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管理图书信息化” 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下册《信息科技》(重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管理图书信息化” 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下册《信息科技》(重大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管理图书信息化”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信息科技 实施年级 五年级下册 设计者 杨秋月
《课程标准》模块 算法的执行
单元名称 管理图书信息化
单元课时 3
(二)单元教学规划
1.主题概述1.1核心概念本单元属于“身边的算法”模块中的“算法的执行”部分,主要对应《课程标准》“身边的算法”模块的内容要求(1)(2)和(4)。本单元涉及的核心概念有列表、顺序结构、分支结构等,其中包含列表的增、删、改、查等次要概念。1.2内容结构本单元,学生需要对求解问题中蕴含的算法进行形式化描述的基础上,能够合理运用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及其组合,设计简单算法,编程验证算法,体验算法与程序之间的关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体验用算法解决问题所涉及的主要思维过程,进一步了解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为后续“算法的效率”的学习奠定基础。本单元以设计与实现班级图书管理系统为项目线,以基于列表探究数据的存储、读取、修改等为知识线,双线并行。为了响应智慧校园的建设,学生需要对班级图书角的图书进行信息化管理,构建电子图书管理系统,整体规划电子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如图书相关数据的存储、图书查询、图书归还等功能;然后将大任务进行分解,思索计算机如何便捷地储存大量数据;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图书查询的过程,利用分支结构设计算法;分析生活中归还图书的过程,设计归还算法,并编程验证,轻松实现班级图书角的有效管理,体验算法的执行过程。第1课时围绕列表的存储数据组织教学内容,同时涉及数据的输出;第2课时围绕数据的查询组织教学内容,以及跨列表查询数据组织教学内容;第3课时围绕数据的修改组织教学内容,同时涉及数据的查询、提取等综合运用。图书信息巧存储编程自动查图书放还图书更便捷认识列表,了解列表的定义、组成。学会新建列表存储一组数据。能够编程实现读取列表的项目值。能够描述图书查询的过程,并设计查询算法。掌握单列表查询、跨列表查询的方法。执行算法实现图书查询功能能够描述图书归还的过程,并设计归还算法。掌握提取列表的数据信息、跨列表修改项目值的方法。补充完善程序,实现图书归还功能。1.3教学过程管理图书信息化第1课时首先,讨论图书借阅清单的存储方法;然后,认识、新建列表存储一组数据;最后,编程输出列表项的值。第2课时首先,分析图书管理系统中查询的过程,理清查询算法;然后,根据流程图分解任务,利用分支结构实现单列表,跨列表查询的方法;最后,通过算法的执行实现图书管理系统中查询功能。第3课时首先,梳理图书归还的一般流程;然后,根据流程图分解任务,掌握列表中数据提取、修改的方法;最后,补充程序参数,执行“归还图书”的算法。1.4育人价值本单元围绕班级图书角的生活情境,根据“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有效管理班级图书”这一问题,让学生分析、规划、设计班级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探讨这一过程中蕴含的算法,并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和分解,使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算法,借助图形化编程工具设计、完善算法程序,进一步了解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从该单元的学习中,对比变量,理解了利用列表存储大量数据的优势,感受数字世界的魅力;通过信息手段设计班级图书管理系统,轻松实现班级图书角的有效管理,感受技术服务于校园的重要价值。
2.主题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变量存储单一数据的方法,但是不知道如何对一组或多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其次,学生对算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什么是顺序结构、分支结构,但缺少求解具体问题的实践经验。基于此,本单元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学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列表存储大量数据的优势;同时通过真实图书管理系统体验,分析设计图书管理系统功能,经历简单的问题界定、抽象、分解,提升学生计算思维。在完成作品后,通过对本班图书进行真实管理,在分享、应用中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突出算法的应用价值。
3.教学环境有网络的计算机教室、图形化编程软件
4.单元教学目标理解数据存储的意义,知道列表的作用、组成与特点,能够使用列表批量存储数据。理解输出数据的意义,掌握输出列表中数据的方法。通过分析图书查询的过程,将问题抽象为数据查询,学会使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图书查询的算法。通过在图形化编程工具中编写图书查询的程序,掌握使用相关指令实现含有分支结构的单列表查询、跨列表查询的方法,体会分支结构在解决问题时的价值。通过分析图书归还的过程,将问题抽象为数据修改,学会使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图书归还的算法。通过在图形化编程工具中补充完善图书归还的程序,掌握使用相关指令实现跨列表修改项目值的的方法,体会顺序结构在解决问题时的价值。
5.教学过程
课时 任务序号 教学主要任务
第1课时图书信息巧存储 任务1 以同桌为单位,思考存储借阅清单信息的方法,并认识列表的作用、组成。
任务2 新建列表,存储图书名称相关信息。
任务3 按条件读取(输出)列表的相应数据,在程序中输出列表项的值。
第2课时编程自动查图书 任务1 分析、讨论系统查询图书的步骤,用“如果……那么……否则……”等自然语言描述查询过程,并梳理流程图。
任务2 任务分解,根据流程图完成第一个查询任务,编程实现具有判断功能的查询算法。
任务3 分析图书名称和借阅情况两个列表数据之间的联系,编程实现跨列表输出该图书的借阅情况。
第3课时放还图书更便捷 任务1 分析、讨论生活中归还图书的过程,抽象出具体步骤,设计归还算法。
任务2 根据流程图,使用自定义积木实现归还编码中的位置信息提取。
任务3 根据流程图,补充完善程序,实现跨列表修改某一项的值,实现图书的归还。
6.评价建议
需评价的任务 评价建议
第1课时任务1 评价内容:用自己的话解释列表的作用、组成。评价标准:清晰地解释相关概念评价方法:教师检查、组内自查、组间互查。赋值方法:进行相应的赋分。
第2课时任务2、3 评价内容:根据流程图,编写双分支结构,实现图书书名、借阅情况的查询。评价标准:编写的程序是否能准确运行。评价方法:自主验证、教师检查、组内自查、组间互查。赋值方法:进行相应的赋分。
第3课时任务3 评价内容:根据流程图,补充完善程序,实现跨列表修改。评价标准:编写程序并能得出正确的运行结果。评价方法:自主验证、教师检查、组内自查、组间互查。赋值方法:进行相应的赋分。
(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图书信息巧存储
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单元的第1课时,教学内容是对比变量,了解列表的作用及组成,理解列表存储数据的优势。通过新建列表,实现批量数据的有效存储。通过表示读取数据,理解数据输出的作用,在程序中输出变量的值。本节课以班级图书角信息化管理为例,要求学生以列表为载体,理解批量数据的存储与输出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学会使用图形化编程软件,编程实现图书名称相关描述数据存储与输出的算法,并与变量相比,使用列表存储数据的优点有哪些?
2.课时学情分析在四年级上期跨学科学习单元“识别图书有诀窍”中,学生通过对班级图书角进行统计、编码,初步实现图书角的管理,同时体验班级图书管理系统中查询借阅和归还图书的功能,整体对于图书管理系统有了感知。从本课开始,学生在已有的体验基础上,思考图书管理系统背后的算法,循序渐进地学习数据相关的知识,设计求解算法,利用且学习简单的程序语言对算法进行实现。
3.课时教学目标认识列表的作用、组成。学会新建列表存储一组数据。学会使用“项目”指令,读取列表中的项。
4.教学环境有网络的计算机教室、图形化编程软件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与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抛出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有效管理班级图书,构建图书管理系统?出示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构思班级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引导总结:学生尝试将上述提及的功能抽象为数据的存储、查询、修改等操作。本课完成第一步,数据的存储。引出课题:图书信息巧存储 通过真实的情境出发,让学生思考班级图书管理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畅谈班级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生动且直观。将具体功能抽象为对数据的基本操作,关注问题的本质。
任务一 学习新知:列表的作用、组成。通过盒子、柜子生动形象讲解变量与列表的关系与区别,让学生明白列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小组合作,发散思维,想想生活中还在哪些数据可以使用列表存储。填一填:_____________出示任务:填写列表组成的示意图。 借助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列表知识的掌握情况。
任务二 学习新知:新建列表,完成数据的存储。出示任务:新建列表,存储图书名称相关信息。 学会使用列表对数据的存储、增加的基本操作。
任务三 学习新知:列表中数据的表示、输出。出示任务:设计电子阅读屏功能——角色输出班级图书角都有哪些书的算法,编程实现。 学生能够学会用符号表示具体的数据,理解数据输出的作用,在程序中输出列表某一项的值。
课时教学板书设计图书信息巧存储列表的组成:列表名、列表长度、项目编号、项目值读取列表的值:图书名称[1]
7.课时作业设计完成“练一练”中的题目。
第2课时 编程自动查图书
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管理图书信息化”单元的第2课时。围绕数据的查询组织教学内容,实现单列表查询、跨列表查询数据。本节课以“我想看《城南旧事》,不知道班级图书角是否有该书”的问题为切入点,要求学生理解图书管理系统中查询图书的一般流程,通过体验查询图书系统,用自然语言说一说的方式,将问题抽象为数据查询。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使用流程图描述数据查询的算法,并根据流程图分解任务,掌握单列表查询、跨列表查询数据的方法,并编程实现。
2.课时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计算机中批量数据存储的方式,知道了列表的作用、组成与特点,能在程序中使用列表存储数据,理解了计算机中输出数据的意义。同时,通过对生活中的数据的分析,能够有针对性的选择用变量和列表存储对应的数据。但学生还不会灵活应用列表中存储的数据,解决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3.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分析系统中图书查询的过程,将问题抽象为数据的查询,学会使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数据查询的算法。通过在图形化编程工具中编写图书查询的程序,掌握使用相关指令实现单列表查询、跨列表查询的方法,体会分支结构在解决问题时的价值。
4.教学环境有网络的计算机教室、图形化编程软件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与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讨论引入新课 抛出问题:我想看《城南旧事》,不知道班级图书角是否有该书?出示任务:实现图书管理系统的查询功能。引导总结:数据的查询。引出课题:编程自动查图书。 通过情境创设,将本课的问题聚焦到数据查询的知识。
任务一 学习新知:理思路,设计图书查询的算法出示任务:体验图书管理系统中的查询功能,分析查询过程。引导学生补充完整下列步骤: 第1步:输入要查询的图书; 第2步:_______________; 第3步:_______________;如果当前查询的图书__________,那么找到了该本图书。问题支架1:你能用“如果……那么………”或者“如果……那么……否则……”等自然语言描述图书查询的过程吗?抽象引导:图书查询的过程其实是在程序中对图书名称的判断过程。问题支架2:查询还需在页面呈现哪些图书相关的信息?学生讨论、总结(该图书的借阅情况、图书位置……)聚焦问题(侧重图书的借阅情况的输出)文稿演示:结合教材,理解查询算法流程图。问题支架3:能否借助流程图任务分解为多个小任务。小任务1:是否查询得到目标图书小任务2:读取查询到的图书的借阅情况 通过学生对图书查询的流程梳理,评价学生是否清楚图书查询一般流程,确定查询数据,引导学生将查询的目标数据与列表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同时,借助流程图分解任务,减轻学生理解负担。
任务二 学习新知:实现单列表的数据查询出示任务:根据流程图完成任务1,编程实现具有判断功能的查询算法。教学提示:从纵向看,查询的原理是精确匹配,即在查询数据时,在同一列表中只有与查询条件完全一致的数据才会被识别为匹配项。 通过分析理解,学生能够确定查询算法中的条件,并应用分支结构解决图书查询的问题。
任务三 学习新知:实现跨列表的数据查询及输出出示任务:根据流程图完成任务2,分析图书名称和借阅情况两个列表数据之间的联系,编程实现跨列表输出该图书的借阅情况。教学提示:从横向看,跨列表查询的本质是找到对应数据的关联点,即同一图书的相关数据的列表编号相同 实现跨列表的数据查询及输出的关键点是让学生掌握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分析数据,找到之间的关联点,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6.课时教学板书设计编程自动查图书
7.课时作业设计完成“练一练”中的题目。
第3课时 放还图书更便捷
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管理图书信息化”单元的第3课时。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实现了班级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信息存储、图书查询的功能,本节课将在基于第一节课的规划设计上实现图书归还的功能。教学内容围绕数据的修改组织教学内容,同时涉及数据的查询、提取等综合运用。
2.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的跨学科学习“识别图书有诀窍”中已经掌握了给图书编码,知道图书按照编码规则摆放,便于查找和归还。如何通过编程实现归还功能是教学难点,通过教师引导,简化问题,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归还算法,建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图书归还的过程,将归还问题抽象为数据的查询和修改问题。学会使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图书归还的算法。通过在图形化编程工具中补充完善图书归还的程序,掌握使用相关指令实现跨列表修改数据的方法,体会顺序结构在解决问题时的价值。
4.教学环境有网络的计算机教室、图形化编程软件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与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抛出问题:图书管理系统是如何实现图书的归还记录的修改,并找到对应的放还位置?出示任务:结合列表信息和编码规则,说说图书归还到书架的哪个位置?引导总结:列表中数据的查询和修改引出课题:放还图书更便捷 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建立跨列表整合信息,同时能够从编码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任务一 学习新知:理清归还图书的过程。出示任务:分析、讨论生活中归还图书的过程,抽象出具体步骤,设计归还算法。分解任务:任务1:(巩固旧知)实现跨列表的数据查询,输出归还图书的书名。任务2:(学习新知)数据的提取和修改。 理解归还图书的流程图,建构学生的思维逻辑。同时让学生分一分归还功能中的旧知和新知,做到新旧链接,过渡自然。
任务二 学习新知:提取数据中的部分信息出示任务:根据流程图,使用自定义积木实现归还编码中的位置信息提取。学习支架:提供提取列表数据的模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围绕列表展开的数据的提取和修改操作,重心在于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为了降低学生编程难度,聚焦列表知识本质,教师搭建程序框架,学生能够补充核心参数即可。
任务三 学习新知:跨列表修改数据,出示任务:根据流程图,补充完善程序,实现图书的归还。教学提示:通过对比思考跨列表查询数据的方法,总结跨列表修改数据的方法步骤,总结归纳为:查找、修改。 通过对比思考跨列表查询数据的思路,学生补充程序,根据执行结果,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跨列表修改数据的方法。
6.课时教学板书设计放还图书更便捷
7.课时作业设计完成“练一练”和“探一探”中的题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