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实数认识实数(第1课时)课堂精要·梳理内容1和统称有理数。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存在这样一类数,它们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即除了外,还存在一类不是有理数的数。比如当x2=6时,x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所以x一定不是有理数。3.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要用“夹逼法”一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从而求出无理数的近似值。昌芝然乐久头刀基础巩固1.在等式x2=3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是整数B.x是分数C.x是有理数D.x不是有理数2.正方形的面积为10,则它的边长x(A.是分数B.是有限小数C.是整数D.不是有理数3.下列正方形中,边长不是有理数的是()。A,面积为64的正方形B.面积为16的正方形C.面积为1.44的正方形D.面积为12的正方形4.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3,BC=5,由勾股定理,可知AC2=,而52AC262(填“>”“<”或“=”),AC的长是介于整数与之间的一个数,而且这个数更接近整数(第4题)5.已知正数m满足m2=39,则m的整数部分为6.如图,B,C是一个生活小区的两个路口,BC的长为2km,A处是一个花园,从A到B,C两路口的距离都是2k,现要从花园到生活小区修一条最短的路,这条路的长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第6题)7.如图,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是2,3,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1)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多少?(2)a是有理数吗?(第7题)强化提高8.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5,估计它的边长大小在()。A.2和3之间B.3和4之间C.4和5之间D.5和6之间9.如图,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都在格点上,四条边中长度是有理数的有()。D(第9题)A.1条B.2条C.3条D.4条10.大家知道,当x2=2(x>0)时,x的值不可能是有理数,而12分是1。根据以上内容,解答下面的问题:(1)若x2=10,则x的整数部分m=;(2)若y2=17,则y的整数部分n=(3)若m,n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第三条边的长是5,则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11.若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为30,则a的取值范围正确的是()。A.5.0B.5.2C.5.5D.5.72-(共19张PPT)第二章 实数1 认识实数(第1课时)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八年级上册回顾置疑1思考(1)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2)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1)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2)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课题引入1. 图中是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满足什么条件?它是我们学过的数吗?(要求:不允许有多余部分,所得的正方形不允许有空缺)由勾股定理可知a满足a2=2,它不是我们学过的数。课题引入2.(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b满足什么条件?它是我们学过的数吗?由勾股定理可知b满足b2=5,它不是我们学过的数。【尝试·思考】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数a,b确实存在,但都不是有理数。它们到底是多少?它们到底是什么数?课题引入新知释疑【思考·交流】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究竟是多少呢?(1)如图,三个正方形的边长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新知释疑(2)边长a的整数部分是几?十分位是几?百分位呢?千分位呢?……借助计算器进行探索。【思考·交流】新知释疑(3)小明将他的探索过程整理如下:边长a 面积S11.41.411.4141.414 2【思考·交流】还可以继续算下去吗?a可能是有限小数吗?新知释疑(4)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b的值是多少?b可能是有限小数吗?与同伴进行交流。【思考·交流】事实上,a=1.414 213 56 ,b=2.236 067 97 ,它们都不是有理数,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新知释疑知识巩固1. 在正方形网格中,分别画出满足以下条件的两个正方形:(1)面积为9,且正方形的顶点在格点上;(2)面积为13,且正方形的顶点在格点上。知识巩固1. 在正方形网格中,分别画出满足以下条件的两个正方形:(1)正方形面积为9。(2)正方形面积为13。知识巩固2. 在正方形网格中分别画出以下四个三角形:(1)三边长都是有理数;(2)只有两边长是有理数;(3)只有一边长是有理数;(4)三边长都不是有理数。AEKCDBFHGJI如图:(1)△ABC三边长都是有理数;(2)△ADK只有两边长是有理数;(3)△EFH只有一边长是有理数;(4)△GIJ三边长都不是有理数。知识巩固3.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高为h,h可能是有理数吗 解:因为h2=22-12=3,所以h不可能是整数,也不可能是分数,因此h不可能是有理数。知识巩固4. 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和对角线的长度可能都是整数吗?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对角线长为x,由勾股定理,可得x2=a2+a2=2a2。若a为整数,要使x也为整数,则需2a2是一个整数的平方。由于2a2=2·a2,其中2不是一个整数的平方,所以2a2不是一个整数的平方。因此,正方形的边长和对角线的长度不可能都是整数。课堂小结1.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哪些数学知识和能力?2. 通过本课学习,你提升了哪些数学思维能力?3. 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4. 除了本课所认识的非有理数外,你还能找到其他的吗?布置作业基础作业:习题2.1 问题解决第5题,第6题;拓展作业:利用网格纸设计格点正方形,正方形面积小于100,共有多少种情况?(注:面积相同的不同画法均视为同一种情况)实践作业: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数学史上无理数的发现历程。完成数学小论文“我对数系扩充的再认识”。谢谢第二章 实数1 认识实数(第1课时)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的第一节第1课时。从整体课程内容看,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数与代数”领域,课标内容要求为: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知道实数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能比较实数的大小。会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本节内容分2个课时,实数是继有理数之后,在中学阶段学习的数系的又一次扩充。引入无理数后,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规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相关学习活动涉及类比学习及归纳推理,为后续高中阶段学习从实数向复数的数系扩展再次积累活动经验。第1课时让学生感悟数系的扩充,辩证认识无理数的存在,初步建立无理数的印象,结合勾股定理,会根据要求画线段;借助计算器感受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有理数。第2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实数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并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不同的分类,同时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结合勾股定理知识,在数轴上确定无理数的位置。本节课是第1课时,学生将在具体的实例中,通过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动,感受无理数的客观存在性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有理数。二、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知识技能基础:数系随着现实生活及数学学习的需求不断扩充,这体现了新数产生的必要性。代数运算的核心是研究数的性质、运算法则及运算律,学生已经经历过一次数系扩充,即七年级在引入负数的学习中,将数的研究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利用数轴探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中体现的分类讨论、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为实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前一章“勾股定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勾股数的概念,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都是勾股数,甚至有些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连有理数都不是。这为引入“新数”奠定了必要性,同时,勾股定理的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拼图操作、网格画线段和借助计算器估算的活动,也具备与同学合作交流的经验。在负数的引入、意义及有理数加法的学习中,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获取新知;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合作交流过程中,积累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尤其是第一章用等积法说明勾股定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系扩充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认识实数所必需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三、教学目标1.在有理数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图形判断正方形的边长是不是有理数,感受客观世界中无理数的存在;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2.通过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利用计算器估算,培养估算能力,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3.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特殊与一般的思想,培养代数推理能力。4.在拼图和网格纸中作出无理数表示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从图形的特征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经验。教学重点:对数系扩充合理性的理解,意识到确实存在某些数,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它们具有无限不循环的特征。教学难点:认识到无理数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回顾置疑1.活动内容思考:(1)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2)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2.活动目的进行必要的知识回顾,为第二环节埋下伏笔,便于后续问题的说理。【第二环节】课题引入1.活动内容图1中是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满足什么条件?它是我们学过的数吗?(要求:不允许有多余部分,所得的正方形不允许有空缺)尝试·思考(1)如图2,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b满足什么条件?它是我们学过的数吗?2.活动目的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客观存在的“无理数”实例,让学生深刻感受“数不够用了”。3.注意事项无理数的学习标志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从有理数范畴拓展到实数范畴,是一次重要的数系扩充。由于学生对数的认识是从现实生活需求出发的,遵循“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脉络不断拓展和丰富。学生对有理数的认识是具象可感的,是可以“数出来”“量出来”的,但无理数是抽象的“想出来”的。以学生现有经验的有限性去认识无理数概念的“无限性”,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对无理数的认识要从现实需求出发,让学生直观感知其客观存在性,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引发思考,通过思考感知问题中的a,b确实存在,但不是有理数。【第三环节】新知释疑1.活动内容思考·交流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究竟是多少呢?(1)如图3,三个正方形的边长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2)边长a的整数部分是几?十分位是几?百分位呢?千分位呢?……借助计算器进行探索。(3)小明将他的探索过程整理如下:边长a 面积S11.41.411.4141.414 2还可以继续算下去吗?a可能是有限小数吗?(4)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b的值是多少?b可能是有限小数吗?与同伴进行交流。2.活动目的上一环节的“尝试·思考”让学生感知a,b确实存在,但不是有理数。本环节的“思考·交流”则意在让学生感受a,b的大小。如何感知?这里借助了计算器进行逼近和估计,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初步感受a,b的大小,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逼近过程可以一直重复下去,进而感知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3.注意事项(1)这里采用了“呈现小明的探究”方式进行问题研究,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类似的操作,然后呈现学生的解答。(2)活动最后,教师需要明晰:事实上,a=1.414 213 56 ,b=2.236 067 97 ,它们都不是有理数,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第四环节】知识巩固1.活动内容(1)在图4的正方形网格中,分别画出满足以下条件的两个正方形:①面积为9,且正方形的顶点在格点上;②面积为13,且正方形的顶点在格点上。(2)在图5的正方形网格中分别画出以下四个三角形:①三边长都是有理数;②只有两边长是有理数;③只有一边长是有理数;④三边长都不是有理数。(3)如图6,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高为h,h可能是有理数吗 (4)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和对角线的长度可能都是整数吗?2.活动目的前面2个方格纸画图问题,增添知识的趣味性、关联性和层次性,让学生初步学会辨别有理数和无理数,进一步感受“新数”的存在,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后面2个问题,是对本节课开始问题的变式,加深对“新知”的理解。3.注意事项(1)问题(2)的答案不唯一。(2)在解决问题(1)(2)的过程中,需将本章内容与勾股定理的内容进行联系。【第五环节】课堂小结1.活动内容(1)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哪些数学知识和能力?(2)通过本课学习,你提升了哪些数学思维能力?(3)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4)除了本课所认识的非有理数外,你还能找到其他的数吗?2.活动目的通过课堂小结,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和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实现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主要表现在应用意识。3.注意事项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无理数的认识和理解。【第六环节】布置作业1.活动内容基础作业:习题2.1第5、第6题;拓展作业:利用网格纸设计格点正方形,正方形面积小于100,共有多少种情况?(注:面积相同的不同画法均视为同一种情况)实践作业: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数学史上无理数的发现历程。完成数学小论文“我对数系扩充的再认识”。2.活动目的设计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的作业,加强对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理解,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五、教学反思1.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内容,每个知识点都是从概念教学开始的。概念教学不是告知学生结果去记忆就行,而是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从认知的过程来讲,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的总结和归纳;而巩固概念则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过程,即从一般到特殊的应用过程。因此概念教学与应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完美的闭环。本节课借助寻找正方形边长这一“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估计、计算器进行探索、讨论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从而得到无理数的概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这一探索过程所需时间较长,可能会影响后面环节的进行,但感知过程是学生理解无理数这一抽象概念所必需的,绝对不能淡化。2.保持以研究的态度看待教学,以谦虚的态度研究教学,紧跟时代要求丰富教学手段。基于数学课堂做研究,基于对数学、学生、教学的理解寻找切入点,在常态课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适当融合,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探索新知,形成一定的数学探究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归纳思想,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北师数学八上2.1认识实数(第1课时)同步练习.pdf 北师数学八上2.1认识实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x 北师数学八上2.1认识实数(第1课时)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