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上2.10《连乘》(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教版三上2.10《连乘》(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连乘》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连乘》 课时 第10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数与代数”领域明确提出,学生应“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本节课“连乘”问题属于“数的运算”范畴,强调运算的连续性和实际意义,注重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标强调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运算的合理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此外,课标还倡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模型思想,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并进行方法的比较与优化。本节课通过“动车组座位计算”和“居民楼住户计算”两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理解问题—列出算式—计算验证—解释结果”的完整过程,符合课标对综合与实践能力的要求。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连乘”部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表内乘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连续乘法运算的起始内容。教材通过“动车组座位总数”和“居民楼住户总数”两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连乘的意义和运算顺序。第一个问题通过分步计算过渡到连乘算式,强调“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规则;第二个问题则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列出连乘算式,体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教材编排注重图文结合与问题引导,如“说一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教材还隐含了乘法结合律的初步渗透,为后续学习运算律打下基础。整体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乘法计算能力,能够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但对于连续乘法的理解和运算顺序仍存在困难。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能进行分步计算,但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连乘算式的能力较弱。此外,学生在理解题意、提取有效信息方面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受无关信息干扰。在思维方式上,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要借助直观情境和实际操作来支持抽象思维。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辅助理解,鼓励他们表达思考过程,逐步建立连乘的数学模型。通过小组交流、方法对比,促进学生从“分步”到“综合”的思维过渡,提升解决问题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连乘问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用不同思路分析和解决连乘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感受连乘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连乘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找到“中间问题”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吃巧克力吗?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就从巧克力开始。 出示复习题:妈妈买了4盒巧克力,每盒3块。 (1)一共有多少块? 把这些巧克力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引导列式:“第一个问题怎么列式?为什么用乘法?”(求4个3是多少) “第二个问题呢?”(把总数平均分,用除法) 教师板书 (1)3 × 4 = 12(块) (2)12 ÷ 6 = 2(块) 过渡语:同学们解决得又快又好!刚才我们用了一步乘法和一步除法解决了这个两步问题。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需要连续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挑战一下——连乘问题。 (板书课题:连乘) 快速思考并回答。 理解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联系与区别。 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产生学习期待。 通过简单的两步应用题,激活学生已有的“先乘后除”的经验,为学习“连乘”这一新知识做好心理和认知上的铺垫。强调“连续用乘法”,突出本节课的核心,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二、导入 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动车组图片和结构图) 师:看,这是什么?对,是高速动车组。它里面可藏着不少数学问题呢! 引导发现信息 请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说完整信息,教师课件突出显示关键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聚焦核心问题:这列动车组有多少个二等座位? 过渡语:这个问题比刚才的巧克力问题要复杂一些,信息也多。不过,只要我们像侦探一样,把信息理清楚,就一定能解决它。请大家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或画一画。 学生:这列动车有8节车厢;有7节是二等座车厢;每节车厢有18排座位;每排有5个座位。 选择“动车组”这一与学生生活相关且结构清晰的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从复杂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并提出核心问题,培养信息梳理能力和问题意识。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给予其充分的思维空间。
探究 探究一:多种思路解决“动车座位”问题 引导分析:“要求‘7节车厢一共有多少个二等座位’,我们能直接一步算出来吗?我们需要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需要一个“中间量”) 组织小组合作 任务:请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看你们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二等座位的总数。 要求:可以用分步算式,并试着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深入各组,倾听学生的思路。 关注以下两点: 是否出现两种主流思路 ①先算一节车厢的座位数;先算7节车厢的总排数。 ②对于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提示:能不能先算出一节车厢有多少个座位或者能不能先算出7节车厢一共有多少排座位? 组织汇报交流: 思路一:先算1节车厢的座位数 请一组代表汇报。学生可能列分步:18×5=90(个),90×7=630(个)。 教师追问:18×5=90,这个90表示什么? (1节车厢的座位数) 为什么再乘7?(因为有7节这样的车厢) 教师引导: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吗? 教师讲解:像这样连续乘的算式叫作连乘算式。计算时,我们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板书计算过程: 18 × 5 × 7 = 90 × 7 = 630(个) 思路二:先算7节车厢的总排数 请另一组代表汇报。 学生可能列分步:18×7=126(排),126×5=630(个)。 教师追问:18×7=126,这个126表示什么?(7节车厢的总排数) “为什么再乘5?”(因为每排有5个座位) 列出综合算式并板书: 18 × 7 × 5 = 126 × 5 = 630(个) 对比小结:同学们太棒了!同样一个问题,我们想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思路一,是先找到‘每节车厢的座位数’这个中间量;思路二,是先找到‘总排数’这个中间量。虽然思路不同,但都用了两步乘法,结果都是630个。计算时,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 过渡语:我们刚刚用智慧的头脑解决了动车的大问题,现在让我们用这个新学的本领,去帮西王庄的村民们规划一下他们的新家吧! 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解法。 倾听同伴的发言,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代表汇报,清晰地阐述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通过对比,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找到“中间量”的重要性。 本环节是教学的核心。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亲身体会“中间量”在解决问题中的桥梁作用。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促进者和总结者,帮助学生将感性的、零散的思路,规范为清晰的、可操作的数学方法和模型。
探究二:应用新知解决“居民住户”问题 出示“西王庄楼房”情境图及信息。 默读题目,找一找已知条件和问题。‘每个单元可住12户居民’,‘有5个单元’,这两个信息是关于哪栋楼的呢? 引导学生发现这是“每栋楼”的信息,这是一个隐含条件。 提问:要求8栋楼房一共可以住多少户,你能模仿刚才的方法,先找到‘中间量’吗? 学生独立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板书并讲解: 12 × 5 × 8 = 60 × 8 = 480(户) 追问:12×5=60,求的是什么? (每栋楼住的户数) 再乘8呢?(8栋楼的总户数) 方法提炼: 解决连乘问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找到中间量),再算什么。千万不要忽略题目中隐藏的信息哦。 学生独立审题,找出隐含条件。 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列出连乘算式并计算。 汇报解题过程,巩固连乘的解题方法和运算顺序。 倾听教师总结,深化对解题策略的理解。 提供一个与例题结构相似但情境不同的练习,让学生独立运用刚构建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内化。教师强调分析题意和寻找隐含条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审题习惯。
四、变式 变式深化, 探究规律 师:经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怎样解决连乘问题吗? 师小结:解决连乘问题时,一定要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中间量),后算什么。 另外,注意不要忽略题中的隐含条件。 生:要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3×4×6 25×4×9 18×6×3 27×9×8 54×2×6 45×2×9 2.动物园饲养的16只老虎一个星期(7天)要吃多少千克肉? 3.熊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4.便利店运进4箱饼干,每箱 10袋。如果把这些饼干全部卖出,可以卖多少元钱? 5. (1)3辆这样的货车6次可以运送货物多少吨? (2)2辆这样的货车,7次能运完100吨货物吗?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愉快的数学之旅即将结束,回顾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全景式回顾,升华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连 乘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 1.超市进了3箱苹果,每箱20个,每个苹果售价5元,这些苹果一共能卖多少元? 2.一台机器每天生产80个零件,5台机器工作6天,一共能生产多少个零件? 3.李叔叔购进了一批西瓜,第一天卖了一半,第二天又卖了剩下的一半,这时还剩下 125 千克。这批西瓜原来一共有多少千克? 4.修一条路,两个施工队每天分别修26米,修了8天,如果再修150米,就能完成任务,这条路长多少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连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并学会通过寻找“中间量”解决实际问题。回顾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其一,创设的“动车座位”和“新村建房”情境贴近生活且结构清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鼓励算法多样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先算每节车厢座位数”和“先算总排数”两种不同思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然而,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鼓励策略多样性的同时,课堂时间的分配显得捉襟见肘。对两种思路的充分探讨虽好,但也导致了后续巩固练习环节时间紧张,部分学生的独立应用未能得到充分保障。其次,我观察到部分学生倾向于第一种思路,对第二种思路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内化,这反映出我在引导不同思维路径的均衡和深度上还需加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