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信息科技 第7课 域名解析换编码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信息科技 第7课 域名解析换编码 教案

资源简介

域名解析换编码教案
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围绕“域名解析”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教材通过“从网址到数字地址”的转换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互联网通信中域名与IP地址的关系。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如域名、IP地址的含义及其作用,以及解析过程的基本原理。该知识点虽抽象,但与学生日常上网行为密切相关,如访问网页、登录账号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教学中需将复杂机制简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网址→数字地址”的认知链条,为后续学习网络安全、网络协议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虽已具备基本电脑操作能力,能熟练使用浏览器上网,但对“网址如何变成网页”这一背后的技术原理普遍缺乏了解。他们习惯于输入“www.”直接跳转页面,却不知其背后经历了复杂的“翻译”过程。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较弱,对抽象术语(如“解析”“编码”)接受困难。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以生活化情境切入,借助类比、游戏、可视化工具降低认知负荷,采用“做中学”“玩中学”策略,激发兴趣,提升理解力,帮助基础薄弱学生实现从“会用”到“懂用”的跨越。
课时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
1. 能够说出“域名”和“IP地址”的区别,理解它们在上网过程中的角色。
2. 初步建立“网址需要被翻译成数字才能通信”的安全认知,意识到网络背后存在复杂机制。
计算思维
1. 能通过类比“电话号码与姓名”理解域名与IP地址的关系,构建映射模型。
2. 能模拟“域名解析”过程,尝试用简单流程图描述从输入网址到打开网页的步骤。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能利用班级智慧平台完成“域名翻译官”任务,体验真实解析过程。
2. 能在小组内提出改进“翻译效率”的创意点子,如增加“记忆库”或“语音提示”功能。
信息社会责任
1. 能说出随意修改或伪造域名可能带来的风险,如访问假冒网站。
2. 能在模拟情境中做出正确选择,如不点击可疑链接,保护个人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域名与IP地址的关系:域名是易记的名字,IP地址是设备的数字身份。
2. 掌握域名解析的基本流程:输入网址 → 查找对应IP → 连接服务器。
难点
1. 理解“解析”这一抽象动作的本质——即“翻译”过程。
2. 能将复杂的网络通信机制转化为可理解的流程图或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游戏化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域名解析动画视频、角色扮演卡片、智慧课堂平台、任务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谁在“翻译”我的网址?
【5分钟】 一、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好奇 (一)、播放一段动画短片:
画面:一位同学小丽在电脑前输入“www.”,按下回车键后,屏幕瞬间跳转到知乎首页。她惊讶地问:“怎么这么快?它怎么知道我要去哪?”突然,屏幕上跳出一行字:“我是‘域名翻译官’,我正在帮你把名字换成数字!”
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像小丽一样,觉得上网就像变魔术?那这“魔法”是怎么来的?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输入的是“名字”(网址),但电脑之间通信要用“数字”(地址),中间发生了什么?
3. 教师揭示:这个“翻译官”就是“域名解析系统”。
4. 教师板书课题:“域名解析换编码”
5. 追问:如果“翻译官”出错,会发生什么?比如你输“www.”却跳到了假淘宝?
6.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评,引出“安全”话题。
7.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域名翻译官”,揭开这层神秘面纱。 1. 观看动画,思考问题。
2. 举手回答教师提问。
3. 听讲并记笔记。
4. 回忆上网经历,主动发言。
评价任务 参与积极:☆☆☆
表达清晰:☆☆☆
好奇驱动:☆☆☆
设计意图 通过生动的动画故事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借助“翻译官”角色赋予技术过程人格化,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建立“网址需被翻译”的初步认知,为后续探究打下情感与认知基础。
任务探究:我是“域名翻译官”
【15分钟】 一、分组任务:破解“网址密码” (一)、教师布置任务卡:
1. 教师分发“翻译官任务卡”给每组,卡片上写着:
- 任务一:在教师提供的“域名-数字地址对照表”中,找到“www.”对应的数字地址。
- 任务二:用一句话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翻译”?
- 任务三:讨论:如果没人“翻译”,上网会怎样?
2. 教师展示一张对照表示例:
| 域名 | 对应的数字地址(IP) |
|------|---------------------|
| www. | 14.215.177.38 |
| www. | 101.226.109.244 |
| www. | 140.205.126.15 |
3. 教师讲解:这些数字就是设备的“数字身份证”,全世界唯一。
4. 教师强调:我们不能记住所有数字,所以才有了“域名”这个名字。
5. 教师示范:拿起一张“域名卡”(如“www.”),大声念出它的数字地址:“111.230.125.188”
6.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一对一辅导。
7. 教师提醒:时间限制为5分钟,完成后举手示意。
二、小组汇报与交流 (一)、小组代表汇报成果:
1. 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找到的“翻译结果”。
2. 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观察:这些数字长得像吗?有什么共同点?
3. 教师总结:所有数字都由四个数字组成,用点隔开,这就是“IP地址”格式。
4. 教师提问:如果两个网站用了同一个数字地址,会发生什么?
5.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那就像两个人用了同一个电话号码,会造成混乱,系统无法判断谁是谁。
6. 教师引入“域名解析”概念:系统会自动查找“翻译词典”,把名字换成数字,再连接服务器。 1. 小组合作,查找对应数字。
2. 记录结果并讨论原因。
3. 代表上台汇报成果。
4. 听讲并补充观点。
评价任务 查找准确:☆☆☆
解释合理:☆☆☆
讨论深入:☆☆☆
设计意图 以“翻译官”角色赋予学生任务感,增强参与度;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域名—数字地址”映射关系;借助类比强化理解,突破“解析”这一抽象概念的认知障碍。
模拟演练:模拟“域名解析”大挑战
【15分钟】 一、情境创设:校园网络“翻译中心”上线! (一)、教师创设情境:
1. 教师宣布:“为了保障每位同学的上网安全,学校即将上线‘网络翻译中心’,所有网址必须先‘翻译’才能访问!”
2. 教师展示一张“翻译任务单”模板:
- 任务编号:_______
- 域名:_________
- 翻译结果(数字地址):_________
- 翻译员:_________
3. 教师说明规则:必须根据“翻译词典”完成任务,不能凭空猜测。
4.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翻译员,怎么判断一个翻译是否正确?
5.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靠“标准词典”核对,就像老师查字典一样。
6. 教师强调:系统会自动比对,一旦发现错误,就会报警。
7. 教师设置“陷阱”:故意提供一张“错误翻译”的任务单,让学生发现异常。
8. 教师提问:为什么系统要拒绝错误翻译?
9.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防止访问错误网站,保护信息安全。
10.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加入“语音播报”或“记忆库”功能。 1. 分组协作,完成翻译任务。
2. 模拟翻译员核对信息。
3. 发现并指出错误。
4. 提出创新建议。
评价任务 翻译准确:☆☆☆
审核严谨:☆☆☆
创意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真实系统流程,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在角色扮演中提升责任意识;设置“陷阱”任务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创新表达,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实现从“知”到“行”的跨越。
总结升华:守护网络“翻译官”,从我做起
【5分钟】 一、课堂回顾与提炼 (一)、教师引导学生复盘:
1.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2.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关键词:
- 域名:易记的名字(如www.)
- IP地址:设备的数字身份(如14.215.177.38)
- 解析:把名字换成数字的“翻译”过程
3. 教师强调:没有“翻译官”,我们就无法上网;它虽看不见,却至关重要。
4. 教师展示一张“网络翻译官守护公约”海报:
- 我承诺:不随意更改域名,不点击可疑链接,不传播错误翻译。
5. 教师邀请全体学生齐声朗读公约。
6.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翻译”,更懂得了如何保护它。 1. 回顾知识点,补充板书。
2. 朗读守护公约。
3. 记录课后任务。
评价任务 共识达成:☆☆☆
情感共鸣:☆☆☆
任务明确:☆☆☆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提炼形成知识结构,强化记忆;通过集体宣誓增强责任感;通过家庭任务实现“小手拉大手”,推动信息素养从课堂走向生活,落实信息社会责任教育。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请写出你最常访问的两个网站的域名,并查找它们对应的数字地址(可参考教师提供的词典):
- 网站1:_________,对应数字地址:_________
- 网站2:_________,对应数字地址:_________
2.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域名是网站的数字身份。( )
(2)解析就是把名字换成数字的过程。( )
(3)IP地址可以随便更改。( )
3. 请用一句话描述“域名解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践拓展题
1. 请在家长陪同下,查找家中路由器的管理界面(通常在浏览器输入192.168.1.1),查看其“本地域名”或“设备名称”,并记录下来:
- 设备名称:_________
- 对应的本地数字地址:_________
2. 思考:如果这个“本地翻译官”出错,可能会带来哪些风险?请列举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设计一条“网络翻译官保护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示例:
- 网站1:www.,对应数字地址:14.215.177.38
- 网站2:www.,对应数字地址:101.226.109.244
2. (1)×;(2)√;(3)×。
3. 答案示例:域名解析是将易记的网址翻译成电脑能识别的数字地址的过程。
二、实践拓展题
1. 示例:
- 设备名称:TP-Link Router
- 对应的本地数字地址:192.168.1.1
2. (1)可能无法连接网络;(2)可能被他人冒用设备。
3. 示例:守护翻译官,安全上网每一天!
板书设计
《域名解析换编码》
— 从名字到数字的“翻译”之旅
核心概念:
域名:易记的名字(如www.)
IP地址:设备的数字身份(如14.215.177.38)
解析:把名字换成数字的“翻译”过程
保护行动:
1. 会认:分清域名与数字地址
2. 会用:不乱改,不乱信
3. 会护:不传播错误翻译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设计贴近生活,动画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尤其对基础薄弱学生吸引力强。
2. 任务驱动设计合理,从“找”到“护”层层递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参与度高。
3. 小组合作与角色扮演形式增强了互动性,有效调动了课堂氛围。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查找数字地址时操作不熟练,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模拟解析环节时间略紧,个别小组未能充分讨论。
3. 课后延伸任务虽好,但部分家庭支持不足,需加强家校沟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