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我们生活的空间(一)》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我们生活的空间(一)》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中的关键内容。《课程标准》在 “内容要求” 中提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在 “学业要求” 中明确:“能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等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单个物体的形状,能根据观察位置判断物体的视图,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观能力”。(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二年级 “直观认识物体正面、侧面、背面” 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聚焦 “观察视角的多样性” 构建知识体系,涵盖四大核心内容:1.不同位置观察单个物体:通过观察汽车、水杯等实物,引导学生判断正面、侧面、背面对应的视图,完成 “观察者与视图” 的匹配练习;2.不同位置观察场景画面:结合教室、电影放映厅等生活场景,根据拍摄位置(如 123 号、④⑤号区域)区分对应的照片,理解 “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场景范围、视角不同”;3.不同高度观察物体:依托小狗贝贝观察礼品盒、小猫看下棋的情境,按 “地面→踮脚→凳子→桌子”“地面→抬前腿→凳子→石桌” 的高度变化,探究视图与高度的关系,发现 “高度越高,看到范围越广、细节越完整” 的规律;4.特殊视角观察:以 “窗外观察” 为载体(如淘气从窗外看笑笑),结合 “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的相对位置”,区分易混淆视图(如 2 号与 4 号图),并通过模拟活动验证判断。本单元是后续学习 “立体图形观察”“复杂场景视图分析” 的重要基础,通过生活情境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空间知识转化为直观认知,实现从 “直观感知” 到 “理性分析” 的过渡。(三)学生认知情况学生已具备二年级 “认识物体正面、侧面、背面” 的基础,能对单个物体的简单视图进行初步判断,且拥有丰富的生活观察经验(如拍照、看电影选座位等),这些是学习本单元的前提。但学生在以下方面存在挑战:1.视图判断的局限性:面对相似视图(如 “看一看(二)” 中图 2 与图 3 的窗户侧视图、“看一看(四)” 中 2 号与 4 号图),难以从细节(物体相对位置、场景局部特征)区分差异,易出现判断失误;2.空间关系的理解难点:对 “观察高度与视图范围” 的关联、“室内外相对视角”(如窗外看室内)的空间逻辑理解不深入,难以建立 “位置 — 视图” 的对应关系;3.操作与表达的不足:能通过直观观察判断视图,但难以用清晰的语言描述 “观察位置变化对视图的影响”,且在模拟观察活动中,缺乏有序验证的思路。二、单元目标拟定1.能根据观察者的位置(正面 / 侧面 / 背面、室内 / 室外)、高度(低 / 中 / 高)准确判断单个物体或场景的视图,完成 “观察者与视图” 的匹配(连线、标序号);能说出观察视角变化(位置、高度)如何影响视图(如正面看到物体正面特征,高度越高看到范围越广)。2.经历 “模拟观察→判断视图→验证反思” 的完整过程,通过摆棋子、实际站位观察、角色扮演(如扮演淘气与笑笑模拟窗外观察)等活动,建立 “位置与视图” 的对应逻辑;在区分相似视图时,学会从细节(窗户排列、物体相对位置)分析差异,提升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能力。3.感受观察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拍照构图、选观影座位),在 “小狗观察礼品盒”“教室场景观察” 等趣味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模拟观察、交流判断理由时,培养合作意识与表达能力;养成 “多角度观察事物” 的思维习惯,提升空间感知素养与几何直观能力。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建立 “位置 — 视图” 的对应关系:能根据观察者的平面位置(正面 / 侧面 / 背面)、高度(低 / 中 / 高)判断单个物体或场景的视图,准确完成连线、标观察顺序序号等任务;2.描述观察变化的影响:能清晰表述 “从正面到侧面”“从地面到桌子高度” 等视角变化如何改变视图,理解 “不同角度观察,视图可能不同” 的核心规律;3.实践验证视图判断:会借助摆模型(棋子模拟物体)、实际站位观察、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观察情境,验证对视图的判断(如模拟窗外观察,验证所选视图是否正确)。(二)教学难点区分相似视图:面对易混淆的视图(如 “看一看(二)” 中图 2 与图 3 的窗户侧视图差异、“看一看(四)” 中 2 号与 4 号图的人物方位差异),能从细节(物体相对位置、场景局部特征)分析不同,避免判断失误。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以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为核心素养导向,打破 “单一知识点教学” 的模式,将 “观察物体” 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通过 “情境感知 — 实践操作 — 规律总结 — 应用拓展” 的路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不仅掌握视图判断的方法,更发展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能力,实现 “知识学习” 与 “思维培养” 的统一。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教材编排特点:1.生活情境为载体:将抽象的空间知识融入 “看汽车、看教室、看礼品盒、窗外观察” 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避免纯理论讲解,降低认知难度;2.实践操作贯始终:设置 “摆模型、实际站位、角色扮演” 等具象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建立 “位置与视图” 的关联,符合新课标 “直观感知、实践体验” 的要求;3.错误反思促深化:通过 “标出 1 和 2 的顺序反了”“区分易混淆视图” 等设计,引导学生从失误中分析原因(如忽略物体相对位置),深化对空间关系的理解;4.梯度设计助提升:知识难度从 “单个物体观察” 到 “场景观察”,从 “常规位置” 到 “特殊视角” 逐步升级,符合学生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的认知规律。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单元数量 1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图形与几何 我们生活的空间(一) 看一看(一) 1看一看(二) 1看一看(三) 1看一看(四)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4.1《看一看(一)》 目标: 1. 能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汽车、水杯得到的视图; 2. 能完成 “观察者位置与视图” 的连线,说明判断理由; 3. 初步理解 “不同位置观察单个物体,视图可能不同”。 任务 1:观察玩具汽车,画出正面、侧面、背面的关键特征(如正面画车头灯,侧面画车门); 任务 2:根据 “奇思站在水杯正面,笑笑站在水杯侧面” 的描述,匹配对应的视图; 任务 3:判断 “站在物体侧面和背面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说明理由。 1. 能准确画出单个物体不同位置视图的关键特征,无明显错误; 2. 视图匹配正确率 100%,能清晰说出 “正面看到物体正面特征,侧面看到物体侧面特征” 的判断依据; 3. 能正确判断形状是否相同,理由符合空间逻辑(如 “侧面能看到物体的侧面,背面看不到,所以形状不同”)。4.2《看一看(二)》 目标: 1. 能根据教室、电影放映厅的观察位置,区分对应的场景视图; 2. 能描述 “观察位置变化对场景视图范围的影响”; 3. 学会从细节(如窗户、黑板)分析场景视图的差异。 任务 1:给出教室 123 号、④⑤号位置的照片,标注对应的观察区域; 任务 2:描述 “从教室前门走到后门,看到的黑板范围、窗户数量有什么变化”; 任务 3:对比 “看一看(二)” 中图 2 与图 3,指出窗户侧视图的差异。 1. 场景视图与位置标注完全正确,能关联 “位置与场景局部特征”(如 “123 号位置能看到黑板左侧,对应图 1”); 2. 能准确描述视图范围变化(如 “从前门到后门,黑板左侧可见范围变小,右侧可见范围变大”); 3. 能清晰指出相似场景视图的细节差异(如 “图 2 能看到 2 扇窗户,图 3 能看到 3 扇窗户”)。4.3《看一看(三)》 目标: 1. 能根据 “地面→踮脚→凳子→桌子” 的高度变化,判断对应的礼品盒视图; 2. 能总结 “观察高度与视图范围” 的规律; 3. 能结合生活实例(如站在凳子上看书架)验证规律。 任务 1:按高度顺序排列小狗贝贝观察礼品盒的 4 个视图; 任务 2:小组讨论并写出 “高度变化与视图范围” 的规律; 任务 3:举例说明 “生活中哪些场景能体现高度越高,看到范围越广”,并验证。 1. 视图排列顺序完全正确,能说出 “高度低只能看到物体正面,高度高能看到物体顶面和正面” 的依据; 2. 规律总结准确(如 “观察高度越高,看到的物体范围越广,能看到的物体面越多”),无逻辑错误; 3. 生活实例符合规律(如 “站在凳子上能看到书架上层的书,地面看不到”),验证过程合理。4.4《看一看(四)》 目标: 1. 能根据 “窗外观察” 的相对位置,判断人物朝向、物体方位对应的视图; 2. 能区分易混淆的窗外视图(如 2 号与 4 号图); 3. 会通过角色扮演、模型模拟验证视图判断。 任务 1:根据 “淘气在窗外看室内的笑笑”,选择对应的视图(笑笑的正面 / 背面,桌子的左 / 右侧); 任务 2:分析 “看一看(四)” 中 2 号与 4 号图的差异,说明判断理由; 任务 3: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窗外观察,验证所选视图是否正确。 1. 视图选择完全正确,能关联 “相对位置”(如 “淘气在窗外,笑笑背对窗户,所以看到笑笑的背面”); 2. 能从 “人物朝向”“物体相对位置”(如 “2 号图桌子在笑笑右侧,4 号图桌子在笑笑左侧”)区分相似视图; 3. 角色扮演操作规范,能通过实际观察修正初始判断(如有误,能说出 “实际看到的是笑笑背面,之前选错了,因为忽略了相对位置”)。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2 看一看(二)》教学设计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四单元课题 看一看(二) 课时 第2课时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依托真实场景(如教室、放映厅),通过模拟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 “根据照片判断拍摄位置” 的问题中,深化空间观察认知,培养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 “观察物体” 的进阶内容,核心是引导学生根据平面照片(如教室、放映厅场景图),反向判断拍摄位置。通过 “教室场景观察 — 电影放映厅场景应用” 的主线,帮助学生掌握 “抓住场景中标志性物体(如窗户、座位排列)判断拍摄角度” 的方法,进一步理解 “观察位置与看到画面” 的对应关系,为后续观察更复杂立体图形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 “看一看(一)” 中已掌握 “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如汽车、水杯),看到形状可能不同” 的基础认知,但 “根据照片反向判断拍摄位置” 对其空间推理能力要求更高。学生已具备对教室、电影院等生活场景的熟悉度,能识别场景中的标志性物体(如窗户、座位),但容易因 “视角混淆”(如教室两侧窗户的左右位置)判断错误,需通过模拟场景观察和标志性物体对比,降低反向推理难度。核心素养目标 1. 空间观念:通过模拟教室场景观察,能根据照片中标志性物体(如窗户、座位),准确判断拍摄位置,深化 “观察位置与画面” 的对应认知。2. 推理能力:在分析电影放映厅照片时,能结合物体排列规律推理拍摄角度,培养逻辑推理与空间想象能力。3. 应用意识:能将 “根据照片判断位置” 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如判断家庭照片的拍摄角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教学重点 能根据教室、电影放映厅等场景的照片,抓住标志性物体(如窗户、座位排列),判断对应的拍摄位置,理解 “画面特征与观察位置” 的一一对应关系。教学难点 面对相似画面(如教室两侧窗户的照片),能通过细节差异(如窗户与黑板的相对位置)准确区分拍摄位置,突破 “视角混淆” 的思维障碍。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室场景模型、拍摄位置卡片、照片卡片、棋子(用于模拟座位排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创境导课,引出问题 1. 展示生活照片:教师出示 3 张自己在教室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①教室门口拍的黑板全景、②教室侧面拍的窗户、③教室后排拍的讲台),提问:“这 3 张都是咱们教室的照片,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它们分别是老师在教室的哪个位置拍的呢?”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二)’,一起探索‘如何根据照片判断拍摄位置’。” 1. 观察照片,结合对教室的熟悉度,尝试判断拍摄位置(如 “第一张能看到完整黑板,应该是在教室前面拍的”“第二张只有窗户,可能是在教室侧面拍的”),并说明判断理由。2. 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产生 “如何准确根据照片找位置” 的探究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切入,用真实照片引发认知冲突(“同一教室照片不同”),快速激活生活经验,自然引出 “根据照片判断拍摄位置” 的核心问题,激发学习动力。二、联新旧联系,找出重点 1. 回顾旧知:课件出示 “看一看(一)” 中玩具汽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照片,提问:“我们之前观察玩具汽车时,是怎么区分这些照片对应的位置的?”(引导学生回忆 “抓住物体关键特征,如正面的车灯、侧面的车轮”)2. 迁移重点:“今天观察的场景照片和玩具照片一样,也有‘关键特征’,比如教室照片里的黑板、窗户。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会‘抓住场景中的标志性物体,判断拍摄位置’。” 1. 回忆旧知,回答 “通过玩具汽车的关键部位,比如车灯、车轮,区分观察位置”。2. 理解 “标志性物体” 的含义,明确本节课学习重点 —— 借助场景中的黑板、窗户等标志性物体,判断拍摄位置。 通过回顾“观察简单物体”的旧知,提炼“抓关键特征”的核心方法,为迁移到 “场景照片判断”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快速找准本节课学习重点,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衔接。三、探提出设想,探究证实 任务一:根据照片找位置,发现规律1. 展示教室三处场景照片(标注①前门位置、②右侧窗户位置、③后排位置),发放 “观察记录表”(含位置、能看到的标志性物体两列)。2. 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 4 组,每组对应一个模型位置,要求小组成员轮流观察,记录该位置能看到的标志性物体(如①号位置能看到黑板、前门;②号位置能看到左侧窗户、黑板侧面)。3. 引导讨论:“对比3个位置的记录表,你们发现了什么?”(如 “不同位置看到的标志性物体不一样”“看到黑板正面,说明在教室前面;看到窗户,说明在教室侧面”)任务二:根据照片找位置,验证规律1. 展示教室另外3处场景照片,发放 “观察记录表”(含位置、能看到的标志性物体两列)。2. 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 4 组,每组对应一个模型位置,要求小组成员轮流观察,记录该位置能看到的标志性物体。3. 引导讨论:“对比3个位置的记录表,你们发现了什么?” 1. 分组观察教室模型,认真记录每个位置的标志性物体,小组讨论后得出 “位置不同,看到的标志性物体不同” 的结论。2. 观察打乱的模型照片,对照 “观察记录表”,逐一匹配位置并说明理由(如 “照片里有后排的桌椅和黑板背面,对应③号位置”),验证 “抓标志性物体判断位置” 的规律。 通过 “实物模型观察记录 — 照片匹配验证” 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 “位置与标志性物体” 的对应关系,从具象感知到规律提炼,逐步掌握判断方法,突破 “反向推理” 的思维难点。四、展展示结果,解决问题 任务三:观察教室模型,确定位置1. 教师从模型的 6 个位置分别拍摄照片,打乱顺序后展示在课件上,提问:“这 6 张照片分别对应模型的哪个位置?请结合你们的观察记录表,说说理由。”2. 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结合 “标志性物体” 判断(如 “这张照片能看到左侧窗户和黑板侧面,对应②号位置”),对判断困难的小组,提示 “看看记录表中②号位置能看到的物体和照片是否匹配”。 上台展示汇报,清晰表达判断理由,同时倾听他人发言,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如 “为什么不是④号位置?因为④号在后排,应该能看到更多座位,而这张照片座位少,更像角落的⑤号位置”),完善判断思路。 将教室场景的判断方法迁移到电影放映厅场景,通过 “分组讨论 — 上台展示” 的形式,让学生在应用中深化方法,同时锻炼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五、建总结认知,建构模型 1. 梳理方法:“刚才我们判断了教室的照片位置,谁能把判断方法总结一下?”(引导学生说出 “先找照片中的标志性物体,再想哪个位置能看到这些物体,最后确定拍摄位置”)2. 课件出示判断步骤:①找:找出照片中的标志性物体(如黑板、银幕、窗户);②想:回忆或想象场景中,哪些位置能看到这些物体;③定:对比后确定唯一的拍摄位置。3. 生活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需要根据照片判断位置?”(如家庭旅游照片、校园活动照片),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1. 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判断方法,之后跟随教师梳理出 “找 — 想 — 定” 三步法,并用笔记记录。2. 联系生活实际,分享 “看到家里客厅的照片,能判断是在沙发旁拍的” 等经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梳理 “三步判断法”,将零散的经验转化为结构化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生活拓展环节则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六、提实践应用,评价提升 课堂练习:1.工作人员在电影放映厅的不同位置拍了一些照片。 (1)下面的照片分别是在①②③号哪个位置拍到的?填上对应的序号。 (2)下面的照片分别是在④⑤号哪个位置拍到的?填上对应的序号。2.摄影师在游乐园旋转木马区域不同位置拍摄,下面的照片分别是在什么位置拍到的?3.下面三张照片分别是从猴山的什么角度拍摄的?先想一想,再说一说。4.下面的四幅图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拍到的?说一说,填一填。5.想一想,下面三幅照片分别是哪位小记者拍摄的?把他们的编号填在照片下面的括号里。6.下面三幅图,分别是在①②③哪个位置拍到的?填上对应的序号。 1. 独立完成基础题,准确找出标志性物体并判断位置。2. 小组讨论,发现细节差异,区分拍摄位置。 通过 “基础 — 提升 — 拓展” 三层练习,逐步加大难度,既巩固基础方法,又挑战 “相似画面区分”“想象绘图” 的高阶能力;多元评价方式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探究热情。课堂小结 1.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 “知识、方法、应用” 三方面总结,如 “学会了根据照片判断拍摄位置,方法是找标志性物体,生活中能判断旅游照片的位置”)2. 教师补充:“希望大家以后看到照片时,能主动用今天学的方法判断拍摄位置,做生活中的‘空间小侦探’。” 积极发言,从知识、方法、应用等方面分享收获,梳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同时通过 “空间小侦探” 的角色定位,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空间观察的兴趣。板书设计 简洁清晰的板书呈现核心方法和示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判断逻辑,便于课后复习回顾,形成结构化记忆。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 观察家中的客厅,从 3 个不同位置拍摄照片,标注拍摄位置(如 “沙发旁”“电视前”“阳台边”),明天带到学校分享。2. 课件推送 3 张校园场景照片(如教学楼正面、教学楼侧面、操场角落),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写出每张照片的标志性物体和拍摄位置。能力提升:1. 给出一张 “书架(有 3 层,每层有不同书籍)” 的照片(能看到第 1、2 层书籍,看不到第 3 层),判断拍摄位置可能在哪里,并说明理由。2. 和家长一起看家庭相册,任选一张照片,互相说说拍摄位置,看谁的理由更充分。拓展迁移:1. 想象一个 “文具盒(带卡通图案,有拉链)”,如果从上方拍,能看到什么?从侧面拍,能看到什么?画一画两种角度的画面。2. 小明拍了一张照片,里面有 “书桌、椅子、台灯(灯头朝右)”,小红说照片是从书桌左侧拍的,你同意吗?为什么?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 “教室、电影放映厅” 等生活场景为载体,通过 “模型观察 — 照片判断 — 方法总结” 的流程,帮助学生掌握 “根据照片判断拍摄位置” 的方法,多数学生能运用 “标志性物体” 准确判断位置,达成核心素养目标。但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学生在判断 “相似画面”(如教室两侧窗户照片)时,仍难以发现细节差异,需增加对比观察的时间;二是拓展环节的 “想象绘图” 任务,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无法准确画出画面,需提供简单轮廓模板辅助。后续教学中,可增加 “相似画面对比” 的专项练习,同时为空间想象薄弱的学生提供具象工具(如实物模型),帮助其突破思维障碍,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北师大版三上4.2《看一看(二)》(教案).doc 北师大版三上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空间(一)》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