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知识精准 重点聚焦 梯度清晰 无忧学习第三单元 毫米、分米和千米 知识梳理(2025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一:毫米的认识1.单位定义与用途:毫米(符号“mm”)是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用于测量短、薄物体或追求高精度场景,如硬币厚度(约2mm)、铁钉直径(约3mm)、10张A4纸叠放厚度(约1mm)。2.与厘米的关系:直尺上1厘米(1大格)包含10个小格,每1小格就是1毫米,即1厘米=10毫米(1cm=10mm)。3.测量方法:用直尺测量时,将物体一端对齐直尺“0刻度”,另一端对应刻度的“整厘米数”为厘米部分,“小格数”为毫米部分(如对齐“3厘米5小格”,则长度为3厘米5毫米=35毫米)。【名师精研】直观认知技巧:用“身份证厚度(≈1mm)”“10张纸叠放(≈1mm)”建立1毫米的体感,避免“主观觉得毫米‘很小’却不会判断”;测量薄物体时,可多件叠放(如5枚硬币叠测总厚度,再除以5得单枚厚度),提高精度。刻度读取避坑:遇到“物体一端未对齐0刻度”(如对齐1厘米处),需用“末端刻度-起始刻度”计算(如末端在4cm3mm,起始在1cm,长度为3cm3mm),切勿直接读末端刻度。知识点二:分米的认识1.单位定义与用途:分米(符号“dm”)介于厘米和米之间,用于测量中等长度物体,如课桌高度(约7dm)、文具盒长度(约2dm)、课本宽度(约1dm)。2.与其他单位的换算:1分米=10厘米(1dm=10cm,如1dm直尺可量10个1cm物体);1米=10分米(1m=10dm,如1米长的绳子可分成10段1dm的短绳)。【名师精研】体感建立方法:用“成人手掌一拃(拇指尖到食指尖,≈1dm)”“10cm长的铅笔(1dm)”作为参照,遇到“课桌、椅子”等中等物体,先比划“一拃”的长度,再判断是否用分米。单位对比记忆:用“米→分米→厘米”的递进关系(1m=10dm,1dm=10cm),可联想“1米有10个1分米,1分米有10个1厘米”,避免将分米与厘米、米混淆(如错把课桌高度写成70cm,实际7dm=70cm,两种表述都对,但需按题目要求选单位)。知识点三:千米的认识1.单位定义与用途:千米(符号“km”,又称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用于测量较长路程,如学校到公园的距离(约2km)、公路长度(如“北京到天津约137km”)、河流长度。2.与米的换算:1千米=1000米(1km=1000m),可理解为“1千米包含1000个1米”(如操场一圈200米,5圈就是1000米=1千米)。【名师精研】进率记忆技巧:抓住“千米”的“千”字(表示1000),类比“1千克=1000克”,避免与“米、分米”的进率10混淆;可编口诀“千米换米加三零,米换千米去三零”(如3km=3000m,5000m=5km)。场景感知方法:结合日常经验,如“走路1千米约15分钟”“骑自行车1千米约5分钟”“汽车1分钟约行驶1千米”,遇到“路程”类问题,先想“是否超过1000米”,再判断用米还是千米。知识点四:长度单位的进率1.相邻单位进率:米、分米、厘米、毫米中,相邻两个单位进率都是10,即:1米(m)=10分米(dm),1分米(dm)=10厘米(cm),1厘米(cm)=10毫米(mm)。2.非相邻单位进率:通过“相邻单位递进换算”得出,即:1米=100厘米(1m=10dm×10=100cm),1分米=100毫米(1dm=10cm×10=100mm),1米=1000毫米(1m=10dm×10×10=1000mm);特殊:1千米=1000米(1km=1000m,进率为1000)。【名师精研】进率表与箭头法:画“单位关系链”辅助记忆:千米(km)←1000→米(m)←10→分米(dm)←10→厘米(cm)←10→毫米(mm)非相邻换算时,数“箭头数量”确定进率(如米换毫米,需3个×10,进率=10×10×10=1000),避免直接用10换算(如错算1米=10毫米)。易错点突破:非相邻换算(如2m=?mm),先分步算“2m=20dm→20dm=200cm→200cm=2000mm”,再总结“米换毫米×1000”,逐步过渡到直接换算。知识点五:长度单位的选择1.选择核心原则:根据物体实际长度范围匹配单位,先判断“极短、较短、中等、较长、路程”,再对应单位:物体类型 适用单位 示例极短(薄/细) 毫米(mm) 硬币厚度、铁钉直径较短 厘米(cm) 铅笔长度(约18cm)、橡皮宽度中等 分米(dm) 课桌高度(约7dm)、椅子宽度较长 米(m) 教室长度(约8m)、黑板宽度路程(长距离) 千米(km) 公路长度、两地距离【名师精研】判断流程技巧:遇到物体先问“我能用手比划它的长度吗?”——能比划(如铅笔、课桌),用cm/dm/m;不能比划(如公路),用km;特别小(如指甲盖厚度),用mm。易错案例纠正:避免“大树高度用dm”(错,大树高约10m,10m=100dm,虽数值对,但单位选择不贴合场景)、“铅笔长度用m”(错,铅笔约0.18m,不如18cm直观),记住“选单位时,数值尽量在1-100之间,更易理解”。知识点六:长度单位的换算1.大单位换小单位(大→小):乘以进率,即在数值末尾添上与进率对应的0的个数(如进率10添1个0,进率100添2个0,进率1000添3个0):示例:3m=3×10=30dm(进率10,添1个0);5km=5×1000=5000m(进率1000,添3个0)。2.小单位换大单位(小→大):除以进率,即在数值末尾去掉与进率对应的0的个数(如进率10去1个0,进率100去2个0):示例:40mm=40÷10=4cm(进率10,去1个0);600cm=600÷100=6m(进率100,去2个0)。【名师精研】换算三步法:①定方向(大→小还是小→大);②找进率(查单位关系链);③算结果(乘/除进率,添/去0)。示例:25dm=?m→①小→大(dm→m);②进率10;③25÷10=2.5(三年级可写2m5dm,暂不涉及小数)。非相邻换算避坑:如“800mm=?dm”,先找“mm→cm→dm”,两步换算:800mm=80cm(小→大,÷10),80cm=8dm(小→大,÷10),避免直接用800÷10=80dm(错),牢记“非相邻先拆成相邻,再分步算”。知识点七:长度的估测1.常用估测方法:参照物法:用已知长度的物体当“尺子”,如“指甲盖宽≈1cm”“手掌一拃≈1dm”“张开双臂≈1m”,估测铅笔长度时,用指甲盖比对,约18个指甲盖宽→18cm。分段估测法:对较长物体(如教室、走廊),先估“1段长度”(如1块地砖≈60cm),再数总段数(如教室有13块地砖),总长度≈60×13=780cm≈8m。2.估测要求:允许“合理误差”(如实际18cm,估17-19cm都对),但不能偏离过大(如估成8cm或80cm),估测后可实际测量验证,提升准确性。【名师精研】体感强化技巧:日常多“比划+记忆”,如吃饭时看筷子(约25cm)、看书时看课本(约26cm长)、走路时记“1步≈50cm”,积累更多“天然参照物”。避坑指南:估测时避免“瞎猜”,先想“这个物体和我的参照物比,是大还是小?”——如估大树高度,已知自己身高1.2m,大树约是8个自己高→1.2×8≈9.6m≈10m,而非直接说“50m”。知识点八:长度的计算1.计算核心规则:单位相同才能直接加减,单位不同需先“统一单位”,再计算。2.具体步骤:第一步:观察单位是否一致(如“3dm+5cm”,单位不同);第二步:统一单位(选择“较小单位”或“题目要求单位”,如统一成cm:3dm=30cm);第三步:计算并写单位(30cm+5cm=35cm)。3.示例:加法:2m15cm+3m20cm=(2+3)m+(15+20)cm=5m35cm;减法:5dm-2cm=50cm-2cm=48cm(或4dm8cm)。【名师精研】单位统一技巧:优先统一成“较小单位”(如dm和cm统一成cm),避免出现“小数”(三年级暂不要求);若题目有单位要求(如“结果用dm表示”),则按要求统一。易错点纠正:遇到“不同单位直接算”的错误(如3m+2dm=5m),用“实物演示”纠错——拿3米长绳子和2分米短绳,实际拼接是32分米(3.2米),强化“先统一单位再计算”的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