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相反数 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相反数 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3 相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相反数的代数定义和几何意义,知道零的相反数是零。
2. 能借助数轴,通过观察、归纳,体会相反数的意义,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 能准确求出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并能进行多重符号的化简。
4. 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相反数的概念;求已知数的相反数。
难点:从数轴的“形”抽象出相反数的“数”;理解“-a”的含义及多重符号的化简。
教学过程
(一) 单元语境导入,温故知新
1. 复习回顾:
我们第一章学习了“有理数”,它是在小学数系中引入了负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轴,它有什么作用?(将抽象的数直观化)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数轴上标出以下三对点:+2和-2,-1.5和+1.5,+4和-4。
引导性问题:“请大家观察每一对点,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特殊关系?”(引导学生用“方向相反”、“距离相等”、“关于原点对称”等语言描述)。
单元衔接提问:“在有理数的大家庭里,像这样‘成对出现’、‘关系特殊’的数,我们该如何命名和研究它们呢?”
【设计意图】:在单元知识脉络中切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数轴),又为新知(相反数)的引入提供了直观载体。问题指向明确,引导学生聚焦于“关系”,为概念生成铺垫。
(二) 活动探究,建构概念
活动1:归纳共性,形成定义
学生小组讨论上述三组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提炼关键词:“符号不同”、“数字部分相同”。
给出精确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特例学习:0的相反数是0。
活动2:数形结合,深化理解
再次回到数轴,师生共同总结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旁,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逆向思维训练:提问“数轴上到原点距离为3的点有几个?它们是什么关系?”
活动3:符号表达,突破难点
表示法的引入:“数a的相反数如何表示?”(-a)。
概念的深度辨析(本课难点突破):
教师板书:a = +3,问:-a = (-3)
教师板书:a = -3,问:-a = (-(-3) = +3)
核心提问:“-a一定是负数吗?通过这两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a是a的相反数,它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a的符号由a本身决定。
(三)分层练习,巩固应用
A层(基础达标):
1. 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7, -5, 0, -2/5, +8.2。
2. 判断对错:
-5是相反数。( × )(强调“互为”)
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 )(如+2和-3)
B层(能力提升):
1. 化简:-(-5.6) = , +(+7) = , -(+10) = 。
2. 若数轴上的点A表示的数是-4,则与点A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表示的数是什么?
C层(拓展挑战):
1. 若2x-1与-5互为相反数,求x的值。
2. 化简:-[-(-a)],并尝试总结当有n个负号时的化简规律。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求。A层巩固概念本质;B层衔接后续绝对值知识并训练符号化简;C层融入简单方程思想,培养推理能力。
(四) 课堂小结与单元展望
1. 知识梳理:今天我们认识了有理数家族中的一种特殊关系——相反数。它有两个身份:代数定义(符号不同)和几何意义(关于原点对称)。
2. 思想方法:我们再次使用了数轴这个工具,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3. 单元展望:提问“学好了相反数,对我们接下来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
预告: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个重要的概念——绝对值,它关注的是“距离”,而今天学习的“一对数”到原点的距离是相等的。再往后,我们学习有理数的减法时,会发现它和相反数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五) 分层作业设计
必做题:教材课后练习题;同步练习册基础题。
选做题:
1. 请结合生活实例,说明“相反意义”与“相反数”的联系与区别。
2. 思考:a - b 的相反数如何表示?
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地将学生置于单元学习的整体语境中,通过数轴这一桥梁,顺利地实现了从“形”到“数”的抽象。对于难点“-a”的理解,通过具体例子的对比辨析,有效地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分层活动的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发展。后续教学中,应持续强化相反数与后续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不断编织和完善有理数的知识网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