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三上4.2《认识分米》(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三上4.2《认识分米》(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分米》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四单元
课题 《认识分米》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3-4年级)的要求: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分米(dm),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长度描述与换算,发展量感与运算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长度单位”的拓展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厘米、米的基础上,为满足“测量中等长度物体(如教室窗户)”的需求引入的中间长度单位。教材以“教室窗户宽度测量”为情境,先通过“10厘米是1分米”建立分米概念;再借助直尺、比划、找实物等活动,感知1分米的长度;进而探究“1米等于多少分米”,梳理分米与米的关系;最后通过“1米90厘米换算成分米”的问题,巩固单位换算,为后续长度单位的综合应用奠定基础。教材在编排上遵循“情境驱动→概念建立→实践感知→关系拓展→应用巩固”的路径:以“教室窗户宽度测量”的实际问题,引发对“分米”的需求;通过“10厘米=1分米”的定义,建立分米的基本概念;借助直尺观察、手势比划、寻找实物等活动,深化1分米的长度表象;通过米尺探究,明确“1米=10分米”的关系;最后以窗户宽度的复杂换算(1米90厘米→分米),巩固单位换算与应用,体现从“具体情境”到“抽象概念”再到“实践应用”的认知闭环。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能进行简单的厘米与米的测量及换算(如1米=100厘米),具备初步的长度测量与单位认知经验,但对“分米”这一中间单位的概念、长度感知及与厘米、米的关系缺乏系统认知。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直尺观察、手势比划、实物对比等方式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但对“分米与米的换算(1米=10分米)”及“多单位混合换算(如1米90厘米→分米)”的抽象逻辑推理,需要教师借助直观工具(如米尺)引导;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感知长度,但对单位换算的严谨性需强化。
核心素养目标 1.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能直观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厘米、米的长度关系,发展对长度的敏锐感知。2.掌握“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分米与厘米、米与分米之间的单位换算。3.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分米作为单位描述长度或进行换算,解决生活中的长度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性。4.通过“直尺观察、手势比划、米尺探究”等操作活动,提升动手感知长度、探究单位关系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掌握“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精准感知“分米”的实际长度。2.复杂单位换算,理解多单位混合时的换算逻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 )里填出合适的长度单位。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三个长度单位,还记得吗?师:测量较短物体用厘米,较长物体用米。如果测量教室窗户的宽度,用厘米数太大,用米数又太小,怎么办呢?课件出示:师:对啦!今天咱们就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能帮我们更方便地测量这类“不太长也不太短”的物体! 学生点头。学生:可能需要新的长度单位! 以“测量教室窗户宽度”为具体场景,提出“用厘米数太大、用米数太小”的矛盾——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现有长度单位的局限性,又引发“如何更方便测量这类‘不太长也不太短’的物体”的思考,自然激发对“新长度单位”的探究需求,使学习新单位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的抽象知识。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认识分米,探究“分米与厘米”的关系课件出示:师:教室窗户的宽度是多少?谁来说说?师:图里有同学说窗户宽是1米90厘米,还有同学说比2米少10厘米。哎,10厘米是多长呢?其实,10厘米有一个专门的长度单位名称,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米。板书课题:认识分米师指出:分米是比厘米更大的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10厘米是1分米(dm),90厘米是9分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一找直尺上从0刻度到10厘米刻度的这一段,它的长度就是1分米。课件出示:师:在直尺上看看1分米有多长,和同学交流。师:请大家仔细数一数,1分米的长度里,包含了多少个1厘米?师:对啦,所以我们可以得出:1分米=10厘米。课件出示:1分米=10厘米师:现在用大拇指和食指比画一下1分米的长度,感受它有多宽。师巡视指导,纠正比画不准确的情况。师:同桌之间互相看看,比画的长度差不多吗?再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和同桌交流。师:谁来说说?师:对啦!分米常用来测量比厘米长、但比米短的物体。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学生观察直尺,手指比划1分米的长度。学生数后交流:10个!学生动手比画。学生交流后汇报。学生1:字典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2:一次性纸杯的高度大约是1分米。…… 从“测量教室窗户宽度”的实际问题切入,承接学生已有的“厘米、米”认知,直观凸显长度单位体系的“中间空白”,让“分米”的出现成为解决“不太长也不太短”物体测量需求的必然结果,而非生硬灌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直尺上找“0刻度到10厘米”的线段,通过“观察—计数—推导关系”的过程,将抽象的“分米”与熟悉的“厘米”关联,符合低年级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避免单位换算的死记硬背,让学生在亲历中理解本质。通过“用拇指和食指比画1分米”“寻找身边约1分米长的物体”,将抽象的长度单位转化为可触摸、可对比的具体形象,突破“分米难感知”的难点;同时明确“分米测量比厘米长、比米短的物体”,帮助学生精准定位分米的适用场景,完善长度单位的应用认知。
探究2:探究“分米与米”的关系师:我们刚刚认识了分米,那么2个1分米是几分米? 师:3个1分米、5个1分米呢?师:那1米里包含多少个1分米呢?请大家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数一数,看看1米是多少分米。课件出示: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发现?师:所以1米确实等于10分米。课件出示:1米=10分米师:大家一起跟着老师数一数,感受一下1米里面有10个分米。师生一起数:1分米、2分米……10分米,正好1米。师:我们已学过的长度单位间有怎样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学生:2分米。学生:3个1分米是3分米,3个1分米是5分米。学生分组拿米尺观察、计数。小组代表:米尺上10厘米一段,1米有10段这样的,所以1 米里有10个1分米!学生跟着老师数一数。学生自由说说。 从“2个1分米是几分米”“3个1分米是几分米”的简单计数入手,逐步过渡到“1米里有多少个1 分米”的核心问题,降低认知坡度,让学生在“几个1分米”的累积思维中,自然衔接“米与分米”的关系,避免直接推导的抽象感。让学生用米尺“数一数1米含多少个1分米”,通过“逐段计数”的实践,直观验证“1米=10分米”,既巩固动手能力,又强化“实践出真知”的认知,同时将“米—分米—厘米”串联成“1米=10分米=100厘米”的完整体系,帮助学生构建连贯的长度单位知识网络。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实际应用,解决长度换算问题变式一: 单位换算师:现在咱们来练一练单位换算,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课件出示:①3分米=( )厘米②50厘米=( )分米③ 2米=( )分米师指名回答并说理由。变式二:解决“教室窗户宽度”的问题师:回到教材里的教室窗户,它宽1米90厘米,是多少分米?咱们分两步思考:第一步,1米等于多少分米?师:第二步,9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师:所以1米90厘米=10分米+9分米=19分米。变式三:小组实践:测量身边物体,用分米记录师:现在请小组合作,选择身边的物体(如课桌长度、椅子高度、书本宽度等),用直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用“分米”作单位记录下来。测量时注意直尺的正确使用!师巡视指导,强调:物体一端对齐0刻度,读数时看另一端对应的分米、厘米数。师引导评价,纠正测量或记录错误。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1:3分米就是3个10厘米,所以是30厘米。学生2:50厘米里有5个10厘米,所以是5分米。学生3:1米是10分米,2米就是2个10分米,所以是20分米。学生:10分米。学生:因为10厘米= 1分米,所以90厘米里有9个10厘米,也就是9分米。学生小组活动。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基础换算—情境换算—实践测量”的分层任务:基础题直接巩固“分米与厘米、米与分米”的进率;情境题回归“窗户宽度”的初始问题,通过“分两步换算” 培养分步解题思维,形成“问题—拆解—解决”的逻辑;实践题则让知识落地,避免换算停留在“纸上谈兵”。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7分米= ( )厘米 50厘米= ( ) 分米 7米 = ( ) 分米 120厘米=( ) 米 ( ) 分米 2.在( )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3.量一量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4.哪根彩带最长,哪根最短?最长的画“○”,最短的画“△”。5.找一些1元硬币,看看几枚摞在一起大约高1厘米。想一想:多少枚摞在一起大约高1分米? 6.估一估,量一量。 7.动手做。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师: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大家总结得很全面!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掌握了1米=10分米的换算关系,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运用这些知识,准确测量和描述物体的长度。 学生1:我们认识了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学生2:我还会根据物体长度选择合适的单位,也能灵活进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分米——dm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填一填。2.读一读小华的日记,把不合理的地方改过来。能力提升:1.手工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编中国结,每个中国结需要4分米彩绳,现在有3米的彩绳,最多能编几个中国结?2.千佛山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周末亮亮一家去爬千佛山,他们先向上爬了50分米,然后爬了余下高度的一半少20米,休息了一会儿又爬了余下高度的一半多10米,最后向上爬了70 米到达山顶。千佛山有多高? 拓展迁移:找一找生活中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的物体,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认识分米展开,以生活问题驱动—动手操作验证—分层应用巩固为核心流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多数学生能理解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建立分米的表象,并能完成基础换算与简单测量。优点情境闭环设计有效:从测量窗户宽度的问题切入,到解决1米90厘米= 19分米的问题收尾,形成发现问题—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闭环,让学生清晰感知知识的应用价值,避免学习目标模糊。动手操作贯穿全程:无论是找直尺上的1分米、数米尺上的分米数,还是小组测量身边物体,均以动手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有效突破长度单位抽象难感知的难点,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不足部分学生表象建立不扎实:少数学生比画1分米时手指间距过大/过小,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感知模糊;在寻找身边约1分米的物体时,难以快速联想,说明具象认知仍需强化。单位换算易混淆:个别学生在 “跨单位换算”(如 1 米 90 厘米 =?分米)中,会混淆 “米→分米” 与 “厘米→分米” 的进率(如误将 1 米算成 100 分米),或遗漏 “分两步换算” 的步骤,反映出对 “单位体系规律” 的理解不够深入。测量细节指导不足:小组测量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物体未对齐0刻度、读数只看厘米忽略分米的问题,虽经小组纠正,但教师对薄弱学生的一对一指导不足,导致部分测量结果不准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测量”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提出:“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测量。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对长度单位的拓展与完善。教材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如数学课本、身份证、教室窗户、长江等)为载体,依次引入毫米、分米、千米这三个长度单位。通过实际测量、比划、推算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毫米(测量较精细物体)、分米(连接厘米与米)、千米(计量长距离)的长度观念,掌握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单位及复杂测量问题奠定基础,体现了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量感培养的编排思路。
(三)学生认知情况
三年级学生已认识厘米和米,具备一定的长度测量经验,但对毫米、分米、千米的认知较模糊。他们能直观感受长短,但缺乏对毫米(精细长度)、千米(长距离)的实际量感,对分米作为中间单位的作用理解不深。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通过测量、比划、实地体验等活动,能有效建立新长度单位的表象,但对千米这样无法直接操作的大单位,需借助推理、类比(如10个100米是1 千米)来构建概念。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与估计。
4.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应用”的过程,通过测量、比划、推算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5.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与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准确建立1毫米(精细)和1千米(长距离)的长度表象。
2.灵活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长度或距离。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测量的核心素养是量感。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量感”作为核心素养之一,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在学业要求中,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里,本学段要求学生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生活情境导入,增强直观感知
以数学课本宽度、身份证厚度、教室窗户宽度、长江长度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单位,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自然过渡到对新长度单位的学习,降低认知难度,增强直观感受。
2.注重操作体验,培养量感
安排大量“量一量”“比一比”“走一走”等操作活动(如测量数学课本厚度、比划1分米长度、步测100米再推算1千米),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身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逐步建立清晰的长度观念。
3.单位层级分明,构建知识体系
毫米、分米、千米的编排层次清晰,毫米用于补充厘米(精细测量),分米衔接厘米与米(中间单位),千米拓展米(长距离计量),使长度单位体系更完整,同时通过换算关系(十进制为主,千米与米为千进制),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长度单位知识网络。
4.强调实践应用,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想想做做”“实践推算”等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如选择单位描述物体长度、推算行走1千米的步数与时间),体现数学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4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图形与几何 毫米、分米和千米 认识毫米 1
认识分米 1
认识千米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4.1《认识毫米》 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 探究1:认识毫米,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 探究2:建立毫米的表象,感受实际长度 → 探究3:实际测量,应用毫米解决问题 → 1.能借助直尺认识1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2.能借助生活物品感知1毫米的长度,并估测、测量纸张厚度。 3.能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宽和身边小物体的长度。
4.2《认识分米》 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能合理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 探究1:认识分米,探究“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 探究2:探究“分米与米”的关系 → 探究3:实际应用,解决长度换算问题 → 1.能认识1分米,知道分米与厘米的进率,建立1分米的表象。 2.能借助米尺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 3.能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基础换算、情境换算和实践测量。
4.3《认识千米》 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米和千米的关系,掌握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探究1:初步感知:千米的应用场景 → 探究2:小组调查,记录数据 → 探究3:分析数据,评价班级运动情况 → 1.能认识1分米,知道分米与厘米的进率,建立1分米的表象。 2.能分小组开展调查并记录数据,并汇总数据。 3.能评价全班同学课外运动的情况,并说说选择不同调查表获得的数据之间的联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