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六 立体几何中的翻折、探索性和最值、范围问题(全国通用)2026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微专题六 立体几何中的翻折、探索性和最值、范围问题(全国通用)2026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

资源简介

六  立体几何中的翻折、探索性和最值、范围问题
1.会用向量法探究空间几何体中线、面的位置关系、角的存在条件与折叠问题.
2.会用几何法或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最值、范围问题.
考点1 翻折问题
【例1】 (2024·山东潍坊二模)如图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2BC=4,∠ABC=60°,E为CD的中点,将△ADE沿AE折起,连接BD,CD,且BD=4,如图2.
(1)求证:图2中的平面ADE⊥平面ABCE;
(2)在图2中,若点F在棱BD上,直线AF与平面ABCE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求点F到平面DEC的距离.
【解】 (1)证明:如图,连接BE,由题意得AD=DE=2,∠ADE=60°,∠BCE=120°,则△ADE为等边三角形,
由余弦定理得BE2=4+4-2×2×2×=12,所以BE=2,
则DE2+BE2=BD2,AE2+BE2=AB2,所以BE⊥DE,BE⊥AE.
又AE∩DE=E,AE,DE 平面ADE,所以BE⊥平面ADE.
又BE 平面ABCE,所以平面ADE⊥平面ABCE.
(2)如图,以E为原点,以EA,EB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过点E且与平面ABCE垂直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2,0,0),B(0,2,0),C(-1,,0),D(1,0,),E(0,0,0).设=λ(0≤λ≤1),
故=(-1,,0),=(1,0,),=(-1,2,-),
=+=(-1,0,)+λ(-1,2,-)=(-1-λ,2λ,-λ).
因为z轴垂直于平面ABCE,故可取平面ABCE的一个法向量为m=(0,0,1),所以
|cos 〈m,〉|===,
化简得3λ2+8λ-3=0,解得λ=或λ=-3(舍去),
所以==.
设平面DEC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
可取n=(,1,-1),
所以点F到平面DEC的距离为==.
翻折问题的解题策略
(1)弄清翻折过程中的“数量变化”,即哪些线段的长度、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多少,哪些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原来的大小.
(2)弄清翻折过程中的“性质变换”,即翻折过程中哪些“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
(3)弄清了(1)(2)两个基本问题后,就可以把问题转化为基本立体几何问题,然后求解即可.
【对点训练1】 (2024·河南驻马店二模)在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中,四边形ACDE为菱形,现沿AC进行翻折,使得AB⊥平面ACDE,过点E作EF∥AB,且EF=AB,连接FD,FB,BD,所得图形如图2所示,其中G为线段BD的中点,连接FG.
(1)求证:FG⊥平面ABD;
(2)若AC=AD=2,直线FG与平面B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求AB的长.
解:(1)证明:如图,连接CE,交AD于点O,则O为CE,AD的中点,连接GO.在菱形ACDE中,CE⊥AD,因为AB⊥平面ACDE,CE 平面ACDE,所以CE⊥AB,
又AB∩AD=A,AB,AD 平面ABD,所以CE⊥平面ABD.
因为G,O分别为BD,AD的中点,所以GO=AB,GO∥AB,
又EF=AB,EF∥AB,
所以GO=EF,GO∥EF,所以四边形GOEF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FG∥EO,所以FG⊥平面ABD.
(2)在菱形ACDE中,因为AC=AD,所以△ACD和△ADE都是正三角形.
取ED的中点H,连接AH,则AH⊥AC.
又AB⊥平面ACDE,所以AB⊥AC,AB⊥AH,即AB,AC,AH两两垂直.
以A为坐标原点,AB,AC,AH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AB=2a(a>0),则C(0,2,0),B(2a,0,0),D(0,1,),F(a,-1,),G,
则=(-2a,2,0),=(0,-1,),=.
设平面BCD的一个法向量为m=(x,y,z),则
取z=1,则m=.
记直线FG与平面BCD所成角为θ,
则sin θ=|cos 〈,m〉|===,
解得a=1,故AB的长为2.
考点2 探索性问题
【例2】 (2024·湖南长沙三模)如图,四棱锥P ABCD的底面ABCD是梯形,BC∥AD,PA=AB=BC=1,AD=2,PC=,PA⊥平面ABCD.
(1)求证:平面PBC⊥平面PAB.
(2)在棱PD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二面角E AC P的余弦值为?若存在,求出PE∶ED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证明:因为PA⊥平面ABCD,BC,AC,AB 平面ABCD,所以PA⊥BC,PA⊥AC,PA⊥AB.
因为PA=AB=BC=1,PC=,所以AC2=PC2-PA2=3-1=2=AB2+BC2,所以AB⊥BC.
又PA⊥BC,PA∩AB=A,PA,AB 平面PAB,所以BC⊥平面PAB.因为BC 平面PBC,所以平面PBC⊥平面PAB.
(2)存在.PE∶ED=1∶2.因为BC⊥平面PAB,BC∥AD,所以AD⊥平面PAB.
又因为PA,AB 平面PAB,所以AD⊥PA,AD⊥AB,又PA⊥AB,
所以AB,AD,AP两两互相垂直,
所以以点A为坐标原点,AB,AD,A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C(1,1,0),P(0,0,1),D(0,2,0),
=(0,2,-1).设=λ=(0,2λ,-λ)(0≤λ≤1),则=+=(0,0,1)+(0,2λ,-λ)=(0,2λ,1-λ),=(1,1,0).
设平面EAC的一个法向量为n1=(x1,y1,z1),则即
取y1=λ-1,则x1=1-λ,z1=2λ满足条件,所以n1=(1-λ,λ-1,2λ).
=(1,1,0),=(0,0,1),设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为n2=(x2,y2,z2),
则即
取y2=-1,则x2=1,z2=0,所以n2=(1,-1,0).
由题意|cos 〈n1,n2〉|===,
化简并整理得3λ2+2λ-1=0,解得λ=或λ=-1(舍去),所以=.
综上所述,棱PD上存在一点E,且PE∶ED=1∶2,使得二面角E AC P的余弦值为.
1.对于存在判断型问题的求解,应先假设存在,把要成立的结论当作条件,据此列方程或方程组,把“是否存在”问题转化为“点的坐标是否有解,是否有规定范围内的解”等问题.
2.对于位置探究型问题,通常借助向量,引进参数,综合已知和结论列出等式,求出参数的值.
【对点训练2】 (2024·福建泉州模拟)如图,棱柱ABC A1B1C1中,侧棱AA1⊥底面ABC,AC=BC=2,E,F分别为CB1和CA1的中点.
(1)求证:EF∥平面ABB1A1.
(2)设AB=4a,在平面ABB1A1上是否存在点P,使EP⊥FP?若存在,指出点P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证明:由E,F分别为CB1和CA1的中点,得EF∥A1B1,而A1B1 平面ABB1A1,EF 平面ABB1A1,所以EF∥平面ABB1A1.
(2)棱柱ABC A1B1C1中,侧棱AA1⊥底面ABC,如图,取AB的中点O,A1B1的中点M,连接OC,OM,则OM∥AA1,OM⊥平面ABC,而OB,OC 平面ABC,则OM⊥OB,OM⊥OC.
又AC=BC=2,则OC⊥AB,即直线OC,OB,OM两两垂直,
以O为原点,直线OC,OB,OM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A1=2h,则C(2,0,0),A1(0,-2a,2h),B1(0,2a,2h),E(,a,h),F(,-a,h).
假设在平面ABB1A1上存在点P,使EP⊥FP,设P(0,y,z),
则=(-,y-a,z-h),
=(-,y+a,z-h),
·=1-a2+y2-a2+(z-h)2=0,
即y2+(z-h)2=2a2-1,显然2a2-1≥0.
由0所以当a=时,存在唯一的点P,使EP⊥FP,此时点P为矩形ABB1A1的中心.
考点3 最值、范围问题
【例3】 (2024·山东菏泽模拟)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1B1C1中,AB=BC=2,AB⊥BC,CC1=2,=λ(0<λ<1).
(1)当λ=时,求证:CE⊥平面ABC1;
(2)设二面角B AE C的大小为θ,求cos θ的取值范围.
【解】 (1)证明:以B为坐标原点,以BC,BA,BB1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B(0,0,0),C(2,0,0),A(0,2,0),C1(2,0,2),E(0,0,2λ),
当λ=时,E,所以=(0,-2,0),=(2,0,2),=,
可得·=0,·=0,所以CE⊥AB,CE⊥BC1.
又AB∩BC1=B,AB 平面ABC1,BC1 平面ABC1,所以CE⊥平面ABC1.
(2)由(1)可得=(2,-2,0),=(0,-2,2λ).
设平面AEC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

令z=1,可得x=λ,y=λ,所以n=(λ,λ,1).
因为BC⊥平面ABE,所以平面ABE的一个法向量为m=(2,0,0),
所以|cos θ|====.
因为0<λ<1,所以6+>7,
所以|cos θ|<=.
因为二面角B AE C为锐二面角,所以0在动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体积、距离、角的最值(范围)问题的常用思路
(1)借助几何特征直观判断:在变化过程中判断点、线、面在何位置时,所求的量有相应最大、最小值,即可求解.
(2)借助极限思想:从特殊位置、特殊关系出发获得最值(范围).
(3)函数思想:通过建系或引入变量,把这类动态问题转化为目标函数,从而利用代数方法求目标函数的最值(范围),在求解过程中常常利用“基本不等式”“二次函数”“导数”等求得目标函数的最值(范围).
【对点训练3】 (2024·安徽合肥模拟)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 A1B1C1D1中,AD=1,AA1=AB=2,M为棱DD1的中点.
(1)若P是线段BM上的动点,试探究:·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2)过A1M作该长方体外接球的截面,求截面面积的取值范围.
解:(1)·为定值.
因为M是DD1的中点,所以DM=D1M=1,所以A1M=,BM=,A1B=2.
因为A1M2+BM2=A1B2,所以A1M⊥BM.又点P在线段BM上,所以向量在上的投影向量为,故·=||2=2,所以·的值为2.
(2)设球心为O,外接球半径为R,最小截面圆的半径为r.由已知可得R==,则最大的截面面积为πR2=.
以D为坐标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O,A1(1,0,2),M(0,0,1).取a==,
u==(-1,0,-1),
则a2=,a·u=,
所以点O到直线A1M的距离为=,
即点O到过A1M的截面的距离最大值为,
所以过A1M的最小截面圆的半径r==,
因此最小的截面面积为πr2=.
综上,截面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课时作业52
1.(15分)(2024·河南濮阳模拟)如图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D=AB=BC=2,CD=4,E为CD的中点,AE与BD相交于点O,将△ADE沿AE折起,使点D到达点P的位置(P 平面ABCE).
(1)求证:平面POB⊥平面PBC.
(2)若PB=,试判断线段PB上是否存在一点Q(不含端点),使得直线PC与平面AEQ所成角的正弦值为.若存在,求出Q在线段PB上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证明:如图,在原图中连接BE.由于AB∥DE,AB=DE,所以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由于AB=AD,所以四边形ABED是菱形,所以AE⊥BD.
由于AB∥CE,AB=CE,所以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BC∥AE,所以BC⊥BD.
在翻折过程中,AE⊥OP,AE⊥OB保持不变,
即BC⊥OP,BC⊥OB保持不变.
由于OP∩OB=O,OP,OB 平面POB,
所以BC⊥平面POB.
由于BC 平面PBC,
所以平面POB⊥平面PBC.
(2)存在.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原图中,BC⊥BD,所以BD==2,所以OB=OD=.
折叠后,若PB=,则PO2+OB2=PB2,所以PO⊥OB.
所以OE,OB,PO两两相互垂直.
以O为原点,分别以OE,OB,OP所在的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OE=OA==1,则P(0,0,),C(2,,0),A(-1,0,0),E(1,0,0).
设Q(0,t,-t),0设平面AEQ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
则令z=t,得x=0,y=t-,故n=(0,t-,t).
设直线PC与平面AEQ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
==,
所以=,2t2-2t+3=,4t2-4t+3=(2t-)2=0,解得t=,
所以Q.因为P(0,0,),B(0,,0),所以Q是PB的中点.
2.(15分)(2024·福建莆田三模)如图,在四棱锥P ABCD中,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A=PC=AD,M为侧棱PD上的点,PD⊥平面MAC.
(1)求证:PB⊥AC.
(2)若PB=PD,求二面角P AC M的大小.
(3)在(2)的前提下,在侧棱PC上是否存在一点N,使得BN∥平面MAC?若存在,求出PC∶PN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证明:如图,记AC∩BD=O,连接OP,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得O是AC的中点,
由PA=PC,得OP⊥AC,又BD⊥AC,OP,BD 平面PBD,OP∩BD=O,所以AC⊥平面PBD.
又PB 平面PBD,所以PB⊥AC.
(2)由(1)知,OP⊥AC.由PB=PD,得OP⊥BD,即OB,OC,OP两两垂直.以O为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设AD=2,则OP=,P(0,0,),B(,0,0),D(-,0,0).
由PD⊥平面MAC,得=(,0,)是平面MAC的一个法向量,显然=(-2,0,0)是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
设二面角P AC M的大小为θ,由图知θ为锐角,则cos θ=|cos 〈,〉|===,
解得θ=60°,
所以二面角P AC M的大小为60°.
(3)假设在侧棱PC上存在一点N,使得BN∥平面MAC,且=t(0≤t≤1).
由(2)知,P(0,0,),B(,0,0),C(0,,0),=(-,,0),=(0,-,),
则=t=(0,-t,t),
=+=(-,-t,t).
平面MAC的一个法向量是=(,0,),由BN∥平面MAC,得⊥,即·=0,则-2+6t=0,解得t=,即=,则PC∶PN=3∶2,
所以在侧棱PC上存在一点N,使得BN∥平面MAC,此时PC∶PN=3∶2.
3.(15分)(2024·山东淄博二模)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DC=90°,AB∥CD,AB=2CD=,AD=,M为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现以AC为折痕把△ADC折起,使点D到达点P的位置,点Q为PB的中点,如图所示.
(1)求证:AC⊥平面PBM;
(2)求三棱锥P ACQ体积的最大值;
(3)当三棱锥P ACQ的体积最大时,求直线AB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1)证明:在直角梯形ABCD中,
由相似可得===,
因为AB=2CD=,AD=,可得AC=,BD=3,
故可得AM=2MC=,BM=2DM=2,所以AM2+BM2=AB2,
所以AM⊥BM,即AC⊥BD,
翻折后可得AC⊥BM,AC⊥PM.
又PM∩BM=M,PM,BM 平面PBM,
故AC⊥平面PBM.
(2)因为点Q为边PB的中点,
所以VQ PAC=VB PAC,又VQ PAC=VP ACQ,
VB PAC=VP ABC,所以VP ACQ=VP ABC.
因为AC 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PBM,所以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即为点P到BM的距离,设为h.
因为S△ABC=AC·BM=××2=为定值,
所以当h最大时,三棱锥P ACQ的体积最大,
而PM=1,则h≤PM=1,
故当h=1时,(VP ACQ)max=(VP ABC)max=×××1=.
(3)由(2)得当三棱锥P ACQ的体积最大时,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PM=1,即PM⊥平面ABC,故PM⊥AC,PM⊥MB,
又AC⊥BM,
故MA,MB,MP两两垂直.
以M为原点,MA,MB,M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由题可得A(,0,0),B(0,2,0),P(0,0,1),C,
则=(-,2,0),=(0,2,-1),=.
设平面PBC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
令y=1,得n=(-2,1,2).
设直线AB与平面PBC所成的角为θ,则
sin θ=|cos 〈,n〉|===,
所以直线AB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4.(15分)(2024·江苏苏州模拟)如图,四棱锥P 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PB,PC=PD,且平面PAB⊥平面PCD,E,F分别是AB,CD的中点,AB=BC=.
(1)求证:△PEF是直角三角形;
(2)求四棱锥P ABCD体积的最大值;
(3)求平面PEF与平面PBC的夹角的余弦值的范围.
解:(1)证明:设平面PAB∩平面PCD=l.
由于AB∥DC,AB 平面PDC,CD 平面PDC,
因此AB∥平面PDC,而AB 平面APB,平面PAB∩平面PCD=l,
因此AB∥l,易知AB⊥PE,因此l⊥PE.
又平面PAB⊥平面PCD,平面PAB∩平面PCD=l,PE 平面PAB,因此PE⊥平面PDC.而PF 平面PDC,因此PE⊥PF.
故△PEF是直角三角形.
(2)由于PE⊥PF,EF=1,因此P是以EF为直径的半圆上的点.
而AB⊥EF,AB⊥PE,PE∩EF=E,PE,EF 平面PEF,
因此AB⊥平面PEF.
而AB 平面ABCD,
因此平面PEF⊥平面ABCD.
故P到平面ABCD的最大距离为,
所以四棱锥P ABCD的体积最大为××=.
(3)如图,设EF的中点为O,过O作垂直于EF的直线m.
设平面PEF与平面PBC的夹角为θ.
以O为原点,直线OE,m,过O且垂直于平面ABCD的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E,F,B,C,
设P(α∈(0,π)).
平面PEF的一个法向量为m=(0,1,0),=,=(-1,0,0),设平面PBC的一个法向量为n,则可取n=(0,sin α,).
设平面PEF与平面PBC的夹角为θ,
则cos θ=.
不妨设t=sinα∈(0,1],则cos θ=f(t)=,f′(t)=>0,因此cos θ随sin α的增大而增大,因此cos 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