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互联网资源 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重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互联网资源 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重大版)

资源简介

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信息科技 实施年级 七年级上 设计者
《课程标准》模块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
单元名称 互联网资源
单元课时 4课时
(二)单元教学规划
1.单元概述 1.1核心概念 本单元属于“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中“互联网创新应用”,该部分内容涉及的主要核心概念是互联网创新应用。《课程标准》中对应“互联网创新应用”部分的内容要求如下: “能够根据学习和交流的需要,使用互联网搜索、遴选、管理并贡献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源,能够创建具有特色的作品。” 1.2内容结构 结合《课程标准》“互联网创新应用”模块的内容要求,本单元围绕基于互联网资源制作“让世界了解重庆”这一项目,设计了制定展示方案;获取、制作素材;网络资源生成与分享三部分内容。 1.3教学过程如图所示: 1.4育人价值 本单元育人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学习和任务的需要,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短视频和协同写作等互联网工具或平台,进行较精准的信息搜索、沟通交流、协作,并贡献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源。本章内容具体表现在通过构思、设计、搜集素材、制作、发布与分享等环节,学生综合运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对自主获取的互联网资源组织编辑,以达到展示积极主流价值思想的目的。单元中涉及有互联网检索与资源获取的任务,能在项目实践中提升学生信息意识,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以小组协作方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突出团队合作;项目设定大主题,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细化小主题,培养其计算思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主题框定,契合大思政课要求,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网络资源的分享和发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合理、合法地共享网络资源,文明上网。
2.单元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册1、2单元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互联网的应用和基本原理,为网络的使用和信息的有效查找提供了基础。本单元相对于1、2单元来说,是从原理理解到实际应用的思维转变,属于互联网创新应用。本单元中互联网资源的检索、下载、编辑、制作等活动,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下准确获取信息资源、沟通交流协作,并贡献有价值的数据与资源等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3.教学环境 网络环境、多媒体制作工具、网络存储(存储素材)、计算机教室
4.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浏览器与搜索引擎; (2)准确搜索所需信息及网络资源; (3)认识互联网中常见的资源类型,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当的网络资源下载方法; (4)运用适当的多媒体工具组织加工网络资源,生成作品; (5)了解互联网信息共享的途径,将资源与他人分享。
5.教学过程
课时(包括课名) 任务序号 教学主要任务
第1课时 任务1 团队组建与主题确定
任务2 检索参考资源、构思作品及分工
任务3 了解短视频制作流程,完成项目任务表
第2课时 任务1 梳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素材需求
任务2 下载、加工素材,整理保存
任务3 撰写解说词生成音频(原创素材)
第3课时 任务1 视频剪辑、添加效果与转场
任务2 插入音频素材、添加字幕
任务3 视频导出与保存
第4课时 任务1 小组展示主题短视频,简述项目实施过程
任务2 分组评价,教师总结
6.评价建议
课时 评价建议
第1课时 评价内容:项目实施表 评价标准:是否补充完整实施表;主题是否合理;构思是否可行;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评价方法:分组自评,结合教师点评
第2课时 评价内容:网络资源获取 评价标准:资源包内是否包含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素材;是否贴合小组主题;有无原创素材;素材有无简单加工。 评价方法:分组自评,结合教师评价。
第3课时 评价内容:短视频作品 评价标准:字体是否美观;图片是否清晰,排版协调;音频有无杂音;视频是否完整流畅。可参考教材短视频作品评价表 评价方法:小组自评
第4课时 评价内容:成果展示 评价标准:可参考教材成果展示评价表 评价方法:小组自评,互评打分
(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让世界了解重庆”——互联网资源检索
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互联网资源”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学生确定分组主题,并通过检索优秀作品,构思作品雏形。最后明确分工,填写项目实施任务表。
2.课时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册前2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互联网的应用和数据传输的原理。本单元的教学作为互联网创新应用的第一个章节,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项目式学习。本课主要核心在项目拆分和项目表的制定,对于项目任务实施表的框架设计可以参考教材中展示方案的流程。
3.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浏览器和搜索引擎 (2)小组讨论后确定作品主题、细化小组分工、描述作品构思 (3)小组填写项目实施表
4.教学环境 网络环境、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与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体验环节 引入项目 教师引导:大美重庆,世界瞩目!请通过互联网搜索“重庆”词条,说出你认为最能代表重庆的一个词。 学生活动:上网搜索词条信息,每个人确定一个关键词。 让学生自己尝试网络检索,让技能缺失点显化
任务1:团队组建与主题确定 教师引导:汇总学生提出的主题。以主题为分组依据,学生自行分组,每组控制在5-6人。(教师也可提供主题,学生选择) 学生活动:分组后填写主题及组员名字。 项目团队组建 主题确定
任务2:精准检索 构思作品 教师活动:介绍常见的浏览器和搜索引擎。通过搜索引擎工作流程的介绍,自然过渡到搜索方法。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搜索主题相关短视频作品或文案作为参考。引导小组讨论,细化主题,确定作品创意。 学生活动:学生上网搜索,分组讨论,确定展示内容,明确项目成果最终形式,并用一段话描述作品创意构思,填写在表。 新知提供脚手架,小组任务推进,提出结果假设
任务3:了解短视频制作过程 (根据主题及形式制定项目任务实施表) 学生活动:学生上网搜索短视频的制作过程,并根据老师提供的项目实施表进行组内分工。 教师活动:提供短视频制作教学网站和视频作为补充。 让学生了解短视频制作的基本过程,根据擅长和兴趣点完成分工
学生活动:对主题进行细化,将创意构思逐步细化为脚本,包括提纲、框架、主要情节、人物对白等。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检查小组讨论情况,协助小组任务的细化方向。 通过项目任务实施分析表,细化项目任务,以确保项目的可完成性
展示与评价 学生活动:小组展示项目计划表,阐述主题、分工、作品概述等。 让学生将技能应用效果外显,评价方式多元化
课堂小结 回顾常用浏览器及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分类等。 总结归纳
6.课时作业设计 (1)教材“思考与练习”基础部分习题。 (2)课后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优化项目任务实施表,进一步细化各内容分工。
第2课时 “让世界了解重庆”——资源下载与编辑
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互联网资源”单元的第二课,在明确了主题和制定了项目任务实施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梳理素材需求,按分工收集、整理并加工所需素材。本课时主要任务是学生知晓互联网素材分类,按需求查找素材,通过合适的下载方式获取素材,同时制作原创素材。按需求利用数字化工具来简单处理素材,并分类保存备用。
2.课时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课时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在网络中精准检索。本课时学生需要梳理素材需求并下载适合的素材,从审美与技术上对学生均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应合理分工,按素材类别的区分,落实到小组成员,同时完成素材的简单处理。过程中充分调动小组力量,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小组协作的重要性。
3.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网络资源类型 (2)了解网络下载技术 (3)能够获取制作网页所需素材 (4)学会素材的简单处理,会管理收集的素材
4.教学环境 网络环境、计算机教室、下载工具、多媒体制作工具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与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堂引入 教师阐述:网络世界信息的呈现,离不开文字、声音、图形与图像、视频与动画。海量资源的获取也有不同的下载方式。(可举例展示) 突出互联网资源的丰富
了解网络资源的类型 教师活动:阐述、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检索项目主题,观察网页中的信息的呈现方式,体会网络资源的不同类型。 在实践中观察总结
任务1:梳理资源需求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项目实施表,梳理素材需求,形式可参考教材。 了解网络资源类型,分类梳理需求,收集更有指向性
了解常见的下载技术 教师活动:阐述、举例说明,演示不同素材的下载方式。 提供技能脚手架
任务2:获取网络资源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每人下载不同类型素材,分类保存。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检查收集情况(可课堂分工,课后完成)教师也可准备相应素材。 让学生了解网络资源的下载方式,强化学生信息意识,能够将信息分类存放
任务3 :制作原创素材 学生活动:根据作品构思,撰写解说词。可录制干音,也可待下节课生成配音。(需要拍摄视频的可小组课后完成) 或对素材进行简单加工。 教师活动:检查解说词内容,提示录音要求。 原创素材采集,丰富素材内容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回顾网络资源的常见类型,网络资源的下载方法。强调素材的收集与保存,小组分工负责。 为作品完成做好准备
6.课时作业设计 (1)教材“思考与练习”基础部分习题。 (2)课后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善收集、制作作品所需素材,并按要求处理素材。
第3课时 “让世界了解重庆”——短视频制作
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互联网资源”单元的第三课,在项目实施表和资源素材包支持下,完成“让世界了解重庆”的短视频作品。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制作工具,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的处理、剪辑与整合,完成主题网络资源的制作。再根据作品展现形式,选择恰当的数字化工具完成本节课内容。
2.课时学情分析 在前面2节课的支持下,本节课为综合实操型课程,需要学生动手完成短视频制作。学生在生活中对短视频的剪辑有基本了解,但规范性有待提升,项目落地有一定难度。因此,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字幕等规定环节的引导,逐步实现作品落地。同时选择较为简单的工具,配合语音合成技术,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简单智能的方式来完成短视频的制作,降低实际操作难度。
3.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视频剪辑流程 (2)能生成配音音频或剪辑音频 (3)掌握分割、字幕、特效、视频导出的方法
4.教学环境 网络环境、计算机教室、剪映、wps演示文稿等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与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素材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提前准备好一些通用素材和背景音乐。 确保剪辑制作顺利进行
活动引入 教师活动:播放重庆主题短视频。引出短视频的制作可以借助手机端和电脑端,也有演示文稿、剪映等多种多媒体工具可完成制作。 优秀作品鉴赏,提供数字化工具
了解视频剪辑流程 教师介绍:视频剪辑流程、工具基本界面。 学生活动:根据过程选用合适的工具,分工处理不同素材。 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工具
任务1:视频剪辑与特效 教师活动:演示素材导入、视频分割、特效与转场操作。 学生活动:组内分工,完成图片排版、视频剪辑、转场添加、特效设置、音频卡点等任务。 掌握视频剪辑的基本操作
任务2:字幕生成 教师活动:教师演示“识别字幕”功能;也可提供语音合成工具供学生选用,生成视频解说。 学生活动:学生生成字幕,也可通过语音合成技术生成音频。 体会技术的便利,认识到信息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任务3:导出视频并提交 学生活动:导出并保存短视频,查看并优化效果。提交至教师机。 教师活动:巡视检查,帮助有困难的小组。收取作品。 学生体会渲染导出过程,形成作品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回顾视频制作的基本流程。布置展示任务,提示从主题选择,设计思路,分工情况、收获等方面,准备下节课的交流内容。 回顾知识 布置展示任务,为成果交流做准备
6.课时作业设计 (1)课后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善作品,确定交流分享发言人员,准备展示材料。
第4课时 “让世界了解重庆”——互联网资源共享
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互联网资源”单元的第四课,本节具体内容为了解网络资源的分享途径,主要任务是学生分组对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择优共享。核心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网络资源共享途径。通过小组展示与评价,实现自评、师评、互评。
2.课时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内项目任务的逐步完成,可以很好的进行分工。本课以作品展示、项目阐述等方式呈现,学生根据教材的评价量表对各小组进行评分,将优秀作品通过网络分享给更多的人。
3.课时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协作学习意识 (2)了解互联网资源的共享途径,规范信息共享 (3)通过交流展示,了解不同小组项目实施过程,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4.教学环境 网络环境、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与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准备项目汇报内容和短视频作品展示。 教师准备:根据上一节课的小结内容要求提示学生。 检查项目完成度,确保展示活动顺利进行
活动引入 教师引导:互联网拥有海量的数据与信息,也给了我们共享与交流的平台。常见的共享途径有哪些?资源共享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本节课各小组展示项目成果及汇报项目完成过程,共同评价,择优共享至网络。 合理引出展示评价
任务1: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作品并描述项目实施过程。 教师活动:主持小组展示环节。 创设协作展示环境
任务2:小组自评互评 学生活动:各组根据每组展示,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可使用教材中的评价表) 教师活动:教师提供评价工具。 完成评价,以评价为依据,择优共享至网络
网络共享的途径 教师活动:罗列网络资源共享的途径,提示资源共享需谨慎,遵守信息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完成小组作品的共享上传。 加强学生对共享网络资源的重视程度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回顾网络资源共享的途径,强调网络资源共享所要承担的责任。 提升信息社会责任
6.课时作业设计 (1)教材“思考与练习”基础部分习题。 (2)优秀作品分享到电子班牌或家校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