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5.3 转化 表达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5.3 转化 表达 教案

资源简介

5.3 转化 表达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本课为新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走进几何世界》5.3《转化 表达》,主要涉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以及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折叠、展开、画直观图等活动,感受由三维到二维、由形到数的多维度思考。
2.内容解析
本节围绕“折叠与展开”“平面直观图绘制”“数与形的转化”三个板块展开。通过观察不同角度下的几何体以及纸盒、圆柱等的展开图,学生直观理解立体与平面的对应关系;进而利用数形结合思路,通过有规律的图形来归纳抽象出表达式,从而认识并运用 n 、 等函数关系,初步体会将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几何或数值问题的思路。
1.教学目标
在折叠、展开、画图的操作中体会平面直观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化.
体会数与形的转化,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2.目标解析
通过动手折叠与画图,学生能直观感悟几何体的空间结构与展开规律,实现“形到形”的转化;
借助小正方形的拼接与数式推导,促使学生发现数量关系与几何图形间的对应,实现“形到数”“数到形”的结合。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几何体的平面展开方法及其与立体图形的对应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构建空间与平面、几何与代数间的转化模型。
本节知识与前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图形的感知相衔接,学生在空间想象与画图技巧上具备一定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在折叠与展开中建立更系统的空间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综合性问题。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同一个物体。例如,我们可以从正面、侧面、俯视等多个角度看到不同的图像。数学中,我们也常常借助“平面直观图”来表示空间中的立体图形。
同时,通过把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可以运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来研究空间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从“折一折、画一画”的实际操作中,感受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实现数与形之间的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到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几何转换的兴趣,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与方向。
探究点1:空间图形的平面直观图与展开图
1.数学活动:
(1)画出正方体纸盒的平面直观图.
解:
(2)① 如图,把一个装墨水瓶的长方体纸盒沿某些棱剪开,铺平后得到一个平面展开图.对比展开前后各个面的位置,你知道有条形码的长方形是原长方体纸盒的哪个面吗?
解:有条形码的长方形在原长方体纸盒的底面.
教师补充:同行(列)隔一相对,异层隔两面相对.
②将无盖圆柱形纸筒的侧面沿虚线剪开(如图),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解:长方形
思考:① 沿不同的母线剪开,所得到的展开图是否一样?
② 空间图形与其平面展开图中的哪些元素是对应的?
解:一样;圆柱的高与长方形的长对应,圆柱底面图形的周长与长方形的宽对应。
(3)剪出下列各种形状的纸片(如图),由这些纸片分别可以折出怎样的空间图形?
方法点拨:一般先确定底面,然后找重合的点和边.
解:长方体(无盖);圆锥(无底);三棱锥
思考:① 图(1)中,剪去的四角有什么要求?
② 图(2)中,在扇形上画一条直线段,折成空间图形后有什么变化?
③ 图(3)中,三角形纸片的形状有什么要求?
解:边长相等的正方形;直线或曲线;等边三角形
2.交流讨论,共同总结得:
1. 看得见,画实线;看不见,画虚线.
2. 注意哪些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保持不变,哪些会失真.
3. 画直观图的目的:一是直观,二是便于用平面几何的知识与方法处理空间图形的问题.
4. 同一个空间几何体,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可能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
5. 不是所有的空间几何体都有平面展开图,如球就没有平面展开图.
【设计意图】将操作性与探究性结合,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折叠,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抽象概括能力。
探究点 2:数形结合思想——数量关系的几何表达
1.知识链接:

同一个正方体展开所得到的平面图形有11种,在展成平面图形的过程中,一共剪了7条棱.
正方体找某一面的对面的口诀:隔面有面是对面,隔面无面就拐弯.
正方体展开图中“一线不过4,田凹应弃之.”
2.新知探究
在数学中,数与形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观察下列图形和对应表达式的变化规律:
【分析】等号左边正方形个数,等号右边正方形边长平方.
(1) 画出第5个图形,写出它对应的表达式,并说明图形和对应表达式之间有什么规律;
解:规律:第n(n为正整数)个图形对应的表达式为1+3+5+7+…+(2n-1)=.
(2) 利用上面发现的规律计算:1+3+5+7+9+11+13+15+17+19+21.
解:1+3+5+7+9+11+13+15+17+19+21==121.
变式:如图,由图①、图②和图③中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得到13+23=(1+2)2=32.
类似地,继续结合图形验证你的猜想,并应用其蕴含的规律求13+23+33+…+1003的值(结果保留幂的形式).
解:从所给图形可知, ,
类似地,可得
++==,
+++==,

所以 +++…+=(n是正整数).
当n=100时, +++…+==.
3.交流讨论,共同总结得:
在数学中,数与形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观察图形的结构特征,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变化规律.
通过观察,把表达式中抽象的数量关系, 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这是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一步步的图形拼接和数值计算,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形结合的内在奥妙;结合代数推导和图形“证据”,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转化思想在问题求解中的作用,强化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1.图中哪些硬纸片可以沿虚线折叠成长方体纸盒?先想一想,再折一折,验证你的想法.
解:(1)(3)
【知识补充】判断一个平面图形能否折叠成空间几何体的方法:
(1)看面数够不够;
(2)看各面的位置是否合适,尤其是底面的位置;
(3)看对应边的长度是否相等.
2.哪些几何体可以展开成如图所示的平面图形?请把它们的名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解:三棱柱;四棱锥;圆柱
3.先在图中的六个正方形中分别填写1,2,3,-1,-2,-3,再把它沿虚线折叠成正方体,使正方体相对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解:
答案不唯一.
4.图(1)~(4)的四个平面图形中,哪一个是由图中的正方体纸盒展开得到的?如有困难,可以动手做一做.
解:(3)
5.如图,由七排小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
(1) 移动小正方形,把上述图案分别重新拼成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
(2) 根据(1)中两种拼法,你可以得到怎样的数量关系?
解:(1)
(2)大正方形=两个小正方形面积和.
变式 如图,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均为1.将左图中涂色的小正方形移动,得到右边拼成的长方形,根据两种图形转换的方法计算小正方形的个数,可以得出图①、图②中的等式.
(1) 请在图③的横线上写出第3个等式;
(2) 用含n(n为正整数)的代数式表示第n个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1)2+4+6+8=4×5
(2)2+4+6+…+2(n+1)=(n+1)(n+2)
真题感知
1.(2024·常州)下列图形中,为四棱锥的侧面展开图的是 ( )
解:B
2.(2024·宿迁)将“科技、自立、自强”六个字分别写在某正方体的表面上,如图是它的一种表面展开图,在原正方体中,与“强”字所在面相对面上的汉字是 ( )
A. 自 B. 立 C. 科 D. 技
解:C
【设计意图】通过对立体图形与其平面展开图之间的转化、以及数与形的结合规律的进一步探究,帮助学生在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迁移与运用。既关注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也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板书 5.3 转化 表达 探究点1 空间图形的平面直观图与展开图 探究点 2 数形结合思想——数量关系的几何表达 课堂小结 副板书 例题 学生练习板演
1. 基础练习:完成课本相关练习中“转化 表达”部分的计算题。
2. 拓展提高:选做教材中综合应用题,体会在更复杂情境下如何应用图形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