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2024)三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 《曹冲称象的故事》表格式教学设计(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苏教版(2024)三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 《曹冲称象的故事》表格式教学设计(3课时)

资源简介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
课时名称 曹冲称象的故事 第(1)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结合“曹冲称象”的故事,通过实验、调查、研究、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认识等量替换的策略,能进行简单的称重,发展量感与估算、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经历模拟“曹冲称象”的过程,有意识地进行反思、调整,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以及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感受事先规划的意义和价值。 3.在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数学原理,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以及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难点: 基于对曹冲称象的直观认识,设计模拟称象的实验方案,并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反思、调整,从而体会等量的等量相等以及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学习过程 嵌入评价
任务1:探究“曹冲称象”的原理及方法 活动1:阅读连环画,提出问题 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阅读连环画,在小组内和同学们讲一讲。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1)为什么曹冲这样做就能称出大象的体重? (2)曹冲称象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活动2:探究“曹冲称象”中的数学 1.为什么曹冲这样做就能称出大象的体重? 步骤 原理 2.曹冲称象的过程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①大象的质量=船上石头的总质量=各次称出的石头质量的和,即等量的等量相等。 ②船上石头的总质量=各次称出的石头质量的和,即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③大象的质量(不可分)=各块石头质量的和。 任务2:我们也来称“大象” 活动1:仿照“曹冲称象”的方法,设计并开展模拟称象实验 1.要求:用一袋大米或一袋沙子代表一头大象,仿照“曹冲称象”的方法,通过实验称出“大象”的体重。 2.实验提示:(1)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2)怎样开展实验?怎样得到“大象”的体重? 预设:准备①石块或砖块;②合适的秤;③大盆、适量的水、小盆 3.实验过程记录: 实验目的:称出“大象”有多重。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得到的结果: 4.小组讨论 (1)为什么石块质量的和等于“大象”的质量? (2)在实验中称了多少次石块的重量?是怎样找出“大象”质量的? (3)称出的结果准确吗?要使得到的结果更准确,需要注意什么? 活动2:比较反思,引发对测量工具和质量单位的探究 在古代为什么很难称出大象的体重?要想知道大象的体重,现在可以怎样做? 预设:(1)大象的体重太大,没有合适的秤来称。 (2)可以用等量的等量相等以及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来测量大象的体重。 (3)大象的体重很大,要选用合适的方法、合适的秤来称,要用“吨”作单位。 (4)计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要用不同的质量单位。 (5)秤是称物体质量的工具。 (鼓励学生开展课后调查,了解常见的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 1.学生能否通过阅读连环画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否让学生产生模拟称象的心理需求。 2.学生能否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 3.学生能否体会等量的等量 相等以及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4.学生在模拟称“大象”的实验中是否能体会并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反思、调整中,感受事先规划的意义和价值。 5.学生能否能根据自己的认知、信息的收集来解决问题,引出对测量工具和质量单位的认知需求。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的故事(一) 等量的等量相等 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大象的质量=石头的总质量)
分层作业: 夯实基础 1.“曹冲称象”的原理是( )。 提升能力 2.称物体的轻重要使用工具( ),计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要用不同的( )单位,分别有( )、( )、( )。 拓展应用 3.你知道哪些秤?它们分别适合称哪些物体的质量?分别使用什么质量单位?课后开展调查,记录结果。(下节课一起分享)
自我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
课时名称 曹冲称象的故事 第(2)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结合曹冲称象的故事,主动了解常见的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及其相互关系,初步建立相关质量单位实际轻重的表象。 2.经历探究、操作的实际过程,能选择合适的秤、能进行简单的称重,积累测量物体质量的感性经验,发展量感与估算、推理能力。 3.在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联系生活经验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及其相互关系,初步建立相关质量单位实际轻重的表象。 难点: 理解并掌握不同的质量单位的含义及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嵌入评价
任务1:认识常见的秤 (一)你了解哪些不同的秤?它们的使用特点是什么? (分享上节课的调查、记录结果) 预设:1.实验室里用天平称物体的轻重; 2.商店和菜场大多使用电子秤; 3.有些地方还在使用杆秤; 4.我家有一个体重秤,主要用来称人的体重。 交流:不同的秤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 (二)了解不同的秤:名称及使用方法 1.台秤 通过指针指示质量,直观易读,不需要电源。 2.磅秤 自重轻、移动方便、功能多、使用时可按需要放置等,通常在地面使用。 3.电子秤 称量准确可靠、显示快速清晰并且具有自动检测系统、简便的自动校准装置以及超载保护等装置。 4.手提秤 轻、薄、短、小,便于携带等。 5.天平 通过砝码和游码配合实现物体质量测量,常用于教学实验。 6.电子体重秤 可锁定显示、读数方便等。 7.中药秤 精确度高,可以精确地称量各种中药材的质量。 任务2:认识常见的质量单位 生活调查交流: 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哪些?不同质量单位分别适合称量哪些物品的质量? 预设:1.菜场里用盘秤、电子秤称蔬菜的质量,以千克作单位。 2.用体重秤称体重,也以千克作单位。 3.称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小型电子秤,以克作单位。 4.称汽车的总质量可以用电子地磅秤,以吨作单位。 总结: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克和吨。 (二)不同质量单位的含义和关系 通过研究,你对千克、克和吨又有了哪些认识? 1.称一般物体的轻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例如:一袋红枣净含量1千克;一袋大米净重5千克。 2.称比较轻的物体,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例如:一粒花生米大约1克;一枚1元硬币大约6克。 3.称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体,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例如:两头奶牛大约重1吨,一头大象大约重4吨。 强调:不同的质量单位有着相应的适用范围,要根据物体自身的特点和轻重选择合适的单位测量它们的质量。 (三)不同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你对千克、克和吨又有了哪些认识? 1千克 = 1000 克 1吨 = 1000 千克 小结: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学生能否能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不同的秤。 2.学生是否了解不同的秤有着不同的使用特点,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秤测量它们的质量。 3.学生能否找到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 4.学生是否认识质量单位,并会使用合适的质量单位。 5.通过探究,学生是否理解相邻质量单位间的进率,并会化单位。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质量单位: 克(g):计量较轻物品 千克(kg):计量较重物品,日常生活也叫“公斤” 吨(t):计量很重或大宗物品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分层作业: 夯实基础 1.一个苹果约重200( ),小明的体重大约是34( ),一头蓝鲸体重大约是80( )。 提升能力 2.质量单位创意展:用身边材料(如彩纸、黏土)制作“1克、1千克、1吨”的直观模型(如:用轻黏土捏出“1克小颗粒”,用书本堆叠模拟“1千克重量”), 并配上文字说明(如“1克像一粒小米,1千克像两袋盐,1吨像40个25千克的同学”),加深质量单位的表象认知。 拓展应用 3.用“曹冲称象”的思路:一个大西瓜太重,无法直接称重。先称出一个篮子重200克,再往篮子里放西瓜,共重8千克。西瓜实际重多少克?
自我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
课时名称 曹冲称象的故事 第(3)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能进行简单的称重,发展量感与估算、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丰富相关质量单位的表象,体会“参照物”对于估计物体轻重的意义,深化对物体质量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 3.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锻炼动手能力,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提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在估计物体轻重并以实际测量验证的过程中丰富量感体验,通过质量推算丰富度量活动经验。 难点: 感悟作为“非标准质量单位”的“参照物”在估计过程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嵌入评价
任务1:实践操作,动手称一称 活动1:从下面选择一项活动,按要求操作,并记录得到的结果。 1.分别称出1千克苹果、1千克橘子、1千克小番茄,先掂一掂,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填写下表。 1千克苹果1千克橘子1千克小番茄大约( )个大约( )个大约( )个
2.先称出10克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再想想:1克黄豆大约多少粒? (1)掂一掂1克黄豆的轻重,和同学说说你的感受。 (2)我数的10克黄豆有50粒,那么1克黄豆大约有5粒。 (3)可以用天平多次称量10克黄豆,数数每次的粒数,以出现次数最多的结果为准。 活动2:分别称出小组每个同学的体重,再把得到的结果相加,估一估:多少个三年级同学的体重大约一共是1吨? (1)三年级同学体重大多在20~30千克之间,4名同学的体重和约为100千克。 (2)1吨里面有10个100千克,4×10=40, 40名同学体重的和约为1吨。 任务2:联系生活,综合实践 活动1:找一些身边的物体,先估计大约有多重,再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称一称。比较估计与实际称出的结果,互相评一评。 物体名称称重工具估计实际1个西瓜台秤1个橙子盘秤1个鸡蛋天平
活动2:根据称出的物体质量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物体质量是1千克或1吨。 物体名称单个质量多少个这样的物体重1千克(或1吨)1个西瓜1个橙子1个鸡蛋
活动3:以已经称出质量的物体为标准,估一估称一称其他物体的轻重,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组讨论) 任务3:查阅资料,自主学习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物体称重的有趣知识,做成数学小报,和同学分享。 反思与评价: 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 ☆在主题活动中的学习兴趣、信心、参与程度☆ ☆ ☆ ☆与同学合作交流方面的表现☆ ☆ ☆ ☆
1.学生结合熟悉的物体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重量,能否对相关质量单位实际轻重产生直观体验。 2.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身边的物体,能否准确估出它们的轻重,再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提高估计能力,发展推理意识。 3.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4.学生是否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强化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方法:等量替换 工具合理--方法准确--结果准确
分层作业: 夯实基础 1.一个苹果约重200克,( )个这样的苹果约重1千克。 提升能力 2.一头牛重500千克,用曹冲的方法,用每筐25千克的草料代替牛称重,需要多少筐草料? 拓展应用 “曹冲称象”新思考:如果曹冲称象时,石头不好分割,只能用整袋粮食(每袋50千克)代替,大象上船后水位线对应80袋粮食,大象质量是多少?如果用吨作单位怎么表示?还可以怎么替换(如用每头100千克的猪),计算需要多少头?
自我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