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上5.2《分水果》(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二上5.2《分水果》(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水果》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五单元
课题 《分水果》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的“数与代数”领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并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分水果”一课的核心“平均分”,是除法意义建立的基石,属于“数的运算”主题中的基础内容。课标强调,应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来理解知识的本质。 本课教学紧密契合课标要求:其一,注重情境创设,以“分水果”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其二,强化操作体验,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平均分的两种过程,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体现了课标“做中学”的理念。其三,聚焦核心素养,在操作与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量感和初步的模型意识,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为后续理解除法的含义、学习表内除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分水果”是本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承上启下的关键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本课的作用在于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揭示其两种不同的现实原型,这是理解除法意义不可或缺的两翼。教材的编排极具层次性:首先,通过“把12个苹果分成3份”的活动,复习和巩固“等分除”的思想,即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接着,通过“18个橘子,每袋装几个”的问题,引入“包含除”的思想,即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最后,通过填表练习和“说一说”环节,引导学生对比、归纳这两种分法的异同,抽象出“每份数×份数=总数”这一核心数量关系。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平均分”认知结构,实现从生活问题到数学模型的初步飞跃。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知识基础上,他们已经具备了数数、计数能力,并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能够判断一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在思维特点上,该年龄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尚在发展中,他们的学习依赖于直观的操作和感知。 基于此,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面临以下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他们对动手操作活动充满兴趣,“分水果”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其学习热情,使他们在“玩”中学。但另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停留在操作的表面乐趣上,而难以自发地将具体分法进行对比和概括,从而难以抽象出两种平均分的数学模型。特别是“等分除”与“包含除”在语言表述和问题结构上的区别,学生极易混淆。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引导性问题(如“这两种分法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帮助学生跨越从具体到抽象的鸿沟,清晰建构起两种平均分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分水果”的具体情境和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两种含义。
教学难点 区分“等分除”(已知份数,求每份数)和“包含除”(已知每份数,求份数),并能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果图片、若干圆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温故孕新,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分水果》, 创设情境:“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水果,想请大家一起分一分。”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谁能大声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什么是平均分?”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出示定义并强调:“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师:看来大家对平均分记得很牢。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好吃的水果,继续来研究和‘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看看里面还藏着哪些奥秘。 回忆并回答:“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通过复均分”的概念,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色彩鲜艳、贴近生活的水果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 合作探究,建构新知 探究活动一: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课件展示12个苹果和18个橘子。 1.把苹果分成3份,每份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分了,那么请同学们用圆片代表苹果分一分。 组织学生用学具独立操作,并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独立操作后,指名汇报分法。 巡视指导,发现不同的分法(如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等)。 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分法并讲解。 引导学生关注并总结:“无论每次分几个,只要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分法,但最后都得到了同一个结果:每份同样多。这是‘知道了总数和要分的份数,求每份的数量是多少’。 师:这是知道份数,求每份的数量,那么“每袋装3个苹果,需要几个袋子?”这个问题是知道什么求什么呢? 追问:那你是怎么分的? 师:如果每袋装4个苹果,需要几个袋子? 生1:我1个1个地分。 生2:我2个2个地分。 学生自主动手操作。 生:知道每份的数量,求份数。 生:每3个一堆,分成了4堆,需要4个袋子。 生:每4个一堆,分成了3堆,需要3个袋子。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平均分的过程的多样性,但结果唯一。初步渗透“等分除”的思想。记录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二:18个橘子,每袋装几个,需要几个袋子? 1.比较记录方式,体会如何清晰、简洁地记录过程。 师:把橘子分成3份,每份一样多,可以怎样分?我们来看看淘气和笑笑的分法和记录方式。 分法一:2个2个地分,每份6个,记录如下。 一次拿3个,分6次,每份6个,记录如下。 师:你想怎样分,怎样记录,先动手分,再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记录方式。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18个圆片,进行“每几个一份”的分法。 2.把橘子分一分,填一填。 师:“每袋装2个”是什么意思? 师:“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分一分,完成后续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这种分法和我们刚才分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刚才是知道要分几份,这个是知道了每份要分几个。这是‘知道了总数和每份的个数,求能分成几份’。 学生互相说一说。 生:也就是每份2个,我可以2个放一堆。 生:就是把18个橘子分成数量相同的两份,我可以3个3个地分,每份9个。 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包含除”的过程。通过对比“淘淘”和“丽丽”的分法,引导学生发现两种平均分的区别,并初步感知“总量不变,每份数越大,份数越少”的函数思想。
三、变式 提问:说一说,每次分水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 第一种: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等分除) 第二种: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包含除) 提炼数量关系:每份的个数 × 分得的份数 = 总个数。 师:原来平均分这位朋友有两副面孔呢!一副是问‘每份能分到几个’,另一副是问‘能分成这样的几份’。只要我们抓住‘平均分’这个核心,就能解决这两类问题。 观察表格,对比左右两边的分法和问题。 小组讨论,发现相同点(都是平均分)和不同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不同)。 齐读数量关系式,加深理解。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升华。通过对比和归纳,帮助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清晰区分平均分的两种类型,并建立基本的数量关系,为学习除法奠定坚实基础。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每周喝6盒牛奶,这些牛奶可以喝( )周。(圈一圈,填一填) 填一填。 (1)每个篮子里装2个,需要个篮子。 (2)如果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 个 。 3.这些小朋友还可以怎样站队?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每个纸箱装4个西瓜,需要多少个纸箱? (1)___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___块。 (2)___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___块。 3. 猫妈妈一共钓了8条鱼,把这些鱼分给猫哥哥和猫弟弟,要使猫哥哥的鱼比猫弟弟的多2条,可以怎样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密围绕“分水果”这一有趣的情境展开,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浓厚。 设计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了平均分两种含义的本质。 注重引导学生对比、归纳,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模型思想。 练习设计有层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通过“站队问题”等进行了拓展,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但是在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可能更热衷于操作,而疏于思考和记录,教师需要加强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操作、思维和表达结合起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