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5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知识梳理(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5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知识梳理(教案)

资源简介

知识精准 重点聚焦 梯度清晰 无忧学习
第六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知识梳理
(2025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知识点一:认识二分之一
1.核心概念: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2份(“平均”是前提),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
示例:把1块圆形蛋糕平均切成2块,每块是这块蛋糕的;把1张长方形纸对折,每半张是这张纸的。
2.分数组成:中,“—”是分数线(表示“平均分”),“2”是分母(表示“平均分成2份”),“1”是分子(表示“取其中1份”)。
【名师精研】
平均分验证技巧:用“对折重合”判断是否平均分——如把纸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说明是平均分,否则不是(如随意撕纸,两边大小不同,不能用表示)。
避坑指南:避免“未平均分却用”的错误,可举反例:把蛋糕切成一大一小2块,大的不是,小的也不是,强化“平均分是分数的前提”。
知识点二:认识几分之一
1.概念拓展: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n份(n为大于1的整数),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写作“”。
分母n: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分子1:表示“只取1份”。
2.读写方法:
写:先画分数线(—),再写分母(下面,分的份数),最后写分子(上面,取的份数),如“三分之一”写作;
读:先读分母,再读“分之”,最后读分子,如读作“五分之一”。
【名师精研】
分母分子记忆口诀:“下分母,上分子,分母分份,分子取份”,避免记反(如错把 读作“四分之1”或写作。
直观感知:用折纸操作,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打开后每一份都标上,观察“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小”(如比小),为后续比大小铺垫。
知识点三:认识几分之几
1.概念: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n份,取其中的m份(m<n),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写作“”。
示例:把1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3份,就是这条线段的。
2.意义:几分之几是“多个几分之一的和”,如 = + + (3个相加)。
【名师精研】
数量对应技巧:用“小份累加”理解,如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1份是2个(对应 ,2份是4个(对应 ),让“分数”与“具体数量”关联,避免抽象混淆。
平均分强化:若物体未平均分(如把8颗糖分成3颗、3颗、2颗),则不能用 )表示其中的6颗,需先确认“每份数量相同”,再谈“取几份”。
知识点四:分数比大小
1.同分母分数比大小(分母相同,分的份数相同):
规则: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原理:分的份数相同,取的份数越多,占比越大(如 > ),因为3份比2份多)。
2.同分子分数比大小(分子相同,取的份数相同):
规则: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大的分数小。
原理:取的份数相同,分的份数越少,每份越大(如 >),因为分3份的每一份比分4份的大)。
【名师精研】
比大小口诀:“同分母,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结合图形记忆(如两个同样的圆,比 的阴影部分大, 比的阴影部分大)。
避错对比:用“反例”提醒,如 和 ,不能错看成分母比大小; 和,不能错看成分子比大小,先判断“分母是否相同”再选方法。
知识点五: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计算规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化简(若需)。
公式:+ = (a+b<n)。
2.算理:分母相同→分的份数相同,只需把“取的份数”相加(如1份+2份=3份,仍按4份算)。
【名师精研】
实物演示法:用“披萨模型”讲解,把1个披萨平均分成4份,吃1份 ,再吃2份,总共吃3份,披萨还是分成4份,所以分母不变,仅分子相加。
避错提醒:避免“分母也相加”的错误(如错算+ = ),牢记“分的份数没变化,分母始终不变”。
知识点六: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1.计算规则: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
公式:- = (a>b)。
2.算理:分母相同→分的份数相同,从“取的份数”里去掉一部分(如3份-1份=2份,仍按5份算)。
【名师精研】
生活场景代入:如“有 瓶果汁,喝掉 瓶,还剩多少?”→4份-2份=2份,剩 瓶,强化“分母不变”的逻辑。
错误预警:若出现“分母相减”(如 - = ,立刻用“分的份数不变”纠正——果汁还是分成6份,只是喝掉2份,分母不可能变成0。
知识点七: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1.计算步骤:
①转化:把“1”看成分母和分子相同的分数(与减数分母一致),如1= 减 时)、1= (减时);
②计算:按同分母分数减法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减,如1- = - = 。
2.原理:1表示“一个完整的整体”,平均分成n份就是,所以能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名师精研】
转化口诀:“1变分数很简单,分母和减数一样,分子分母相同样”,避免“直接用1减分子”的错误(如错算1- = 是对的,但错算1- = 就错了,需先转化1为 。
直观验证:用“正方形纸”代表1,平均分成3份,涂掉2份 ,剩下1份,对应 - = ,加深理解。
知识点八:以一个整体为单位“1”的分数认识
1.单位“1”拓展:不仅单个物体(如1个蛋糕)、单个图形(如1个长方形)可看作单位“1”,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如5个梨、8个玩具)也可看作单位“1”。
2.分数意义:把整体平均分成n份,取m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
示例:把6只小鸡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3份,每份2只,是这个整体的;取2份4只,是这个整体的 。
【名师精研】
单位“1”标记法:遇到整体问题,先圈出“整体”(如用圆圈圈出8个苹果),标注“单位‘1’=8个苹果”,再分析“平均分成几份”,避免混淆“单个”和“整体”。
认知突破:对比“1个苹果的(半个)”和“6个苹果的(3个)”,强调“单位‘1’不同,同样的分数对应的数量不同”,破除“分数只对应单个物体”的局限。
知识点九:分数初步认识的问题解决
1.解题步骤:
①找单位“1”:确定题目中“被平均分的整体”(如“12块饼干”“5个小朋友”);
②析份数:明确“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和“取几份”(分子);
③算数量:若求具体数量,用“整体数量÷分母×分子”计算;若判断分数,直接对应份数。
2.示例:“10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几颗?得这些糖的几分之几?”→①单位“1”=10颗糖;②分5份,取1份;③数量=10÷5×1=2颗,分数= 。
【名师精研】
问题拆解技巧:用“先问分数,再问数量”的顺序解题,避免混淆“分数(比例)”和“数量(具体个数)”。如先确定“每个小朋友得 ”,再算“10÷5=2颗”,逻辑更清晰。
单位“1”避错:若题目中出现多个整体(如“甲有8个球,乙有6个球”),需分别确定每个问题对应的单位“1”,不能混为一谈。
知识点十: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概念:把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n份,其中1份的“比例”是这个整体的(这1份可能包含多个物体)。
示例:把9辆汽车看成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3辆,这3辆汽车占整体的。
2.数量关系:每份物体数量=整体物体数量÷平均分的份数,“”是“每份”与“整体”的比例,不是具体数量。
【名师精研】
比例vs数量区分:用“两问法”强化——“这份有几个?”(数量,如3辆)、“这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比例,如),避免回答“辆”的错误,明确分数是比例,无单位。
整体变化验证:若整体数量变了(如12辆汽车分3份),每份数量变(4辆),但比例不变(仍,让学生理解“比例与整体数量无关,只与分的份数有关”。
知识点十一: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1.概念:把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n份,取m份的“比例”是这个整体的,取的物体数量=每份数量×m。
示例: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每份3朵,取3份是9朵,这9朵占整体的。
2.关键:是“m个 的和”,对应数量是“m个‘每份数量’的和”。
【名师精研】
数量计算口诀:“整体数量先均分,每份数量算分明,取几份来乘几,对应数量得看清”,如15个橙子分5份,每份3个,取4份→3×4=12个,对应。
避错提醒:避免“分子直接等于数量”(如错把当成3个),需先算每份数量,再乘分子,明确“分数是比例,数量需计算”。
知识点十二:不同整体的分数实际问题
1.分析核心:不同整体的“单位‘1’数量不同”,因此相同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不能直接比较或运算。
示例:甲班有8人,是4人;乙班有10人,是5人,不能说“甲班的=乙班的”。
2.解题步骤:分别确定每个整体的单位“1”→算各分数对应的数量→再对比/计算。
【名师精研】
整体标记对比:用“表格法”整理不同整体的信息,如:
整体(单位“1”) 平均分份数 分数 对应数量
甲班8人 2 4人
乙班10人 2 5人
直观看出“分数相同,数量不同”,避免直接比较分数。
知识点十三:已知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整体
1.解题方法:
①求每份数量:对应数量(已知的几分之几的数量)÷分子(取的份数);
②求整体数量:每份数量×分母(平均分的总份数);
公式:整体数量=对应数量÷分子×分母。
2.示例:“一堆书的是4本,求这堆书有多少本?”→①每份=4÷2=2本;②整体=2×3=6本。
【名师精研】
逆推思维训练:用“份数倒推”理解,如“是4本”→2份=4本→1份=2本→3份=6本,避免“直接用对应数量×分母÷分子”的顺序混乱,按“先求1份,再求总份”的步骤来。
验证技巧:算出整体后,反向验证“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否等于已知数量”,如6本的 =6÷3×2=4本,与已知条件一致,说明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