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你知道吗 生活中的进位制》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你知道吗 生活中的进位制》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你知道吗 生活中的进位制》教学设计
项目 具体内容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 数感:通过十进制与生活中非十进制的对比,理解“进位制”的本质是“满几进一”的计数规则,能清晰区分不同进位制的“进位基数”,深化对万以上数计数原理的理解。 2. 运算能力:结合十进制运算经验,尝试分析非十进制(如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的简单计数逻辑,能将“满几进一”规则迁移到简单的非十进制计数情境中,初步形成跨进制的运算感知。 3. 推理意识:通过观察生活中不同进位制的应用案例,推理其产生的原因(如计量需求、历史习惯),能主动归纳“进位基数选择与实际应用相关”的结论,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4. 应用意识:能在生活中识别常见的进位制(如时间、角度的六十进制,月份的十二进制),能举例说明十进制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初步学会用进位制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计数现象。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进位制”的核心定义——“满几进一”,掌握十进制的“满十进一”规则并能迁移到对非十进制“满几进一”的识别中;能准确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不同进位制案例及其进位基数。 2. 教学难点:突破“十进制唯一”的思维定式,理解非十进制产生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进位制“进位基数”选择的原因,实现从“具体操作”到“抽象规则”的思维跨越。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教材课文截图、十进制计数器动画、生活进位制案例图片/视频)、十进制小棒(10根一捆,共10捆)、模拟十二进制计数器(个位、十二位)、模拟六十进制计数器(个位、六十分位)、进位制分类卡片(含进位制名称、基数、案例)、错例辨析卡片。 2. 学生准备:预习生活中“满几换一”的现象(如零花钱兑换、文具包装)、每人准备一套简易小棒(10根一组,共2组)、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唤醒经验,初识“进位” 1. 生活情境提问 师:同学们,开学时老师买了一些铅笔,商店里是10根装成一捆的。如果老师买了3捆,再加上5根,一共是多少根?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3捆是30根,加上5根就是35根。因为1捆是10根,3捆就是3个十。 师:非常好!那如果老师买了9捆,再加上9根,是多少根?如果再添1根呢? 生2:9捆加9根是99根,再添1根就是100根!因为9根加1根是10根,能捆成1捆,这样就有10捆,10捆就是100根。 2. 教材衔接点出主题 师:大家说得特别清楚!像这样“10个一变成1个十,10个十变成1个百”的规则,就是我们之前学习万以上数时一直在用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十进制 满十进一)。其实在生活中,除了十进制,还有很多不同的计数规则,今天我们就通过教材里的《你知道吗 生活中的进位制》来一起探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小棒捆扎”情境切入,唤醒“满十进一”的已有经验,通过“99加1得100”的具象思维激活,为抽象“进位制”概念铺垫;同时直接关联教材主题,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来源与意义。 (二)探究新知:分层突破,理解“进制” 1. 环节一:深剖十进制——锚定“进位”本质 (1)计数器演示强化 师:我们用计数器再回顾一下十进制的规则。请大家看屏幕(播放计数器动画:个位拨9颗珠子,再拨1颗,个位满10颗,全部退回,十位拨1颗)。谁能说说这个过程体现了什么? 生3:个位满10就变成十位的1颗,就是“满十进一”。 师:那如果十位也拨到9颗,再拨1颗呢?百位满10颗呢? 生4:十位满10就向百位进1,百位满10就向千位进1,一直这样“满十进一”! (2)教材课文解读 师:请大家打开教材,看《你知道吗》里关于十进制的描述:“我们平时数数,都是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它是世界各国通用的计数方法。” 为什么十进制会成为通用的呢?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身体想一想。 生5:因为我们有10根手指!数的时候可以掰手指,满10根就没法再掰了,就需要记下来再数。 师:太聪明了!古代人就是靠数手指计数,10根手指用完就是一个循环,慢慢就形成了十进制。这就是十进制“满十进一”的由来,也让它成为最通用的进位制。 设计意图:通过计数器动画具象化“满十进一”的过程,结合教材文本解读,让学生从“操作”到“文本”再到“历史成因”理解十进制;“手指计数”的联想,让抽象的“进位基数选择”变得具象,为后续理解非十进制铺垫。 2. 环节二:探究非十进制——突破“唯一”思维 (1)案例一:十二进制——“满十二进一” ① 生活案例呈现 师:大家看课件里的图片(日历),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齐):12个月! 师:如果我们把“1个月”看成1个“一”,那么满多少个月会变成1年? 生6:满12个月变成1年! 师:非常好!像这样“满12进1”的计数规则,我们就叫做十二进制(板书:十二进制 满十二进一)。教材里也提到了“12个月是1年”,这就是生活中十二进制的应用。大家再想想,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十二进制? 生7:钟表上有12个大格! 师:对!钟表上时针走12个大格就是1圈,也就是12小时,这也是十二进制的体现。 ② 模拟计数体验 师:我们用模拟计数器来体验一下十二进制。这个计数器的右边是“月位”,左边是“年位”。如果我们从1月开始数,数到12月时,月位满12了,该怎么办? 生8:把月位的珠子退回去,在年位拨1颗珠子! 师:真棒!那年位的1颗珠子代表多少? 生8:代表1年,也就是12个月! 师:请大家用小棒模拟十二进制,1根小棒代表1个月,满12根捆成1捆,代表1年。同桌互相数:从5个月数到15个月,看看怎么捆小棒。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9:数到12根时捆成1捆,剩下3根,所以15个月是1捆加3根,也就是1年3个月! (2)案例二:六十进制——“满六十进一” ① 情境提问切入 师:我们再看一个更特殊的进位制。大家每天都会看时间,1小时等于多少分钟?1分钟等于多少秒? 生(齐):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师:那如果我们把“1分钟”看成1个“一”,满多少分钟变成1小时?“1秒”看成1个“一”,满多少秒变成1分钟? 生10:满60分钟变1小时,满60秒变1分钟! 师:太对了!这种“满60进1”的规则,就是六十进制(板书:六十进制 满六十进一)。教材里也明确写了“60秒是1分钟,60分钟是1小时”,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六十进制应用。大家再想想,我们学过的角度测量,1度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生11:1度=60分,1分=60秒!也是六十进制! ② 跨学科关联分析 师:为什么时间和角度要用六十进制呢?其实这和古代人的天文观测有关,60是1、2、3、4、5、6的公倍数,计算起来很方便。比如把1小时分成2份、3份、4份,都能得到整数的分钟数,这就是六十进制被沿用至今的原因。 ③ 小组合作探究 师:请小组合作,用“满六十进一”的规则解决一个小问题:小明跑一圈用了1分25秒,小红跑一圈用了58秒,两人一共用了多少时间?注意单位要统一,满60秒要变成1分钟。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12:1分25秒就是85秒,85加58等于143秒。143秒里有2个60秒,就是2分,还剩23秒,所以一共是2分23秒! 师:思路非常清晰!这就是把六十进制的规则用到了计算中,和十进制“满十进一”的逻辑是一样的,只是进位的基数不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月份”“时间”“角度”切入,降低非十进制的认知难度;通过“模拟计数器”“小棒操作”等具象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满几进一”的通用逻辑;跨学科关联六十进制的历史成因,深化“进位制与实际需求相关”的理解,突破“十进制唯一”的思维定式。 3. 环节三:对比归纳——提炼“进制”概念 (1)表格梳理对比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进位制,现在请大家和同桌一起完成表格,梳理它们的进位基数和生活案例。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合作完成后展示) 进位制名称进位基数(满几进一)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十进制10数数、购物金额、万以上数的读写十二进制1212个月=1年、12个为1打(如鸡蛋)六十进制60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1度=60分
(2)概念抽象提炼 师:观察这个表格,大家发现这三种进位制有什么共同点? 生13:它们都有“满几进一”的规则! 师:太准确了!像这样“规定满几个单位就向前一位进1的计数方法,就叫做进位制”(板书:进位制 满几进一)。这里的“几”就是进位基数,不同的进位制,进位基数不同。 师:那为什么生活中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进位制呢? 生14:因为用途不同!十进制方便数数,十二进制和月份有关,六十进制算时间方便。 师:总结得太好了!进位制的选择都是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而十进制因为和我们的手指计数习惯一致,计算方便,所以成为世界通用的计数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梳理,将不同进位制的核心要素可视化,帮助学生从“个别案例”提炼“共性规则”,抽象出“进位制”的定义;通过“为什么有不同进位制”的追问,引导学生归纳进位制与实际需求的关系,发展推理意识。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1. 基础辨析:识别进位制 师:请大家判断下面的情境用了什么进位制,说说你的理由。 (1)1元=10角,1角=10分。(十进制,因为满10进1) (2)7天=1周。(七进制,因为满7进1) (3)24小时=1天。(二十四进制,因为满24进1) (学生逐一判断,教师订正,强调“找进位基数”的方法) 2. 能力提升:模拟非十进制计数 师:我们来玩一个“进制转换小游戏”。假设我们用“五进制”(满五进一),请大家用小棒摆出“7”,怎么摆? (学生操作,教师引导) 生15:5根捆成1捆,剩下2根,就是1捆加2根,代表“1个五和2个一”,也就是7! 师:非常棒!那用五进制表示“13”呢? 生16:2捆加3根!因为2个五是10,加3个一是13,满五进一,所以是23(五进制)! 3. 生活应用:解释进位制现象 师:请大家结合今天学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超市里的鸡蛋经常按“12个1打”卖,而不是10个1打?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17:因为12的因数多,12可以分成2、3、4、6份,买6个、4个都很方便,而10只能分成2、5份,不如12灵活,所以用十二进制! 师:太有道理了!这就是十二进制在商业中的应用,体现了进位制选择的实用性。 设计意图:分层设计练习,基础题聚焦“进位制识别”,巩固核心概念;提升题聚焦“非十进制模拟计数”,迁移“满几进一”规则,发展运算能力;应用题主功“解释生活现象”,关联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梳理回顾,升华认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生活中的进位制》,大家先自己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主梳理,代表发言) 生18:我知道了进位制就是“满几进一”,有十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 生19:我知道了十进制是世界通用的,因为和手指计数有关;其他进位制是因为生活需要。 生20:我会用五进制摆数了,和十进制的道理一样,就是满的数不一样。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全面!我们今天的学习,不仅明确了“进位制”的核心是“满几进一”,更理解了数学中的计数规则都是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的。希望大家以后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更多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自主梳理+教师升华”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小结的主体,强化知识内化;教师最后的升华将“进位制”与“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关联,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认知。
小结 本节课以2022版新课标核心素养为导向,立足四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特点,通过“情境唤醒—分层探究—对比归纳—巩固应用”的教学流程,实现了三大目标: 1. 知识层面:学生明确了“进位制”的定义,掌握了十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常见进位制的“满几进一”规则,能准确识别生活中的进位制案例,实现了从“十进制单一认知”到“多元进位制理解”的跨越。 2. 素养层面:通过小棒操作、计数器演示等具象活动发展了数感;通过非十进制模拟计数迁移了运算能力;通过进位制成因推理培养了推理意识;通过生活现象解释强化了应用意识,四大核心素养得到有效落地。 3. 思维层面:突破了“十进制唯一”的思维定式,建立了“进位制与实际需求相关”的认知模型,实现了从“操作感知”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提升,为后续数系学习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与教材衔接,通过“师问生答”“小组合作”“操作体验”等方式构建自然课堂,同时结合错例预设与分层练习,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获得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