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上2.8《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教版三上2.8《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时 第8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中明确要求,学生能“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能计算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本节课“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与笔算”是这一要求的重要延伸和拓展。课标强调通过数的组成,将新知转化为已学的表内乘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同时,课标注重数感的培养,要求学生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而不仅仅是掌握算法。例题中“国庆阅兵”的情境创设,正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乘法,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符合课标强调的应用意识。练习的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计算,巩固算理和算法,形成计算技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中的关键内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直接运用学生已熟练掌握的表内乘法,“启下”是为后续学习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涉及进位及多位叠加)奠定坚实的算理基础。首先,提供一个真实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国庆阅兵”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接着,通过核心问题“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怎样计算简便”,引导学生思考算法的优化。然后,教材明确给出了计算的思维过程——将几百几十的数看作几十几个十,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最后,通过“亮亮的方法”和竖式计算,将口算过程可视化、程序化,实现了从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自然过渡。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直接的知识准备。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两个主要难点:一是算理理解的难点,部分学生可能只会机械地套用“先算0前面的数,再添0”的算法,而不理解其背后的数的组成原理。二是竖式书写的难点,在列竖式时,学生容易出现数位对不齐或将因数末尾的0落位错误。在思维特点上,三年级学生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需要借助直观的“几个十”的模型来支撑计算过程的理解。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说清算理,通过对比口算与笔算的联系,确保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避免陷入机械模仿的误区。
核心素养目标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简便算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先算0前面的数,再落0”的算理。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一)温故孕新,激活经验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一个口算热身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出示:107 × 3= 901 × 5=, 307×0= 205×4= 引导 :在计算205×4时,十位上的0是怎么处理的?307×0又提醒我们注意什么? 复习“0乘任何数得0”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注意事项。 过渡语: 看来大家对之前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今天,我们要迎接一个新的挑战——乘数的末尾有0,这样的乘法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快速进行口算,并回答结果。 回顾并回答关于“0”在乘法计算中的特性和处理方法。 通过口算,快速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多位数乘一位数、0的乘法特性),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通过对比设疑,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乘数中间的0”自然引向“乘数末尾的0”,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导入 二、情境导入,探究“0乘几” 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场面?你有什么感受? 在这雄壮的队伍里,也藏着数学问题。一个徒步方队(不含领队)有350人。 提问: 如果不算领队,4个这样的方队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聚焦: 算式是350×4。这是一个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它和我们之前算的305×4有什么不同? 师:305×4的0在数字中间,350×4的0在数字末尾,这又该怎么计算呢?这节课的我们研究对象就是“末尾有0的乘法”。 感受情境,激发爱国情怀。 寻找数学信息,列出算式350×4 。 生:0的位置不同。 选择“国庆阅兵”这一学生熟悉且能产生民族自豪感的情境,让数学课堂与生活、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通过对比350×4和305×4,引导学生敏锐地抓住新知识的特征——乘数末尾有0,使探究目标更加明确。
探究 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1.自主探索,算法多样化 请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350×4的结果。 关注学生的不同方法,并请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板演。 交流分享,感知算法: 方法一(口算): 300×4=1200,50×4=200,1200+200=1400。 师: 你把350拆分成我们熟悉的整百数和整十数,化新为旧,真是个好办法! 方法二(笔算): 用标准竖式计算。 板书: 引导: 这个竖式计算过程中,末尾的0参与运算了吗?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0乘4得0,占位) 提出挑战:方法都很棒!但数学追求简洁,能否让这个竖式变得更简单? 揭示简便算法: 追问: 在简便竖式里,我们实际上是把350看成了什么? (35个十) “那么35×4,实际上算的是什么?” (35个十乘4,得到140个十) “140个十是多少?”(1400) “所以,我们在140的后面只要怎么样,就能表示1400了?” (添上一个0) 对比联系: 对比标准竖式和简便竖式,它们的结果一样吗?计算过程哪个更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简便? 形成结论,概括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 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一位数去乘另一个乘数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板书: 先算0前数,再数末尾0,算完一起添。 独立思考,尝试多种算法。 展示自己的方法,倾听、理解同伴的算法。 观察简便竖式,积极思考老师的追问,在回答中理解“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的算理。 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算法的多样化,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 通过“标准竖式”与“简便竖式”的对比,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简化的过程和结果的一致性。关键的算理追问,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位值制)角度理解简便算法的合理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整个过程体现了“发现问题-探索方法-优化方法-形成模型”的完整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与高效。
四、变式 变式深化, 探究规律 出示:现在,每个方队有2个领队。算上领队,5个徒步方队一共有多少人? 引导: 第一步:求一个完整方队人数。 350 + 2 = 352(人)。 第二步:求5个方队总人数。 352 × 5= 提问:352×5能用我们刚才的简便方法计算吗?为什么? 强化认知: 对!简便方法有它的“适用证”,就是乘数的末尾必须有0。这里的352末尾是2,所以我们需要用标准的笔算方法认真计算。大家一定要看清题目,对症下药。 读题理解,分步列式解答。 思考并辩论352×5能否使用简便算法,从而深刻理解简便算法的适用条件。 通过一个巧妙的变式练习,防止学生形成“所有三位数乘一位数都可以简化”的思维定势。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确简便算法的适用前提,培养其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240×8 = 630×7 = 370×5= 920×3= 720×6= 460×6= 280×7 = 850×4= 2.在某市的全民健身运动中,练习跆拳道的有380人,练习太极拳的人数是练习跆拳道的6倍。练习太极拳的有多少人? 3.一辆变速自行车的价钱是一辆普通自行车价钱的5倍。买一辆变速自行车要花多少元钱? 4. (1)一台电视的售价是多少元钱? (2)妈妈带了3500元,打算买一台电视和一个蓝牙音箱,钱够吗? 4. 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全景式回顾,升华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 在某校军训中,每个方队除了两名领队,其余各有350名队员,那么四个方队除了领队共有多少名队员? 向阳小区买了一些灯笼庆祝春节,大灯笼有160个,小灯笼数量是大灯笼数量的4倍,向阳小区一共买了多少个灯笼? 提优拓展 3.建筑队修建一条公路,每天能修208米,按照这样的速度,8天能修多少米?这条公路全长2千米,还剩多少米没修?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探究”为主线,成功地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情境创设到算法优化,学生始终在主动思考和建构,课堂参与度高。紧紧抓住“算理理解”这一难点,通过有效的追问和直观的板书对比,帮助学生打通了“简便算法”与“数的组成”之间的联系,实现了从“会算”到“懂理”的飞跃。 练习设计富有层次和思维含量,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了个体差异,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合作探究环节,可以设计更结构化的小组任务单,让小组讨论更有深度和效率,避免流于形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