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4.6.2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生物学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4.6.2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 16 章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第 一 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第二课时
年级 初二年级 授课时间 2课时
课题 第 一 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膝跳反射实验与模型分析,引导学生从功能角度深化对神经系统的理解,属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模块的关键知识节点。教材以生活实例(眨眼、缩手)导入,强调反射的规律性与刺激-反应关联,通过可操作的膝跳反射实验,直观呈现反射现象与神经传导路径的关系。模型辅助环节(反射弧神经传导模型)将抽象结构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反射弧五环节"的动态认知链,并借助思考题(如脊髓损伤影响、意识控制干扰)渗透高级中枢对低级反射的调控概念,为后续学习复杂神经活动(如条件反射)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紧密衔接生物学核心概念"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反射弧各组分(感受器→效应器)的协同运作机制,揭示了神经系统如何通过特定路径实现快速应答。教材设计的讨论问题(如疼痛与缩手反应的时序差异)引导学生从现象推导本质,符合初中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渗透"系统观"(反射弧作为功能单元)和"进化观"(反射对生存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定义反射: 准确描述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刺激产生的有规律反应",举例说明(膝跳、眨眼、缩手)。 阐明反射弧结构: 指认反射弧五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概述各环节功能(如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效应器执行反应)。 分析实验现象: 解释膝跳反射中小腿抬起的原理;说明脊髓高位损伤后反射仍可发生的机制(低级中枢独立性);描述意识控制对反射的抑制作用。 理解反射条件: 明确反射发生需反射弧完整,结合实例判断反射弧损伤部位(如能感觉疼痛但无法抬腿对应传出神经/效应器受损)。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系统观:构建"反射弧是神经调节功能单元"的认知模型,解释五环节协同实现刺激-反应的过程(如感受器到效应器的信号传递链)。 结构与功能观:对比脊髓(低级中枢)与大脑(高级中枢)在反射中的角色差异(如脊髓完成膝跳反射,大脑产生痛觉并调控反射)。 科学思维: 演绎推理:基于膝跳反射实验现象(如腿部受控时反射消失),推导"高级中枢抑制低级反射"的结论。 归纳分析:从多个反射实例(缩手、吮吸)中抽象反射的共性特征(规律性、需刺激、依赖神经系统)。 科学探究: 实验操作与观察:规范完成膝跳反射实验(叩击位置/力度控制),准确记录小腿反应并分析变量关系。 模型应用:使用反射弧神经传导模型定位信号传导路径,验证反射发生的结构基础。 态度责任: 健康意识:结合脊髓损伤案例讨论反射弧完整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如交通事故防范); 科学应用:解释医学检查中膝跳反射的原理(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强化生物学知识在健康管理中的价值认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膝跳反射实验,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教学难点】 理解反射的基本方式以及反射的结构基础; 说明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在生活中,当一个物体突然掠过眼前,我们会马上眨眼;当手指无意间碰到灼热的物体,我们会立即缩回手,这是我们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问题:这些反应具有什么特点?其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思考并尝试回答相应问题。
新知探究 一、 观察人体膝跳反射 【问题探究】 观察人体膝跳反射 实验目的 观察人体的膝跳反射,理解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器具材料 橡皮锤,反射弧神经传导模型。 实验步骤 1. 两位同学一组,一位是实施者,一位是受试者。 2. 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也可以坐在高凳上,双脚离开地面自然下垂。 3. 实施者用橡皮锤快速、轻轻地叩击受试者膝盖下方的韧带处,并观察小腿的反应。实施者逐步加重力量至合适力度后,重复 3 次。做好记录。 4. 结合反射弧神经传导模型,尝试说出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及其在反射发生时发挥的作用。 当叩击位置、角度和力度合适时,受试者被叩击的小腿突然抬起。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不需要大脑参与,只要反射弧完整就能完成。所以脊髓高位损伤后,膝跳反射仍然能发生。 当受试者有意识地控制腿部肌肉绷紧膝关节后,实施者再进行叩击 膝跳反射不明显或不发生。 因为大脑的意识控制会抑制脊髓的低级反射活动,使腿部肌肉保持紧绷,阻碍了反射弧正常引发的腿部跳动。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称为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等都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而反射是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像草履虫避开盐粒刺激、含羞草叶片被触碰后合拢、向日葵向光生长等,这些生物没有神经系统,它们的反应就不属于反射。 1.两人一组进行膝跳反射实验,互相交换角色,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如脊髓高位损伤、有意识控制腿部肌肉等情况,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原因。
【习题巩固】 在观察人体膝跳反射实验中,当叩击位置、角度和力度合适时,受试者被叩击的腿会( ) A. 没有反应 B. 缓慢抬起 C. 突然抬起 D. 随意摆动 答案:C 解析:在膝跳反射实验中,当叩击位置、角度和力度合适时,受试者被叩击的腿会突然抬起,这是膝跳反射的正常表现,所以选C。 思考回答问题
二、反射弧 【问题探究】反射是如何完成的呢?它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呢?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导至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导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综合分析传入的信息;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导至效应器;效应器就像“执行者”,对刺激作出应答,它是由神经末梢和肌肉或腺体组成的。 缩手反射。问题:手被烫到或者被扎到时,会先缩手还是先感觉到疼呢?先缩手再感觉到疼。缩手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痛觉反射中枢在大脑,所以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才产生痛觉,脊髓反应比大脑快。 反射弧完整是反射发生的前提条件。如果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实例:一位腿部受伤的人能感觉到腿部疼痛,却不能抬腿,说明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某人腰椎受伤,造成右下肢运动障碍且无感觉,则说明神经中枢受损。 重难突破与易错强化 【重难突破】反射及反射弧的理解: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判断是否为反射需看是否通过神经系统。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反射弧完整是反射发生的前提条件。分析反射弧受损部位时,要根据患者症状,结合各环节功能判断。 【易错清单强化】 无神经系统的生物的应激反应是反射 → 反射需通过神经系统完成,无神经系统的生物(如草履虫、含羞草、向日葵等)的反应不属于反射
反射弧不完整也能发生反射 → 反射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
手被烫先感觉到疼再缩手 → 先缩手再感觉到疼,缩手反射中枢在脊髓,痛觉反射中枢在大脑,脊髓反应比大脑快
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不能独立完成 → 膝跳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低级中枢,不需要大脑参与,只要反射弧完整就能完成 根据一些反射弧受损的案例,分析是哪个环节受损,并说明理由。
【习题巩固】 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中,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 A. 感受器 B. 传入神经 C. 神经中枢 D. 效应器 答案:A 解析:反射弧各结构功能不同,感受器负责感受刺激(如皮肤感受疼痛),传入神经传递冲动,神经中枢处理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所以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是感受器,选A。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围绕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展开。通过膝跳反射等实验,我们了解到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即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同时,我们还探讨了反射弧各部分受损时的表现,并通过实例加深了对反射和反射弧的理解。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定义: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举例: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吮吸反射 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功能: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导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综合分析传入信息 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导至效应器 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 反射弧完整性与反射 反射弧完整是反射发生的前提条件 实例分析:腿部受伤、腰椎受伤
课后作业 1.某人腿部受伤后,能感觉到疼痛但无法完成抬腿动作,推测受损部位可能是( ) A. 感受器 B. 传入神经 C. 传出神经 D. 神经中枢 答案:C 解析:能感觉到疼痛,说明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传入神经能将兴奋传导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也能正常处理信息,即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正常;而无法抬腿,表明神经冲动无法传到效应器,使腿部肌肉不能收缩完成抬腿动作,所以推测传出神经受损。 2.如果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受损,当给予感受器适宜刺激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产生感觉,能完成反射 B. 能产生感觉,不能完成反射 C. 不能产生感觉,能完成反射 D. 不能产生感觉,不能完成反射 答案:B 解析:当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受损时,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兴奋可以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再将信息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是由于传出神经受损,神经冲动无法传导到效应器,效应器不能作出相应反应,所以不能完成反射。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膝跳反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反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讲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时,部分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后续应结合更多实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引导学生分析反射弧受损实例时,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今后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此外,课堂练习时间略显紧张,可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巩固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