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2024)三年级上第五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表格式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苏教版(2024)三年级上第五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表格式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简介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
(三)年级
单元名称 《平移、旋转、轴对称》 单元课时数 2课时
设计者
课标 分析 内容要求: 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在感受图形的位置与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众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学业要求: 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认出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直观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能利用平移或旋转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形象空间观念。 教学提示: 平移与旋转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组组有趣的活动,或布置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长作业,帮助学生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理象,感知特教征,增强空间观念。 学业质量描述: 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空间观念、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图) 单元学习核心概念:平移、旋转、轴对称
学情 分析 认知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对物体的对称现象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还比较陌生。 学生能力: 许多学生在生活中都制作过风车,并且在游乐场等场所亲身感受过旋转和平移现象。本单元是把生活中的现象抽象出来进行学习,然后再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 学习困难点: 对概念的掌握模糊不清,要重点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单元 学习 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等活动,提升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能力,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水平或垂直方向进行平移的能力;识别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能力。 2.经历探索物体或图形的运动过程,理解并掌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并懂得观察生活,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单元 重点 难点 重点: 准确判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掌握在方格纸上确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方法;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识别和补全轴对称图形。 难点: 正确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距离;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补全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单元 作业 设计 一、用心思考,专心填空。(满分22分,每空2分) 1.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是( )现象;钟面上时针的运动是( )现象。 2.推拉抽屉是( )现象;玩陀螺时,陀螺的转动是( )现象。 3.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 ),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 )。 4.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圆形有( )条对称轴。 5.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车身的运动是( )现象,车轮的运动是( )现象。 二、仔细思考,准确判断。(满分10分,每小题2分) 6.风扇叶片的转动是平移现象。( ) 7.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 8.数字“0”是轴对称图形。( ) 9.平移后的图形,它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不会改变。( ) 10.把一个图形平移5格,就是把这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移动5格。( )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满分15分,每小题3分) 11.下列现象中,( )是旋转现象。 A.火车在轨道上行驶 B.拧开水龙头 C.拉窗帘 12.下列图形中,( )不是轴对称图形。 A.等腰三角形 B.平行四边形 C.正方形 13.下面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 A. B C. 14.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出一个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图形是( )。 A. 旋转图形 B. 平移图形 C. 轴对称图形 15.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向右平移4格,平移后图形的位置与原图形相比,( )。 A.向下移动了4格 B.向上移动了4格 C.向右移动了4格 四、动手小能手,一起画一画。(满分23分) 16.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在()里画“√”,并画出它的对称轴(能画几条画几条);不是的画“×”。 ( ) ( ) ( ) ( ) 17.移一移,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五角星) (1)将图形向上平移2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将原图形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4格,到达指定位置。 18.连一连。将下面的运动现象与对应的运动方式用线连起来。 汽车方向盘转动 平移 电梯升降 旋转 风车转动 轴对称 滑滑梯 平移 五、活用知识,解决问题。(满分30分) 19.观察教室,你能找到哪些平移现象?哪些旋转现象?(各写出两个例子) 平移现象:1.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 旋转现象:1.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 20.下面哪些英文字母是轴对称图形?把它们圈出来。 A B C D E H M N S T X Y` 21.(提高)小明想剪一个“十”字形的轴对称图案。他应该怎么对折这张纸来剪?请简单描述或画出示意图。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
课时名称 认识平移和旋转 第(1)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学生能准确识别平移和旋转现象,理解其运动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描述。 2.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动手实践与归纳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精准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深刻理解两种运动方式的本质特征。 难点: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学习过程 嵌入评价
任务1: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播放生活场景视频,包含电梯上下运行、风扇叶片转动、缆车沿索道移动、钟表指针走动等画面。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刚刚视频里的物体运动,样子都一样吗?你能按运动方式分成几类,说说理由不?”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分类想法,教师巡视倾听,适时给予引导,比如“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是不是都是直直地移动呀”“风扇和钟表指针,是不是绕着一个点转动呢”。 观察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的参与度,是否积极表达想法,倾听他人意见。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出物体运动大概有“直直地移动”和“绕着点或轴转动”这两种不同方式,顺势引出“平移”和“旋转”概念。 任务2:探究平移和旋转特征 活动1:平移特征探究 出示教材中平移相关主题图(如窗户推拉、抽屉抽拉等),让学生用手模拟运动,感受平移。接着提问:“平移的时候,物体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呀?”引导学生从位置、方向、形状、大小等方面思考,组织小组讨论。 提供小纸片,让学生在桌面进行平移操作(比如从左边移到右边、从前移到后),操作中观察并记录:平移前后,纸片的方向、形状、大小,以及它移动的方向(水平、垂直等)和距离(可以用格数或厘米数大致衡量,提前在桌面画好格子辅助)。之后小组汇报,教师补充总结平移特征:物体沿直线运动,方向不变,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 活动2:旋转特征探究 出示旋转相关主题图(如风车转动、摩天轮转动),同样让学生用手模拟,感受旋转。提问:“旋转和刚才的平移,有啥不一样?旋转时物体的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组织小组讨论。 利用小风车、陀螺等学具,让学生操作旋转,观察并记录:旋转时物体绕哪个点或轴转动,转动的方向(顺时针、逆时针)、角度(大致感受,比如半圈、一圈),以及物体形状、大小是否变化。小组汇报后,教师总结旋转特征: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方向改变,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和方向改变。 活动3;对比辨析 呈现多种运动现象(既有平移也有旋转,如电梯运行、门的开关(旋转门是旋转,推拉门是平移、国旗升降),让学生快速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并说明理由,强化对两种运动特征的理解。 任务3:应用平移和旋转特征 基础应用:完成教材配套练习册上的基础题目,如判断图形平移后的对应点、对应线段,识别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选择题等。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查,教师公布答案,讲解易错点 。 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方格纸,画出简单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平移后的图形,要求说明平移的方向(如向上、向左 )和距离(格数)。完成后,小组内互相欣赏、评价,看看平移是否正确,描述是否准确。 用硬纸板制作简易旋转玩具(如小陀螺,在纸板上画图案,固定一个点转动),制作完成后小组内展示旋转效果,交流旋转时的特点 。 拓展思考: 提出问题:“生活中有没有既包含平移又包含旋转的现象呀?比如汽车行驶,车轮是旋转,车身是平移,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分享 。 引导学生思考:“平移和旋转在数学学习或者生活应用中,还有哪些奇妙的作用呢?比如建筑工人盖房子用到平移搬运材料,游乐场设施利用旋转和平移带来乐趣 。”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言 。 依据小组代表发言,判断学生对运动方式分类及描述的准确性,能清晰说出两类运动差异、合理引出概念。 操作学具时,观察学生能否规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要求操作有序、记录清晰。小组汇报平移和旋转特征时,评价描述的准确性、完整性。 对比辨析环节,统计学生判断的正确率,要求能准确判断并清晰说明理由。 基础应用练习,统计正确率,要求全对且能给同桌讲清易错点,有错但能及时订正。 实践操作中,评价图形平移绘制的准确性、旋转玩具制作的创意及展示交流情况。 拓展思考环节,评价学生举例的丰富性、思考的深度,能举出新颖合理例子。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运动方式改变不变举例平移沿直线位置形状、大小、方向电梯、抽屉、国旗升降旋转绕点/轴位置和方向形状、大小风扇、风车、摩天轮
分层作业: 夯实基础 1. 判断下列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 (1)开关水龙头 (2)滑滑梯 (3)钟表指针转动 2. 在方格纸上,将给定三角形向右平移3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提升能力 3. 观察家里的物品,记录3个平移现象和3个旋转现象,用简单文字描述运动特征。 4. 一个长方形先向上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4格,画出最终位置的图形,并描述平移过程。 拓展应用 5.设计一个既包含平移又包含旋转的小装置(简单画图说明),并文字说明其工作时平移和旋转的情况。
自我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
课时名称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学生能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含义,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验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动手能力与抽象思维,发展几何直观。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对数学美的欣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识别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概念,掌握找对称轴的方法。 难点: 深入理解“完全重合”,准确判断复杂图形是否轴对称及确定对称轴数量与位置。
学习过程 嵌入评价
任务1:初步感知对称 活动1: 展示生活中对称的实物与图片,如蝴蝶标本、天安门建筑、剪纸图案等,提问:“这些物体或图案,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活动2: 拿出长方形纸,对折后展示两侧完全重合,引出“对称”初步概念,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对称的事物。 任务2:探究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 认识轴对称图形: 提供多种图形(等腰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等 ),让学生动手对折,观察哪些图形沿直线对折后两侧完全重合,哪些不能。 基于操作,总结:沿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侧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找对称轴: 针对上述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对折时的折痕所在直线,明确“对称轴”概念,尝试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 分组讨论不同图形对称轴的数量,如长方形有2条、圆有无数条等,教师引导验证。 任务3:练习判断轴对称图形及找对称轴方法 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中判断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的习题,同桌互查,教师纠错讲解。 创意实践: 开展“轴对称图形创作”活动,用彩纸剪、折、画,制作轴对称作品,如花朵、动物等。展示作品,让学生介绍创作思路、对称轴位置,互相欣赏评价。 拓展思考: 呈现汉字(如“田”“中” )、字母(如“A”“M” ),判断是否轴对称并找对称轴;思考“平行四边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吗”,深化理解。 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主动发言、举例合理的学生,适当奖励。 依据学生对生活对称事物的举例,判断对对称直观感知的准确性。 操作对折图形时,评价学生动手规范性与观察细致度,操作正确、能清晰描述重合情况的学生。 小组讨论对称轴数量与画法时,注意思维逻辑性,结论是否正确、说理清晰。 基础练习中,统计答题正确率。 创意实践环节,从作品创意、对称轴准确性等维度,评选“创意奖”。 拓展思考时,评价学生思维深度,能准确判断、清晰说理 。
板书设计: 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完全重合的图形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直线 4条 2条 无数条
分层作业: 夯实基础 完成教材配套练习册中轴对称图形判断、对称轴绘制的题目。 收集生活中3个轴对称物品或图案,用简单文字描述其对称轴。 提升能力 用轴对称图形设计一幅装饰画(如贺卡封面),并标注对称轴。 思考并画出:有3条对称轴的平面图形(提示:等边三角形),说明理由。 拓展应用 尝试用轴对称原理,创作一个数学小魔术(如折叠后图案变换),课下与同学展示互动。
自我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