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2024)三年级上第四单元 《毫米、分米和千米》表格式教学设计(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苏教版(2024)三年级上第四单元 《毫米、分米和千米》表格式教学设计(3课时)

资源简介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
(三)年级
单元名称 毫米、分米和千米 单元课时数 3
设计者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增强量感。学业要求: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学提示:引导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要紧扣度量的两个核心要素,即度量单位和度量单位的个数,进行图形的度量,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形成单位量感。学业质量描述: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会测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图) 单元核心概念:1千米、1毫米、1分米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学生在二下已学习毫米和分米,对这两个单位的名称、基本进率有初步记忆,能进行简单的相邻单位换算,并通过直尺测量过课本厚度、铅笔长度等,对“毫米用于描述较短物体,分米用于中等长度”有生活化感知。但经过约半年间隔,部分学生对细节的精准度有所淡化,比如用手比划1毫米时易与1厘米混淆,测量非整厘米物体的毫米数时易忽略“零刻度对齐”的规范。2.学生能力: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二下有提升,对“单位存在的必要性”的理解更深入,可通过“测量操场长度为何不用分米”等问题引发思考。3.学习困难点:(1)千米的认知断层与知识体系衔接:千米是本单元全新内容,学生虽在生活中听过“千米”(如公路路标、车速),但缺乏直接体验——多数学生难以将“1千米=1000米”与真实长度关联,易出现“描述教室长度用千米”“认为1千米和100米差不多”等认知偏差,对大单位的量感建立是核心难点。(2)单位体系的整合障碍:二下仅涉及毫米、分米与厘米、米的关联,三上需纳入千米,形成“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的完整长度单位链。学生可能因进率差异(毫米、厘米、分米、米间进率为10,米与千米进率为1000)产生混淆,尤其在跨单位换算中易出错。(3)应用场景的区分模糊:已学的毫米、分米在特定场景中应用,但加入千米后,学生需在更复杂情境中选择单位,易因对千米的“大”缺乏感知而错选。
单元学习目标 1.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毫米、分米、千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知道毫米、分米、千米的字母表示,通过观察、触摸、想象和实际体验,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形成初步的量感。2.理解并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本关系、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理解换算的道理,并能清晰表达换算过程,培养推理意识。3.能根据测量对象的实际特点,合理选择测量单位。能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高度或距离,并能正确记录结果(包括单位)。能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能根据情境解释选择某个长度单位的理由。在具体情境中,能结合已建立的单位表象进行合理的估测,并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估测策略,发展量感和应用意识。
单元重点难点 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形成对长度单位的结构性理解。
单元作业设计 一、填一填。1.儿童牙膏的长度是( )毫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3.读一读跳跳的日记,把不合理的长度单位改正过来。2025 年4月10日 星期四 晴今天早晨7时,我从2分米( )长的床上起来,洗完脸,用70毫米( )长的毛巾擦脸。然后坐在高7米( )的餐桌旁吃早饭。吃完早饭后,我背起书包飞快地向距离家大约1米( )的学校跑去,来到教室,我马上拿出长1厘米( )的铅笔和4厘米( )厚的练习本做起了口算题。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得数。 3分米=( )厘米 600毫米=( )厘米 4米=( )分米 500厘米=( )分米 5千米=( )米 ( )千米=8000米5.在 里填上“>”“<”或“=”。 300毫米 3分米 400分米 400厘米 100分米 50米 67毫米 7厘米 3米 36厘米 7007米 7千米6.三个小朋友比赛跳远,小红跳了9分米,小军跳了 990 毫米,小亮跳了1米3厘米。( )是第三名。二、选一选。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自《劝学》,比喻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才能最终达到目标。根据“1千米=2里”,可知“1千里”是( )。 A.2000米 B.500米 C.500千米8.他们各自选择了什么出行方式?小明:我3小时到达了2100千米远的云南昆明市( )。小红:我5分钟到达了离家400米远的少年宫( )。小亮:我1小时到达了离家90千米远的景区( )。步行 B.坐飞机 C.骑自行车 D.乘汽车9.10张纸摞起来大约厚1毫米,100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大约厚( )厘米。A.10 B.100 C.110.沿学校操场跑一圈是250米,要跑( )圈才是1千米。A.10 B.4 C.4011.黄河大堤上每隔500米建一个防护堤,从1号防护堤到5号防护堤的距离是( )米。A.500 B.1000 C.2000 操作。12.连一连。画一画。(1)画一条长3厘米5毫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2厘米3毫米长7毫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1分米短8厘米的线段。四、灵活应用,解决问题。14.用两根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每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和六边形,哪根铁丝短一些?短多少毫米?15.一根绳子长2米,截掉了20厘米,这根绳子还剩多少分米?16.八戒一步的长度大约是8分米,有一间房子,房子的长八戒走了10步,宽走了5步,你知道这间房子的长和宽分别大约是多少米吗?17.光明大道全长8千米,在这条路上每隔1000米设置1个公交站,这条路上总共设置了多少个公交站?18.乌鸦想喝瓶子里的水。瓶子里的水面高12厘米,乌鸦扔进2块石头,水面才上升1厘米。乌鸦要想喝到水,必须使水面升高到2分米。乌鸦一共要扔进多少块石头,才能喝到瓶子里的水 (假设石头大小一致)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
课时名称 认识毫米 第(1)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会单位扩展的必要性,初步感受毫米的产生过程,知道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2.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知道1厘米=10毫米,能进行厘米和毫米的单位换算,形成初步的量感和推理意识。3.能用毫米测量和表达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难点: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表示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厘米和毫米的单位换算。
学习过程 嵌入评价
任务1:体会单位扩展的必要性,引出长度单位毫米活动:量一量同学们用直尺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宽,在测量中你能发现什么?(发现“数学课本封面的宽比18厘米多一些”“多出的部分不足1厘米”)2.我们需要用更小的单位表示“多出的部分”,使测量结果更加精确。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测量结果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任务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以及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活动1:定义1毫米(看一看) 观察直尺,明确“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活动2:探索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数一数)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小结:1厘米=10毫米活动3:感受1毫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找一找)1.用直尺量一量1分硬币、身份证等物品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厚度大约1毫米,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2.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活动4:感悟长度单位毫米的可加性(数一数)1.在数学课本中数出10张纸,捏一捏,估一估,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2.试着推算一下,这样的20张纸大约有多厚 30张、50张呢 任务3:厘米、毫米长度单位换算活动:回到解决问题情境,开展厘米、毫米单位换算提问:数学课本封面宽多少毫米?数学课本封面宽比18厘米还多6毫米,是18厘米6毫米1厘米=10毫米,18厘米=180毫米,180毫米+6毫米=186毫米小结:厘米化毫米,数字后边加1个“0”,毫米化厘米,数字后边减1个“0”。相同长度单位之间才可以相加减。 评价1:能否在测量过程中产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测量结果比较精确的心理需求,从而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评价2:能否在直尺上建立1毫米的标准。评价3:能否有条理地表达单位换算。评价4:是否形成了正确清晰的1毫米的表象,并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厚度约1毫米的物体。评价5:能否数出、测量并感悟理解长度的可加性,学会推理。评价6:能否在用不同方式表达测量结果的过程中感受单位换算的思考方法。
板书设计:认识毫米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测量结果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1厘米=10毫米1厘米=10毫米 18厘米=180毫米 180毫米+6毫米=186毫米
分层作业:夯实基础1.( )毫米 ( )厘米( )毫米提升能力2.7厘米=( )毫米 45毫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厘米 7厘米6毫米=( )毫米3.拓展应用4.某地区去年九月份的降水量是72毫米,十月份的降水量比九月份减少9毫米,十一月份的降水量比九月份减少46毫米。十月份和十一月份的降水量各是多少毫米
自我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
课时名称 认识分米 第(2)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在用米和厘米测量表达的过程中,体会单位扩展的必要性,了解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建立量感。2.在丰富的活动中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探索和发现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掌握简单的单位换算方法,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3.在测量和估测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发展量感。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难点: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学习过程 嵌入评价
任务1:体会单位扩展的必要性,引出长度单位分米活动:量一量1.同学们测量教室窗户的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表达。(教室窗户的宽是1米90厘米,比2米少10厘米等)2.在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时会遇到得不到整米数的情况,如果用厘米作单位去量多出来的部分并不方便,所以需要一个比厘米大、比米小的单位来测量,这个长度单位就是分米(dm)。3.10厘米是1分米,90厘米是9分米。任务2:认识分米,掌握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活动1:找一找,认一认1.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看看1分米有多长?2.你能发现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吗?1分米是几厘米?1分米=10厘米活动2: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1.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2.比照着画出的线段,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1分米3.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活动3:加一加1.2个1分米是几分米 3个1分米、5个1分米呢 活动4:数一数1.在米尺上数一数,看看1米是多少分米?1米=10分米任务3:初步掌握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活动:回到解决问题情境,开展单位换算1.教室窗户宽1米90厘米,是多少分米?你是怎样想的?1米=10分米,90厘米=9分米,1米90厘米=10分米+9分米=19分米 评价1:能否正确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及其字母表示方法。评价2:能否直观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掌握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评价3:是否形成了正确清晰的1分米的表象。评价4:能否体会到长度的可加性。评价5:学生能否正确掌握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评价6:能否初步掌握单位换算的思考方法,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
板书设计:认识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米=10分米,90厘米=9分米,1米90厘米=10分米+9分米=19分米
分层作业:夯实基础1.提升能力2.7分米=( )厘米 50厘米=( )分米7米=( )分米 120厘米=( )米( )分米拓展应用3.估一估,量一量
自我反思: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
课时名称 认识千米 第(3)课时
设计者
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以直接和间接感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形成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千米,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算,以直接和间接感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学习过程 嵌入评价
出示例3示意图,观察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km)做单位。千米又叫公里。任务1: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学习米、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活动1:认识10米。请同学们用卷尺量出10米的长度,在10米的两做好标记并站两个同学,认真体会10米有多远。活动2:认识100米。小组活动:1.根据10米的表象,测量出100米并做好标记。2.走完100米,完成以下表格:活动3:认识1千米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km)。即1千米=1000米根据走100米的步数和时间,估计:走1千米大约需要的步数、时间。任务2:丰富对1千米实际长度的感知与体验根据推算的结果绕着学校操场走一走,看看1千米大约是几圈,感知1千米的长度。拓展:1公里=2里1里=500米 评价1:能否独立测量感知10米、100米的长度。评价2:能否推算出走1千米需要的步数、时间,建立1千米的表象,能否有条理地表达单位换算。评价3:是否形成了正确、清晰的1千米的表象。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km) 千米也叫公里1千米=1000米
分层作业:夯实基础提升能力3.拓展应用4.
自我反思:
分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
认识毫米
认识分米
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毫米、分米和千米
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千米
千米的认识
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