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三 认识立体图形 作业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三 认识立体图形 作业设计

资源简介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认识立体图形 》作业设计
单位 中心小学 主备人
时间 2025.10.15 审核人
单元主题 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册次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名称《认识立体图形》课程类型国家课程单元课时3课时实施对象一年级学生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几何图形学习的启蒙单元,是学生首次系统认识立体图形。通过 “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类拼组” 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4 类立体图形,感知其外形与稳定性特征;同时借助搭建、拼组任务,培养空间观念与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 “数学源于生活” 的认知。作业设计以“玩中学”为核心,让学生在找图形、分图形、搭图形的过程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单元知识结构: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学生学什么?) 1.结合生活实例,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4种立体图形。 2.能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每种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如正方体方方的、球会滚动)。
学业要求(学到什么程度?): 1.能准确识别4种立体图形的实物或图片,说出对应名称。 2.能将5-8个混合实物按立体图形类型正确分类,正确率不低于90%。 3.能参与简单的图形拼搭活动,说出拼搭所用图形的个数,并向他人简单描述图形特征。
教学提示(学生怎么学?): 1.以“实物操作”为核心,提供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摸、滚、叠等动作直观感受特征。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家里、教室找立体图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采用游戏化方式(如“图形寻宝”“搭积木比赛”),激发学习兴趣,作业设计以“动起来”为主,控制时长在10-15分钟,避免学生疲劳。
学业质量(学的怎么样?): 1.能识别4种立体图形的标准实物,说出名称。 2.能区分易混淆图形(如圆柱和球),并简单说明理由(如“球能到处滚,圆柱只能前后滚”)。 3.能主动在生活中找立体图形,并用图形拼搭有创意的造型,如“用正方体和长方体搭城堡”。
教材分析 教材纵向分析: 一年级学生入学前已在生活中接触过立体图形(如玩具球、积木),有直观印象但无系统认知;本单元首次系统命名并认识4种立体图形,建立“实物—图形名称—特征”的联结,是空间几何的启蒙;也为今后学习平面图形奠定基础。
教材横向分析: 对比不同版本教材: 人教版:以“生活实物—特征感知—分类识别—拼搭应用”为逻辑,注重实物操作,作业多为“找图形、分图形”。 苏教版:先认识立体图形,再通过“拓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将立体与平面结合更紧密。 北师大版:以“玩具”为载体(如积木、皮球),强调“玩中学”,作业多为“搭积木、说造型”,趣味性强。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处于 “直观形象思维” 阶段,对实物、动手类活动兴趣浓厚,但抽象概括能力较弱: 1.认知基础:学生已在生活中见过正方体(魔方)、球(皮球)等立体图形,但不知道标准名称,不会主动观察特征。 2.能力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10-15分钟),喜欢动手操作,对游戏化、生活化作业感兴趣,抽象思维弱,难理解“面、棱、顶点”等概念。 3.潜在困难:易混淆“正方体和长方体”(如接近正方体的书本)、“圆柱和球”(如矮胖的圆柱),分类时易凭“大小”“颜色”判断,而非形状。
单元目标 1.能识别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并说出名称;能根据特征区分4种图形,正确率不低于90%;能数出简单拼搭造型中每种图形的个数。 2.通过摸、滚、拼等操作,积累立体图形感知经验;在“找生活中的图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喜欢参与数学作业活动,愿意主动与家人、同学分享找到的图形或拼搭的作品,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单 元 作 业 设 计 单元作业目标: 通过“找一找、连一连”活动,能准确识别4种立体图形并说出名称。 2.借助“摸一摸、比一比”操作,学会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圆柱与球的特征。 3.通过“拼一拼、画一画”活动,能拼搭简单造型并数出图形个数。 4.通过“家庭图形寻宝”活动,能在生活中找到3种及以上立体图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 【单元作业设计理念】 本单元作业设计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遵循“直观性、趣味性、生活化”原则,以“动手操作”为核心,让学生在“玩、找、拼”中完成作业,实现“在操作中感知,在应用中巩固”。所以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的工具,更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核心素养、连接数学与生活的重要桥梁。针对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本设计强调: 素养导向:超越对图形名称的简单记忆,聚焦于“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中构建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深刻理解。 学生主体: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设计多层次、可选择的作业,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和探索的乐趣。 生活融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世界,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立体图形,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求知欲。 【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本单元作业设计遵循“感知—建构—应用—拓展”的认知规律,形成一条清晰的思维主线,具体思路如下: 基础感知层(全体参与):设计“感官体验”类作业,如“摸一摸,猜图形”(通过触觉感知特征)、“找一找,家里的立体图形”(建立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旨在通过直观操作和观察,帮助全体学生夯实对四种基本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初步认识。 实践中加强 能力建构层(深化理解):设计“对比辨析”和“动手操作”类作业,如“给图形分类”(按不同标准)、“小小建筑师”(用积木拼搭),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图形特征(如面的平曲、能否滚动)的理解,并初步运用特征解决问题,构建空间观念。 趣味拓展层(激发潜能):设计“数学游戏”(如“图形猜猜乐”闯关游戏)等弹性作业,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拓宽视野,激发对数学的持久兴趣。 【单元作业设计原则】 为确保作业设计科学、有效、有趣,我们将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作业内容必须紧扣单元教学重点,确保全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性)。同时,设置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如“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搭出又高又稳的塔”,促进学生思维层次的发展(发展性)。 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作业形式力求生动活泼,融入游戏、绘画、故事等元素,如“立体图形创意画”,激发学生内在动机(趣味性)。所有活动都必须服务于明确的数学目标,避免为趣而趣,确保学生通过活动能有效巩固和深化认知(实效性)。 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强调“做中学”,设计大量需要动手操作、亲身实践的作业任务(实践性)。 层次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作业设计体现梯度,提供“必做”与“选做”任务,如基础辨认题人人完成,创意拼搭题自由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选择性),实现因材施教,减轻学业负担,保护学习积极性(层次性)。
课时安排 课题名称对应教材内容课时1.认识立体图形例1教材67~69页12.解决问题例2教材70页13.图形拼组例3教材71页1…总计 3
课时作业 作业功能 课前预习 课中练习 √ 课后复习作业类型 √ 课时作业 单元作业 学期作业作业目标 1.能准确识别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片,说出名称。 2.能通过触摸、观察初步感知4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立体图形并描述。作业时长10分钟作业内容〖基础性作业〗 1.连一连:将篮球、火柴盒、茶叶桶、字典、魔方的图片分别与“圆柱、球、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连线。 2. 找一找:在教室或家里找出1个正方体、1个长方体、1个圆柱、1个球,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 巩固对4种立体图形名称的识别,建立实物与图形名称的对应关系,通过生活场景应用强化认知。〖拓展性作业〗 1.摸一摸:闭上眼睛,让家长或同学拿出1个立体图形,通过触摸说出它的名称(如“摸起来方方的,是正方体”)。 2. 画一画:选择最喜欢的1种立体图形,画出它的样子(形状大致准确即可),并在旁边写上名称。 〖设计意图〗 通过触觉感知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培养观察和简单绘画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图形认知。作业评价〖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结果〗教师星级评价答题正确 书写工整 学生描述性评价我的疑惑我的努力家长星级评价书写工整 作业用时 作业设计分析 本课时作业以“直观感知—生活应用—拓展体验”为逻辑,基础性作业聚焦图形名称的识别与生活联结,确保全体学生掌握核心知识;拓展性作业通过触觉、绘画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探究需求,培养空间感知与表达能力。评价环节结合星级与描述性评价,既关注知识掌握,又重视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成长,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
课时作业 作业功能 课前预习 课中练习 √ 课后复习作业类型 √ 课时作业 单元作业 学期作业作业目标 1.能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圆柱与球的特征,正确率不低于90%。 2.能根据图形特征对混合实物进行分类。 3.能简单描述每种图形的关键特点(如“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球会任意滚动”)。作业时长10分钟作业内容〖基础性作业〗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魔方是长方体。( ) (2)皮球是球。 ( ) (3)易拉罐是圆柱。( ) 2.选一选: 从下面5个图形中选取4个进行拼搭,搭的最稳的图形是( ),搭的最高的图形是( )。 〖设计意图〗 巩固图形特征的辨析能力,通过辨一辨、选一选等题目强化对易混淆图形的认知,巩固拼搭又稳又高的技巧,落实基础目标。〖拓展性作业〗 1.滚一滚: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放在桌面上滚动,记录“能任意滚的图形”“只能沿一个方向滚的图形”“不能滚的图形”。 2.说一说:向家长说出自己的发现(如“球能到处滚,正方体滚不动”)。 〖设计意图〗 通过操作实验直观感受图形的滚动特征,培养观察、记录与表达能力,深化对图形本质特点的理解。作业评价〖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结果〗教师星级评价答题正确 书写工整 学生描述性评价我的疑惑我的努力家长星级评价书写工整 作业用时 作业设计分析 本课时基础性作业通过判断、分类巩固易混淆图形的认知;拓展性作业借助滚动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图形特征的本质差异。评价环节兼顾知识掌握与过程反思,帮助学生在辨析中精准把握立体图形的特点,为后续空间几何学习筑牢基础。
课时作业 作业功能 课前预习 课中练习 √ 课后复习作业类型 √ 课时作业 单元作业 学期作业作业目标 1.能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进行简单拼组,感知立体图形拼组后的形状变化。 2.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作业时长10分钟作业内容〖基础性作业〗 1.填空题 (1)用2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 )体,这个立体图形有( )个面是正方形,( )个面是长方形。 (2)把3个圆柱竖直拼在一起,会形成一个更( )的圆柱(填“高”或“矮”)。 2.选择题 下面的立体图形中,( )可以由4个同样的正方体拼成。 A. 长方体 B. 圆柱 C. 球 〖设计意图〗 通过填空、选择等基础题型,帮助学生巩固立体图形拼组的基本认知,掌握拼组后图形的特征,夯实知识基础,培养空间感知能力。 〖拓展性作业〗 实践操作题 用家里的正方体、长方体积木(或其他类似立体图形物品),拼出3种不同的立体图形,并给它们命名,如“高楼”“火车”等,然后和家人介绍每个拼组图形是由哪些立体图形组成的。 〖设计意图〗 实践操作题让学生在动手拼组中深入理解立体图形的拼组方式,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作业评价〖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结果〗教师星级评价答题正确 书写工整 学生描述性评价我的疑惑我的努力家长星级评价书写工整 作业用时 作业设计分析 本课基础性作业能有效检测学生对拼组知识的基础掌握程度。拓展性作业强调实践与综合运用,通过动手拼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体现了分层作业的设计理念,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