设计意图】通过具有一定难度的几何与代数综合运用题,引导学生在更广泛的情境中熟练使用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多元思考与模型建构能力。
主板书 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3课时 与图形相关的方程问题) 探究点1 设未知数常用的方法 探究点 2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图形变化规律有关的问题 课堂小结 副板书 例题 学生练习板演
1. 基础练习:完成课本相关练习中“与图形相关的方程问题”部分的计算题。
2. 拓展提高:选做教材中综合应用题,体会在更复杂情境下如何应用图形解决方程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