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圆 全章讲义(PDF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十四章 圆 全章讲义(PDF版)

资源简介

第二十四章 圆
24.1 圆的有关性质
24.1.1 圆
1.圆的动态定义:在一个平面内,线段 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 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 A
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
2.有关概念:圆固定的端点 O叫做圆心,线段 OA叫做半径.以点 O为圆心的圆,记作☉O,
读作“圆 O”.
3.确定一个圆的两个要素:一是圆心,圆心确定其位置;二是半径,半径确定其大小.
【思考】圆上的点都具有什么特征?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 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 r).
同一个圆上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深入思考】从画圆的过程可以看出什么呢?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 O)的距离都等于 定长(半径 r) .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 同一个圆上 .
【归纳总结】圆的静态定义:圆心为 O、半径为 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 O的距离等
于定长 r的点的集合.
1.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图中的 AB,AC都是弦,
AB是直径.
特别注意:
①弦和直径都是线段.
②直径是弦,是经过圆心的特殊弦,是圆中最长的弦,但弦不一定是直径.
2.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以 A,B为端点的弧记作 ,读作“圆弧 AB”或“弧 AB”.
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劣弧与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如图中的 ;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如图
中的 .
3.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
容易看出: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反过来,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思考】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吗?
如图,如果 AB和 CD的拉直长度都是 10cm,平移并调整小圆的位置,是否能使这两条弧
完全重合?
实际上这两条弧弯曲程度不同,这两条弧 不可能 完全重合.
注意:“等弧”要区别于“长度相等的弧”.
结论:等弧仅存在于同圆或等圆中.
四、课堂小结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
(一)垂径定理
【探究】剪一个圆形纸片,沿着它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
能得到什么结论?
可以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思考】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证明:如图,设 CD是☉O的任意一条直径,A为☉O上点 C,D以外的任意一点.过点 A作
AB⊥CD,交☉O于点 B,垂足为 E,连接 OA,OB.
在△OAB中,∵OA=OB,
∴△OAB是等腰三角形.
又 AB⊥CD,∴AE=BE,即 CD是 AB的垂直平分线.因此,☉O关于直线 CD对称.
【思考】如图,AB是☉O的一条弦,作直径 CD,使 CD⊥AB,垂足为 E.因为圆是轴对称
图形,以直径 CD为对称轴把☉O折叠,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弧?为什么?
相等的线段:AE=BE.
相等的弧: = , = .
即直径 CD平分弦 AB,并且平分 , .
【归纳总结】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几何语言:∵CD是直径,CD⊥AB,
∴AE=BE, = , = .
(二)垂径定理的推论
【思考】分析下列图形是否具备垂径定理的条件?
是 不是 是 不是
【深入思考】如图,当直径 CD平分弦 AB时,CD与 AB垂直吗? 与 , 与 相等
吗?如果弦 AB也是直径,上述结论是否成立?
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归纳总结】根据垂径定理与其推论可知对于一个圆和一条直线来说,如果具备下述五个条
件中的任何两个条件都可以推出其他三个结论.
(1)过圆心;(2)垂直于弦;(3)平分弦;
(4)平分弦所对的优弧;(5)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24.1.3 弧、弦、圆心角
问题 1 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中心在哪里?(画一个圆,如何找圆心呢,利用三
点找中垂线即可)
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圆心.
问题 2 圆除了旋转 180°后能与自身重合外,旋转的角度是多少的时候也能与原图形重
合?
圆是特殊的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把圆绕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所得的图
形都与原图形重合.
(一)圆心角、弧、弦
圆心角的定义:我们把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如图,∠AOB为圆心角,圆心角∠AOB所对的弦为 AB,所对的弧为 .
(二)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
【探究】那么圆心角、弧、弦这三个量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思考】在☉O中,如果圆心角∠AOB=∠COD,那么,弦 AB与 CD,弧 与 有怎样
的数量关系?
由圆的旋转的性质,可以得到:
在☉O中,如果∠AOB=∠COD,
那么,AB=CD, = .
【思考】如图,在等圆中,如果∠AOB=∠A1O1B1,你发现的等量关系是否依然成立?为什
么?
通过平移和旋转将两个等圆变成同一个圆,我们发现:如果∠AOB=∠A1O1B1,那么,AB
=A1B1, = .
【归纳总结】弧、弦与圆心角的关系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所对的弦也相等.
几何语言:∵∠AOB=∠A'OB',∴AB=A'B', = .
【深入思考】
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它们所对的圆心角和弦有什么关系?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它们所对的圆心角和弧有什么关系?
【归纳总结】
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优弧和劣弧分别
相等.
【思考】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中,可否
把条件“在同圆或等圆中”去掉?为什么?不能
四、课堂小结
弧、弦、圆心角
24.1.4 圆周角
一、新课导入
什么叫圆心角?指出图中的圆心角?
顶点在圆心切两边分别与圆周相交所形成的角叫做圆心角,图中∠BOC为圆心角.
【思考】如图,∠BAC的顶点和边有哪些特点?
∠BAC的顶点在☉O上,角的两边分别交☉O于 B,C两点.
二、新知探究
(一)圆周角的概念
如前图中的∠BAC,它的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注意: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二)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思考】如图,连接 BO,CO,得圆心角∠BOC.可以发现∠BAC与∠BOC对着同一条弧 ,
试猜想∠BAC与∠BOC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
∠BAC= ∠BOC.
【合作探究】为了证明上面猜想的结论,在☉O上任取一个圆周角∠BAC,沿 AO所在直线
将圆对折,由于点 A的位置不同,折痕会出现三种情况:
在∠BAC的一边上 在∠BAC的内部 在∠BAC的外部
分析第一种情况:圆心 O在∠BAC的一边上.
∠BAC= ∠BOC.
分析第二种情况:当圆心 O在∠BAC的内部时,可以添加辅助线,转化为第一种情况.
∠BAC=∠BAD+∠DAC= (∠BOD+∠DOC)= ∠BOC.
分析第三种情况:当圆心 O在∠BAC的外部时,同理可证.
∠BAC=∠DAC-∠BAD= (∠DOC-∠BOD)= ∠BOC.
【归纳总结】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进一步,还可以得到圆周角定理的推论(请你自己完成证明):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
等(因为所有的圆周角都等于圆心角的一半,所以他们都相等);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
周角是直角(圆周角为 180°),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三)圆内接四边形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这个多边形叫做圆内接多边形,这个圆叫做这
个多边形的外接圆.
如图,四边形 ABCD为☉O的内接四边形,☉O为四边形 ABCD的外接圆
【猜想】∠A与∠C,∠B与∠D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A+∠C=180°,∠B+∠D=180°.
【思考】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呢?
证明:如图,连接 OB,OD.∵∠A所对的弧为 ,
∠C所对的弧为 .又 和 所对的圆心角的和是周角,∴∠A+∠C= =180°.
同理∠B+∠D=180°.
【归纳总结】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四、课堂小结
圆周角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一)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观察图中点 A,点 B,点 C与圆的位置关系,点 A在圆内,点 B在圆上,点 C在圆外.
【思考】设☉O半径为 r,说出点 A,点 B,点 C与圆心 O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
OA<r,OB=r,OC>r.
【思考】反过来,已知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能否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O的半径为 r,点 P到圆心的距离 OP=d,则有: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符号“ ”读作“等价于”,它表示从符号“ ”的左端可以推出右端,从右端也可以推
出左端.
(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
回顾:过一点可作几条直线?过两点呢?
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直线公理).
【思考】确定一个圆需要多少个点?一个点、两个点还是三个点呢?
探究 1 平面上有一点 A,经过已知点 A的圆有几个?圆心在哪里?
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圆心为点 A以外任意一点,半径为这点与点 A的距离.
探究 2 平面上有两点 A,B,经过已知点 A,B的圆有几个?它们的圆心分布有什么特点?
结论:过两点可以画无数个圆,圆心都在线段 AB的垂直平分线上.
以线段 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这点到点 A或点 B的距离为半径作圆.
探究 3 平面上有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 A,B,C,经过 A,B,C三点的圆有几个?
圆心在哪里?
(1)经过 A,B两点的圆的圆心在线段 AB的垂直平分线上.
(2)经过 B,C两点的圆的圆心在线段 BC的垂直平分线上.
(3)经过 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应该在这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O的位置.
结论: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归纳总结】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注意:
①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②有且只有一个圆.
外接圆与外心: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
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深入探究】分别画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再画出它们的外接圆,观
察并叙述各三角形与它的外心的位置关系.
锐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三角形内部;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
钝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三角形外部.
(三)反证法
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正确.
【归纳总结】反证法常用于解决用直接证法不易证明或不能证明的命题,主要有:
(1)命题的结论是否定型的;
(2)命题的结论是无限型的;
(3)命题的结论是“至多”或“至少”型的.
例 3 用反证法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 60°.
已知:△ABC.
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 60°.
证明:假设 △ABC中没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 60° ,
则 ∠A>60°,∠B>60°,∠C>60° .
∴ ∠A+∠B+∠C>60°+60°+60°=180° ,
即 ∠A+∠B+∠C>180° .
这与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度 矛盾,假设不成立.
∴ △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 60° .
四、课堂小结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OP=d):
(1)点 P在圆内 d<r
(2)点 P在圆上 d=r
(3)点 P在圆外 d>r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3.反证法的定义及步骤.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第 1 课时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令 OP=d)
(1)点 P在圆内 d<r
(2)点 P在圆上 d=r
(3)点 P在圆外 d>r
二、新知探究
(一)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问题 如果我们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地平线看成一条直线,那你能根据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
数想象一下,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吗?
【归纳总结】
1.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条直线叫圆的割线,这两个点叫交点.
2.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圆的切线,这个点叫切点.
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二)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思考】上述变化过程中,除了公共点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还有什么量在改变?类比点和圆
的关系,你能否用数量关系来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思考】怎样用 d(圆心与直线的距离)来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
【归纳总结】用圆心 O到直线的距离 d与圆的半径 r的关系来区分:
直线和圆相交 d<r;
直线和圆相切 d=r;
直线和圆相离 d>r.
【归纳总结】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有两种:
(1)根据定义,由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判断;
(2)根据性质,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与半径 r的关系来判断.
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第二种方法判定.
四、课堂小结
直线与
圆的位
置关系
第 2 课时 切线的判定与性质
一、新课导入
设☉O的半径为 r,圆心 O到直线 l的距离为 d,
(1) d>r ,直线 l和圆 O相离;
(2) d=r ,直线 l和圆 O相切;
(3) d<r ,直线 l和圆 O相交.
下面,我们重点研究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况.
二、新知探究
(一)切线的判定方法
【思考】在☉O中,经过半径 OA的外端点 A作直线 l⊥OA,则圆心 O到直线 l的距离是多
少?直线 l和☉O有什么位置关系?
可以看出,圆心 O到直线 l的距离就是☉O的半径,直线 l就是☉O的切线.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几何语言:如图,∵OA是☉O的半径,OA⊥l,
∴直线 l是☉O的切线.
在生活中,有许多直线和圆相切的实例.例如,下雨天快速转动雨伞时飞出的水珠,用砂轮
打磨工件时飞出的火星,都是沿着圆的切线方向飞出的.
【归纳总结】判断一条直线是一个圆的切线的方法:
1.定义法: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说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2.数量关系法:圆心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即 d=r)时,直线与圆相切.
3.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思考】已知一个圆和圆上的一个点,如何过这个点画出圆的切线?(用尺规作图)
作法:
(1)作射线 OP;
(2)以点 P为圆心,小于 OP的长为半径作弧交射线 OP于 A,B两点;
(3)分别以点 A,B为圆心,大于 AB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 M,N两点;
(4)作直线 MN.
直线 MN就是所求作的切线,如图.(就是过线段上的点做垂线)
(二)切线的性质
【思考】在☉O中,如果直线 l是☉O的切线,切点为 A,那么半径 OA与直线 l是不是一定
垂直?
切线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几何语言:如图,∵直线 l是☉O的切线,切点为 A,∴OA⊥l.
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定理:
假设 AB与 CD不垂直,过点 O作一条直径垂直于 CD,垂足为 M,则 OM<OA,即圆心到
直线 CD的距离小于☉O的半径,因此,CD与☉O相交.这与已知条件“直线与☉O相切”
相矛盾.所以 AB与 CD垂直.
【归纳总结】
1.证切线时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1)无交点,作垂直,证半径;
(2)有交点,连半径,证垂直.
2.有切线时常用辅助线添加方法:见切点,连半径,得垂直.
四、课堂小结
1.切线的判定方法
2.切线的性质 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3.证切线时常用的辅助线添加方法:
(1)有交点,连半径,证垂直;
(2)无交点,作垂直,证半径.
4.有切线时常用的辅助线添加方法:见切点,连半径,得垂直.
第 3 课时 切线长定理和三角形的内切圆
(一)切线长定理
【思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过圆上一点作已知圆的切线,如果点 P是圆外一点,又怎么作
该圆的切线呢?过圆外的一点作圆的切线,可以作几条?
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注意: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①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
②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思考】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 A,B.在半透明的纸上画出这个图
形,沿着直线 PO将图形对折,图中的 PA与 PB,∠APO与∠BPO有什么关系?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
夹角.
几何语言表示:
∵PA,PB分别切☉O于点 A,B,
∴PA=PB,∠OPA=∠OPB.
【归纳总结】我们学过的切线,常有以下性质:
1.切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
6.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
角.
(二)三角形的内切圆
【思考】如图,是一块三角形的铁皮,如何在它上面裁下一块圆形的用料,并且使裁下的圆
与三角形的三条边相切?
【交流讨论】如何求作一个圆,使它与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都相切?
(1)如果半径为 r的☉I与三角形的三边都相切,那么圆心 I应满足什么条件?
圆心 I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都等于 r.
(2)在三角形的内部,如何找到满足条件的圆心 I呢?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相等.圆心 I应是三角形
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自主学习】已知:△ABC.
求作:和△ABC的各边都相切的圆.
作法:
(1)作∠B和∠C的平分线 BM和 CN,交点为 O;
(2)过点 O作 OD⊥BC,垂足为 D;
(3)以 O为圆心,OD为半径作☉O.
☉O就是所求的圆.
【归纳总结】
1.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2.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心.
3.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外切三角形.
如图:☉I是△ABC的内切圆,点 I是△ABC的内心,△ABC是☉I的外切三角形.
名称 确定方法 图形 性质
1. OA=OB=OC
外心:三角形外接 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
2.外心不一定在三角形
圆的圆心 的交点
的内部
内心:三角形内切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 1.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圆的圆心 交点 2.内心在三角形内部
四、课堂小结
切线长定理
三角形的内切圆
24.3 正多边形和圆
什么样的图形是正多边形?
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思考】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多边形和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作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
边形的外接圆.
接下来,以圆内接正五边形为例证明.
如图,把☉O分成相等的 5段弧,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五边形 ABCDE.
∵ = = = = ,∴AB=BC=CD=DE=EA, =3 = .∴∠A=∠B.
同理∠B=∠C=∠D=∠E.
又五边形 ABCDE的顶点都在☉O上,
∴五边形 ABCDE是☉O的内接正五边形,☉O是正五边形 ABCDE的外接圆.
【归纳总结】
正多边形的中心:一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
正多边形的半径:外接圆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形每一边所对的圆心角.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中心到正多边形的一边的距离.
【思考】完成下面的表格:
正多边形边数 内角 中心角 外角
3 60° 120° 120°
4 90° 90° 90°
6 120° 60° 60°
n
正多边形的外角=中心角
【归纳总结】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辅助线:
1.连半径,得中心角;
2.作边心距,构造直角三角形.
【思考】怎样画一个正多边形呢?
问题 1 已知☉O的半径为 2cm,求作圆的内接正三角形.
以 2cm为半径作一个☉O,用量角器画一个 120°的圆心角,它对着一段弧,然后在圆上依
次截取与这条弧相等的弧,就得到圆的 3个等分点,顺次连接各等分点,即可得到正三角形.
问题 2 你能用以上方法画出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吗?(后面有讲)
四、课堂小结
正多边形和圆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第 1 课时 弧长和扇形面积
圆的周长公式:2πr或πd.(r表示圆的半径,d表示圆的直径)
圆的面积公式:πr2.
问题 1 如图所示,在半径为 R的☉O上,有两动点 A,B,当 A,B两点在圆上运动时,想
一想弧 AB的长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AOB的大小有关.
当∠AOB=360°时,弧 AB的长表示什么意思?
☉O的周长,即 l=2πR.
当∠AOB=1°时呢?弧 AB的长与整个圆的周长是什么关系?
此时弧 AB的长是整个圆的周长的 ,即 l= ×2πR.
当∠AOB=2°时,弧 AB的长呢?
弧 AB的长是整个圆的周长的 ,即 l= ×2πR.
当∠AOB=n°时,弧 AB的长呢?
弧 AB的长是整个圆的周长的 ,即 l= ×2πR.
【归纳总结】弧 AB的长 l= ×2πR= ,这就是弧长的计算公式,其中 n表示弧 AB所
对的圆心角的度数,R表示弧 AB所在圆的半径.
弧长公式:在半径为 R的圆中,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 ×2πR= .
注意:①在应用弧长公式 l= 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 n的意义,n表示 1°圆心角的
倍数,它是不带单位的;②区分弧、弧的度数、弧长三概念.度数相等的弧,弧长不一定相
等,弧长相等的弧也不一定是等弧,而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才可能是等弧
(二)扇形面积
由组成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如图,阴影部分是一个扇形,记作扇形 OAB.
问题 2 你能类比前面弧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得到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类似前面弧长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扇形 AOB的面积也与圆心角∠AOB的大小有关.
当∠AOB=360°时,扇形 AOB的面积就是整个圆的面积,即 S=πR2.
当∠AOB=1°时,扇形 AOB的面积就是整个圆面积的 ,即 S= ×πR2.
当∠AOB=2°时,扇形 AOB的面积就是整个圆面积的 ,即 S= ×πR2.
当∠AOB=n°时,扇形 AOB的面积就是整个圆面积的 ,即 S= ×πR2.
【归纳总结】扇形 AOB的面积 S= ×πR2,这就是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其中 n表示弧
AB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R表示弧 AB所在圆的半径.
【思考】现在我们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推导出弧长的计算公式 l= 和扇形面积的计算公
式 S= ,对比这两个公式,你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都含有π;都与圆心角度数 n有关;都与圆的半径 R有关……
实际上,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里就包含着一个弧长计算公式,聪明的你们发现了吗?
因为 S= = × ×R,而 l= ,所以 S= lR.
【归纳总结】弓形的面积公式(阴影部分面积)
S 弓形=S 扇形-S 三角形 S 弓形=S 扇形+S 三角形
四、课堂小结
1.弧长 计算公式:l=
2.扇形 计算公式
第 2 课时 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一)圆锥的概念
下面的物体中,有你熟悉的立体图形吗?
【思考】它们都含有圆锥体(如下图),那么什么是圆锥体呢?
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几何体,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我
们把连接圆锥顶点和底面圆周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母线.
【思考】一个圆锥有多少条母线呢?它们是相等的吗?
有无数条,它们是相等的.
【归纳总结】从圆锥的顶点到圆锥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如果用 r表示圆锥底面的半径,h表示圆锥的高线长,l表示圆锥的母线长,那么 r,h,l
之间数量关系由勾股定理,得 r2+h2=l2.
(二)圆锥的侧面积
【思考】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思考】沿着圆锥的母线,把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与底面
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如图,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将圆锥侧面剪开并展平,容易得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1)设圆锥的母线长为 l,底面圆的半径为 r,如图所示,那么这个扇形的半径为 l ;
(2)扇形的弧长其实是底面圆周展开得到的,所以扇形弧长为 2πr ;
(3)因此圆锥的侧面积为 πrl ,圆锥的全面积为 πr(l+r) .
四、课堂小结
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课外知识补充:
一:尺规作正多边形:
1.圆内正三角形:
如图 2,已知 和圆上一点 M.作法如下:
①以点 M为圆心, 长为半径,作弧交 于 A,B两点;
②延长 交 于点 C;
即点 A,B,C将 的圆周三等分.
则点 A,B,C是求作的 的圆周三等分点.
(1. 画圆:以 O为圆心画圆 2.六等分圆:在圆周上任取一点 P,以 OP为半径,依次在
圆上截取六个六等分点 A、B、C、D、E、F。3.连接不相邻的三个点,连接 ACE三点,形
成的三角形 ACE为圆内接正三角形。
2.圆内正四边形:正方形的判定;先在圆上确定一点 ,连接 并延长交 于点 ,
再作 的垂直平分线交 于 B、D,连接 ,则四边形 就是所求
作的内接正方形.
【详解】解:如图,正方形 为所作.
垂直平分 , 为 的直径,
为 的直径,

, , ,
四边形 是矩形
,
四边形 是正方形,
又 都在圆上,
四边形 是 的内接正方形.
3.圆内正五边形:
圆内接正五边形 ABCDE 的部分尺规作图步骤如下:
①作出半径 OF 的中点 H.
②以点 H 为圆心,HA 为半径作圆弧,交直径 MF 于点 G.
③AG 长即为正五边形的边长、依次作出各等分点 B,C,D,E.
2
已知⊙O的半径 R=2,则 AB = .(结果保留根号)
【答案】
【分析】连接 AG,由作图可知,OA=2,H 为 OF 中点,可求 OH= ,由勾股定理得 AH=
,可求 OG= ﹣1,由勾股定理 AB2=AG2=OA2+OG2=4+( ﹣1)2
=10﹣2 即可.
【详解】解:连接 AG,由作图可知,OA=2,OH=1,H 为 OF 中点,
∴OH= ,
在 Rt△OAH 中,由勾股定理
∴AH= ,
∵AH=HG= ,
∴OG=GH﹣OH= ﹣1,
在 Rt△AOG 中,由勾股定理得,
∴AB2=AG2=OA2+OG2 2=4+( ﹣1) =10﹣2 .
故答案为:10﹣2 .
4.圆内正六边形:在⊙O上依次截取六段弦,使它们都等于 OA,从而得到正六边形 ABCDEF;
正六边形 ABCDEF 为所作;
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高中)
(1)几何法:
圆 O1 : , 圆 O2 :

两圆的圆心距 ,则有
位置关系 外离 外切 相交 内切 内含
图示
d与 r1,r2
d>r1+r2 d=r1+r2 |r1-r2|<d<r1+r2 d=|r1-r2| d<|r1-r2|
的关系
(2)代数法:圆 O1: ,圆 O2:
,两圆的方程联立得方程组,则有
方程组解的情况 2组 1组 0组
两圆的公共点 2个 1个 0个
两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 外切或内切 外离或内含
三、圆幂定理:
1.弦切角模型:
、弦切角 1、定义:顶点在圆上,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做弦切角。如图:
2、弦切角的三种情况(1)圆心在弦切角外;(2)圆心在弦切角的一条边上;(3)圆心
在弦切角内;
、弦切角定理及证明定理:弦切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夹的弧的圆周角;弦切角的度数等于
它所夹的弧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度数)。
已知:如图,PQ 是圆 O 的切线,切点为 P。
求证:∠APQ=∠ABP,2∠APQ=∠AOP.(1)当圆心在弦切角外部时
证明:连接 OA,OP,在非弦切角所夹弧 优弧 PA 上任取一点 B,连接 BP 和 BA。
∵ OA=OP
∴ ∠OPA=∠OAP∵ ∠OPA+∠OAP+∠POA=180°
∴ 2∠OPA+∠POA=180°
∵ PO 为圆的切线,OP 为半径
∴ ∠OPA+∠APQ=90°∴ ∠OPA=90°-∠APQ
∴ 2(90°-∠APQ)+∠POA=180°
∴ ∠POA=2∠APQ
∵ ∠POA=2∠ABP(同弧所对的圆心角是圆周角的 2 倍)
∴ ∠APQ=∠ABP(法 2 或者过 P 连接 po 延长与圆相交于点 E,连接 AE,则∠OPA+∠PEA=∠
OPA+∠APQ=90°∴ ∠APQ=∠ABP)
(2)当圆心在弦切角的一边上时
证明:在非弦切角所夹弧 AP 上任取一点 B,连接 AB、PB
∵ AP 为直径
∴ ∠ABP=90°∵ PQ 为圆的切线,OP 为半径∴
∠APQ=90°∴ ∠APQ=∠ABP∴ 2∠APQ=∠AOP(同弧所对的圆心角是圆周角的 2 倍).
(3)当圆心在弦切角的内部时
证明:连接 OA,OP,在非弦切角所夹弧 劣弧 PA 上任取一点 B,连接 BP 和 BA。
∵ OA=OP
∴ ∠OPA=∠OAP∵ ∠OPA+∠OAP+∠1=180°
∴ 2∠OPA+∠1=180°
∵ PO 为圆的切线,OP 为半径
∴ ∠OPA=∠APQ-90°∴ 2(∠APQ-90°)+∠1=180°
∴ ∠1+2∠APQ=360°∵ ∠1+∠2=360°
∴ ∠2=2∠APQ∴ ∠POA=2∠APQ(这里的∠POA 是大于 180°的角,是优弧 AP 所对的圆心
角)∵ ∠POA=2∠ABP(同弧所对的圆心角是圆周角的 2倍)∴ ∠APQ=∠ABP
、弦切角模型结论:
1. 如图,CB是圆 O的切线,AB是圆 O的直径。
结论:1) CBD CAB CB CD, = CB =CD×CA。CA CB,
2) CBD BAD BD CD, = BD =AD×CD。AD BD,
3) BAD CAB BA DA, =CA BA BA =AD×DC。,
2.相交弦定理:
1. 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已知 图形 结论 证明过程
在△APB 和△CPD 中
【基础】在⊙O AP DP=BP CP
中,弦 AB、CD 相 ∠1=∠2(同弧所对圆周角相
交于点 P 等)
∠3=∠4 ∴△APB∽△CPD
∴ 则 AP DP=BP CP
【进阶】在⊙O BP CP=MP NP 同上
中,OP 所在直线
与⊙O交于 M、N =(r-OP)( r+OP)
两点,r 为⊙O 的 =
半径
3.切割线定理: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
比例中项.
已知 图形 结论 证明过程
如图,线段 ADC =AD AC ∵∠1=∠2(弦切角定理模
是⊙O的一条割 型),
线,AB 是⊙O 的 ∠A=∠A
一条切线, ∴△ABD∽△ACB
切点为点 B
∴ 则 =AD AC
4. 割线定理: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交点的距离
的积相等.
已知 图形 结论 证明过程
【基础】在⊙O AP BP 连接 AC、BD
中,弦 AB、CD =CP DP
相交于点 P,且 通过已知条件证明△APC∽
点 P 在圆外 △DPB
∴ 则 AP BP=CP DP
(请尝试连接 AD,BC自行
证明)
【进阶】若从圆 AP BP 同上
外一点P引圆的
=MP NP
两条割线PAB和
PMN, =(OP-r)( OP+r
且割线PMN经过 )
圆心,r 为⊙O
= -
的半径
5.托勒密定理:如图,AB、CD是圆 O的两条弦;
结论:AC×BD=AD×BC+AB×CD
证明: 在线段BD上取点 E, 使得∠BAE=∠CAD,∵∠ABE=∠ACD, ∴△AEB∽△ADC,
AC÷AB=DC÷BE 即 AC·BE=AB·CD,
当∠BAE=∠CAD 时, +公共角
可得: ∠BAC=∠EAD, ∵∠ACB=∠ADB, △ABC∽△AED,
即 AC·DE=AD·BC,
∴AC·BE+AC·DE=AB·CD+AD·BC,
∴AC·BD=AB·CD+AD·BC.
四: 四点共圆
1. 四点共圆的判定
判定方法 图形 证明过程
若四个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则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
一个圆上(圆的定义)
这四个点共圆(圆的定义).
适用范围:题目出现共端点,等线段
时,可利用圆的定义构造辅助圆.
若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则这 反证法
个四边形的四个点共圆.
若一个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它的内对 反证法
角,则这个四边形的四个点共圆.
同侧共边三角形且公共边所对角相 反证法
等的四个顶点共圆.
连接 AO、OD
共斜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个顶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
点共圆.
边的一半可得 AO=BO=CO=DO
适用范围:双直角三角形共斜边模型.
∴点 A、B、C、D四点共圆
在△APB 和△CPD 中
在⊙O中,若弦 AB、CD 相交于点 P,
AP DP=BP CP
且 AP DP=BP CP,则 A,B,C,D 四点共
∠3=∠4
圆(相交弦定理的逆定理)
∴△APB∽△CPD ∴∠1=∠2
则 A、B、C、D四点共圆
在△APC 和△DPB 中
在⊙O中,若 AB、CD 两线段延长后相
AP BP=CP DP
交于点P,且AP BP=DP CP,则A,B,C,D
∠P=∠P ∴△APC∽△DPB
四点共圆(割线定理)
∴∠1=∠3 而∠2+∠3=180°
∴∠1+∠2=180°
则 A、B、C、D四点共圆
若四边形两组对边乘积的和等于对
角线的乘积,则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共
圆(托勒密定理的逆定理).
五、 定弦定角
【模型介绍】因为同圆或等圆中等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当弦的长度保持不变和弦所对
应的角度大小固定时,动点的轨迹就是圆或者圆弧.
【模型解析】两定(A,B)一动(P),AB长固定,∠APB 固定
如图,已知 AB为定线段,P为动点,且∠APB=α,则 A、B、P三点必共圆,或称为点 P
一定在以 AB为弦的某一个圆上,且这个圆是固定的,圆心在线段 AB的垂直平分线上,动
点 P的运动轨迹为关于线段 AB对称的圆弧上(①∠APB<90°,在线段 AB对称的优弧上
运动 ②∠APB>90°,在线段 AB对称的劣弧上运动),但不包括 A、B两点.
定弦定角问题常应用于求线段的“最值”,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运动过程中必存在的定线
段,及这条线段关于某一动点的张角为定值,由张角的变化,去寻找这三点所构成的定圆.
【解题技巧】
1)找到不变的张角(∠APB)所对的-定弦(AB);
2)定角定弦定圆心和半径;
3)作出外接圆;
4)计算半径并分析.
5)当△ABP是以 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时, △ABP的面积和周长最大.
[口诀] 见定长→找所对定角→知定圆→找圆心→现“圆”形(一找、二定、三画、四析).
【证明】在△ABP中, ∠P=α,AB=2x.
1)求△ABP中 AB边所对的高的最值.
2)求△ABP面积的最值.
【提示】这个模型就是我们所谓的定角定弦模型,也就是在一个三角形
中一个角和它的对边保持不变,在 AB边固定的同时,虽然∠P的大小不
变,但顶点 P的位置可以发生变化 P,由于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不变,故顶点 P可以在△ABP的外
接圆的 AB这段弦所对的圆弧上运动(不包括 A,B点).当高线 PC过圆心时有最大的高,即
h≤P1D=OP1+OD.(此时 P,O,D三点共线)
【证明过程】
作△ABP 的外接圆圆 O,连接 AO,BO,PO,过点 O作 AB⊥OD 于点 D
∵∠APB=α ∴∠AOB=2α 而△AOD≌△BOD ∴∠AOD=∠BOD=α AD=BD=x
在 Rt△AOD 中,AO= DO= 又∵AO=OP1
PC≤P1D=OP1+OD= = (1+cos ) (当 P与 P1 重合时等号成立)
S△ABP= PC AB≤ P1D AB= (1+cos ) = (1+cos )
六、 定角定高模型(探照灯模型)
【模型介绍】如图,直线 BC外一点 A,A到直线 BC距离为定值(定高),∠BAC为定角,
则 BC有最小值,即△ABC的面积有最小值.因为其形像探照灯,所以也叫探照灯模型.
在△ABC中,∠BAC= (定角),AD是 BC边上的高,且 AD=h (定高),则当△ABC是等
腰三角形(AB=AC)时,BC的长最小,△ABC的面积最小,△ABC的周长最小.
证明思路:如图,△ABC作 BC的外接圆⊙0,连接 OA,OB,OC,
过点 O作 OE⊥BC于点 E, 设⊙0的半径为 r,则∠BOE=∠BAC= ∴
BC=2BE=2OBsin =2r sin
∵OA+OE≥AD(当且仅当点 A,O,E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r+r cos ≥h,即 ,
当取等号时 r有最小值,此时 BC的长最小,所以 BC=2BM=2r sin
【解题思路】
1. 作定角定高三角形外接圆,并设外接圆半径为 r,用 r表示圆心到底边距离及底边长;
2. 根据“半径+弦心距≥定高”,求 r的取值范围;
3. 计算底边范围从而求得面积最小值
七、 垂径定理(前面已讲)
如图,可得①AB过圆心 ②AB⊥CD ③CE=DE ④ ⑤
【总结】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实质是指一条直线满足:(1)过圆心(2)垂直于弦(3)平分
弦(被平分的弦不是直径)(4)平分弦所对的优弧(5)平分弦所对的劣弧,若已知五个条
件中的两个,那么可推出其中三个,简称“知二得三”,解题过程中应灵活运用该定理.
常见辅助线做法(考点):1)过圆心,作垂线,连半径,造 ,用勾股,求长度;
2)有弦中点,连中点和圆心,得垂直平分.
八、 阿基米德折弦定理
阿基米德折弦定理:一个圆中一条折弦所对的两段弧的中点在较长弦上的射影,
就是折弦的中点。
如图,AB 和 BC 是⊙O 的两条弦(即 ABC 是圆的一条折弦),AB>BC,点 M是弧 ABC
的中点,过点 M作 MD⊥AB 于点 D,则 AD=DB+BC,AB-BC=2DB。
常见证明方法:
1)截长法:如图,在 AD 上取一点 E,使 AE=BC
2)补短法:延长 AB 至点 E,使 BE=BC
3)垂线法:过点 M 作 BC 垂线交 BC 延长线于点 E
4)作辅助圆法:连接 AM、CM,以点 M 为圆心,MA 为半径作⊙M,延长 AB 交⊙M于点 E,连接
CE
九: 阿氏圆模型
使用场 已知两个定点 A,B,动点 P在定圆上,求 PA+kPB 的最小值

类型 点 A,B 均在圆外,r=kOB(k<1) 点 A,B 均在圆内,r=kOB(k>1)
图示
解题策 第一步:在 OB 上取点 D,使得 OD=kr; 第一步:在 OB 的延长线上取点 D,使得
略 第二步:由母子相似模型可得△POD∽△ OD=kr;
BOP,则 PD=kPB,此时 PA+kPB=PA+PD; 第二步:由母子相似模型可得△POD∽△
第三步:连接 AD,则 AD 的长即为 PA+kPB BOP,则 PD=kPB.此时 PA+kPB=PA+PD;
的最小值. 第三步:连接 AD,则 AD 的长即为 PA+kPB 的
最小值
大招结 AD 的长即为 PA+kPB 的最小值

【模型总结】
对于阿氏圆而言:当系数 k<1 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考虑向内构造.
当系数 k>1 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考虑向外构造.
【注意事项】针对求 PA+kPB 的最小值问题时,当轨迹为直线时,运用“胡不归模型”求解;
扩展: 胡不归模型
【模型介绍】从前有一位姓胡的小伙外出学习,某天不幸得知老父亲病危的消息,便立即决定回家.小伙子
略懂数学常识,考虑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虽然他求学的地方与家之间布满了砂石,但他还是
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归途.当他赶到家时,老人刚咽了气,小伙子追悔莫及失声痛哭.邻居告诉小伙子说,老
人弥留之际不断念叨着“胡不归?胡不归?…”之后的岁月,小伙子不断的反思:如果我当时先沿着驿道
走一段距离,再通过砂石区域回家,是否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呢?如果可以,他应该沿着驿道走多远再通
过砂石区域回家呢?虽然走的路多了,但总用时变少了,如果真有这种情况,那么在驿道和砂砾地带之间的
拐点就尤为重要了,请问如何确定这个点呢 这就是流传千百年的“胡不归问题.
【模型详解】
条件:已知 A,B为定点,其中点 A在定直线 m上,点 P在直线 m上一动点,求 k PA+PB(k<1)的最小值.
图示:
解题步骤:
1) 作射线 AM使 sin∠PAM= k(k<1),且点 M 与点 B 位于直线 m 的两侧.
2)过点 P作 PC⊥AM 于点 C,则 PC=k PA,此时 k PA+PB=PC+BP.
3)过点 B作 BD⊥AM 于点 D,该垂线段长即为所求最小值,计算垂线段的
解题大招:即当 B,P,C三点共线时,k PA+PB 取最小值,最小值为 BD 的长度.
模型总结:在求形如“k PA+PB”的式子的最值问题中,关键是构造与 k PA 相等的线段,将“k PA+PB”型
问题转化为“PC+PB”型. 而这里的 PA 必须是一条方向不变的线段,方能构造定角利用三角函数得到 k PA
的等线段
注意:若 k>1,则提取系数,转化为小于 1的形式解决即可.
当轨迹为圆形时,运用“阿氏圆模型”求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