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测量”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提出:“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测量。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对长度单位的拓展与完善。教材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如数学课本、身份证、教室窗户、长江等)为载体,依次引入毫米、分米、千米这三个长度单位。通过实际测量、比划、推算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毫米(测量较精细物体)、分米(连接厘米与米)、千米(计量长距离)的长度观念,掌握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单位及复杂测量问题奠定基础,体现了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量感培养的编排思路。(三)学生认知情况三年级学生已认识厘米和米,具备一定的长度测量经验,但对毫米、分米、千米的认知较模糊。他们能直观感受长短,但缺乏对毫米(精细长度)、千米(长距离)的实际量感,对分米作为中间单位的作用理解不深。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通过测量、比划、实地体验等活动,能有效建立新长度单位的表象,但对千米这样无法直接操作的大单位,需借助推理、类比(如10个100米是1 千米)来构建概念。二、单元目标拟定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2.掌握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与估计。4.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应用”的过程,通过测量、比划、推算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5.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2.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与实际应用。(二)教学重难点1.准确建立1毫米(精细)和1千米(长距离)的长度表象。2.灵活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长度或距离。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测量的核心素养是量感。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量感”作为核心素养之一,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在学业要求中,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里,本学段要求学生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教材编排特点:1.生活情境导入,增强直观感知以数学课本宽度、身份证厚度、教室窗户宽度、长江长度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单位,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自然过渡到对新长度单位的学习,降低认知难度,增强直观感受。2.注重操作体验,培养量感安排大量“量一量”“比一比”“走一走”等操作活动(如测量数学课本厚度、比划1分米长度、步测100米再推算1千米),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身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逐步建立清晰的长度观念。3.单位层级分明,构建知识体系毫米、分米、千米的编排层次清晰,毫米用于补充厘米(精细测量),分米衔接厘米与米(中间单位),千米拓展米(长距离计量),使长度单位体系更完整,同时通过换算关系(十进制为主,千米与米为千进制),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长度单位知识网络。4.强调实践应用,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想想做做”“实践推算”等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如选择单位描述物体长度、推算行走1千米的步数与时间),体现数学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单元数量 4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图形与几何 毫米、分米和千米 认识毫米 1认识分米 1认识千米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4.1《认识毫米》 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 探究1:认识毫米,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 探究2:建立毫米的表象,感受实际长度 → 探究3:实际测量,应用毫米解决问题 → 1.能借助直尺认识1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2.能借助生活物品感知1毫米的长度,并估测、测量纸张厚度。 3.能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宽和身边小物体的长度。4.2《认识分米》 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能合理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 探究1:认识分米,探究“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 探究2:探究“分米与米”的关系 → 探究3:实际应用,解决长度换算问题 → 1.能认识1分米,知道分米与厘米的进率,建立1分米的表象。 2.能借助米尺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 3.能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基础换算、情境换算和实践测量。4.3《认识千米》 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米和千米的关系,掌握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探究1:初步感知:千米的应用场景 → 探究2:小组调查,记录数据 → 探究3:分析数据,评价班级运动情况 → 1.能认识1分米,知道分米与厘米的进率,建立1分米的表象。 2.能分小组开展调查并记录数据,并汇总数据。 3.能评价全班同学课外运动的情况,并说说选择不同调查表获得的数据之间的联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认识千米》教学设计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四单元课题 《认识千米》 课时 一课时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3-4年级)的要求: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米= 1000);能通过实践活动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发展量感与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长度单位”的拓展内容,是为满足“计量较长路程(如铁路、公路、河流长度)”的需求引入的大长度单位。教材以“高速公路距离服务区还有1千米”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操场量100米→ 推算10个100米是1千米”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明确1千米=1000米的换算关系;再通过“推算走1千米的步数、时间”“绕操场走1千米的圈数”等活动,深化对1千米的感知,为后续解决较长路程的测量、计算问题奠定基础。教材在编排上遵循“情境引入→实践探究(推算1千米)→应用感知(步数/时间/圈数推算)”的路径:以“公路里程”的生活场景引发对大长度单位的需求;通过“操场测量100米并累加推算”,抽象出1千米的概念与换算关系;最后通过“结合自身步行数据推算1千米的步数、时间,绕操场体验1千米的圈数”,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感知,体现从“生活需求”到“数学概念建构”再到“实践应用深化”的认知闭环。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能熟练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也掌握了米与厘米的换算(1米=100厘米),具备长度单位学习的基础经验,但对“千米”这种大长度单位缺乏直接感知(无法用直尺等工具直接测量1千米)。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100米的多次累加、实际行走体验”间接建立1千米的表象;动手实践与数据记录能力较强,喜欢户外或操场的测量活动,但对“千米与米的换算逻辑”及“大长度的抽象感知”需要教师引导;由于个体步行速度、步幅差异大,推算“走1千米的步数和时间”时,需关注“过程性体验”而非“精准结果”。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操场测量100米、推算1千米、行走体验”等活动,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直观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发展对大长度的敏锐感知。2.掌握“1千米= 1000米”的换算关系,能熟练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3.能结合生活情境(如公路里程、操场周长),用千米描述较长路程,解决“推算走1千米的步数/时间、绕操场圈数”等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性。4.通过“测量100米、记录步行数据、推算1千米相关量”的实践活动,提升动手测量、数据整理与推算的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掌握“1千米=1000米”的换算关系,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2.下面的情形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呢?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米这些长度单位,测量教室长度、书本宽度时它们特别好用。可是,当我们要测量“城市之间的距离”“铁路的长度”这样很长的路程时,用米、分米这些单位还方便吗?课件出示:师:对啦,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来帮忙。今天,咱们就一起认识这个计量长路程的好帮手——千米。板书课题:认识千米 学生纷纷摇头:不方便,太长了! 以“测量城市之间的距离、铁路的长度”为具体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用米、分米等单位是否方便”——学生能直观意识到若用米计量,数字会极大,既难记录又难理解,从而自然产生需要更大长度单位的探究需求,让认识千米成为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的抽象知识。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初步感知:千米的应用场景师:同学们,我们在哪里能见到“千米”这个单位呢?课件出示: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上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师指出:像这样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又叫公里。师: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千米?和同桌交流一下。师:谁来说说?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和同桌交流。学生1:汽车导航里,两个城市的距离用千米。学生2:公路旁的指示牌上有千米。…… 通过课件展示铁路、公路、河流等长距离场景,直接锚定“千米的适用范围”,避免学生对“何时用千米”产生模糊认知;教师明确“千米又叫公里”,补充生活中常见的单位别称,拉近与学生的生活距离。通过“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千米”的提问,引导学生回忆高速路牌、导航距离、公交站牌等场景,让学生从被动接收示例转向主动提取生活经验,自主建构 千米是长距离计量单位的认知。探究2:探究1千米有多长?师:大家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师:要知道 1 千米有多长,我们可以先从熟悉的100 米入手。学校操场的直道有100米的距离。现在,请大家分组活动。课件出示——小组活动:到学校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先看一看,再走一走,数数走了多少步,看看用了多长时间,把结果记录在下表里。师巡视指导,提醒安全并关注数据记录情况。学生完成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教室,然后提问:现在请各小组汇报走100米的步数和所用时间。师:同学们,100米我们已经亲身感受了。那多少个100米1000米呢?师:对!10个100米就是1000米,所以1000米=1千米。课件出示:1000米=1千米师:现在联系你们走100米的步数,算一算走1千米大约要走多少步?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然后提问:谁来说说?师:和同学比较得到的结果,你能想到什么?师:谁来说说?师:对呀!所以,虽然都是走1千米,但因步长、速度不同,步数和时间会有差异。这也说明,我们在生活中感知长度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学生摇头。学生分组到操场实践。小组1:我们组走100米,步数是150步,时间用了2分钟。小组2:我们组步数是120步,时间大概1分40秒。……学生:10个。学生分小组内计算。学生1:我走1千米大约要走1500步,大约用20分钟。学生2:我走1千米大约要走1200步,大约用16分40秒。……学生交流讨论。学生1:每个人的步长不一样,步子大的同学,步数少;步子小的同学,步数多。学生2:走的快慢不一样,走得快的同学,用的时间少;走得慢的同学,用的时间多。 组织小组到操场量100米、走100米,记录步数和时间——利用学生对操场直道的直观认知,让“100米”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长度基准”,为后续推算1千米铺垫具象基础。引导学生结合100米的步数/时间,推算1千米的步数、时间,将抽象的“1千米”转化为可计数的步数、可感知的时间,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跨越。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同学推算的1 千米步数/时间差异,分析步长、速度不同导致结果不同,让学生理解 长度感知的个体差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避免形成统一标准的僵化认知。探究3: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师:根据推算的结果绕学校操场走一走,看看1千米大约是几圈。师:谁来说说你们推算的结果。师:如果操场一圈大约400米呢?师:如果操场一圈大约200米呢?师:大家再想想,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或者你家到附近的超市、公园,有没有大约 1 千米的距离? 学生独自推算。学生:学校操场一圈大约250米,1千米大约要走4圈。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回答:1千米就要走两圈半。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回答:1千米就要走5圈。学生估一估,然后集体分享,比如:从学校到地铁站大约1千米;我家到小区门口的超市大概1千米。 针对不同学校操场规格,引导学生推算“1千米对应几圈”,避免因操场规格不同导致感知偏差,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基于自身熟悉的场地建立1千米的具象关联。引导学生将1千米与日常出行路线绑定,让1千米从“课堂上的步数/时间”转化为“生活中可经历的路线”,彻底打破“抽象单位”的壁垒。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4:千米的换算与实际问题变式一:单位换算课件出示:①3千米=( )米② 5000米=( )千米师指名回答并说思路。师:把千米换成米,就是看有几个1千米,就有几个1000米;把米换成千米,就是看米数里面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也就是说千米换算成米,在数的末尾添上3个0;米换算成千米,在数的末尾去掉3个0。变式二: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小明家到学校有2千米,他每天上学走 “两个来回”,一共走多少千米?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与同伴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1:3千米就是3个1000米,所以3千米= 3000 米。学生2:5000米里有5个1000米,所以5000米=5千米。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一个来回是去+回,即2×2=4千米;两个来回就是4×2=8千米,所以一共走8千米。 分层巩固换算规律,从单名数的换算到复名数换算,循序渐进降低认知难度。通过总结规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换算方法,同时避免死记硬背。聚焦知识应用,将千米与日常行程结合。通过 两个来回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培养先分析题意—再计算的解题逻辑,避免因题意理解偏差导致错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千米在日常出行中的实际应用,强化数学服务生活的认知。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 先说说下面标志的意思,再说说你还见过哪些含有“km”的标志。 2.在( )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1)一本练习本大约厚3( )。(2)苏州到杭州的公路大约长160( )。(3)一根黄瓜大约长2( )。3.4千米= ( ) 米 3000米= ( ) 千米4.小辉和爸爸、妈妈从家出发,开车去外婆家。他们走哪条路最近?最近是多少千米?5.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大约长 300 千米。看图估一估,南京到徐州、南京到北京的铁路线大约各长多少千米。 6.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先估一估,放学后再和同学走一走。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师: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希望大家以后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感知“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学生1:我认识了千米,还知道1千米=1000米。 学生2:我还能结合自己的步长和时间,感受了走1千米的步数与时长。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又叫公里。 1千米=1000米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单位换算。2千米 = ( )米 9000米 = ( )千米11千米 = ( )米 13000米 = ( )千米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出行方式用线连接起来。能力提升:1.爸爸带同同自驾游,汽车在一条公路上行驶时,同同看到了一个指示牌。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2.小丽家离学校2千米。某天早晨小丽去上学,走了一半发现把书包忘在家里了,她急忙原路返回,拿了书包后再走到学校。小丽一共走了多少千米?拓展迁移: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千米作单位,并记录下来,思考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更合适。2.和家长一起走一走,感受1千米的长度,并记录从家到某个地方的大约距离(用千米表示)。教学反思 优点具象化策略有效突破抽象难点:通过走100米记步数/时间→推算1千米、操场圈数换算、生活路线联想等系列实践活动,将抽象的千米转化为可感知的步数、时间、路线,多数学生能建立1千米的初步表象,避免了仅记单位换算、不理解实际长度的问题,学生参与度和感知深度均较好。生活联结紧密,体现应用价值:从探究1千米的生活场景示例,到探究3的家周边1千米路线,再到变式二的上学行程问题,始终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展开,让学生清晰感知 千米在生活中的用处,而非孤立的数学知识点,有效提升了知识的应用意识。不足实践活动数据准确性把控不足:部分小组在走100米记录步数/时间时,存在步速不匀速、计数分心漏数的问题,导致后续推算1千米的步数/时间偏差较大,影响了对1千米长度的精准感知;教师巡视时对数据记录的指导不够细致,未能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记录行为。生活场景覆盖存在差异:探究1中高速路牌、导航距离等示例,对城市学生更熟悉,但农村学生接触较少,导致部分农村学生在找生活中的千米时思路受限;后续未能及时补充农村常见的千米场景,未能兼顾不同生活背景学生的认知需求。“复名数换算” 指导需加强:变式一中 “2 千米 500 米 =?米” 的换算,少数学生对 “2 千米 = 2000 米,再加 500 米” 的分步逻辑理解不清晰,仍存在 “直接写 2500 米却不知为何” 的机械记忆情况,说明对 “复名数换算的本质(单位拆分与合并)” 指导不够深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苏教版三上4.3《认识千米》(教案).doc 苏教版三上第四单元《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