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数字世界有身份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版(2024)信息科技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数字世界有身份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版(2024)信息科技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第26课《 数字世界有身份》教学设计
物联网设计与探索 八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数字身份已不仅是账号和昵称,更是其社会交往、学习探索和个性表达的核心载体。深入理解数字身份的多元性、商业价值、潜在风险及终身影响,学会用理性和法治精神管理数字身份,是本课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数字原住民”,普遍拥有多个社交账号,熟悉网络流行文化。他们渴望在数字世界中表达自我、建立社交,但往往对数字身份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容易忽视个人信息的经济价值和法律风险,对数字足迹的永久性缺乏敬畏。
三、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能够辨析数字身份的不同维度(社交身份、消费身份、公民身份),理解其数据构成,并敏锐感知个人数据在互联网服务中的价值与风险。
计算思维:能够采用结构化方法(如分类、关联)分析数字身份的构成要素及其与平台、服务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数据聚合可能产生的“数字人格”。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够利用数字工具协作探究案例,并创造性地提出管理个人数字身份的策略或倡议。
信息社会责任:深刻理解不当管理数字身份可能引发的法律、社交及心理后果,初步树立数字公民权责意识,承诺以合法、安全、负责任和道德的方式使用网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剖析数字身份的多维构成及其与现实身份的关联性。
难点:内化数字公民的责任与担当,并在日常网络实践中自觉践行。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材料(涉及算法推荐、隐私泄露事件)、学习任务单、《数字身份体检表》。
六、教学过程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案例导入 引发深思考 1.呈现案例: 展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复合型案例。
“小南是某平台资深用户,其账号行为数据(搜索、点赞、购买)被平台用于精准画像,并据此为他推荐内容和商品。一次,他因在游戏中与人口角,不慎泄露了对方的游戏ID和部分真实信息,导致对方遭遇网络骚扰。”
2. 提出核心问题:
平台眼中的“小南”是一个怎样的身份?
小南的行为又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数字形象”?
这两个“身份”带来了什么影响?
3. 揭示课题:引出课题,并强调八年级将更深入地探讨数字身份的多面性与责任感。 1.阅读与思考:沉浸于案例情境中。
2.初步分析与讨论:同桌快速交流,尝试回答教师的提问,感知数字身份不仅关乎自我表达,还涉及商业逻辑和人际影响。
3.明确学习方向:理解本课将超越基础认知,进行深度探索。 以一个蕴含冲突和复杂性的案例开场,迅速激发八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认识到数字身份不仅是“我是谁”,还包括“我被认为是谁”以及“我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
探究解构
透视多维度身份 1. 活动一:数字身份“三维度”
讲解与引导:教师提出数字身份的三个关键维度:社交身份(如何在网络中展现自我、与人交往);消费身份(平台如何通过你的数据为你画像并提供服务/广告);公民身份(作为数字社会一员,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任务:三维度分析:请学生运用这三个维度,重新审视导入案例中的“小南”。
2. 活动二:“数字身份体检”
发放《数字身份体检表》(包含:账号安全、隐私设置、发布内容、社交行为等维度)。
引导学生以匿名方式,对自己某一个主要社交平台的身份管理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1.概念学习与应用:
学习“三维度”概念。小组合作,运用新概念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完成分析报告;分享见解,理解同一行为在不同维度下的不同意义。
2. 自我审视与反思:
独立完成《数字身份体检表》,进行自我检查。在小组内交流“体检”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困惑(不涉及具体隐私)。 引入“三维度”分析框架,为学生提供高阶的思维工具,培养计算思维中的抽象与建模能力。“数字身份体检”将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自我反思,深化信息意识。
思辨责任
迈向数字公民 1. 辩论赛:数字足迹,能否真正“清零”? 设立正方(可以,因为有遗忘权、注销功能等)与反方(不能,因为数据已被缓存、复制、存档)。
教师引导并补充相关法律知识(如《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删除权)。
2. 法治链接:
简要介绍与青少年网络行为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如反对网络欺凌、禁止传播违法信息、保护他人隐私等。
强调“数字身份”与“法律身份”的统一性。
3. 共识升华:制定《数字公民宣言》
引导各小组基于今日所学,撰写一条最能代表“负责任数字公民”的承诺。 1.深度思辨:
正反方根据课前准备和课堂所学展开辩论。
通过辩论,深刻理解数字足迹的永久性和管理的复杂性。
2.法治学习:
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明确行为的法律边界。
3. 价值内化:
小组讨论,凝练承诺语句(如:“我的数字身份,我主负责”、“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共同形成班级《数字公民宣言》。 辩论活动是突破难点的关键,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深刻领悟数字身份的长期影响。法治链接将责任感具体化、规范化,强化信息社会责任。创作《宣言》是价值观内化和升华的过程,赋予学生积极的身份认同和行动力量。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解构了数字身份的多维面孔——它既是我们的社交名片,也是数据商品,更是我们的数字公民身份证。管理好它,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清醒、理性、负责任的数字时代公民。”
八、布置作业
实践应用:根据课堂上的《数字身份体检表》,对自己最常用的一个平台进行至少一项安全性或隐私性优化设置,并简要记录优化内容。
创意表达:以“我的超级数字身份”或“一名负责任的数字公民”为主题,创作一幅海报、一个短视频脚本或一首诗歌,展现你对数字身份的深入理解。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在小学基础上,显著提升了思维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引入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视角,更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需求。 法治教育:有机融入了法治教育,让学生明确行为的底线,这是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任务。 平衡之道:在探讨风险与责任的同时,需注意避免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应始终强调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以及通过学习和负责任使用可以掌控自己的数字身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