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角的度量1》教学设计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课题 《角的度量1》 课时 第2课时课标要求 本课内容严格对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课标强调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并感受图形的特征。本课引导学生从圆规、三角板等具体物品中抽象出角的属性,并动手比较角的大小、认识直角,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课标特别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课中“重叠法比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测量其他角”等活动,都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的有效途径。同时,课标倡导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材中“折纸”“观察折扇”“在物品上找角”等练习,完美契合了这一理念,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此外,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与探究,符合课标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致力于在知识习得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教材分析 此部分教材承接“角的初步认识”,深入探讨“角的大小”与“直角”两个核心概念。首先通过圆规脚张合这一动态、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发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的本质规律,并介绍了通过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的具体方法。随后,教材自然地引入学生熟悉的三角板作为学具,从中抽象出“直角”这一特定且重要的角,并介绍了其符号“┐”。在建立直角概念后,教材立即引导学生运用三角板去判断其他角与直角的大小关系,从而自然地引出“比直角小”和“比直角大”的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锐角和钝角埋下伏笔。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而言,“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是一个认知难点。他们容易受视觉影响,认为边画得长的角就大。教材通过圆规张合这一经典演示,能非常直观地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对于“直角”在生活中有大量感性经验,但将其抽象为一个明确的数学概念,并学会用工具进行科学判断,是本节课要完成的关键跨越。他们对于使用三角板这一工具充满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和边与被比较的角准确重合,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步骤指导和示范。此外,学生在“折纸”、“画角”等动手活动中积极性高,但可能目的性不强,需要教师明确任务要求,引导其将操作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因此,教学应充分顺应学生喜欢动手、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大量操作、比较、验证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己建构知识,巩固概念。核心素养目标 能通过观察和操作,说出直角的特征,并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初步认识量角器,了解其作用,理解并掌握“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性质。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角、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掌握重叠比较法和用三角板测量的方法。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角的大小;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三角板、量角器、不规则纸、折扇、练习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温故孕新 (一)温故孕新,激活经验 出示课件 师:“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灯不仅为我们带来光明,也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看,这些射灯射出的光线,能让我们联想到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 出示圆规,并操作演示。“请大家也拿出圆规,像老师这样,让一只脚转动起来,仔细观察形成的图形。” 观察图片,回答射线、角。动手操作圆规,观察一只脚转动时形成的一系列角。 从生活情境和动手操作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直观感知“角是可以变化的”。二、导入 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探究一:比较角的大小 教师活动: 1. 提问:“转动圆规形成了这么多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呢?我们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2. 引导:“老师这里有两个角(用活动角或课件演示),不能直接看出大小,谁能想出好办法?” 3. 讲解并演示“重叠法”:将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的位置。 4.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发现了角的大小的秘密吗?” 得出结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比较方法。汇报方法:可能有用眼睛直接看的,有想到把两个角叠在一起的。学习并模仿“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 本环节是教学的核心。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较角大小的方法,自己发现并总结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一般角过渡到特殊的直角,利用三角板这一常用学具,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探究 探究二:认识直角 1. 提问:“请大家观察一副三角板,你能在上面找到大小一样的角吗?” 2. 讲解: “三角板上这个方方正正的角,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直角’。” 介绍直角的符号“∟”。 3. 引导探究: “现在,请你们当小法官,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这三个角(∠1,∠2,∠3)谁大谁小。” 观察三角板,找出每个三角板上的直角。 认识直角及其符号。 动手操作,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三个角,并得出结论:∠1比直角小,∠2是直角,∠3比直角大。四、变式 变式深化,构建概念 (出示两根钉在一起的木条) 提问: “老师转动其中一根木条,角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追问: “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请看(用课件演示将角的两边延长), 这个角变大了吗?” 2.总结强调: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观察并回答:角变得越来越大。说明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观察、思考并回答:角的大小没有变。齐读结论。 通过动态演示和关键追问,突破学生的认知难点,深化对角的本质属性的理解。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拿一张纸,用它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打开一把折扇,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并试着画出来。 3.在下面的物品上找角,并画出来。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从动手操作到空间想象,再到生活应用,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 角的大小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直角的表示方法: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判断角的大小。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 1.我们经常用手指作出各种动作,同时也比出了各种角,其中角最大的是( )。 2.画一画。 以射线OA为角的一条边,画一个比∠ AOB大的角。 提优拓展 3.操作与发现。 (1)把两根木条(如图)钉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角,慢慢转动其中一根木条(如图),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可以看出:角变得越来越( )。 (2)通过上面的操作可以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 )的大小有关。教学反思 从射灯和操作圆规引入,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玩”中初步感知角的变化,为后续探究做好了铺垫。本节课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如比较角的大小、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等,真正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通过木条教具的演示和课件的动态延伸,将“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长无关”这一抽象难点直观、清晰地展现出来,有效帮助学生建构了正确的数学概念。在合作探究环节,小组活动时间可以更精细化,避免有的小组操作过快,有的过慢。可以预设一些进阶任务供完成快的学生挑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