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济南版八年级上册6.1.3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生物学济南版八年级上册6.1.3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临邑县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授课人 班级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进行膝跳反射实验,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反射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描述反射弧的组成,理解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形成正确的结构与功能观。 3.通过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分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教 学 重 点 :1.膝跳反射实验及反射弧的组成。 2.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难 点 1.探究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2.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方 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举起一只手,然后看到老师拿着一根针打算扎你,你会怎么样 老师扎到你们的手了吗 为什么要缩手 针并没有扎到我们,但是如果不躲,可能会被扎到,所以会缩手,这一过程就体现出人体的神经调节。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反射是机体对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1.请小组成员按要求阅读课本P104,完成分组实验:观察膝跳反射。 ①两人一组,一位同学作为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 ②另一位同学用橡皮锤或手掌内侧边缘快速地叩击受试者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同时观察这条小腿的 反应,然后两人轮换进行实验。通过“膝跳反射”实验分析与讨论: ①叩击韧带时,小腿会出现什么反应 ②如果有意识地控制腿部肌肉,上述实验现象还会出现吗 2.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①在膝跳反射中,受到刺激的部位是膝盖下方,而小腿前伸的反应是由大腿前面股四头肌收缩引起的,是什么把受刺激部位与发生反应部位连接起来的呢 ②同一个人每次对橡皮锤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的正常反应都是小腿前伸吗 ③每个人对橡皮锤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的正常反应都应该是小腿前伸吗 3.在交流分享上面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4.过渡:参与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5.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5图6.1-1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 ②反射弧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③膝跳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怎样的 ④如果反射弧的某一环节出现障碍,会出现什么结果 6.师生交流分享、点评,教师总结:感受器能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接收传入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经过分析、综合处理后传至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将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效应器接收神经冲动作出相应反应。 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够完成反射,任何一个部位受到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二)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小游戏:让一个同学站在讲台上,伸直胳膊并展开手掌,闭上眼睛,教师用牙签不尖的一端快速刺其手掌,看他有何反应。然后让这个同学睁开眼睛,老师拿出牙签,告诉他要用牙签尖的一端刺他的手掌,看他有何反应。师生共同分析这两个缩手反射,得出什么是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教师总结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 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叫非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叫条件反射。 3.过渡: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的 4.引导学生学习课本P106,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讨论课本上的四个问题。 教师提示: (1)非条件刺激:能引起机体非条件反射的刺激。如: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食物就是引起唾液分泌的非条件刺激。 (2)条件刺激:能引起机体条件反射的刺激。 (3)无关刺激:与反射没有关系的刺激(不能引起反射的刺激)。 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并举例强调:条件反射建立后需要不断强化,不强化,会消退。 5.教师指导学生讨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讨论后填写表格。 反射类别形成反射弧特点神经联系举例非条件 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固定、不会消退吃酸葡萄分泌唾液条件 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暂时,可以消退看到或听说酸葡萄时分泌唾液
6.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①吃杏分泌唾液、看到杏分泌唾液和听说杏分泌唾液,这三种反射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反射 ②看见杏分泌唾液和听说杏分泌唾液都是条件反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质疑与讨论后,教师总结:听说杏分泌唾液是对语言文字建立的条件反射,这是人类特有的建立在语言中枢基础上的条件反射。 三、课堂总结 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反射的概念和类型、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明白了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正是因为人体的各种反射,使机体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 四、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做了一个实验:给狼提供掺有氯化锂的羊肉,摄入这样的食物后,狼会十分不适,并出现严重的呕吐现象。经过多次驯化,把狼与羊群放在一起,尽管狼十分饥饿,还是会尽量远离羊群。想一想: (1)狼吃了掺有氯化锂的羊肉后出现呕吐现象,属于什么反射 (2)后来为什么会出现饥饿的狼远离羊群现象 认真聆听老师的问题,跟随老师提供的情境回答:会躲,会缩手。没有扎到手,但是害怕会扎到手,如果不缩手就会被扎到。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然后讨论问题,达成共识:①叩击韧带时,小腿以膝关节为轴,突然跳起。② 若有意识地绷紧小腿,小腿则不会突然跳起。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深化反射概念: ①神经系统。②是。③是。 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能够回答出: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学生参与完成小游戏,分析两种反射,讨论回答:前一种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后一种是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反射活动。 学生自学讨论后,回答: 1.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 2.铃声刺激与食物刺激多次结合是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件。 3.使狗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狗的生存非常有利。 4.条件反射没有得到强化,会逐渐消退。 学生讨论后填写表格。 学生分析总结:①吃杏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看见杏和听说杏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②听说杏是对语言文字建立的条件反射。 学生小组内总结、归纳,全班交流补充。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属于非条件反射。 (2)因为狼吃了掺有氯化锂的羊肉后形成了“羊肉—呕吐”的条件反射,所以,饥饿的狼会尽量远离羊群。
必 做 题 . 1. 下列现象中,属于反射的是( ) A. 向日葵向光生长 B. 草履虫避开有害刺激 C. 小狗听到主人呼唤跑过来 D. 含羞草受到触碰叶片合拢 2.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 A. 神经元 B. 神经中枢 C. 反射弧 D. 神经纤维 3. 医生用小锤敲击膝盖下方的韧带,受试者小腿突然抬起,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 A. 大脑皮层 B. 脊髓 C. 小脑 D. 脑干 4. 下列反射中,属于复杂反射的是( ) A. 眨眼反射 B. 膝跳反射 C. 吃梅止渴 D. 谈梅止渴
选 做 题 若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有感觉,能做出反应 B. 无感觉,能做出反应 C. 有感觉,不能做出反应 D. 无感觉,不能做出反应
学生达标情况 良好
教 学 反 思 1. 强化抽象知识的具象化呈现:利用动画、模型辅助教学,例如通过“缩手反射”的动态动画,展示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过程,清晰区分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不同作用;制作反射弧模型(如用导线、灯泡、开关模拟各结构),让学生通过动手搭建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同时,设计梯度化问题链,如“如果传入神经受损,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简单反射比复杂反射反应更快?”,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2. 优化课堂互动与参与机制:分组实验时明确小组内分工(操作员、记录员、发言人、观察员),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具体任务;采用“随机点名”“小组互评”等方式,鼓励沉默学生参与表达;设置“生活中的反射”分享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举例,增强课堂的参与感和趣味性。 3. 拓展知识应用场景:增加拓展性练习,如分析“司机看到红灯刹车”的反射类型及反射弧组成,探讨“长期训练对复杂反射形成的影响”;引入医学相关案例,如“脊髓损伤患者为何无法完成简单反射”,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如观察家人的反射现象并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 合理规划教学时间:课前提前布置实验预习任务,让学生熟悉操作步骤,减少课堂上的摸索时间;精简课堂例题,突出核心知识点的巩固;将部分拓展内容作为课后拓展阅读材料,避免课堂时间过度占用,确保教学重难点得到充分落实。 四、总结与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核心是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理解反射的概念与机制,既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也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需进一步平衡“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既要搭建清晰的知识框架,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实践空间。未来教学中,将继续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优化教学方法,突破抽象知识的教学瓶颈,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提升生物学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