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第十二课即时通信真便捷 课时 1 课时素养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即时通信的定义与特点,掌握微信“注册账号-添加好友-发送消息”的基本操作,能独立完成1次文字+表情的即时交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模仿-实践”的步骤,学会用即时通信工具解决沟通需求,提升数字化操作能力。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基础电脑操作,大部分学生接触过微信,但对“即时通信”概念模糊,操作仅停留在“聊天”层面;对网络安全的认知较浅,易忽视隐私保护;动手欲望强,但需引导规范使用工具。教学重点 理解即时通信的核心特点(实时性、多媒体性); 2. 掌握微信“添加好友”“发送文字+表情”的操作流程。教学难点 区分“好友验证”的安全规则(仅添加认识的人); 2. 正确识别“在线/离线”状态并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教师准备 多媒体机房(预装微信软件、稳定网络); 微信注册/操作步骤演示视频; 3. “安全沟通提示卡”(含隐私保护、文明用语要点);学生准备 多媒体机房(预装微信软件、稳定网络); 微信注册/操作步骤演示视频; 3. “安全沟通提示卡”(含隐私保护、文明用语要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备与教) 学生活动(学) 所达成的素养目标及方式导入(5分钟) 提问:“课间想和隔壁班同学说一件事,最快的方式是什么?”引导学生对比“跑过去说”“打电话”“发消息”的效率。 2. 展示微信界面,讲解:“这种‘实时收发消息’的工具就是即时通信,今天我们用微信体验它的便捷!” 1. 分享自己的沟通方式,讨论即时通信的优势; 2. 观察界面,说出自己用过的即时通信工具。 激发兴趣(情感目标):通过生活场景对比,建立“即时通信”的初步认知(情境教学法)。新知讲授(12分钟) 演示微信注册流程(强调“用家长手机号辅助注册”“牢记账号密码”),说明“账号是即时通信的‘身份标识’”; 分步讲解操作: 登录:输入账号密码,识别“在线(彩色头像)/离线(灰色头像)”状态; 添加好友:搜索同学微信号→发送验证消息→等待通过; 发消息:打开聊天框→输入文字→选择表情→点击发送。 3. 展示“安全提示卡”:“只能添加认识的人,验证消息要写清楚身份哦!” 1. 跟随演示记录操作步骤; 2. 标注“在线/离线”状态的区别; 3. 朗读安全提示卡的要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可视化演示+要点标注,掌握即时通信的操作与安全规则(演示法+讲授法)。分组实践(15分钟) 布置任务: 任务1:登录微信,添加1位组内同学为好友; 任务2:给好友发送“今天的信息技术课主题是____”+1个表情; 2. 巡视指导:重点帮助操作慢的学生,提醒“发送前检查消息内容是否文明”。 1. 小组内完成“添加好友-发送消息”的操作;2. 记录好友的在线状态,尝试给离线好友留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实践,提升数字化操作与协作能力(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展示与总结(8分钟) 邀请2组学生展示聊天记录,点评“消息是否清晰”“表情是否合适”; 提问:“添加陌生人的请求能随便同意吗?”引导学生回顾安全提示; 3. 总结:即时通信的3个特点(实时、便捷、多媒体)+2条安全规则(不添陌生、不泄密)。 1. 展示本组聊天成果,互评优缺点; 2. 回答安全问题,复述2条规则。 情感与能力目标:通过展示强化文明沟通意识,巩固安全规则(评价法+归纳法)。作业设计基础性作业 用微信给家长发送1条“今天的学习内容”(文字+1个表情),请家长回复1条消息。拓展性作业 记录1个“用即时通信解决生活问题”的例子(比如和同学约时间),下次课分享。教学反思素养目标 达成情况 知识技能:95%学生完成“添加好友+发消息”操作,80%能正确识别在线状态; 2. 安全意识:70%学生能说出“不添陌生人”的理由,但部分学生对“隐私信息”的范围(如住址)认知模糊。亮点与不足 亮点:分组实践让学生互助完成操作,安全提示卡强化了规则记忆; 不足:演示环节节奏略快,部分学生注册账号时卡顿,下次可提前准备部分测试账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