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上5.1《分物游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二上5.1《分物游戏》(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物游戏》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五单元
课题 《分物游戏》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分类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应用意识。”“分物游戏”这一课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它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量的计算”部分,是学生从整数认识到学习除法概念的关键桥梁。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理解和掌握知识。本课以“分桃子”“分骨头”“分萝卜”等一系列游戏化、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这正是对课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要求的直接落实。其核心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这一定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数感和模型思想,为后续理解除法的本质意义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知识基础上,他们已经具备了数数、比较多少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大量“分东西”的原始经验,对“公平”有朴素的认知(如每人一样多),这为学均分”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和认知准备。 然而,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对于“平均分”这一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不能仅靠教师讲述,必须通过反复的、多样化的动手实践来内化。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帮助学生从无序分发走向有序思考,从动作操作提升为语言和图示的概括,从而顺利实现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的飞跃。
学情分析 “分物游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是学生首次从“等分”的角度系统性学习除法意义的开端,而本课则是除法概念的“种子课”,其地位至关重要。 教材编排极具匠心,通过三个环环相扣的分物情境来层层推进对“平均分”的理解:“分桃子”通过对比“1个和3个”与“2个和2个”两种分法,在冲突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公平性,从而初步建立“平均分”的直观模型,引出概念。 “分骨头”在明确“平均分”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多样性(1根1根分、2根2根分等)。这旨在让学生理解,尽管过程不同,但只要确保结果“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渗透“殊途同归”的数学思想。 “分萝卜”此环节是认识的深化。一方面引入图示法来记录分的过程,引导学生从直观操作向符号化思考过渡;另一方面,“装袋子”的练习巧妙地将“等分”与“包含除”两种除法模型初步呈现,虽不点明概念,但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体现了教材知识的螺旋式上升。 整节课以“游戏”贯穿,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于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充分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旨在让学生“悟”出平均分的本质,而非“记”住结论。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 “分一分”的活动,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在分物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尝试利用图示方法或语言表述法表达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教学难点 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会用语言或图示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桃子图片、每人准备15根小棒、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情境导入,激趣引思。 提问: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老师给4个同学分4桃子,怎样分才让大家都满意呢? 师:对的,每人分一个既让四个同学都有桃子,每个人的数量也一样,很公平。 情境:森林里也有两只小猴子,猴妈妈摘回了4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要怎么分给两只小猴,它们才会都满意呢?谁来帮猴妈妈想想办法? 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师:同学们想出了好几种分法,到底哪种分法最公平?让我们一起来分一分吧! 生:一人一个。 利用儿歌和童话情境导入,贴近学生生活,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经验,自然引出“分一分”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 活动一:分桃子——认识“平均分” 展示PPT,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邀请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或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尝试不同的分法。 请学生上台用图片演示不同的分法。 (1)分一分,说一说。 师:同学分桃子的方法有3种,分别对应以下三幅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说一说第二幅图是怎样分的?第三幅呢? 师听汇报后板书: 1个和3个;3个和1个;2个和2个 提问引导:你认为第1种分法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说说理由。 追问:那么第2种分法呢? 提问:哪种分法两只小猴都会满意?为什么? 总结讲解:像这样,每份分得一样多,在数学上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作 “平均分” 。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过渡语:我们帮小猴公平地分好了桃子,它们可开心了!瞧,隔壁的小狗们也闻着香味跑来了,它们也饿了,我们一起去帮它们分骨头吧! 学生动手画。 生:不合理,两只猴子分到的数量不一样,不公平。 生:也不合理,不公平。 生:第3种分法公平,因为两只猴子分到的数量同样多。 齐读“平均分”的概念,初步建立表象。 通过对比两种分法的强烈反差,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每份一样多”的公平性,从而主动建构“平均分”的概念,使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
活动二:分骨头——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师:每只小狗分到的骨头一样多,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骨头,用圆圈代替小狗,动手分一分,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感受平均分。 (2)巡视指导,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分法。(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先3根再1根地分……) (3)指名学生回答。 请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分法。 师小结:不管用什么方法分,只要最后做到了“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结果都一样。 过渡语: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聪明的分法!小兔子们也等不及了,它们有一堆胡萝卜要分,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分的。 生1:可以1根1根地分。第一次每只小狗分1根,第二次每只小狗再分1根,这样分5次正好分完。 生2:骨头比较多,我2根2根地分,第一次分掉 6根,第二次再分掉6根,最后再每只小狗分1根正好分完。 生3:还可以3根3根地分。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体会分法的多样性,从具体操作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本质,发展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变式 分胡萝卜。 1.师:15根胡萝卜平均分给3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到几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主题图中的记录方法,明确可以用画图来记录,比如可以用○代表兔子,用I代表胡萝卜,指名学生回答两幅图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理解不同的记录方法,学习用简洁的图示表达思维过程。 师小结:平均分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记录的形式不同。 2.分一分。 师:你是怎么分的?请你自己画一画,再说一说。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填一填。 师:用小棒代替胡萝卜摆一摆,如果每个袋子装3根,需要多少个袋子?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3根装1个袋子,把小棒3根一堆3根一堆地摆放,摆完之后发现摆了5堆,也就是需要5个袋子,摆的时候让学生逐步意识到,有几个3,就需要几个袋子 师:每个袋子装5根,需要多少个袋子?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指名学生回答,集体交流。 生1:第一幅图是1根1根来分的,一直到分完为止,正好分了5次,最后每只兔子得到5根胡萝卜。 生2:第二幅图中是先2根2根地分,再1根1根分,分3次后,正好分完,最后每只兔子分到5根胡萝卜…… 独立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动手摆小棒,解决“装袋子”问题,并思考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看懂别人的方法”和“装袋子”的变式练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深化对平均分两种不同情况的初步感知,为后续学习除法意义做铺垫。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每个花瓶插的花一样多,每瓶插 ( ) 枝花。 2. 平均每个铅笔盒放 ( )3.支铅笔。 3. 每层放的杯子一样多,每层放 ( )个。 平均每人分到 ( )个气球。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分物游戏:小数目物品平均分 平均分:把物体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方法:1个1个分,2个2个分,可以分多次: 先几个,再几个。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1.有( )个蘑菇,有( )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放( )个。 2.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在( )里画“√”。 3.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4. (1)三根小棒可以搭一个三角形,这些小棒能搭( )个三角形。 (2)四根小棒可以搭一个正方形,这些小棒能搭( )个正方形。 5. 11个小朋友参加拔河比赛,其中一人当裁判,其余的分成2组,怎样分才公平?
教学反思 情境创设生动有趣,从“分桃子”到“分骨头”“分萝卜”,整个课堂贯穿在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中,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高。 操作活动充分有效,通过“摆小棒”“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平均分”的理解非常深刻。注重方法多样性和思维培养,在“分骨头”环节,鼓励学生探索多种分法,并引导他们发现“方法不同,结果相同”的规律,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对个别小组的调控和指导可以更细致,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操作和讨论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