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知识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情感目标: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调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生命是美丽的,生命现象是神奇的,面对色彩缤纷的自然界,你也许会为春草的萌发、新生儿的诞生而欣喜,会为秋叶的凋零、生命的远逝而叹息;你会赞美“天高任我飞”的鸟儿,也会感叹“海阔凭我跃”的鱼儿。你想过没有,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哪些生物呢?你对它们熟悉吗?想一想,议一议: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生物及环境。今天我们就当一次“小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9~11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1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调查,科学分类。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1.两人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①为便于调查过程能顺利、便捷地进行,需设计调查表格。模拟教材提供的调查方案以及调查表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校园植物的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查表格的设计。②如果让你调查一袋种子的发芽率,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你该怎么做呢?③调查中应当注意哪些事项?问题(2)①对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结束后,对所调查的这些植物种类,应如何归纳与整理?②生物归类有哪些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可以抽样调查。对数据结果进行科学处理。(2)对生物分类,可以较好的研究生物。3.师生互动教师点拨、讲解问题A: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实地调查要明确目的要求,准备材料用具,依据一定的方法与步骤。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实地分组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完成生物调查表。问题:请将所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你还想到了什么?教师点拨、讲解问题B: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科学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生物进行归类,按形态结构特点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还可以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等。4.教学评价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2.学生回答:(1)调查的一般过程有哪些?(2)生物分类的方法有哪些?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1.巩固训练一。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自我评价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过程中再优化优化问题优化方法12教学反思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2.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3.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能力目标:1.学会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2.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思维能力。情感目标: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关注生物圈。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20世纪50-70年代,在许多国家,人们经常施用一种叫做DDT的农药杀灭农林害虫,但在荒无人烟的南极从未施用过DDT。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发现,在南极海洋中的鱼、鳞虾和企鹅等动物体内竟然也含有DDT。在其他洲施用的农药DDT,怎么会出现在遥远的南极洲动物的体内呢?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26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26~31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自学。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1.两人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①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②生物圈中有哪些种类生态系统?问题(2)①从非生物因素、地域关系来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说明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密切关联的表现。②为什么生物圈可以看作最大的生态系统?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得到:(1)生物圈的大致范围。(2)生物圈中多样的生态系统。3.师生互动教师点拨、讲解问题:(1)生物圈的范围。厚度约2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2)各种生态系统。引申: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师以汉江为例点拨、讲解问题:讲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4.教学评价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5.技能训练“作出假设”6.科学·技术·社会介绍生物圈二号,渗透环保意识。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2.学生回答:(1)生物圈的范围有哪些?(2)说出你知道的生态系统?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1.巩固训练一。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自我评价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过程中再优化优化问题优化方法12教学反思 生物的特征知识目标: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特征。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3.通过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通过大量图片的展示以及对各种生命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植物的营养、呼吸和排出废物。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请仔细观察图片,相信你们一定认识不少生物吧!指出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哪些生物?想一想,这些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通过图片感性认识生物世界。教师介绍: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2~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2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提取关键词,结合生活经验思考。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1.两人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①学生交流:以你所拥有的知识来说,什么是生物?②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问题(2)①观察有时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对我们的观察有什么意义?②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应做什么?有什么样的要求?③在观察结束后,我们应如何处理观察结果?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生物具有一些生命现象,从而具有一些基本特征。(2)观察需要借助一些仪器,观察要有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需要交流、讨论。3.师生互动教师点拨、讲解问题: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激疑:机器人是生物吗?生物有什么特征?教师点拨、讲解问题:(1)判断生物的方法是看其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2)生物的基本特征: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指出植物与动物的营养方式是不同的)B.生物都能进行呼吸。(说明:大多数生物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C.生物都能排出体产生的废物。D.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E.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F.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此外,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引申:生物还有其他特征吗?例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教学评价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2.学生回答:(1)生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1.巩固训练一。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自我评价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过程中再优化优化问题优化方法12教学反思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1.两人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问题(2)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3.师生互动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问题:1.分析石榴结果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观察同一座山的松树,思考什么非生物因素影响了它们形态的不同?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A: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间的关系主要有:合作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引申: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问题: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小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练习:1.香蕉在北方地区不能很好的生长,影响它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A.北方降雨少 B.北方温度低C.土壤酸碱度不适D.光照强度不够2.下列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 )A.七星瓢虫捕食蚜虫B.一群麻雀一起去觅食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争斗D.小鸟为占巢区而在周围鸣叫3.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哪一项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朵朵葵花向太阳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师点拨、讲解问题: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介绍: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装置。视频引导: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问:对照实验中对变量的控制方法及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问题:1.用1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吗?2.为什么要计算各组的平均值?引申:1.实验中研究对象的数量一般不能过少。2.对结果一般采用求平均值的方法处理。小结: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得出定义: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巩固练习:(略)4.教学评价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5.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爱护环境,保护地球。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2.学生回答:(1)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哪些?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1.巩固训练一。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自我评价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过程中再优化优化问题优化方法12教学反思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3.知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能力目标:通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目标:关注生态系统。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3.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园艺人员在城市的一角种了一块草地,为防止鸟吃草籽,人们用网把这块草地罩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网里的草被虫子吃光了,大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9~22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23~24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观察分析。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1.两人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①通过让学生做游戏,扮演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的角色,回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②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还有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③阅读教材第22页“观察与思考”讨论:A.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关联的吗?B.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问题(2)①分析课本第23页的资料,讨论思考: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②创设情景: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而草木繁茂。设问:因为食物充足,兔的数量急剧增加。会无限制地增加吗?草原过度放牧,草原还会保持原状吗?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得到:(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构成。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真菌是分解者。(2)有毒物质会随食物链不断的积累。3.师生互动教师结合书本中观察与思考,示例点拨、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练习:判断生态系统。讲解: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说明:食物链的形成: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书写要点:书写时要从生产者(植物)开始到不能被吃的消费者(动物)的不同路径,不包括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等。书写时从左到右,用箭头标注从植物开始。不含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食物链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练习:(1)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中的食物链。(2)回答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引申:生物的数量沿食物链呈递减关系。教师点拨、讲解: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的积累。级别越高含毒量就越多。练习:根据有毒物质的含量,写出食物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营养级别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调节能力越强。小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引申:人类的活动应环保,低碳。爱护环境。4.教学评价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2.学生回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有哪些?(2)食物链如何书写?(3)生态系统具有什么能力?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1.巩固训练一。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自我评价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过程中再优化优化问题优化方法12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7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1.1.1生物的特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1.1.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7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