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高中必修 第一册《数学》湘教版(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高中必修 第一册《数学》湘教版(新)

资源简介

1.2.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使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对象,进行数学推理,体会常用逻辑用语在表述数学内容和论证数学结论中的作用,提升交流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逻辑第2节常用逻辑用语的第二课时,安排在集合之后。本课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因此”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学生刚学完集合,通过韦恩图的形象表达,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角度好地去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充分条件的意义,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的关系;理解必要条件的意义,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的关系;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数学定义与充要条件的关系。
2.掌握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要条件的方法及其证明方法。
3.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归纳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4.能够借助常用逻辑用语进行数学表达、论证和交流,体会常用逻辑用语在数学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命题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及其证明方法。
难点: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命题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及其证明。
核心素养
●直观想象、 ●数学运算 、○数据分析、 ●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 、○数学建模
教学准备
西沃白板5课件。
六、教学流程
旧知回顾 --->问题导入 ---> 新知探索 --->微课学习 ---> 典例剖析 ---> 练习巩固 ---> 归纳小结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㈠旧知回顾 根据“若p,则q”形式的命题:若x=4,则x是方程的根.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命题的真假,并用数学符合表示;2.写出逆命题并判断真假,用数学符合表示;3.写出逆命题的否命题并判断真假,用数学符合表示. 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命题、逆命题和逆否命题的数学符号表示. 从具体实例提问,复习上节旧知,为引入本节新知做好准备. 1分钟
㈡问题导入 问题1:根据上面命题真假的判断,如何理解的充分性和必要性?问题2:请尝试从集合的角度,借助韦恩图,如何理解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1.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2.引导学生根据逆否命题真假一致,理解q是p的必要条件.3.引导学生画集合A、B韦恩图,从图形上形象地分析p与q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通过问题1命题真假的判定,归纳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含义.再借助韦恩图,从集合的角度,形象地诠释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使抽象内容形象化.教会学生解决和研究问题。 3分钟
㈢新知探索 概念1: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当“若p,则q”成立,即,把p叫作q的充分条件,q叫作p的必要条件。若,则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也不是p的必要条件.请判断下面“若p,则q”形式命题的真假,并从括号里选一个正确答案填空:p是q的 条件(充分或不充分),q是p的 条件(必要或不必要).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它们相似;若两个三角形相似,则它们全等;若实数若四边形ABCD为菱形,则ACBD;若a<0,则方程没有正的实根;概念2:充要条件既有,又,就记作,p既是q的充分条件,也是q的必要条件,则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即如果,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p和q称为互相等价.让学生试着列举我们学过的充要条件命题. 1.教师一边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一边在黑板上板书概念.2.学生做6小题练习,并口头回答.3.学生判断并回答练习第(3)题命题和它的逆命题真假性是否一致,引出充要条件的概念和意义.4.学生尝试列举我们学过的充要条件命题,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 概念的讲解,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再通过6小题练习,巩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从第(3)题练习中提炼出充要条件的概念和涵义,再让学生举例应用到现实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巩固概念,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4分钟
㈣微课学习 微课:《【趣味微课】1.2.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通过具体例子依次讲述命题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和意义,再结合实例从集合的角度,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和意义. 播放微课,适当时机暂停,或板书知识点,或引导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或解决学生疑惑. 利用形象生动的微课,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7分钟
㈤典例剖析 例3 从“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择适当的一种填空.(1)是a为正数的 ;(2)四边形的两对角线相等是该四边形为矩形的 ;(3)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是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 ;(4)若,则是的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判断方法:①若p q,qp,即pq,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②若pq,q p,即pq,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③若p q,q p,即,则p是q的充要条件;④若pq,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例4试证:在实数范围内,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是四边形为矩形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在三角形ABC中,∠B=∠C是AC=AB的充要条件.例5下面列出直角三角形的6条性质:①两锐角之和等于直角;②有且只有一条边是最长边;③有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此条边的一半;④有一边的平方等于另两边的平方之和;⑤有一条边上的高分此边所成两线段的积等于此高的平方;⑥有一条边是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试指出哪些性质是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的充要条件. 1.学生思考例3.教师先引导学生用定义法归纳总结判断充分、必要条件的步骤:找条件、定结论判断推导关系写结论.再引导学生用集合法思考,师生共同完成(1),其余3小题由学生分别用定义法和集合法两种方法独立思考完成.2.教师板书归纳总结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定义法和集合法.3.引导学生发现:否定一个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师生共同完成例4(1)教师板书,强调证明的书写格式.学生在黑板上完成(2),再点评.4.学生完成例5并口头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判断充要条件的步骤:找条件、定结论判断推导关系写结论.让学生掌握判断充分、必要条件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分析问题,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借助常用逻辑用语进行数学表达、论证和交流的能力,体会常用逻辑用语在数学中的作用.熟悉用命题的真假来证明命题充分性和必要性的步骤. 15分钟
㈥练习巩固 1.下列命题中,哪些命题是“四边形是矩形”的充分条件?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四边形的四条边均相等;四边形有三个内角都为直角;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有一组对角互补.设,下列各式中哪些是“”的必要条件?; (2); ;(4).3.从“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与“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择适当的一种填空.的 ; ; ; . 利用授课助手,展示学生练习,点评后小结判断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学生错误并及时纠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8分钟
㈦归纳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一些什么? 使用思维导图总结. 系统梳理整节课所学内容. 2分钟
板书设计
大致板书如下:
(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 (例3板书)
(充要条件的概念)
(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例4板书)
(定义法)
(集合法) (讲课草稿演算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