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二上 身体上的“尺子”3《尺子乐园》(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二上 身体上的“尺子”3《尺子乐园》(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尺子乐园》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尺子乐园》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1-3年级)的要求:结合中国长度单位(尺、寸等)与测量工具的发展历史,了解数学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感受数学与人类文明的联系,培养文化自信。通过探究“古代—现代”测量的发展,发展推理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体会测量在生活与历史中的应用价值。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是对“长度测量”知识的文化拓展与历史溯源。教材通过“议一议”“读一读”等环节,串联中国传统长度单位(尺、寸、里、庹、寻等)的产生、演变(如商代十进制、秦统一度量衡),以及测量工具从“身度法”到现代激光尺的发展,渗透数学文化与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且随文明发展而演进”的认知,提升综合素养。教材在编排上遵循“文化探究—历史梳理—现代拓展—反思评价”的路径:先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引出传统长度单位;再追溯古代测量(身度法、商代进制、秦统一度量衡)与单位演变;接着介绍现代多样测量工具(激光尺、软尺等);最后通过“查一查”“反思评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总结,体现“文化感知—历史理解—现代应用—自我反思”的认知闭环。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现代长度单位(厘米、米)与“身体尺”的应用,但对中国传统长度单位(尺、寸、丈等)仅停留在生活听闻(如 “一尺布”),缺乏系统认知;对测量工具的发展历史(从古代“身度法”到现代激光尺)几乎无了解。低年级学生对历史故事、文化素材兴趣浓厚,能通过图文、故事直观感受数学文化,但梳理“长度单位演变的逻辑(如十进制的意义、统一度量衡的必要性)”与“传统单位和现代单位的联系(如1米≈3尺)”时,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不足,需要直观素材(如时间轴、实物对比)辅助。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长度单位(尺、寸等)与测量工具的发展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人类文明的联系,增强文化自信。2.通过传统单位(尺、寸)与现代单位(米、厘米)的联系(如1米≈3 尺、1尺≈33厘米),深化对长度的直观感知,发展量感。3.从“古代测量方法的局限性”推理出“统一度量衡的必要性”,从“单位演变的历程”推理出“数学工具随社会发展而进步”的规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4.体会不同时代长度单位与测量工具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与发展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长度单位(尺、寸、丈等)的产生与演变。
教学难点 认识测量工具从古代“身度法”到现代激光尺的发展,感受数学文化与技术进步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认一认身体上的“尺子”。2.选一选。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量书桌用直尺,量教室用卷尺,测量方便又准确。可在很久很久以前,既没有塑料尺,也没有激光尺,古人是怎么知道 “这块布有多长”“这棵树有粗”的呢?课件出示: 师:是的,这些藏在身体里的“尺子”,帮古人解决了好多测量难题!今天,咱们一起走进尺子乐园,穿越时空,探索中国古代的长度测量智慧,看看祖先们有哪些聪明的办法!板书课题:尺子乐园 学生1:可以用一拃测量这块布有多长。学生2:可以用一庹测量这棵树有粗。 以现代有直尺、卷尺测量很方便,古代没有这些工具如何测量布长、树粗的问题,打破学生对测量必须依赖现代工具的固有认知,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古代测量方法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发现传统长度单位师:咱们平时经常会用到一些俗语,比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家知道这句话本来是说人各有优缺点,但从数学的角度看,这句话里又藏着咱们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呢!谁能找出来?课件出示:你能找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的长度单位吗?师:“尺”是我国古代就有的长度单位,生活中长辈们也常用“尺”来描述布、绳子这些物品的长度。还有吗?师:没错,“寸”同样是我国古代的长度单位,用来描述比较短的长度。这些长度单位是我国的市制单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那么除了 “尺”“寸”,古代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大家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或知识储备说一说。师参与小组交流,然后提问:哪个小组来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师:能举例说明这些单位可以用来测量什么吗?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里”“丈”都是我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里”用于测量较长的距离,“丈” 比“尺”更长,能测量像布料、房屋高度这类长度。 学生:尺是长度单位,奶奶经常说1尺布。学生:寸也是长度单位,比如有时候会说“几寸长的小纸条”。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我知道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丈、里……学生1:我们知道“里”也是古代的长度单位,比如“千里迢迢”,用来测量比较远的距离,像两个村子之间的距离。学生2:还有“丈”,比如“一丈红绸”,可以用来测量比较长的布料长度。 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俗语切入,既唤醒学生的生活语言积累,又自然引出“尺”“寸”等中国古代长度单位,让学生感知数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联结;通过交流“里”“丈”等单位及对应测量对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迁移知识,体会古代长度单位的实用性,培养文化传承意识与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2:追溯古代测量的智慧师:在尺子产生前,人们是怎么测量的?教材里提到远古时期采用‘身度法’测量。课件出示:师:大家看图片,远古时期人们采用“身度法”测量物体长度。那么什么是“身度法”?师揭示:身度法就是用身体的一部分当“尺子”。大家看,比如……课件出示:大拇指第一节的宽度、中指弯曲后指节两横纹间的距离为“寸”或食指中间指节的长度约为“寸”。食指和拇指展开的最大的间距为“尺”。1寻就是现在的1庹,也就是两臂伸开的长度。师:现在,咱们模仿古人,用手指比一比寸的宽度,再比一比尺的长度。师:后来,为了让测量更统一、准确,商代出现了标准尺度,并沿用了“身为度”的数据。商代还采用了十进制进位。课件出示:师:秦代统一了度量衡,并颁布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法令。课件出示:汉代选择中等大小的黍(shǔ)米作为参照。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用“黍米”来规定长度的。课件出示: 1粒黍米的长度为1分。 10粒黍米排列起来的长度为1寸。100粒黍米排列起来的长度为1尺。师:大家想想,用“黍米”定长度有什么好处?分组交流。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谁来说说?师:对!这体现了古人对“统一测量标准”的智慧——只有标准统一,测量结果才能被大家认可。到了清朝,清朝一尺的长度约为32厘米,也影响了后来的长度单位。师:你知道汉代的“七尺男儿”有多高吗?我们一起来算算。师计算:汉代“七尺男儿”的身高= 7×32 = 224厘米。师:这显然不对呀!师:其实,不同朝代的“尺”长度有变化,汉代的1尺比清朝短,大约23厘米。所以“七尺男儿”身高约为7×23 = 161厘米,更符合实际。随着时间发展,尺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课件出示:师介绍:现代尺子五花八门。激光尺:能进行专业的精确测量。三角尺:适合画直直的角、量短边。软尺:能弯曲,适合量腰围、衣服长度。卷尺:可以拉长,量较长的物体。塑料尺、不锈钢:适合画短一点的直线,测量线的长短。师:你在生活中用过哪种尺子?测过什么?师:小小尺子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和文化。 学生摇头。学生用手指比划寸和尺,直观感受古代“身体尺”。学生了解标准尺度。学生了解用黍米规定长度。学生分组交流。学生1:大家都用一样的黍米,测量就不会乱了。学生2:这样不同人测量的“寸”“尺”长度差不多,更公平。学生惊讶。学生1:我用软尺量过爸爸的腰围,测出来是80厘米。学生2:我用卷尺量过家里的阳台,长3米。 以“身度法”“商代标准尺度”“秦代统一度量衡”“汉代黍米定长度”等历史脉络为线索,结合“模仿比寸、比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测量从“身体尺”到“统一标准”的发展过程,体会古人对“测量精准性、统一性”的探索智慧。对比现代多样的尺子(激光尺、软尺等),引导学生感知技术进步对测量的影响,培养历史辩证思维与对数学发展的认知。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查一查与反思评价师:请4人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查的资料,交流 不同时期的1丈是多长?比如汉代、唐代的1丈,长度一样吗?可以结合1丈= 10尺,再联系当时1尺的长度,算出1丈的大致长度。师巡视引导,然后提问: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发现?师:对呀,因为古代不同时期的标准尺度有调整,但十进制的关系一直沿用,这既体现了测量制度的传承,也反映了时代对精准度的不同需求。课件出示: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完成了“身体尺”和中国尺子历史的相关学习,现在咱们通过反思与评价,看看自己在这些内容的学习里有哪些收获、表现如何。课件出示:师逐行讲解:表格里有5项表现与收获,分别是知道“身体尺”、小组合作测“身体尺”、选合适“身体尺”测物体、感受测量的方便有趣、了解尺子历史。星级从1星到5星,5星代表表现最好,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评价。师巡视,观察学生思考状态,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评结果,说说打星的理由,也可对同伴的评价提出看法。师参与小组交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师邀请2~3名学生分享自评结果,师给予鼓励性反馈。师总结:通过自评和互评,大家更清楚自己的学习收获啦。无论星级高低,只要在学习中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就是有进步的。以后我们常用这样的方式反思,让学习更有收获。 学生分小组交流。小组1:我们查资料知道,汉代1尺大约23厘米,所以1丈大约是230厘米,也就是2米30厘米左右。小组2:唐代1尺大约30厘米,所以1丈大约300厘米,也就是3米。原来不同朝代的“丈”,长度有变化!学生对照5项内容,回忆学习过程,独立为自己每项打星级。 组织小组交流 “不同时期1丈的长度”,推动学生自主搜集、整合信息,理解古代长度单位“十进制传承但具体长度随时代调整”的特点,提升合作探究与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星级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培养元认知能力,促进自我调节与学习反思习惯的养成。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填一填。(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中的长度单位是( )和( )。(2)远古时期人们采用( )测量物体长度。(3)商代的长度单位采用( )进位系统,1 尺被分为( )寸。2.选一选。(1)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市制长度单位的是( )。A.厘米 B.尺和寸 C.米(2)汉代用黍米定长度,100 粒黍米排列的长度是( )。A.1分 B.1寸 C.1尺3.连一连。 4. 连一连古代长度单位与测量对象。 5.“一拳、一尺、一寸”即读书写字时,身体与课桌之间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距离;握笔时,手指和笔尖要保持一寸的距离。那么“一拳、一尺、一寸”指的距离分别约是( )。① 10厘米、33厘米、3厘米② 10厘米、20厘米、30厘米③ 10厘米、30厘米、30厘米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朋友们,“尺”“寸”“里”“丈”这些长度单位,都是我国古代产生的市制长度单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用这些单位来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虽然现在我们更多使用“米”“厘米”这样的国际单位,但这些市制单位里藏着咱们中国古代的测量智慧,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学生1:我发现古代人好聪明,没有工具也能想到用身体或黍米来测量。 学生2:我还知道小小尺子里藏着这么多历史文化,太有趣了!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尺子乐园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 1米约为3尺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填一填。(1)秦代统一了( ),颁布了 “书同文,车同轨” 的法令。(2)汉代用( )作为参照规定长度,1粒黍米的长度为( )。(3)清朝一尺的长度约为( )厘米,1米约为( )尺。(4)1寻就是现在的( ),也就是两臂伸开的长度。(5)大拇指第一节的宽度可以作为( )的长度参照。(6)食指和拇指展开的最大间距为( )。2.判断。(1)“身度法” 就是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尺子”测量。 ( )(2)秦代之后,各个朝代的“尺”长度完全一样。 ( )(3)现代尺子只有卷尺和塑料尺两种。 ( )(4)测量腰围时,用软尺比用激光尺更合适。 ( )(5)汉代“七尺男儿”的身高一定是224厘米。 ( )能力提升:1.选择题。(1)商代1尺被分为10寸,1寸又被分为10分,这体现的是( )进位。A. 二进制 B. 五进制 C. 十进制 D. 十六进制(2)列适合测量黑板长度的现代尺子是( )。A. 激光尺 B. 软尺 C. 三角尺 D. 塑料尺 2.测量工具与适用场景连线。 激光尺 测量黑板长度三角尺 量腰围、衣服长度软尺 画直角、量短边(如数学课本边长)卷尺 精准测量远距离(如操场宽度)拓展迁移:找找身边有没有用“尺”“寸”描述长度的情况(比如老家具的尺寸、传统手工艺人的说法),或者观察现代尺子的使用场景,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中国古代长度测量”为线索,串联文化、历史与实践,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从俗语中找长度单位时,能快速关联并拓展;模仿“身度法”比“寸”“尺”时,肢体参与度高,直观感知了古代测量的智慧。小组交流“不同时期1丈长度”时,多数组能结合“1丈=10尺”和课前资料展开讨论,体现了合作探究的效果。但也存在不足:部分学生课前资料搜集不充分,导致小组交流观点单一;在自评环节中,少数学生对“星级标准”理解模糊,评价较主观。后续可提前明确资料搜集方向,并在自评前细化星级描述,让反思更具针对性,帮助学生更清晰认识学习收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身体上的“尺子”》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身体上的“尺子”》单元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一学段“身体上的尺子”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运用学过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发现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长度’利用这些‘长度’作为单位,测量空间或其他物体,积累测量经验,发展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运用测量长度的知识,了解身体上的一些‘长度’;能用身体上这些‘长度’测量教室以及身边某些物体的长度能记录测量的结果,能与他人交流、分享测量的经验,发展量感。”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以“身体尺”为核心,通过“发现身体上的尺子—用身体尺测量—了解尺子的历史文化”三大活动展开。教材先引导学生认识“拃、脚长、步长、庹、身高”等“身体尺”,再通过实际测量(如沙坑距离、大树周长、双杠高度等)掌握用身体尺测量的方法,最后拓展“尺、寸”等传统长度单位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实践操作+文化渗透”的编排思路,既培养学生的测量与估测能力,又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文化的联系。
(三)学生认知情况
二年级学生已认识“厘米、米”等标准长度单位,具备初步的测量操作经验(如用直尺量物体长度),且对“用身体部位量东西”有生活感知(如用手量书本宽度)。但学生对“身体尺”的系统性认识不足,选择合适“身体尺”测量不同物体的能力较弱,同时对长度单位的历史文化了解较少。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其测量与综合素养。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拃、脚长、步长、庹、身高”等“身体尺”,能测量并记录自己身体尺的大致长度。
2.掌握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根据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进行测量。
3.经历“发现身体尺—测量身体尺—用身体尺测物体—反思测量过程”的实践过程,发展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4.感受“身体尺”在生活中的便利性,激发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5.了解中国传统长度单位(尺、寸等)的历史文化,增强数学文化认同感。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认识“身体尺”,能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
(二)教学难点
根据物体的长度特点,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进行测量;理解“身体尺”测量的便利性与局限性。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活动串”为线索,突出实践探究
教材通过“活动一:发现身体上的尺子”“活动二: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活动三:尺子乐园”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从“认识身体尺”到 “应用身体尺”,再到“拓展长度单位文化”,全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做中学”的理念。
2.融合数学与文化,体现育人价值
不仅关注测量技能的培养,还通过“尺子乐园”板块,介绍“尺、寸、咫、庹”等传统长度单位的起源、古代测量方法(如“身度法”)及历代度量衡的发展,将数学知识与历史文化融合,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厚重,提升文化素养。
3.强调合作与反思,注重能力发展
设计“小组合作测量”“反思与评价”环节,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测量方法,在反思中总结收获(如测量的注意事项、身体尺的优缺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自我反思的学习习惯。
4.联系生活实际,凸显实用性
测量对象(沙坑、大树、双杠、国旗台等)均来源于校园生活,让学生体会“身体尺”在生活中“无需工具即可估测/测量”的便利性,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3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综合与实践 身体上的“尺子” 发现身体上的“尺子” 1
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1
尺子乐园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综合实践.1《发现身体上的“尺子” 》 目标: 认识身体上的“尺子”,能规范测量并记录数据;掌握用身体尺估测1米长度的方法。 探究 1:发现身体上的 “尺子” → 探究2:测量自己的 “身体尺” → 探究3:用 “身体尺” 估测与验证 → 1.能认识拃(zhǎ)长、脚长、步长、庹(tuǒ)长、身高…… 2.能估测自己的1拃长、1脚长、1步长、1庹长、身高。 3.能用步长估测教室的宽度,用拃长估测课桌的长度。
综合实践.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目标: 认识步长、庹、拃、身高四种身体尺,能根据沙坑、大树、双杠的特点选择合适工具,规范测量并记录数据。 探究1:明确不同物体的测量“身体尺”选择 → 探究2:用“身体尺”测量并填写表格 → 探究3:总结测量方法与感受 → 探究4:估测与测量国旗台到教学楼的距离 → 1.能根据测量场景选择合适的身体尺。 2.能用身体尺测量测量场景并填写表格。 3.能说一说用身体尺测量的过程,并谈感受。 4.能先估一估从国旗台到教学楼的距离,再用身体尺测一测。
综合实践.2《尺子乐园》 目标: 认识“寸、尺、丈、里”等古代长度单位,理解利用身体测量的原理;了解商代十进制、秦代统一度量衡、汉代黍米定标的历史演变,掌握“1尺=10寸,1寸=10分”的进制关系。 探究1:发现传统长度单位 → 探究2:追溯古代测量的智慧 → 探究3:查一查与反思评价 → 1.能找出俗语中的长度单位,并说说还知道的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 2.能说说在尺子产生前,人们是怎么测量的,了解尺子的历史演变。 3.能查一查不同时期的1丈有多长,并针对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