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1.1 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教案
学科 初中数学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起始部分,是学生从小学非负数体系向有理数体系过渡的关键节点。教材通过生活实例(温度、盈亏、增减)引入负数,强调正负数用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一节为后续学习有理数运算、数轴、绝对值等内容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掌握自然数、分数、小数等非负数概念,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天气预报中的零下温度、银行账户的支出记录等,对负数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及符号化表达仍存在困难。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需借助具体情境帮助理解。主要障碍在于混淆“负号”与“减号”,以及误认为0是正数或负数。教学中应通过真实情境、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突破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从温度、盈利亏损、升降、收支等实际情境中识别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 能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正数、负数和0的实际含义,理解其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思考现实世界
1. 理解正数、负数的概念,掌握用“+”“-”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
2. 理解0的意义不仅是“没有”,更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在不同情境中有具体含义。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正确读写正数、负数,规范使用“+”“-”符号表示数量变化。
2. 能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体重变化、水位涨落、成绩进退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 了解我国古代对负数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正数、负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
1. 理解0的多重意义,特别是作为正负数分界的抽象概念。
2. 准确识别实际问题中“相反意义的量”并合理规定正方向。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模型、记账本卡片、转盘密码锁示意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 一、开启“生活探秘者”任务 (一)、播放天气预报视频片段:
教师播放一段包含北京冬季天气信息的视频:“今天北京最高气温零上3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3摄氏度。”紧接着展示一张公司财务报表截图:“某公司7月盈利50万元,8月亏损10万元。”再出示农业统计图表:“棉花产量增长7.8%,玉米产量减少0.7%。”
1. 提问引导:同学们,这些数据中出现了哪些我们熟悉的数?又出现了哪些新面孔?比如“零下3℃”、“亏损10万元”、“减少0.7%”,我们该如何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它们呢?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能区分“盈利”和“亏损”吗?
2. 引出挑战:今天,我们将化身“生活探秘者”,一起揭开这些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数学奥秘——正数和负数!我们的任务是:学会用数学符号精准描述生活中成对出现的“对立面”。 1. 观看视频,提取关键信息。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4. 激发探究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探究新知,建构概念
【15分钟】 一、破解“相反意义”的密码 (一)、聚焦温度问题,初识正负符号: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竖直的温度计简图,标出0℃位置。提问:“零上3℃和零下3℃是以什么为基准的?”学生回答“0℃”后,教师继续:“我们可以规定,高于0℃为正,记作+3℃;低于0℃为负,记作-3℃。这里的‘+’读作‘正’,‘-’读作‘负’,它们叫做数的符号。”教师板书:+3℃,-3℃,并强调:“通常情况下,正数前的‘+’可以省略不写,所以+3℃常写作3℃,但负数前的‘-’绝对不能省略!”
(二)、分析盈亏案例,深化符号理解:
教师展示公司记账本图片,上面写着“+50万元”和“-10万元”。提问:“为什么盈利用‘+’,亏损用‘-’?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规定?”引导学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我们需要先规定一个方向为正,另一个相反方向就自动为负。例如,规定“收入/盈利”为正,则“支出/亏损”自然为负。教师总结:“正数和负数是用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确定了哪个量为正,另一个量就是负。”
(三)、拓展应用场景,归纳核心概念:
教师快速列举更多例子:前进8米与后退8米、高出海平面500米与低于海平面100米、体重增加2kg与减少1.5kg。每举一例,都引导学生说出如何用正负数表示。然后,教师系统讲解教材定义:“像3、50、7.8%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像-3、-10、-0.7%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一个数前面的‘+’‘-’号叫作这个数的符号。”教师特别指出:“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0℃是一个具体的温度,海拔0m是一个具体的海拔,它不仅仅表示‘没有’。” 1. 观察温度计模型,理解以0为基准。
2. 参与讨论,理解“规定正方向”的重要性。
3. 小组合作,尝试用正负数表示其他相反量。
4. 倾听讲解,记录正数、负数、0的定义。
评价任务 符号书写:☆☆☆
概念理解:☆☆☆
举例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连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利用温度计这一具体模型,帮助学生建立“以0为界”的数轴雏形。通过“规定正方向”的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正负数的相对性,避免机械记忆。最后系统归纳概念,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典例精析,巩固提升
【12分钟】 一、劳动实践基地的橘子称重 (一)、呈现问题情境:
教师讲述:“某校组织学生去劳动实践基地采摘橘子。一箱橘子的标准质量是2.5 kg。为了方便统计,老师规定:用正数表示超过标准质量的部分。”教师在PPT上完整显示教材例1:
(1)比标准质量多65 g和比标准质量少30 g各怎么表示?
(2)50 g,-27 g各表示什么意思?
(二)、引导分析解答:
对于第(1)问,教师提问:“‘多65g’是超过标准质量,应该用什么数表示?”学生答“正数”后,教师追问:“怎么写?”引导学生写出“+65g”或“65g”。接着问:“‘少30g’是不足标准质量,相当于‘负的超过’,该用什么数?”学生答“负数”,教师引导写出“-30g”。
对于第(2)问,教师反向提问:“50g是正数,它代表比标准质量……?”学生答“多50g”。再问:“-27g是负数,它代表比标准质量……?”学生答“少27g”。教师强调:“正负数在这里精确地量化了偏差。”
二、探索历史与现代的应用 (一)、追溯数学文化:
教师展示《九章算术》和算筹的图片,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早在东汉时期,《九章算术》就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并用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二)、解析现代工业标准:
教师出示乒乓球包装盒的照片,上面标着“直径40mm±0.05mm”和“重量2.74g±0.02g”。提问:“±0.05mm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标准是40mm,允许的最大偏差是+0.05mm(即最大40.05mm),最小偏差是-0.05mm(即最小39.95mm)。同理解释重量。教师总结:“正负数不仅描述盈亏冷暖,还保障了产品质量,应用无处不在。” 1. 阅读题目,理解情境和规定。
2. 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1)和(2)。
3. 听取历史故事,感受数学文化魅力。
4. 分析产品标签,理解允许偏差的含义。
评价任务 应用准确:☆☆☆
表述清晰:☆☆☆
文化认同:☆☆☆
设计意图 通过教材经典例题,强化“规定正方向”这一核心思想的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体现学科融合。引入《九章算术》的历史背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解析现代工业中的允许偏差,展现数学的实用价值,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内驱力。
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0分钟】 一、小组挑战:构建自己的“正负世界” (一)、发布探究任务:
教师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任务卡,要求完成两项任务:
1. 列举至少3个生活中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不能与课堂例子重复),并明确规定哪个为正,哪个为负。
2. 讨论并回答:“0”在你们所举的例子中分别代表什么具体意义?例如,在温度中0℃是冰点,在海拔中0m是海平面,在账目中0元可能是收支平衡。
(二)、巡视指导交流:
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倾听讨论,适时点拨。例如,有小组提出“考试得分与扣分”,教师可引导:“如果规定‘得分’为正,那么‘扣分’就是负,那‘没做这道题’得0分,这里的0代表什么?”鼓励学生深入思考0的丰富内涵。
二、成果展示与互评 (一)、邀请小组代表发言:
请2-3个小组分享他们的例子和对0的理解。例如,一组可能说:“我们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0代表原地不动。”另一组可能说:“规定‘得到压岁钱’为正,‘花掉压岁钱’为负,0代表既没收到也没花掉。”
(二)、组织全班评议:
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他们规定的正方向合理吗?对0的解释准确吗?”通过互动,进一步巩固概念。 1. 小组合作,积极讨论,列举新例子。
2. 深入探讨“0”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意义。
3. 小组代表上台分享探究成果。
4. 认真倾听,参与互评,完善认知。
评价任务 创意举例:☆☆☆
深度理解:☆☆☆
合作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要求列举新例子,促进知识迁移和创新思维。聚焦“0”的意义讨论,直击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摆脱“0就是没有”的片面认识,理解其作为“分界”和“基准”的抽象角色。展示与互评环节提升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课堂小结,梳理升华
【3分钟】 一、回顾“探秘之旅”收获 (一)、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作为‘生活探秘者’,有哪些重大发现?”带领学生回顾:
1. 认识了新朋友:正数(大于0的数)和负数(在正数前加“-”的数)。
2. 掌握了关键技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先规定一个方向为正。
3. 揭示了一个秘密: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有丰富的实际意义。
4. 感受到了数学的力量:从古代算筹到现代工业,正负数无处不在。
(二)、强调易错警示:
教师用红色粉笔醒目地写下:“负号‘-’不能省略!”并提醒:“不要把‘-3’读成‘减3’,要读成‘负3’。”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 复述正数、负数、0的定义和关系。
3. 牢记符号书写和读法的规范。
4. 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评价任务 知识梳理:☆☆☆
要点掌握:☆☆☆
规范意识:☆☆☆
设计意图 通过简洁有力的小结,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网,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采用“探秘之旅”的比喻呼应开头,使课堂首尾圆合。强调易错点,预防常见错误。再次提及数学文化,升华情感目标。
板书设计
1.1 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
【主题】生活中的“对立面”——正数与负数
【核心概念】
正数:>0 的数 (如:+3, 50, 7.8%) → 可省略“+”
负数:<0 的数 (如:-3, -10, -0.7%) → “-”不可省略
0 :分界点!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关键步骤】
1. 找“相反意义的量”(零上/零下,盈利/亏损...)
2. 规定一个方向为“正”(+)
3. 另一个方向自然为“负”(-)
【生活应用】
温度:+3℃(零上) -3℃(零下)
财务:+50万(盈利) -10万(亏损)
地理:+8848m(珠峰) -154m(艾丁湖)
【数学文化】
《九章算术》→ 红筹(正) 黑筹(负) → 中国智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生活探秘者”为主线贯穿始终,情境生动有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充分利用了温度计、记账本等直观教具,将抽象概念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3. 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列举例子并讨论“0”的意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了对难点的理解。
不足之处
1. 在处理“规定正方向”的灵活性时,部分学生仍表现出困惑,认为必须固定某个方向为正,未能完全理解其相对性。
2. 课堂时间较为紧张,最后的拓展探索作业未能在课上展开讨论,部分学困生可能感到压力。
3. 对于“允许偏差”的现代应用,讲解稍显仓促,可准备更具体的实物样品加深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