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一起称一称》教学设计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综合实践课题 《一起称一称》 课时 一课时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1-3年级)的要求:结合“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巩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能选择合适的单位估计常见物品质量,并通过实际称量验证估计,发展量感与应用意识。经历“估计—称量—反思”的过程,提升实践能力与自我反思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是对“质量单位”知识的实践应用与巩固。通过“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引导学生以已知质量物品为参照,估计常见物品质量,再通过实际称量验证,同时结合“反思与评价”梳理对质量单位、称量的整体认知。旨在强化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知,提升估计与实践能力,是“量与计量”知识从“概念理解”到“生活应用”的延伸。教材在编排上遵循“方法指导→实践操作→反思评价”的路径:先指导学生“估一估”的方法(以已知质量物品为标准、结合大小材质);再开展“称一称”的实践,验证估计准确性;最后通过“反思与评价”,从质量单位认识、应用、估计称量能力等多方面总结收获,体现从“方法学习”到“实践应用”再到“总结提升”的完整学习流程。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单位换算,但对“用这些单位估计实际物品质量”缺乏系统实践,估计时易出现“单位选择错误”“与实际质量偏差大”的问题,且对“以已知质量物品为参照估计”的方法应用不熟练。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参与“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但自主选择参照物品、结合材质大小估计质量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引导;对“估计与实际称量的偏差分析”与反思能力有待培养。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强化对克、千克质量的直观感知,能更敏锐地估计常见物品质量,发展量感。2.能运用“以已知质量物品为参照、结合大小材质”的方法估计物品质量,并通过实际称量验证,提升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3.能结合“估一估、称一称”的结果,反思估计方法的合理性与自身对质量单位的掌握情况,培养自我反思与改进的能力。4.体会质量单位在生活估计与称量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估一估”的方法(以已知质量物品为标准、结合物品大小及材质),能对常见物品质量进行合理估计。教学难点 开展“称一称”的实践活动,验证估计结果,巩固对质量单位的认识与称量操作。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填一填。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一填。计量一袋面粉的质量用( )作单位。计量一辆汽车的载重量用( )作单位。计量一枚邮票的质量用( )作单位。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咱们来玩个“猜重量”的小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大家猜猜它大约有多重?课件出示:师:大家猜的答案不一样,那怎么才能知道它到底多重呢?师:对啦!要知道物体的准确重量,就得用秤来称。不过,在称之前,我们可以先估一估。今天,咱们就开展“一起称一称”的活动,学习如何估计物品质量,然后再实际称量验证。板书课题:一起称一称 学生纷纷猜测:100克、200克、300克等。学生:用秤称一称。 这样的导入既贴合学生生活经验,又能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估计物品质量并实际称量验证,为后续“一起称一称”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从生活问题出发,引导数学探究”的教学思路。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估一估课件出示:(1)选择一些常见物品估一估。师:首先,我们要学会估计常见物品的质量。大家看,这里有一袋200克的瓜子。师:先掂一掂一袋 200 克的瓜子有多重。师:现在,以这袋200克的瓜子为标准,再掂一掂你带来的苹果,估计一下苹果的质量。师巡视,询问学生的估计结果及理由。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估计苹果质量的?师:大家的方法都不错。那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一些呢?小组讨论一下。课件出示:(2)说一说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一些。师参与讨论,引导思考:已知质量的物品、物品大小材质等因素。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你们的想法?师:大家总结得很好!估计时,一方面可以借助已知质量的物品,通过对比掂一掂来估计;另一方面,观察物品的大小、材质等,也能帮助我们更准确估计。 学生轮流掂瓜子,感受重量。学生掂苹果,进行估计。学生1:我觉得苹果比瓜子重一些,所以估计苹果有300克。学生2:我掂的时候,感觉苹果大概是两袋瓜子的重量,所以估计是400克。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1代表:我们觉得可以找一个已知质量的物品,与要估的物品比一比、掂一掂,这样能更准确。比如用这袋 200 克的瓜子,和苹果对比着掂。小组2代表:还要先看一看物品的大小及材质,大的、材质重的物品,质量可能大一些。…… 通过让学生掂一掂已知质量(200 克)的瓜子,建立对“200克”的直观质量感知,为后续估计其他物品质量提供参照标准,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质量估量经验。以苹果为估计对象,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掂一掂”的方法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比较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分享估计理由,促进思维的表达与碰撞。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更准确”,引导学生从“借助已知质量物品”“观察物品大小、材质”等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对质量估计方法的归纳与总结能力,使估计过程更具科学性。探究2:称一称课件出示:将估计的物品称一称,看谁估得准确一些。师:现在,各小组把刚才估计的物品用秤称一称,看看谁估得更准确一些。称量时,要正确使用秤,仔细读取数据。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估计值和实际称量值?师:大家的估计都很厉害!通过“估一估、称一称”,我们能更好地掌握估计质量的方法,也能更清楚物品实际的重量。 学生分组用秤称量物品。小组1:我们估计一个笔袋约重200克,实际称出来是180克,挺接近的。小组2:我们估计一本字典约重400克,实际称出来是500克,也差不多。…… 让学生将估计的物品实际称量,通过“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对比,检验估计的准确性,加深学生对物品实际质量的认知,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秤的正确使用方法。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反思与评价师:经过今天的活动,再结合之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反思与评价”的内容。课件出示:师:首先看第一条: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换算。大家觉得自己这部分掌握得怎么样?可以给自己评星级。师:谁来说说你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师:第二条:知道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家能举例说说吗?师:看来大家都能都到满星评价。接下来,我们看第三条:能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估计物品质量,会称一些物品质量。今天我们学习了估计和称量,大家感觉自己掌握得如何?师: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给自己评星级。师:第四条:了解了一些秤的知识;第五条:理解曹冲称象的基本原理是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两部分内容,大家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星级评价。 学生自主评价。学生1:克是计量较轻物品的单位,千克计量较重的,吨计量很重的。学生2: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学生1:买水果时,会用千克作单位。学生2:黄金和重要都以克作单位学生3:汽车的载重量常用吨作单位。……学生:通过今天的活动,感觉估计得更准了,也会用秤称量了。学生自己评星级。学生自己评星级。 结合“认识质量单位及换算”“质量单位的生活应用”“估计与称量物品质量”“秤的知识”“曹冲称象原理”等多方面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星级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明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估与反思能力。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计量下面的物品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圈。 2.填一填。3.下面的,,分别表示一种物体,你能计算出每种物体重多少千克吗?4. 妈妈买了4包饼干和3袋面包,一共重多少克?合多少千克? 5.炎炎夏日,果农们迎来了西瓜丰收季。一辆货运小能手货车前来帮忙运输,它每次能够装载250千克西瓜,来回奔波4趟后,这辆货车总共运输了多少吨西瓜呢?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大家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对质量相关知识的掌握又更扎实了。希望大家今后在生活中,也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判断和认识物品的质量。 学生1:我学会了估计物品质量的方法,还通过实际称量验证了估计结果。 学生2:我还回顾了质量单位、秤的知识以及曹冲称象的原理。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板书设计 一起称一称估一估 称一称 反思与评价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羊妈妈收到了小羊写来的一封信,小羊在信中把一些质量单位弄错了,你能帮他改正一下吗?(先在用错的质量单位下面画一条线,再在线下面写出正确的质量单位) 妈妈,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我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鸡蛋,喝一袋250千克的牛奶,中午吃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得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吨的米饭吃光。2.连一连。能力提升: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告诉我们要爱惜粮食,不能浪费。阳光小学的食堂一天可以节约9千克大米,照这样计算,一个学期(102天)能节约1吨大米吗?请计算说明。 2.一辆小货车和车上的货物重2100千克,卸下一半货物后,连车共重1700千克,车重多少千克? 拓展迁移:从家里选取3~5种常见物品(如牛奶盒、书包等),先用手掂一掂,估计它们的质量,记录下估计值;再用家里的秤(电子秤、弹簧秤等)实际称量这些物品,记录下实际值。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估一估”“称一称”为主要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质量估计与称量的能力,同时回顾相关知识。学生参与度较高,在估计与称量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小组讨论 “怎样估计更准确” 时,部分小组的思维不够开阔,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此外,在反思与评价环节,个别学生对自身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不够客观,后续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总体而言,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与反思中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探秘曹冲称象》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探秘曹冲称象》单元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二学段“曹冲称象的故事”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以‘曹冲称象’故事为依托,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等量的等量相等,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学业要求”中指出:“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形成问题意识。能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曹冲称象’的基本原理是等量的等量相等,能针对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制订称重的实践方案,并能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丰富度量的活动经验。”(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质量单位”和“等量代换”展开,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子,引出质量概念。依次介绍克、千克、吨这三个常用质量单位,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认识不同秤的使用及对应的质量单位适用场景,明确克与千克、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同时,安排“掂一掂、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以及结合的曹冲称象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表象,掌握质量测量与估算方法,感受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量感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学生认知情况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轻重有直观感受,但对“质量单位”的认知较为模糊,缺乏系统的质量概念。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克是较小的质量单位,千克次之,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学生难以直接感知1克、1吨的实际质量,对单位间的换算易混淆。在实际测量与估算中,选择合适质量单位、准确估算物体质量的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生活体验来强化认知,逐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表象与量感。二、单元目标拟定1.认识克(g)、千克(kg)、吨(t),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表象,明确克与千克、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2.能正确使用常见的秤测量物体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描述物体轻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3.掌握估测物体质量的方法,能结合生活经验对常见物体的质量进行合理估算。4.通过“称一称、比一比、估一估”等实践活动,经历质量单位的认识与应用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推理能力。5.在解决“选择质量单位、换算、估测质量”等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选择策略,提升数学应用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6.感受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7.在实践操作与小组合作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学习自信心。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表象,掌握克与千克、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2.能正确选择质量单位描述物体轻重,进行质量测量、换算与合理估测。(二)教学难点1.建立1克、1吨的质量表象,理解吨的实际应用场景,准确估测较大或较小物体的质量。2.灵活运用质量单位及换算关系解决复杂实际问题。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1.生活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重量引入质量概念,既贴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又巧妙渗透物体与质量单位的关系,为后续质量测量与估算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让抽象的质量知识变得生动有趣。2.生活联结,直观感知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秤和物体,将质量单位的认识与应用融入日常场景,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直观感知各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降低学习难度,体现数学的实用性。3.实践驱动,注重建构安排“称一称物品、估一估质量、用水槽做实验”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称三个回形针感知1克,用盘秤称两包盐感知1千克,结合大米想象1吨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体验中主动建构质量单位的表象,掌握质量测量与估算的方法,发展量感与动手能力。4.梯度递进,螺旋上升质量单位的学习从较小的克,到中等的千克,再到较大的吨,遵循“由小到大、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内容编排从单位认识、换算,到实际测量,再到综合估测与“曹冲称象”方法的应用,逐步拓展知识应用范围,契合学生认知发展,实现能力螺旋提升。5.文化渗透,拓展视野通过“探索称量工具”介绍生活中其他称量工具,了解称量工具的种类和历史。渗透数学文化,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单元数量 综合与实践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综合与实践 曹冲称象的故事 认识质量单位 1曹冲称象的秘密 1探索称量工具 1一起称一称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探秘曹冲称象.1《认识质量单位》 目标: 认识质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根据物品的轻重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探究1: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 探究2:认识质量单位吨 → 1.能通过掂一掂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明白克和千克的进率。 2.能明白计量很重的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明白千克和吨的进率探秘曹冲称象.2《曹冲称象的秘密》 目标: 能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生活中与数学中的等量代换问题。 探究1:“曹冲称象”中的数学 → 探究2:做一做 → 探究3:实际运用 → 1.理解曹冲称象的步骤和方法。 2.通过动手实践探索探究曹冲称象的实验与原理。 3.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探秘曹冲称象.3《探索称量工具》 目标: 学生能参与“探索称量工具”的实践活动,掌握“观察结构、查阅资料”等探索方法,提升动手与探究能力。 探究1:制订活动方案 → 探究2:展示探索成果 → 1.小组合作,查阅资料了解称量工具的种类、历史,或者观察结构、尝试使用等。 2.了解常用的秤的特点以及适用物品。探秘曹冲称象.4《一起称一称》 目标: 能运用“以已知质量物品为参照、结合大小材质”的方法估计物品质量,并通过实际称量验证,提升估计质量的方法。 探究1:估一估 → 探究2:小组汇报分享 → 探究3:称一称 → 1.以常见物品的质量,估计其他物品的质量。 2.能根据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3.称物体的实际重量,掌握估计质量的方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西师大版三上 探秘曹冲称象4《一起称一称》(教案).doc 西师大版三上《探秘曹冲称象》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