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5.16.2 人体的感觉和感觉器官 教案--苏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含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5.16.2 人体的感觉和感觉器官 教案--苏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含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能准确描述眼、耳、皮肤的主要结构,理解各结构在感觉形成中的协同作用,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知晓视觉、听觉、皮肤感觉的形成过程,认识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并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规律。 科学思维:能通过分析近视、远视的成因,推理出矫正眼镜镜片类型的科学依据,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结合“测试听力”实验数据和“中学生近视成因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科学结论,提升数据解读与归纳总结能力。 探究实践:参与“测试听力”实验,能规范操作实验步骤,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提高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能力。分组完成“中学生近视成因调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制作调查记录表,掌握调查法的基本流程,并能在小组内交流分析调查结果。 态度责任:认识到眼、耳等感觉器官对人体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感觉器官的意识,养成科学用眼、用耳的良好习惯。关注残疾人的需求,思考如何为残疾人提供帮助,培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眼球、耳的结构示意图,结合教材文字描述,准确说出眼、耳的主要结构及各结构的功能。通过梳理视觉、听觉的形成流程,清晰阐述外界信息如何通过感觉器官转化为神经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的过程。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眼球前后径、晶状体曲度与物像落点的关系,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推理出近视(凹透镜)、远视(凸透镜)矫正的科学原理。通过组织“中学生近视成因调查”,引导学生将调查数据与实际生活结合,分析出科学用眼的具体措施,实现理论知识向生活实践的转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眼球结构模型、耳结构模型;视觉形成、听觉形成的动画视频;“中学生近视成因调查记录表”模板;“测试听力”实验所需的机械秒表、耳塞(或棉球);PPT课件(包含知识点梳理、图片、问题等)。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教材中眼、耳、皮肤感觉的相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调查所需的笔、笔记本(或电子记录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组“视觉错觉图”(如文档中提到的“河道”“小船”错觉图),提问:“同学们看到图中的‘河道’和‘小船’,大家觉得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学生观察图片并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大多依赖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有时会受环境干扰。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人体的感觉和感觉器官’,揭开感觉形成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眼和视觉(20分钟)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展示眼球结构模型和解剖图,结合PPT,依次讲解眼球壁(外层:角膜、巩膜;中层: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层:视网膜)、晶状体、玻璃体的位置和功能,重点强调:角膜的聚光作用、虹膜调节瞳孔大小的机制、视网膜的感光作用、晶状体曲度的调节功能。
播放“瞳孔大小变化”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观察:昏暗环境下瞳孔放大、明亮环境下瞳孔缩小的现象,理解瞳孔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结合视觉形成动画视频,分步讲解: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视觉形成过程,教师针对学生表述中的漏洞进行补充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
近视的成因与防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家身边有近视的同学吗?结合生活经验,你们觉得近视可能和哪些习惯有关?”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近视的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看不清远处物体;区分假性近视(晶状体曲度增大,可恢复)和真性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需戴凹透镜矫正)。
展示“近视危害”的图片(如眼底病、视网膜脱落),强调科学用眼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总结保护眼的措施:注意清洁卫生、适宜光线阅读、保持用眼距离、保证休息、补充营养(维生素A、胡萝卜素)等。
(三)新课讲授——耳和听觉(15分钟)
“测试听力”实验(8分钟)
教师讲解实验目标、器材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选择安静环境、被测试者闭目静坐、秒表由远及近移动时动作缓慢均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记录每位同学左、右耳的听力距离,填写“左、右耳的听力距离”记录表。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数据,教师引导讨论:“每个人左、右耳的听力有无差别?不同人的听力有无差别?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别?”
耳的结构与听觉形成(7分钟)
教师展示耳的结构模型,讲解外耳(耳廓、外耳道:收集、传导声波)、中耳(鼓膜、听小骨、咽鼓管:传导、放大声波,咽鼓管平衡鼓膜两侧压力)、内耳(耳蜗:听觉感受器;前庭、半规管: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功能。
结合听觉形成动画,梳理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强调保护耳的措施:不随意掏耳、及时治疗鼻咽喉炎症、避免强噪声刺激,提及“国际爱耳日”(3月3日),强化学生护耳意识。
(四)新课讲授——皮肤感觉(10分钟)
教师提问:“冬天摸到冰块会觉得冷,不小心碰到针尖会觉得痛,这些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皮肤的感觉功能。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皮肤能感受触压觉、痛觉、热觉、冷觉,以及不同感觉的产生条件(如温度高于皮肤温度→热觉,低于皮肤温度→冷觉),举例说明:盲人靠触压觉“阅读”盲文、痛觉提示人体避开有害刺激。
展示皮肤感受器的示意图,说明皮肤感觉的灵敏性与感受器分布多少有关,强调皮肤感觉的保护性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
(五)小组讨论与交流(10分钟)
针对“远视眼”问题:“如果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就是远视眼,大家觉得远视患者配戴的眼镜镜片为什么是凸透镜?”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凸透镜的聚光作用,分析其如何将物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围绕“帮助残疾人”话题:“除了盲文公交站牌,我们还能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等残疾人提供哪些帮助?”学生自由发言,如:为听力残疾人提供手语服务、公共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知识点:眼、耳、皮肤的结构与功能,视觉、听觉、皮肤感觉的形成过程,以及保护感觉器官的措施。
强调核心观点: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科学保护感觉器官是健康生活的基础。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绘制眼球或耳的结构示意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及功能(任选一个器官)。
实践作业:根据课堂上的“中学生近视成因调查”结果,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科学用眼倡议书”,下周班会课进行分享。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晕车、晕船与前庭、半规管的关系”,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科普短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直观教学、实验探究、调查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生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如“测试听力”实验、“近视成因调查”,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通过“帮助残疾人”的讨论,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融合。在“视觉形成”和“听觉形成”过程的讲解中,部分学生对神经冲动的传导路径理解不够透彻,后续教学可增加“分步画图”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强化记忆;此外,“近视成因调查”的时间有限,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分析数据,下次可提前布置调查任务,课堂上重点进行交流总结。后续可引入更多生活中的案例,如“长时间戴耳机对听力的影响”“不同食物中维生素A的含量”,进一步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同时,利用多媒体平台分享学生的“科学用眼倡议书”和科普短文,扩大学习成果的影响力,持续强化学生保护感觉器官的意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