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4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文物中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2024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文物中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文物中的乘法口诀 备课教师
年级 二年级 课时 共( 5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单元 乘法口诀(一)
教学 目标 1.结合出土文物的真实情况,理解“二五而十”和“三五十五”的含义;借助点子图发现几个5相加的结果,发展几何直观。 2.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建立口诀与算式的联系;能够利用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发展推理意识。 3.能够运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口诀的便捷性,激发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 重点 理解5的乘法口诀含义,掌握编制方法,熟记并运用口诀计算。
教学 难点 自主编制5的乘法口诀,理解相邻口诀结果相差5的规律。
教学 方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 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视频导入 2. 展示2002年湖南里耶出土秦简和2023年湖北荆州出土楚简的相关图片,介绍简牍上刻有九九乘法口诀表的史实,告诉学生:“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使用乘法口诀了,今天我们就从文物中的乘法口诀入手,学习5的乘法口诀。” 3. 引出本节课主题——5的乘法口诀,进入新课学习。 (二)探究口诀含义(10分钟) 1. 呈现“二五而十,三五十五”两句口诀,提问学生:“这两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结合加法来想一想、说一说。” 活动要求: 独立思考后完成学习单;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2. 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二五而十”:2个5相加,即5 + 5 = 10,对应乘法算式5×2 = 10或2×5 = 10。 “三五十五”:3个5相加,即5 + 5 + 5 = 15,对应乘法算式5×3 = 15或3×5 = 15。 明确“二五而十”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二五一十”口诀。 (三)编制5的乘法口诀(15分钟) 1. 出示点子图,引导学生圈一圈、数一数: 圈出1组5个物体,提问:“有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用口诀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明确1×5 = 5或5×1=5,口诀“一五得五”。 圈出2组5个物体,得出2×5=10 5×2 = 10 ,口诀“二五一十”;圈出3组5个物体,得出3×5=15 5×3 = 15,口诀“三五十五”。 讲解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把较小的乘数放在前面,较大的乘数放在后面,乘数编在前半句,积编在后半句。 积不满十的,加上“得”字;积满十的,“得”字省去。 小组合作依次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制口诀 活动要求: (1)独立思考: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写乘法算式填在学习单上; (2)小组交流:分享学习单,一起讨论编口诀的方法; (3)对照圈的图和算式,检查口诀对错,确定统一说法。 小组展示: 4×5 = 20 5×4 = 20,口诀“四五二十” 5×5 = 25,口诀“五五二十五” 5×6 = 30 6×3=30,口诀“五六三十” 5×7 = 35 7×5=35,口诀“五七三十五” 5×8 = 40 8×5=40,口诀“五八四十” 5×9 = 45 9×5=45 ,口诀“五九四十五” 4. 整理出完整的5的乘法口诀,带领学生齐读2-3遍。 (四)记忆5的乘法口诀(8分钟) 1. 提问学生:“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记住5的乘法口诀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 活动要求: 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 2.总结记忆技巧: 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结果都相差5,比如记住“五六三十”,再加一个5就是“五七三十五”。 口诀的最后一个字,不是“五”就是“十”,方便判断对错。 3. 开展“对口令”游戏,两人一组,一人说口诀前半句(如“四五”),另一人说后半句(如“二十”),通过互动加深记忆。 (五)巩固练习(15分钟) 播放哪吒邀请视频 1. 收集第一个碎片——教材第44页练一练第1题(一共有多少个杯子): 出示杯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列出乘法算式5×3 = 15(个)或3×5 = 15(个),并说出用到的口诀“三五十五”。 2. 收集第二个碎片——教材第44页练一练第2题(填一填): 给出数轴(0、5、10……),让学生依次填写15、20、25、30、35、40、45,填写后说一说每个数对应的乘法口诀,巩固口诀与结果的对应关系。 (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提问学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 2.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了解了古代乘法口诀文物,理解了5的乘法口诀含义,学会了编制方法,熟记了9句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还能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让学生以“5的乘法口诀”为主题制作手抄报,要求: 1. 报头设计包含古代乘法口诀相关元素,如简牍、古代数字等。 2. 将9句5的乘法口诀分别配上对应图画(如“一五得五”画1组5个苹果),通过图画直观呈现乘法意义。
教学反思
本次 “文物中的乘法口诀” 一课,聚焦二年级学生 5 的乘法口诀学习,尝试将数学知识与文物文化相融合,在实践中既有亮点突破,也暴露出可优化之处,现从教学各环节展开反思。 从优势来看,本课最大的创新在于以文物为切入点搭建教学情境。通过展示湖南里耶秦简、湖北荆州楚简的图片,结合 “简牍上的乘法口诀” 史实,不仅自然引出 “二五而十” 等古代口诀表述,还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乘法口诀的历史传承,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也落实了 “增强文化自信” 的教学目标。在口诀编制环节,借助点子图引导学生 “圈一圈、列算式、编口诀”,并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完成 4 至 9 的乘法口诀推导,既符合二年级学生 “直观思维为主” 的认知特点,又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生成过程,尤其在总结 “相邻口诀差 5”“结尾非五即十” 等规律时,学生能主动发现并表达,充分体现了 “发展推理意识” 的目标。此外,“对口令” 游戏、哪吒邀请视频引导的巩固练习,将枯燥的记忆与应用转化为趣味活动,课堂参与度较高,多数学生能熟练运用口诀解决 “杯子计数”“数轴填空” 等问题。 但教学中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文物文化与数学知识的融合不够深入,仅在导入环节提及秦简、楚简,后续口诀编制、练习环节未再呼应,导致文化渗透流于表面,未能让学生持续感受 “古代数学智慧与现代知识的关联”。二是小组合作存在 “低效参与” 现象,部分小组在编制口诀时,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导全过程,基础薄弱的学生仅被动记录,未能真正参与思考,且教师巡视指导时未能及时关注到这类 “沉默个体”,导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打折扣。三是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不足,课堂练习仅覆盖 “基础应用” 层面,缺乏针对学有余力学生的拓展题目(如 “用 5 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两步问题”),也未为暂未掌握的学生设计巩固性分层任务,难以满足不同学情学生的需求。 后续改进可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在口诀记忆、巩固环节增加文物元素,如让学生对比秦简口诀与现代口诀的表述差异,或用简牍样式设计练习卡片,强化文化与知识的联结;其二,优化小组合作机制,明确 “每人轮流发言”“分工记录、展示” 等规则,同时教师巡视时重点关注薄弱学生,通过 “你能说说这个算式对应的点子图吗” 等提问引导其参与;其三,设计分层练习,基础层侧重口诀默写与简单计算,提升层增加 “看图编题”“口诀应用拓展” 等题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本次教学让我意识到,“文化融入数学课堂” 需避免形式化,要将文化元素与知识逻辑深度结合,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让课堂既有趣味、有文化,更有实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