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练)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C.根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性别比例不会影响种群密度2.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为样方法,下列关于样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鱼塘中鲫鱼种群密度可以选择样方法B.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选择样方法C.需要在生长密集的地方选取样方D.压在样方边线上的个体应舍弃4.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的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B.该地的人口增长较快C.该地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该地的老年人口比重较高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年龄结构稳定型的人群保持零增长B.不是所有种群的年龄金字塔都有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三个年龄组C.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D.若某动物种群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8.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A.50只B.200只C.400只D.100只9.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10.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11.我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右表统计数据: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的成分为。一个密闭的、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无需从外界获得物质就可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但是如果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断绝对它的,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主要以的形式进行,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3)采用样方法调查森林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株/m2。12.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和,其中(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3)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株、18株、16株、16株、15株、13株、15株、11株、13株、13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保留整数)时间死亡率出生率‰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练)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C.根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性别比例不会影响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基本内容,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密度,所以答案D。2.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答案】D【解析】种群密度为B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的增长量最大,A正确;种群密度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B正确;从O点到D点,种群数量逐渐增多,环境资源逐渐减少,因此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C正确;根据S型曲线,进行捕捞时最好捕捞至时(B点时),因此此时增长率最大,D错误。故选D。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为样方法,下列关于样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鱼塘中鲫鱼种群密度可以选择样方法B.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选择样方法C.需要在生长密集的地方选取样方D.压在样方边线上的个体应舍弃【答案】B【解析】调查鱼塘中鲫鱼种群密度应该选择标志重捕法,A错误;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B正确;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在该植物分布较密集的地方选取样方,会导致调查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偏大,C错误;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D错误。4.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的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B.该地的人口增长较快C.该地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该地的老年人口比重较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有关内容。由图可知,该地人口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地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该地的人口增长较快。B正确。故本题选B。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答案】B【解析】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步骤之一是在调查区内随机取样,而不能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A项正确,B项错误;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适合长方形地块的取样,五点取样法适合于较为方正的地块进行取样,D项正确;最后根据调查的数据取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C项正确。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年龄结构稳定型的人群保持零增长B.不是所有种群的年龄金字塔都有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三个年龄组C.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D.若某动物种群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答案】A【解析】年龄结构为稳定性的人群需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才会保持零增长,故A错误;有的昆虫没有生殖后期,故B正确;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雌雄比越接近1:1,出生率越高,故C正确;性成熟推迟,可以造成出生率降低,故D正确。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C【解析】蔓生或丛生植物不宜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8.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A.50只B.200只C.400只D.100只【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已知第一次捕获了灰苍鼠50只,第二次同一地点捕获了灰苍鼠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地区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5052/13=200只,故B正确。9.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中①为死亡率、②为出生率、③为性别比例、④为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A项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项正确;④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项正确;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D项错误。10.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答案】D【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止一个种群,①错误;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②正确;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为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③错误;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④正确;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⑤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⑥正确;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⑦正确。因此,D项正确,A、B、C项错误。11.我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右表统计数据: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的成分为。一个密闭的、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无需从外界获得物质就可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但是如果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断绝对它的,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主要以的形式进行,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3)采用样方法调查森林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株/m2。【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能量输入(供应)(2)有机物竞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3)随机取样(N1+N2+N3+N4+N5)÷5【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能量输入,否则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由于最初甲的数量很多,而到第八年后变得很少,逐渐被乙种群替代,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因素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3)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有题意可知该植物的种群密度为各个样方的平均值,即(N1+N2+N3+N4+N5)÷5株/m2。12.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和,其中(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3)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株、18株、16株、16株、15株、13株、15株、11株、13株、13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保留整数)【答案】(1)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五点取样法(2)大(3)10m约14株/m2【解析】(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其中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2)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3)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应按长条形地块的长度除以样方的数量进行计算,即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100÷10=10m。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12+18+16+16+15+13+15+11+13+13)÷10=14.2株/m2≈14株/m2。时间死亡率出生率‰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节种群的特征(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种群的特征内容2.理解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操作3.理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4.记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知识点预习】1.种群密度(1)概念: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__________,是种群________的数量特征。(2)调查方法①样方法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 (1)个体数 最基本 (2)①植物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②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________________的比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数总数的比例。4.年龄组成(1)概念:种群中各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①增长型:种群中________个体很多,________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________。②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________,种群正处于________时期。③衰退型:________个体较少,而____________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________。2.该种群个体总数 3.迁入或迁出 4.(1)年龄期(2)①幼年 老年 增大 ②适中 稳定 ③幼年 中老年 减小【思考题】1、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分布均匀;②未标志个体和被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③调查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④调查期间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根源是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等多种生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预习自测】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正确方法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野兔的种群密度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昆虫卵的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一般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土壤中小动物和昆虫卵都应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D错误。2、用样方法调查某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 )A.样方的大小B.随机取样C.五点取样D.等距取样【答案】B【解析】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通常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样方大小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要想使取样具有代表性,就必须保证取样是随机的,如果带有主观因素,那么所渢的数据会不准确。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3、为了调查某一地区鼠群的数量,常采用“标志重捕法”。第一次捕获100只,并进行标志,然后放回原地区;过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志鼠2只。则可以推断该地区鼠群约为 () A.200只B.400只C.1000只D.1500只【答案】D【解析】种群密度计算为再次捕获数初次标记数/再次捕获标记数,故选D。4、a具有出生、死亡、性别、年龄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A.一条鲤鱼,一个鲤鱼种群B.一条鲤鱼,一条鲤鱼C.一个鲤鱼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一个鲤鱼种群,一条鲤鱼【答案】A【解析】a属于个体特征,b属于种群特征。5、下图反映了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的发展趋势是:A ;B ;C 。 (2)比较三个种群的密度发展趋势: 。【答案】(1)趋于扩大;趋于稳定;趋于减少。(2)A﹥B﹥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图式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不难看出,A属于增长型,B属于稳定型,C属于衰退型,当然也能判断出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A﹥B﹥C。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节种群的特征(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种群的特征内容2.理解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操作3.理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4.记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知识点预习】1.种群密度(1)概念: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__________,是种群________的数量特征。(2)调查方法①样方法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________________的比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数总数的比例。4.年龄组成(1)概念:种群中各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①增长型:种群中________个体很多,________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________。②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________,种群正处于________时期。③衰退型:________个体较少,而____________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________。【思考题】1、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有哪些?【预习自测】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正确方法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野兔的种群密度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昆虫卵的种群密度2、用样方法调查某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 )A.样方的大小B.随机取样C.五点取样D.等距取样3、为了调查某一地区鼠群的数量,常采用“标志重捕法”。第一次捕获100只,并进行标志,然后放回原地区;过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志鼠2只。则可以推断该地区鼠群约为 () A.200只B.400只C.1000只D.1500只4、a具有出生、死亡、性别、年龄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A.一条鲤鱼,一个鲤鱼种群B.一条鲤鱼,一条鲤鱼C.一个鲤鱼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一个鲤鱼种群,一条鲤鱼5、下图反映了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的发展趋势是:A ;B ;C 。 (2)比较三个种群的密度发展趋势: 。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举例说明种群的定义。b.列举种群的特征,概述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c.联系实例说明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2.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二、教学要点种群的密度特征。三、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课程导入1.章导入:从教材章首页导入本章探讨的中心问题:从种群和群落的水平看,生命系统具有生命特征?它们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呢?2.节导入:从教材章首页题图企鹅种群,联系题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导入本节课题。观察、思考。情景导入。环节二:讲授新课一、种群1.引导学生剖析种群概念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从三个方面理解种群概念:(1)同一地点;(2)同一物种;(3)全部个体。2.引导学生从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角度认知种群(1)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2)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3)种群内部个体之间形成种内斗争和种内竞争的关系。(4)同一区域的多个种群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群落。【典型例题】例1.下列描述属于种群的是()A.实验中学两口池塘中的鲫鱼B.一片稻田里的杂草C.一片稻田中的全部幼蚜D.实验中学里的细叶榕【答案】D例2.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两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可看做()A.两个群落B.一个生态系统C.八个物种D.八个种群【答案】D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一)种群密度1.将50个圆形(红色)和50个三角形(绿色)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张,每二人一张,提出“问题探讨”讨论题1,让学生报告估算的结果,介绍如何进行估算。2.告知学生图案中圆形格三角形的具体数目,让学生思考讨论题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说明:“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存在误差,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展示相关图片,设疑: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3.讲述: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人们最关心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就需要研究调查、估算种群密度。4讲解种群密度概念: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图解展示种群密度的高低。(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逐个计数法使用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较为准确。(2)估算(取样调查)法适用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存在误差。其中样方法适用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标志重捕法适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样方法(1)让学生阅读教材科学方法—样方法内容,理解样方法的操作: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介绍样方法的适用对象:常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如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3)介绍选取样方的常用方法,强调关键是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4)讲解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步骤,课后再进行实地操作。确定调查对象:选择常见的某种双子叶植物。随机取样:取样关键是随机取样,根据被调查植物类型确定样方大小,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为常用方法。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种群的数量。求平均值:求各样方的平均值。3.标志重捕法(1)讲解标志重捕法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2)讲解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3)让学生根据含义推导计算公式:种群数量/总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典型例题】例3、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单位:只/hm2)?N=(4+6+8+8+9)/5=7只/hm2例4、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有多少只?N=(42×38)/12=133只三、种群其他数量特征讲述: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1)讲述:东北虎、大熊猫等动物在人为保护下仍不能迅速增长,二田鼠、蝗虫等动物虽然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繁殖能力差别是主要原因。(2)讲解出生率和死亡率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3引导学生比较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加大;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相对稳定;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2.迁入率和迁出率(1)讲述:城市中的乌鸦种群,每年总会有一些乌鸦从外地飞到这个城市生活,又有一些乌鸦飞离这座城市。许多生物的种群都存在个体迁入和迁出对象。(2)讲解迁入率和迁出率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加大;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相对稳定;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变小。3.年龄组成(1)讲述:任何一个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个体组成,因此种群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2)让学生观察教材“年龄组成三种类型”图解,思考教材“思考与讨论”的讨论题,完成课件展示三种年龄型种群特点表格。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种群密度相对稳定;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密度越来越小。4.性别比例讲解: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三种类型:①雌雄相当型,多见于高等动物;②雌多雄少型,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③雌少雄多型,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让学生思考性别比例在农业生产中有何应用?与种群密度又有什么关系?四、种群的空间特征1.让学生阅读观察教材种群空间特征部分,了解种群空间分布的三种常见类型:均型、随机型、集中型。2.讲述: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是研究种群密度的重要信息。思考、呼应。演练、回答。进行课堂模拟活动,讨论,回答。倾听,做读书笔记。阅读、倾听、思考。倾听、思考。推导。演练作答。倾听、阅读、做读书笔记。思考、比较。倾听、阅读、思考、回答。观察、分析、归纳。阅读、倾听、作答。从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角度认知种群,为种群的特征教学做铺垫。巩固对种群概念的理解。通过课题模拟种群密度的调查活动,初步学会估算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步骤和计算方法,以及取样方的随机性原则和方法。训练对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计算。通过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联系实际,分析种群的其他特征与种群密度的关系。环节三:课堂小结展示种群数量特征模型图解,复习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呼应、回答。突出本节重点。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测)(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班级姓名总分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1.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A.均匀分布B.迁入率和迁出率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种群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而均匀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故选A。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答案】D【解析】内蒙古草原上的牛不一定是同一物种的牛,因为牛不是一个物种。3.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杀害虫会影响甲乙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丁C.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甲大于乙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一定为增长型【答案】B【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利用性引诱剂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A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作物植株上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用样方法,C错误;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取决于年龄组成,D错误;答案是B。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答案】D【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标志和重捕都很困难,A错误;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马尾松是大型裸子植物,样方太小,B错误;统计数据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要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因此调查蒲公英,不能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C错误;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D正确;答案是D。5.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答案】D【解析】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该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条边上的植物个体数。6.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五点取样的方法,调查学校周围一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表是所获得的一组数据,据此可估算出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样方12345蒲公英密度3株/m25株/m24株/m26株/m23株/m2A.3株/m2B.4.2株/m2C.5株/m2D.6株/m2【答案】B【解析】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该取5个样方密度的平均值,即(3+5+4+6+3)÷5=4.2(株/m2)。B正确。7.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答案】D【解析】设种群中总个体数是N,初次捕获的总个数为5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标记的个体数为10只,根据标记个体的比例相等,则有N/50=50/10,则N为250只,由于样方的面积为2hm2,故种群密度为250只/2hm2=125只/hm2。综合两次捕获,则性别比例为(28+32)∶(22+18)=3∶2。田鼠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使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减少,所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可以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故选D。8.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解析】出生率是指每年新出生个体数占初期数的比例,所以年出生率为20÷100=20%,A项错误;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则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的个体数多,出生率越高,B项正确;当动物的性成熟推迟时,出生率会降低,C项错误;不能仅根据年龄结构推断出生率的高低,出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D项错误。9.下列叙述中,不是种群空间特征的是()A.桃子湖水面上的一群群野鸭B.盛有5mL培养液的试管培养草履虫64只C.校园花坛中的狗尾巴草杂乱分布D.樟树在潇湘大道每隔5米种植一棵【答案】B【解析】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故ACD正确;而单位体积中草履虫的数量表示种群密度,故B错误。10.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图中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而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表明在6个月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所以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对。天敌的迁入,主要捕食到该种群中“老、弱、病”的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B对。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对。大量诱杀雄性个体,造成性别比例失调,从而会对种群的密度造成影响,D错。二、非选择题(30分,每格2分)11.(16分)长爪沙鼠是某草原鼠害的主要物种.若用灭鼠剂防治,长爪沙鼠种群数量会迅速恢复.为了提高防治的有效性,科研人员研究了不育剂EP﹣1对当地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影响.3月初在试验区投放不育剂饵料,对照区为自然状态;3月一10月间定期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和幼体(0﹣1月龄)比例,研究期间长爪沙鼠迁入迁出情况不明显,忽略不计.其中幼体比例统计结果如图:(1)调查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时,在0.5hm2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6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40只中有20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为只/hm2。捕获过的长爪沙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因此估算值偏。(2)雌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机制.EP﹣1含有雌性激素,可反馈作用于和(器官),使雌性长爪沙鼠血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显著降低。(3)与对照区相比,试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推迟”或“提早”)、出生率总体水平。(“升高”或“降低”)(4)长爪沙鼠喜居于干旱沙质土壤地区,常见于荒漠草原,其体内激素水平一般较高,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的结果。【答案】(1)240大(2)下丘脑、垂体(3)推迟降低(4)抗利尿(激素)自然选择【解析】解:(1)设0.5hm2的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数量为X,根据标志重捕法,可得比例式:X/60=40/20,X=120,故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为240只/hm2.捕获过的长爪沙鼠难以再次被捕获,会导致重捕到有标志的鼠数量少于20,导致X增大,即估算值偏大.(2)雌性激素可反馈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导致垂体减少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也导致下丘脑减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从而导致卵巢减少雌性激素和卵细胞的生成,抑制其生殖.(3)试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为9月,对照区为5月,故试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较晚,且其幼体(0﹣1月龄)比例偏低,导致出生率总体水平偏低.(4)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缺水,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该地区长爪沙鼠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含量较高,能够促进对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水的重吸收,保持体内细胞外液的正常渗透压.12.(14分)下图中甲为种群的三种典型的年龄组成类型,乙为种群的三个典型存活类型。请据图分析回答:(1)在渔业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鱼网孔眼的大小,保证水域中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出现甲图中的类型,才能保证鱼产量的稳定。(2)若乙图中Ⅰ、Ⅱ、Ⅲ分别表示对三个经营多年的养猪场的调查结果,则经营最好的为猪场;调查得知,另外两个养猪场经营不好的原因是:猪场因饲养等技术问题造成大量死亡;猪场因市场营销问题造成积压。(3)某害虫种群年龄组成虽为A型,但有关专家却推断它不会泛滥成灾,原因是这种害虫的年龄存活曲线如乙图中的曲线。【答案】(1)A(2)ⅡⅢ幼猪Ⅰ老年猪(3)Ⅲ【解析】(1)甲图中A是增长型,B是稳定型,C是衰退型。在渔业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鱼网孔眼的大小,保证水域中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出现增长型,才能保证鱼产量的稳定。(2)乙图中Ⅰ成猪数量太多;Ⅱ比例合理,幼猪较多;Ⅲ成活率太低。三个经营多年的养猪场的调查结果,则经营最好的为Ⅱ猪场;调查得知,另外两个养猪场经营不好的原因是:Ⅲ猪场因饲养等技术问题造成幼猪大量死亡;Ⅰ猪场因市场营销问题造成老年猪积压。(3)年龄组成决定种群的发展趋势,但是增长型中的幼体和成体比例不大,则接近稳定型,不会剧烈增加。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测)(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班级姓名总分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1.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A.均匀分布B.迁入率和迁出率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3.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杀害虫会影响甲乙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丁C.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甲大于乙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一定为增长型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5.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6.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五点取样的方法,调查学校周围一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表是所获得的一组数据,据此可估算出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样方12345蒲公英密度3株/m25株/m24株/m26株/m23株/m2A.3株/m2B.4.2株/m2C.5株/m2D.6株/m27.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8.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9.下列叙述中,不是种群空间特征的是()A.桃子湖水面上的一群群野鸭B.盛有5mL培养液的试管培养草履虫64只C.校园花坛中的狗尾巴草杂乱分布D.樟树在潇湘大道每隔5米种植一棵10.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二、非选择题(30分,每格2分)11.(16分)长爪沙鼠是某草原鼠害的主要物种.若用灭鼠剂防治,长爪沙鼠种群数量会迅速恢复.为了提高防治的有效性,科研人员研究了不育剂EP﹣1对当地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影响.3月初在试验区投放不育剂饵料,对照区为自然状态;3月一10月间定期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和幼体(0﹣1月龄)比例,研究期间长爪沙鼠迁入迁出情况不明显,忽略不计.其中幼体比例统计结果如图:(1)调查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时,在0.5hm2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6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40只中有20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为只/hm2。捕获过的长爪沙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因此估算值偏。(2)雌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机制.EP﹣1含有雌性激素,可反馈作用于和(器官),使雌性长爪沙鼠血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显著降低。(3)与对照区相比,试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推迟”或“提早”)、出生率总体水平。(“升高”或“降低”)(4)长爪沙鼠喜居于干旱沙质土壤地区,常见于荒漠草原,其体内激素水平一般较高,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的结果。12.(14分)下图中甲为种群的三种典型的年龄组成类型,乙为种群的三个典型存活类型。请据图分析回答:(1)在渔业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鱼网孔眼的大小,保证水域中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出现甲图中的类型,才能保证鱼产量的稳定。(2)若乙图中Ⅰ、Ⅱ、Ⅲ分别表示对三个经营多年的养猪场的调查结果,则经营最好的为猪场;调查得知,另外两个养猪场经营不好的原因是:猪场因饲养等技术问题造成大量死亡;猪场因市场营销问题造成积压。(3)某害虫种群年龄组成虽为A型,但有关专家却推断它不会泛滥成灾,原因是这种害虫的年龄存活曲线如乙图中的曲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学案(学生版).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学案(教师版).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测试(学生版).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测试(教师版).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练习(学生版).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练习(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