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2024)二年级上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表格式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苏教版(2024)二年级上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表格式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简介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
( 二 )年级
单元名称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课时数 4
设计者
课标 分析 内容要求: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算理与算法,会计算简单的有余数除法。 2.在解决生活情景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学业要求: 1.能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体会有余数除法运算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在操作、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运用除法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提示: 1.充分考虑学生在一年级学生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好的完成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的学习过渡。 2.在具体情境中,感悟除法是减法的简便运算,启发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画图或圆片等,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学业质量描述: 1.结合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3.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结合现时情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图)
学情 分析 学生在前一阶段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也接触过许多正好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单元 学习 目标 1.能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3.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单元 重点 难点 重点: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正确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 引导学生调取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在操作、观察、比较中获得正确认知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 作业 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单元作业 基础部分: 1. 先摆一摆,再填空。 (1)13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可以分成( )份,还剩( )根。 13÷3 = (份)…… (根) (2)15个小正方体,每6个分一份,可以分成( )份,还剩( )个。 15÷6 = (份)…… (个) 2. 圈一圈,填一填。 (1) 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 = (盘) (2) 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 = (盘)…… (个) 能力提高: 1. 里最大能填几? × 2 < 11 6 × < 50 4 × < 29 × 9 < 65 2. 想一想,填一填。 (1) ÷ = 9 …… 3 ,除数最小时,被除数是( )。 (2) ÷ 6 = 9 …… , 里填( )时,被除数最大。 (3) ÷ = 6 …… 2 , 里填( )时,被除数最小。 思考与操作: 用一些火柴摆三角形,如果有剩余,那么可能会剩下多少?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设计
( 二 )年级
课时名称 有余数的除法(一) 第 ( 1 )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余数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写法、读法,初步感知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小于除数)。 2.通过分物、摆小棒等操作活动,经历余数产生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究中感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及其余数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表示方法。 难点: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
学习过程 嵌入评价
一、“大风吹”游戏,激发兴趣 活动:请10名学生上台,教师说“大风吹,吹3个人”,学生3人一组抱在一起,观察分组结果(如:分成3组,剩1人)。重复游戏,改变“吹”的人数(如吹2人、4人)。 提问:游戏中,有时能“正好分完”,有时会“剩下几人”。这种“分后剩余”的情况,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有余数的除法。 二、新知探究——操作中建构概念 任务一: 分蜂蜜:初步感知余数 活动1:分一分,填一填 1.情境:出示教材情境图(10瓶蜂蜜,每只小熊分2、3、4、5瓶) 请学生用小棒代替蜂蜜,分组操作并填写表格。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分的过程和剩余情况。 蜂蜜总瓶数每只小熊分几瓶分给几只小熊还剩几瓶1025—10331104221052—
活动2: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引导学生根据分蜂蜜的过程,用算式表示每只小熊分3瓶的情况, 如10 - 3 - 3 - 3 = 1(瓶),并过渡到除法算式10÷3 = 3(只)……1(瓶),认识余数。讲解“余数”“算式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2.让学生尝试写出每只小熊分4瓶的除法算式。 任务二:摆小棒: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活动1:摆一摆,算一算 1.用3根小棒摆1个三角形,分别用9、10、11、12根小棒摆三角形,填写算式: 9÷3=□(个) 10÷3=□(个)……□(根) 11÷3=□(个)……□(根) 12÷3=□(个) 2.学生独立操作,并计算 活动2;观察对比,发现规律 观察:余数(1、2)和除数(3)有什么关系?若余数≥除数,会怎样?(如13根小棒,余数3时还能再摆1个三角形,因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结论:余数 < 除数 学生能否在游戏活动中初步感知有余数的情况。 通过实际操作和填表,学生能否用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感受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 学生是否对能准确发现规律并清晰表达。 学生能否在具体例子中说说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正好分完:10÷2=5(只) 分后剩余:10÷3=3(只)……1(瓶) 算式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 余数 摆小棒发现: 9÷3=3(个) 无余数 10÷3=3(个)……1(根) 11÷3=3(个)……2(根) 12÷3=4(个) 无余数 余数 < 除数
分层作业: 1.基础 (1)填一填 8个圆片,每3个一份,分成( )份,剩( )个。8 ÷ 3 = □……□ 11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剩( )个。11 ÷ 2 = □……□ (2)填空 在13÷2 =6......1中,被除数是( ),除数是( ),商是( ),余数是( )。 算式17÷3 = 5......2 读作( )。 2.提升 (1)分一分,算一算 有20支铅笔,每人分6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支。用算式表示: 把18本练均分给7个同学,每个同学分( )本,还剩( )本。算式表示: (2)选择 下面算式中余数是3的是( )。 A. 13÷4 B. 17÷5 C. 21÷6 有30个苹果,每8个装一袋,至少需要( )个袋子。 A. 3 B. 4 C. 5 3.拓展 (1)动脑筋,填一填 ( )÷7 = 3......( ),余数最大是( ),这时被除数是( );余数最小是( ),这时被除数是( )。 ( )÷( )= 5......4,除数最小是( ),这时被除数是( )。 (2) 解决生活问题 二(1)班同学去划船,每条船坐8人,租了5条船,还剩3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
自我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设计
( 二 )年级
课时名称 有余数的除法(二) 第 ( 2 )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和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除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 难点: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嵌入评价
任务一:激活经验,引发冲突 1.课件出示题目:12÷3 = ,18÷6 = ,让学生快速口答,并说一说用的哪句乘法口诀。 2.提问:把10个苹果,每3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学生用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列出算式10÷3 = 3(盘)……1(个) ,复习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名称和含义 。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看看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任务二:操作探究有余数除法的算法 活动1: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兔妈妈买了9个草莓,要平均分给2只小兔 ,每只小兔分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尝试用圆片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 。 引导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9个草莓平均分给2只小兔,每只小兔先分4个,还剩1个 。 列出除法算式9÷2,提问:我们怎么算出商和余数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 活动2: 1.学生汇报算法,教师总结: 方法一:用连减的方法,9 - 2 - 2 - 2 - 2 = 1,减了4次,所以商是4,余数是1 。 方法二:想乘法口诀,二四得八,2和4相乘的积8最接近9,且小于9,所以商是4,9 - 8 = 1,余数是1 。 2.教师板书算式的写法和读法:9÷2 = 4(个)……1(个),读作:9除以2等于4余1 。 任务三:深入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活动1: 分小组让学生用10个、11个、12个圆片分别平均分给2只小兔,分一分,列出算式并计算 。 展示学生的算式:10÷2 = 5(个);11÷2 = 5(个)……1(个);12÷2 = 6(个) 。 活动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思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 追问: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比除数大,行不行?为什么?让学生结合分的过程理解 。 学生能用上节课的知识解决有余数除法的简单问题。 学生在分一分活动中理解余数的产生和含义,并会说说计算过程。 学生能分别用10、11、12个圆片分并记录结果,进一步明确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二) 9÷2 = 4(个)……1(个) 读作:9除以2等于4余1 计算方法:想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这个几就是商 。 余数<除数
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 9÷4= 11÷4= 二、能力提升 ()里最大能填几? 2×()<13 ()×5<42 ()×8<76 3×()<10 ()×7<64 9×()<57 三、思维拓展 有一些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想一想,余数可能是哪些数?为什么? 引导学生运用余数比除数小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 。
自我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