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3.1 确定位置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3.1 确定位置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
1 确定位置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位置与坐标”第一节。在现实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式有很多,既有点定位,也有区域定位;既有直角坐标定位,也有极坐标定位。教材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选取了“电影院找座位”“航海中找目标”“地图上确定城市的位置”等素材,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的确定位置的方法,通过这些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不管采用什么定位方式,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当然,确定位置的方法多样,本节课重点研究点的定位,为下一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与位置,能在具体情境中识别列与行,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七年级地理中学习的经纬度定位知识,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小学,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活动,感受到了表示物体位置的必要性和作用。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抽象能力逐步发展,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具备一定的观察、记忆、想象能力,同时具备了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感受现实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必要性。
2.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3.通过观察、分析现实世界中确定位置的具体现象,经历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概括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在理解两个数据可以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意识,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教学难点:建立有序实数对与平面内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活动内容
探究一
(1)在数轴上,如何描述一个点的位置?
(2)在数轴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用几个数据?
探究二
(1)在电影放映厅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座位?
(2)在电影票上,“3排6座”与“6排3座”中的“6”含义有什么不同?
思考·交流
(1)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
(2)在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其他方法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例 我国海军某舰艇编队在某海域展开实兵对抗训练,红蓝双方的对阵情况如图所示(图中1 cm表示20 n mile)。对红方潜艇来说:
(1)北偏东40°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确定蓝方战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离红方潜艇20 n mile的蓝方战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蓝方战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2.活动目的
对于探究一,利用实数和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表示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归纳出:在直线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一个数据。通过数轴问题,温故知新,并且将确定位置的问题从直线扩展到平面,为后续思考空间定位埋下伏笔。这样的教学安排,遵循由简到繁、由一维到多维的思维逻辑,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及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探究二,以电影票上的数字、在电影院内找座位的情境,引入本节课内容,能够较好地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形成,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对于“思考·交流”,一方面帮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中的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也为下面例题获得“确定位置”的方法做铺垫。
对于例题,选择用表示方向的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渗透极坐标的思想。在此过程中,再次总结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3.注意事项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例子,体会在平面内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数据。在电影放映厅内确定座位的方法实际上是直角坐标方法。例题确定位置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极坐标方法,但不必向学生讲解这一概念。
【第二环节】反思交流,自主反馈
1.活动内容
尝试·思考
(1)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位于北纬19°、东经110°左右。你能在地图上找到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大致位置吗?请试一试。
(2)下图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简图的一部分,如何向同伴介绍“国家体育馆”所在的区域?“国家体育场”呢?
思考·交流
(1)你能举出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2)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
2.活动目的
对于“尝试·思考”,问题(1)是根据经纬度来确定位置的;问题(2)这种确定位置的方式属于区域定位,这两种定位方式在生活中也较为常见。在例题后呈现这些内容,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确定位置的经验。
3.注意事项
对于“思考·交流”,可以发现之前呈现了丰富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但是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外在的呈现,因此这里设计了问题(1),希望学生能根据以上经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并为问题(2)的抽象概括提供素材。在学生接触多种平面定位方式之后,揭示其共性十分必要,为此设计了问题(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练习提高
1.活动内容
观察如图所示的象棋棋盘,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将”与“帅”的位置;
(2)说出“马3进4”(即第3列的“马”前进到第4列)后的位置。
2.活动目的
通过随堂练习,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3.注意事项
教学中,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果学生理解题意存在困难,可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引导。
【第四环节】总结提炼,课堂小结
1.活动内容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并总结: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回顾学习过程,你对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有哪些认识?
2.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认识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注意事项
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并对本节课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梳理。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交流,对确定位置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拓展提高
1.活动内容
(1)基础性作业:教科书57页第1,2题。
(2)拓展性作业:举出在空间确定物体位置的一种方法,在你的方法中用到了几个数据?
2.活动目的
基础性作业属于知识技能性作业;拓展性作业是对平面定位的延伸,旨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体会:三维空间中确定位置仅靠两个数据是不够的,需要三个数据。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为学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从而更深入地参与到后面的学习过程。在每个探究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并自主寻找生活中的确定物体位置的问题,构建交互式课堂。生活中的确定物体位置的问题情境非常丰富,可以思考在本节课中,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确定物体位置的情境,如向外地游客介绍本地区的旅游景点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