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上2.9《估算》(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教版三上2.9《估算》(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估算》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估算》 课时 第9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3-4年级)“数与代数”领域明确提出,学生应“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本课《估算》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这一核心要求展开。课程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将三位数估成整百、整十数进行乘法计算的基本技能,更注重引导学生在“带钱够不够”“收入至少多少”等真实问题情境中,经历自主选择、判断与应用估算策略的完整过程。这体现了课标从单纯技能习得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通过“往大估”与“往小估”的对比教学,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估算并非随意的近似计算,而是一种基于具体问题、有目的、有策略的数学思考方法,从而落实课标提出的“初步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情感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是“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笔算乘法之后,对计算策略的拓展和升华。例1引入“往大估”的策略,解决“够不够”的问题。其价值在于让学生理解,估算有时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是一种“保险策略”。例2则引入“往小估”的策略,解决“至少多少”的问题。它让学生体会到,估算有时是为了求得一个可靠的“底线”或“保底数”。这两个例题一正一反,构成了完整的估算策略体系。教材通篇强调估算的“应用性”而非“技巧性”,其核心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他们已经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四舍五入”的近似方法,这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估算时可能面临两大难点:一是难以理解“为何要估算”,往往习惯于精确计算,认为估算“不准确”而忽视其在实际决策中的高效性;二是难以判断“何时往大估、何时往小估”,容易机械记忆方法,而不能灵活依据问题情境选择策略。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能选择适当的单位(整十、整百数),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往大估”(上舍入)和“往小估”(下舍入)的策略,并能根据问题关键词(如“够不够”“至少”)灵活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估算的简便性与必要性,培养数感和应用意识,养成谨慎、合理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估算的简便性与必要性,培养数感和应用意识,养成谨慎、合理的思维习惯。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理解“什么时候往大估,什么时候往小估”,并灵活选择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一)温故孕新,激活经验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快速取整’的小游戏,看看谁的反应最快!” 出示: 3499 ≈ ( ) 1012 ≈ ( ) 3019 ≈ ( ) 5949 ≈ ( ) 指名回答:请几位同学依次说出答案。 追问与强调:“同学们答得又对又快!谁能告诉大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找到这些数的近似数的?”(预设学生回答:四舍五入法) 小结:“没错,‘四舍五入’法是我们取近似数的好帮手。它能让复杂的数变得简单,方便我们快速地进行大致计算。” 师:“今天,我们就要请这位‘老朋友’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大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估算’的奇妙世界!”(板书课题:估算) 快速口算,抢答近似数。 回顾并齐声说出“四舍五入法”。 通过快速抢答,调动课堂气氛,复习“四舍五入”法这一核心知识,为新课中将三位数估成整百数做好无缝衔接。
二、导入 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学校要组织986名同学去参观科技馆,门票优惠后是8元一张。负责采购门票的王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 问题:他需要马上知道,带8000元钱去买票,到底够不够?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做?是需要拿出笔来精确地计算986×8等于多少吗? 等待学生思考,可能会有学生说出“估算” 师:老师听到有同学说‘估算’,真棒!是的,像这种只是问‘够不够’的问题,我们不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只需要做一个大致的判断就可以了。估算就能派上大用场! 过渡语:那具体该怎么估呢?怎样估才能既快速又准确地帮王老师做出判断呢?让我们化身‘数学小侦探’,一起来探究吧! 思考老师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初步认同估算的价值,并带着问题进入探究环节。 创设真实、紧迫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精确计算的局限性和估算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内驱力。
探究 探究一:“往大估”策略(解决“够不够”问题) 引导:“我们把986名同学看作多少人来计算,会比较方便而且能帮助我们判断呢?” (预设学生回答:1000) 讨论:为什么看成1000? 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把986看成100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这样估算后,1000×8=8000元,能说明带8000元够吗?为什么? 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学生想法,引导思路不清的小组。 组织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你们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清逻辑:我们把986往大估成1000,1000张票需要8000元。而实际人数986比1000少,所以实际需要的钱肯定比8000元少。既然往大估都够了,那么实际的钱一定够。 板书:986×8 < 8000? (钱够吗?) 策略:往大估 986 ≈ 1000 1000 × 8 = 8000(元) 因为 986 < 1000,所以 986×8 < 8000 答:带8000元够了。 提炼:像这种问我们‘够不够’‘能不能’的问题,我们一般采用‘往大估’的策略,这样可以保证万无一失。 标注:问“够不够” → 往大估) 过渡语:我们用‘往大估’的策略成功解决了王老师的难题。可是,估算的方法只有这一种吗?我们再来看看王大爷遇到了什么情况。 小组内积极讨论,交流看法。 代表发言,清晰地阐述“往大估”的逻辑推理过程。
探究二:“往小估”策略(解决“至少”问题) 出示新情境:王大爷的蔬菜大棚,其中一个卖了806元。他告诉我,另外3个大棚的西红柿长势更好。他想知道,这4个大棚的西红柿至少能卖多少钱? 聚焦:请大家找一找,这个问题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它决定了我们估算的方向,是哪个词? 预设学生回答:至少 引导:‘至少’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求‘至少’能卖多少钱,我们是应该把每个大棚的收入往大了估,还是往小了估呢?请大家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的理由。 指名汇报: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要保证“至少”这个数,就要把单价估低一点。 把806元看成多少比较方便? 预设:800元 板书:4个大棚至少卖多少元? 策略:往小估 806 ≈ 800 800 × 4 = 3200(元) 因为 806 > 800,所以 806×4 > 3200 答:4个大棚至少能卖3200元。 小结:当问题中出现‘至少’‘最少’这样的词时,我们通常采用‘往小估’的策略,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收入的‘保底数’。 标注:问“至少” → 往小估 对比小结:同学们,现在我们学到了两种估算策略。一种是‘往大估’,一种是‘往小估’。你们发现了吗,选择哪种策略,完全取决于——问题要我们解决什么! 独立思考并与同桌交流。 汇报“往小估”的思路。 通过对比两种情境,深刻理解策略选择的依据。 采用“引导-探究-汇报-精讲”的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两个对比鲜明的例题,让学生在思辨中主动构建知识模型,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梳理和升华思维过程。
四、变式 变式深化, 探究规律 谈话:其实,估算策略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智慧。比如,妈妈让你去超市买东西,你估算要花的钱,最好(稍微估多一点/估少一点)?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多估一点,防止钱不够。 举例:那如果你要估算自己一个月能存下多少零花钱,是估多一点好还是估少一点好呢? 引导学生说出:少估一点,这样实际存的比估算的多,会更开心,也更稳妥。 总结口诀: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编成一句口诀,帮助大家记忆:钱要够,往大估;求至少,往小估。(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过渡语:光说不练假把式,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法宝去闯关吧!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策略的理解。 齐读并记忆估算口诀。 将数学策略与生活智慧相联系,使知识变得生动、深刻。通过朗朗上口的口诀,将复杂的思维过程简化为可操作的法则,便于学生掌握和应用。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一个室内体育馆有8个看台,每个看台有59个座位。座位够吗? 2.王强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馆观看比赛,他平均每分钟骑202米。 (1)王强6分钟大约能骑多少米? (2)王强家到体育馆有1600米,他骑车8分钟能到吗? 3.估算一下:买198本《小学生课外读物》大约便宜多少元?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愉快的数学之旅即将结束,回顾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全景式回顾,升华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 1.估算下面各题。 493×3≈ 508×6 ≈ 987×5≈ 389×9 ≈ 811×8≈ 1032×7≈ 2.李阿姨摘了一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是517个。估算一下:李阿姨的果园大约能摘多少个苹果? 3. 一本书有 650 页,小红每天大约看 45 页。一星期后没有看的大约有多少页? 提优拓展 4.张大爷家的稻谷用载质量500千克的三轮车能一次运走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两个核心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策略建构过程。预计学生在“往大估”策略上掌握较快,但对“往小估”的理解及其与“至少”一词的关联可能需要更多实例来强化。在后续练习中,应多设计需要自主辨析关键词的题目,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