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2025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知识梳理(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小学数学(2025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知识梳理(教案)

资源简介

知识精准 重点聚焦 梯度清晰 无忧学习
第四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知识梳理
(2025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知识点一:口算乘法之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1.计算方法:分两步计算
①去“0”算:先把整十(如20)、整百(如300)、整千(如4000)数末尾的“0”暂时去掉,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如20×3→2×3=6);
②添“0”补:看原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第一步的结果末尾添上相同个数的“0”(如20末尾1个“0”,则6后添1个“0”→60)。
2.特殊情况:若“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末尾产生新“0”,需一并保留(如200×5→2×5=10,原数2个“0”,则10后添2个“0”→1000)。
【名师精研】
防错技巧:用“分步标记法”避免漏添或多添“0”,例如计算500×4时,先在草稿纸写“5×4=20”,再在原数500旁标“2个0”,最后在20后补2个0→2000;遇到“相乘生新0”的情况(如40×5=200),可编口诀“先算非0积,再补原数0,新0不遗漏”。
生活化验证:结合“买文具”场景理解,如“1支笔20元,3支多少钱?”→20×3=60元,用“2支40元+1支20元=60元”验证,强化计算逻辑。
知识点二:口算乘法之两位数与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1.计算方法:拆数求和法
①拆两位数:把两位数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如12拆成10和2,23拆成20和3);
②分别相乘:用“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一位数相乘(如12×3→10×3=30,2×3=6);
③加和得结果:把两次相乘的积相加(如30+6=36)。
2.示例:21×4→20×4=80,1×4=4,80+4=84。
【名师精研】
拆数避坑:拆数时必须拆成“整十数+个位数”,避免拆成“非整十数”(如12错拆成6和6),可借助“计数器”直观演示:12对应1个十位珠、2个个位珠,分别乘3后,十位3个珠(30)、个位6个珠(6),合起来36。
速算技巧:对于“几十一×一位数”(如31×5),可简化为“几十×一位数+1×一位数”(30×5+5=155),减少计算步骤。
知识点三:笔算乘法之多位数与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1.竖式规则:三步骤执行
①对齐:多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一位数与多位数的个位对齐(如23×2,“2”与“3”对齐);
②计算:从个位开始,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先算3×2=6,再算2×2=4);
③写积: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的正下方(个位积“6”写在个位下,十位积“4”写在十位下)。
2.示例:
2 3
× 2
--------
4 6(个位3×2=6,十位2×2=4)
【名师精研】
数位对齐技巧:用“红色竖线”标注对齐线(如将一位数的个位与多位数的个位用红线对齐),避免“一位数与十位对齐”(如23×2错写成“2”与“2”对齐,导致结果406)。
检查方法:笔算后用口算验证(如23×2=46,口算20×2+3×2=46),确保竖式计算无错位。
知识点四:笔算乘法之多位数与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乘法
1.计算方法:“乘→进→加”三步
①对齐:同不进位乘法,一位数与多位数个位对齐;
②乘与进: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如24×3,个位4×3=12,满10向十位进1,个位写2);
③加进位:乘前一位时,先算乘法,再加上进位的数(如十位2×3=6,加进位1=7,十位写7)。
2.示例:
2 4
× 3
--------------
7 2(个位4×3=12,进1写2;十位2×3+1=7)
【名师精研】
进位标记法:用“小数字”在对应数位右下角标注进位(如个位满10进1,在十位右下角写“1”),避免漏加进位;计算完前一位后,及时把进位的小数字划掉,防止重复加。
易错点突破:若某一位相乘不满十(如13×2,个位3×2=6不进位,十位1×2=2),则无需进位,避免“无进位硬加0”的错误。
知识点五:笔算乘法之多位数与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1.计算方法:逐位处理,连续累加进位
①对齐:一位数与多位数个位对齐;
②个位计算:个位乘一位数,满几十进几,写个位积(如48×3,个位8×3=24,进2写4);
③十位计算:十位乘一位数,加个位进位,满几十再进几,写十位积(如十位4×3=12,加2=14,进1写4);
④最高位处理:若最高位乘后有进位,直接写在最高位前面(如无更高位,进位写在结果最高位)。
2.示例:
4 8
× 3
----------------
1 4 4(个位8×3=24进2写4;十位4×3+2=14进1写4;进位1写在百位)
【名师精研】
连续进位口诀:“逐位算,及时进,进位标,加到位,不跳步”,例如计算76×5时,个位6×5=30进3写0,十位7×5+3=38进3写8,结果380,每一步都标注进位并累加。
慢算原则:连续进位易出错,计算时放慢速度,每一步结束后检查“进位是否加、积是否写对”,避免因速度快漏步骤。
知识点六:笔算乘法之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计算方法:“0占位,有进位必加”
①对齐:一位数与多位数个位对齐;
②乘中间0:用一位数乘多位数中间的0时,若没有前一位进位,这一位积写0占位(如302×4,十位0×4=0,无进位则写0);若有前一位进位,需用0×一位数+进位的数,再写积(如305×4,个位5×4=20进2,十位0×4+2=2,写2);
③其他位计算:同普通乘法,注意前后位的进位。
2.示例:
3 0 5
× 4
-----------------------
1 2 2 0(个位5×4=20进2写0;十位0×4+2=2;百位3×4=12)
【名师精研】
0占位提醒:用红笔圈出因数中间的0,计算时刻意停顿,确认“0×一位数+进位”的结果,避免“跳过0不乘”(如305×4错算成35×4=140,漏乘中间0)。
特殊情况:若因数中间有多个0(如2003×3),需逐个乘0并处理进位(个位3×3=9,十位0×3=0,百位0×3=0,千位2×3=6,结果6009)。
知识点七:笔算乘法之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计算方法:“先算非0,再添0”
①对齐:一位数与多位数末尾“0”前面的最后一位对齐(如250×3,“3”与“5”对齐);
②算非0部分:用一位数乘多位数“0”前面的数(如25×3=75);
③添0: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第一步结果末尾添上几个“0”(如250末尾1个“0”,75后添1个“0”→750)。
2.示例:
2 5 0
× 3
---------------
7 5 0(先算25×3=75,再添1个0)
【名师精研】
添0计数法:在因数末尾的“0”旁标上个数(如400×5,在两个0旁写“2”),计算完20(4×5)后,按标记添2个0→2000,避免“多添0”(如400×5错算成20000)或“少添0”(错算成200)。
对比验证:用“普通竖式”(对齐个位)验证,如250×3对齐个位计算得750,与“先算非0再添0”结果一致,强化方法正确性。
知识点八: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估算步骤:“估→算→连”
①估数:把多位数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如198看成200,203看成200,31看成30);
②计算:用估算后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如198×5≈200×5=1000);
③连接:估算结果与原式用“≈”(约等号)连接,不能用“=”。
2.应用场景:解决“够不够”“大约多少”的实际问题(如“带100元买5本21元的书,够吗?”→21×5≈100元,够)。
【名师精研】
估数原则:根据问题需求选择“估大”或“估小”——求“够不够”时,通常“估大不估小”(如带钱购物,把21元估成20元会低估总价,可能不够,应估成25元或保持21元);求“大约数量”时,估成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如198×3≈600)。
易错点纠正:避免“估数偏差过大”(如把123看成1000),估数后需判断“是否接近原数”(123与100差23,与120差3,应估成120)。
知识点九:“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1.定义:先求“单一量”(如1个的价格、1小时走的路程),再根据单一量解决问题的题型(分正归一、反归一)。
2.解题步骤:
①求单一量:总量÷数量=单一量(如“3支笔15元,1支笔多少钱?”→15÷3=5元);
②正归一(求总量):单一量×新数量=新总量(如“买5支笔多少钱?”→5×5=25元);
③反归一(求数量):新总量÷单一量=新数量(如“40元能买几支笔?”→40÷5=8支)。
3.示例:3个碗18元,买8个碗多少钱?→①18÷3=6元(1个碗);②6×8=48元。
【名师精研】
线段图辅助:画线段图表示“总量-数量-单一量”,如3段线段代表18元,每段6元(单一量),再画8段线段求总量,直观理解“先归一、再计算”的逻辑。
关键词识别:题目中出现“每”“1个”“1小时”等词,大概率是归一问题,优先求单一量,避免“直接用总量乘新数量”(如18×8=144元,错)。
知识点十:“归总”问题的解决方法
1.定义:先求“总量”(如总钱数、总路程),再用总量解决新问题的题型(总量始终不变)。
2.解题步骤:
①求总量:单一量×原数量=总量(如“每人分4个苹果,6人分完,总苹果数多少?”→4×6=24个);
②用总量算新问题:总量÷新单一量=新数量(如“分给8人,每人分几个?”→24÷8=3个),或总量÷新数量=新单一量(如“每人分3个,能分给几人?”→24÷3=8人)。
3.示例:同学们排队,每排站5人,站6排,若每排站10人,能站几排?→①5×6=30人(总人数);②30÷10=3排。
【名师精研】
总量标记法:解题时先在草稿纸写“总量=?”,算出总量后圈起来,避免后续计算忘记总量(如错把“每排10人”当总量)。
对比归一:归总问题核心是“总量不变”,归一问题核心是“单一量不变”,可通过“找不变量”区分题型——不变量是单一量→归一,不变量是总量→归总,避免混淆步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