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病毒防治及时做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上学期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人教版(2015)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五课 病毒防治及时做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上学期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人教版(2015)

资源简介

课 题 第十五课 病毒防治及时做 课时 1 课时
素养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与危害,掌握“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查杀、不随意下载文件”3项基础防治措施,能独立完成1次杀毒软件的快速扫描操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演示操作-实践验证”的环节,提升网络安全防护的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病毒”有模糊认知(如手机病毒),但不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具体危害;操作上已能打开基础软件,但对杀毒工具接触较少;安全意识较弱,易随意点击不明链接。
教学重点 识别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如文件丢失、系统卡顿); 2. 掌握杀毒软件“快速扫描”“病毒隔离”的基础操作。
教学难点 理解“预防病毒”比“查杀病毒”更重要,区分“安全/危险”的网络操作行为。
教师准备 多媒体机房(预装免费杀毒软件,如360安全卫士); 病毒危害的案例图片(如系统报错、文件损坏界面); 3. “病毒防治小手册”(含3项核心措施);
学生准备 提前询问家长:“家里的电脑是怎么预防病毒的?”记录1条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备与教) 学生活动(学) 所达成的素养目标及方式
导入(5分钟) 展示病毒危害案例图片,提问:“电脑突然打不开文件、变得很卡,可能是什么原因?” 讲解:“这是计算机病毒在捣乱——它像‘网络小怪兽’,会破坏电脑里的东西!” 3. 邀请学生分享家长提到的电脑防护方法。 1. 观察图片,猜测电脑故障的原因; 2. 分享记录的家庭防护方法。 激发兴趣(情感目标):通过案例+生活经验,建立“病毒危害”的认知(情境教学法)。
新知讲授(12分钟) 讲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隐藏在文件里的恶意程序,会偷偷破坏电脑”; 2. 演示杀毒软件操作: - 打开杀毒软件→选择“快速扫描”→等待扫描结果; - 若发现病毒,点击“隔离”(说明“隔离是把病毒关起来,不伤害电脑”);3. 发放“防治小手册”,强调3项措施: ① 装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 ② 不点击陌生链接/下载不明文件; ③ 定期用杀毒软件扫描。 1. 记录病毒定义与3项防治措施; 2. 跟随演示标注“快速扫描”“隔离”的操作位置; 3. 朗读小手册的核心内容。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案例+演示,掌握病毒危害与杀毒软件操作(讲授法+演示法)。
实践与判断(15分钟) 布置任务: 任务1:打开杀毒软件,完成1次快速扫描操作,记录扫描结果; 任务2:分组抽取“安全操作判断卡片”,判断行为是否安全(如“下载正规网站的学习资料”是安全行为); 2. 巡视指导:帮助操作慢的学生,引导小组讨论判断理由。 1. 独立完成杀毒软件的快速扫描,填写结果记录表; 2. 小组讨论卡片内容,说出判断依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判断,提升安全操作的辨别与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
总结与巩固(8分钟) 展示学生的扫描结果,确认“机房电脑无病毒”; 开展“安全操作抢答”:出示卡片,学生判断“安全/危险”并说明理由; 3. 总结:“预防病毒的3句话——装软件、不瞎点、定期扫”。 1. 汇报扫描结果,确认电脑安全; 2. 参与抢答,巩固安全操作规则; 3. 复述总结的3句话。 情感与能力目标:通过抢答强化预防意识,巩固防护措施(游戏教学法+归纳法)。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 回家观察家长如何操作杀毒软件,记录“快速扫描”的步骤,和自己课堂操作的步骤对比。
拓展性作业 制作1张“病毒防治提醒卡”,写上2条安全操作(如“不点击陌生弹窗”),贴在自己的学习桌旁。
教学反思
素养目标 达成情况 知识技能:95%学生能完成快速扫描操作,85%能说出3项防治措施; 2. 安全意识:75%学生能正确判断危险操作,但部分学生对“陌生文件”的识别仍模糊。
亮点与不足 亮点:案例导入和抢答游戏有效调动了兴趣,实践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核心操作; 不足:对“陌生文件”的识别讲解不够具体,下次可增加“安全文件类型”(如.doc、pdf)的示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