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1套)(新版)新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7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1套)(新版)新人教版

资源简介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能力目标:
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情感目标:
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1.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故事导入: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
( http: / / www.21cnjy.com )咬住了它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
没有尾巴多难看啊!小壁虎想去借一条尾巴。……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爬呀爬,爬回家里找妈妈。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PPT2)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56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57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提取关键词。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③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能永远长大吗?
问题(2)
①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②在细胞核里面有染色体,染色体的变化是怎样的?
怎样才能使分裂后的染色体数量与分裂前相同?
③阅读教材P58页,“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1)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使生物体长大。(2)
细胞的分裂过程。(3)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使生物体长大。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PPT3~4)
问题:细胞会无限制的长大吗?(PPT5~6)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PPT7~8)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体细胞)的分裂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染色体变化最为明显,染色体首先加倍,然后分为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细胞;新细胞与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PPT9~12)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科学·社会·技术
脱缰之马—癌细胞。(PPT13~14)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细胞如何分裂的?
(2)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变化的?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15)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细胞的分裂
1.概念 一个→两个,即细胞数目加倍
2.过程 核分裂、质分裂和后膜(壁)分裂
3.染色体的结构(DNA和蛋白质)
4.染色体的变化 复制后平均分配
二、细胞的生长
三、细胞生长的原因
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体积增大
1.巩固训练一。(PPT16~18)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本 章 概 述
植物的一生中需要吸收大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水分,这些水分除了极少部分成为植物体的组成成分以及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外,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不仅满足了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而且对生物圈的水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章首先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水分在体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输的途径,接着分析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途径——蒸腾作用,最后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爱护绿色植物。
在进行这一章的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植物体有关水分吸收、运输和散失的结构、功能,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还要通过观察与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绿色植物对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的作用,认识到保护森林和其他植被的重要性。
本章的知识结构可以概括为下图。
通过本章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
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参考课时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2
知识目标:
1.说出植物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切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3.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4.说明导管是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通道。
能力目标:
练习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切片。
情感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1.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
2.蒸腾作用的`意义。
1.练习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切片。
2.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有人计算出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些水中只有大约2.2千克是作为玉米植株的组成成分以及参与各种生理过程的,其余那么多的水都到哪里去了呢?这些水对植物体的本身以及自然界又有什么意义?(PPT2)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09~112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13~114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观察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观察“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完成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
问题(1)
①导管只运输水分吗?
②叶片有哪些结构?
③保卫细胞具有什么特点?
④气孔的张开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问题(2)
①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②绿色植物吸收大量的水分,又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对植物和生物圈有何意义?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植物运输水分的结构是导管。(2)
叶片的基本结构。(3)蒸腾作用的意义。
3.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根尖的结构。
教师点拨、讲解: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运输水分的结构是导管。(PPT3~7)
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现象。(PPT8)
引导完成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PPT9)
练习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认识气孔和保卫细胞。(PPT10~14)
教师点拨、讲解:叶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导管运输。(PPT15)
引申:介绍保卫细胞如何控制水分进出叶片。(PPT16~18)
教师点拨、讲解:蒸腾作用是水分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体形式从植物体的气孔散发出去的过程。蒸腾作用的意义: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降低叶表面的温度。还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PPT19~20)
介绍:在实践中为提高植物移栽的成活率,常用去掉部分叶片,遮荫处理,阴天或傍晚移栽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
引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的作用。(PPT21~23)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观看森林砍伐图片,说明这如同毁坏我们自身的肺。以动画片《熊出没》为例,培养保护森林的意识。(PPT24~25)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叶片有哪些结构?
(2)
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26)
1.巩固训练一。(PPT27~30)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知识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
情感目标: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调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生命是美丽的,生命现象是神奇的,面对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彩缤纷的自然界,你也许会为春草的萌发、新生儿的诞生而欣喜,会为秋叶的凋零、生命的远逝而叹息;你会赞美“天高任我飞”的鸟儿,也会感叹“海阔凭我跃”的鱼儿。你想过没有,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哪些生物呢?你对它们熟悉吗?
想一想,议一议:
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生物及环境。(PPT2~3)
今天我们就当一次“小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9~11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1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调查,科学分类。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为便于调查过程能顺利、便捷地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需设计调查表格。模拟教材提供的调查方案以及调查表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校园植物的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查表格的设计。
②如果让你调查一袋种子的发芽率,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你该怎么做呢?
③调查中应当注意哪些事项?
问题(2)
①对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结束后,对所调查的这些植物种类,应如何归纳与整理?
②生物归类有哪些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可以抽样调查。对数据结果进行科学处理。(2)对生物分类,可以较好的研究生物。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A: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PPT4)
实地调查要明确目的要求,准备材料用具,依据一定的方法与步骤。(PPT5~8)
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实地分组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完成生物调查表。
问题:请将所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你还想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B: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生物进行归类,按形态结构特点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还可以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等。(PPT9~10)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调查的一般过程有哪些?(2)生物分类的方法有哪些?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11)
1.巩固训练一。(PPT12~19)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3.知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通过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关注生态系统。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3.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园艺人员在城市的一角种了一块草地,为防
( http: / / www.21cnjy.com )止鸟吃草籽,人们用网把这块草地罩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网里的草被虫子吃光了,大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PPT2)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9~22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23~24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观察分析。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通过让学生做游戏,扮演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的角色,回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②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还有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③阅读教材第22页“观察与思考”讨论:
A.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关联的吗?
B.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问题(2)
①分析课本第23页的资料,讨论思考: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②创设情景: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草木繁茂。设问:因为食物充足,兔的数量急剧增加。会无限制地增加吗?草原过度放牧,草原还会保持原状吗?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得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构成。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真菌是分解者。(2)
有毒物质会随食物链不断的积累。
3.师生互动
教师结合书本中观察与思考,示例点拨、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PPT3~64)
练习:判断生态系统。(PPT5~7)
讲解: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的。(PPT8~14)
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PPT15)
说明:食物链的形成: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书写要点:书写时要从生产者(植物)开始到不能被吃的消费者(动物)的不同路径,不包括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等。书写时从左到右,用箭头标注从植物开始。不含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食物链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PPT16)
练习:(1)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中的食物链。(PPT17)
(2)回答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PPT18)
引申:生物的数量沿食物链呈递减关系。
教师点拨、讲解: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的积累。级别越高含毒量就越多。(PPT19~21)
介绍资料:DDT(PPT22)
练习:根据有毒物质的含量,写出食物链。(PPT23)
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营养级别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调节能力越强。(PPT24~26)
小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PPT27)
引申:人类的活动应环保,低碳。爱护环境。(PPT28~29)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2)食物链如何书写?(3)生态系统具有什么能力?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30)
1.巩固训练一。(PPT31~39)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练习使用显微镜
知识目标:
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能力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情感目标:
1.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
2.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走进新单元,指导学生阅读第二单元的开篇语,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6页“想一想,议一议”,导入新课,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PPT4)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36~39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40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观察显微镜
问题(1)
①分别转动粗、细准焦螺旋,操作中发现有什么不同?
②物镜分高倍镜和低倍镜,如何转换镜头?
③转动遮光器,发现了什么?转动反光镜,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P37页,完成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
问题(2)
①如何取放显微镜?
②如何对光?
③如何调焦观察到物像?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显微镜的结构。(2)会使用显微镜。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显微镜的结构:目镜、物镜、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镜(有两面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等。(PPT5~8)
引导学生独立使用显微镜。(PPT9)
引申:对光时不同光线下反光镜和光圈的选择。
教师点拨、讲解显微镜使用:a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镜和安放。①左眼观察,右眼睁开。②放在实验桌左边。b.对光。
(光线强弱的调整,强光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弱光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c.观察。①镜筒下降时眼睛盯着物镜以免压破玻片标本。②先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后转动细准焦螺旋。
显微镜成像特点:倒像。(PPT10~18)
小结:观察要点与绘图。(PPT19~22)
练习:1.玻片标本上写个“b”,视野中看到的是(  )
A.b
      
( http: / / www.21cnjy.com )
B.p
      
C.d
      
D.q
2.视野中左上方看到细胞(如图),如何移动玻片标本,使它到视野中央?(PPT23)
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PPT24)
引申:显微镜的倍数,大小、数目,明暗的关系。
问题:手指或头发能在显微镜下看见吗?
(PPT26)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你知道显微镜的结构吗?
(2)描述如何使用显微镜?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7)
显微镜
1.巩固训练一。(PPT28~35)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本 章 概 述
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然而本章并不是单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介绍光合作用,而是从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的角度,阐述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重要地位,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用于构建植物体,而且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为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打下理性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除了自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被其他生物所利用。有机物既是生物用来构建身体的重要物质,又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用于构建植物体,而且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参考课时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2
知识目标:
1概述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能力目标:
尝试通过实验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的分析设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认同绿叶制造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组织好“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活动。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青蛙与周围的绿色环境几乎融为一体。
想一想,议一议。思考:绿色植物对蛙的生活有什么重要作用?(PPT2~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16~1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18~119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观察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完成教材P116页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问题(1)
①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②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此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③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
问题(2)

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对自身有什么意义?

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对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有什么意义?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步得到:(1)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2)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3)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其他生物。
3.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按探究过程完成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PPT4~11)
问题:如何在本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PPT7)
提醒:酒精只能隔水加热,否则将发生危险!(PPT10)
讨论:问题(1)(PPT12)
思考:除了叶片外,植物体的其它绿色部分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PPT13)
教师点评、讲解:绿叶在光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有:a.置于黑暗处一昼夜后的目的是把叶片中有机物运走耗尽;b.局部遮光目的是形成对照;c.放入酒精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叶片变为黄白色;d.洗净滴加碘液。实验现象是见光部分变为蓝色,未见光部分不变色(仍为黄白色)。本实验说明:1.光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强调:叶绿体的功能。(PPT14)
引申:有机物的种类比较多,淀粉只是其中的一种。(PPT15)
教师点拨、讲解:从细胞、器官、个体水平来看有机物构建植物体。(PPT16~24)
引申:水由导管从下向上运输,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筛管向下运输。
教师点拨、讲解: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养育生物圈中其他生物。(PPT25~29)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步骤、现象及结论是什么?(2)有机物运输的管道是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30)
步骤
暗处理
遮光
溶解叶绿素
滴加碘液
目的/现象
结论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
等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机物构建植物体(细胞、器官、个体水平),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养育生物圈中其他生物))
1.巩固训练一。(PPT31~34)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本 章 概 述
本章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绿色植物及其他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帮助学生从知识层面理解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关系,从而认识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
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光合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与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共同完成了对光合作用全过程的完整介绍。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首先介绍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定义,以及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这一重要的生物学概念,然后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爱绿护绿、低碳生活的观念。
通过本章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广泛应用,比如合理密植,能保证农作物的叶片充分获得光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参考课时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知识目标:
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通过实验的方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理解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光合作用的概念
用实验的方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复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关问题。(PPT2)
十七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实验。他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苗种在装有泥土的木桶里,每天只浇雨水。5年后,柳树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泥土的重量只少了不到100克。由于水是加到桶里的唯一物质,所以,海尔蒙特认为使柳树生长的物质是水。
想一想: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呢?(PPT3~5)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123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24~125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观察分析、探究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金鱼藻实验中如果将这个试管放在黑暗中,你能预测出实验结果吗?
③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
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问题(2)
①为了确保对照试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如何利用现有的材料、用具对实验装置进行设计?

怎样证明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③与同学交流从结果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共同分析所做的推理是否符合逻辑?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光合作用的基本公式。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2)会设计对照实验。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通过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说明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PPT6~7)
引导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吗?(PPT8~12)
教师点拨、讲解:如何保证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引申:如何处理实验结果与建设不一致的情况。(PPT13)
教师演示“光合作用释放了氧”。
教师点拨、讲解: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PPT14~15)
引申: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水。(PPT16)
教师引导学生综合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1)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2)原料:二氧化碳和水;(3)场所:叶绿体;(4)条件:光;(5)产物:
有机物、氧气;(6)实质:物质的转化—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能量的转化—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PPT17~19)
介绍: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合理密植和间作套种来提高产量。(PPT20~21)
引申: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的浓度。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技能训练——得出结论(PPT22~23)
6知识拓展——温室中的气肥(PPT24)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光合作用的公式、原料、场所、条件、产物与实质各是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5)
光合作用
(1)概念:
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2)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3)场所:
叶绿体
(4)条件:光
(5)产物:
有机物、氧气
(6)实质:
(7)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提高产量。
1.巩固训练一。(PPT26~30)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理解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说明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围绕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问题,关注和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呼吸作用的过程。
对呼吸作用三个演示实验现象的准确分析;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复习:有关光合作用的公式、原料、产物、条件、实质。(PPT2)
想一想
议一议:有人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更新居室空气,于是在卧室里摆放了多盆绿色植物。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7~129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29~130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观察法、对比分析。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演示实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消耗氧和产生二氧化碳
问题(1)
①萌发的种子在呼吸作用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②萌发的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放了什么气体?
③萌发的种子在呼吸作用中消耗了什么气体?
问题(2)
①幼嫩的叶比衰老的叶呼吸作用强,为什么?
②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③在护绿、低碳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呼吸作用的公式及实质。(2)碳—氧平衡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3.师生互动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后,对实验现象分析。
教师点拨、讲解:(1)呼吸作用释放能量。(PPT4~6)
教师点拨、讲解:(2)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PPT7~10)
引申: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教师点拨、讲解:(3)呼吸作用消耗氧。(PPT11)
引导学生综合: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PPT12)
教师点拨、讲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及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PPT13~16)
引申: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氧气、水分和温度。
问题:为什么在冬季密闭的室内摆上绿色植物,夜晚睡觉有闷的感觉?(PPT17)
介绍: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PPT18)
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PPT19)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发生条件
有光(白天)
有光、无光均可(白天、黑夜)
发生部位
器官

所有器官
细胞
叶绿体
线粒体
物质转化
合成有机物
分解有机物
能量转化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解读:碳—氧平衡与绿色植物的关系。(PPT20~21)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关注和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提倡低碳生活。(PPT22~23)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
呼吸作用的公式与实质是什么?(2)说出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24)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绿色植物的呼吸过程。
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三、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1.巩固训练一。(PPT25~28)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本 章 概 述
本章的知识内容以了解为主,而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构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章的知识内容是为情感态度目标服务的。
本章简单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保护植被的法律和条例。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植被的重要作用、保护植被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爱绿、护绿、保护植被的意识,并积极参加到绿化校园、绿化祖国的活动之中。
组织好学生积极参加“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为重要,本活动除了要求学生要有常见的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识、一定的设计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要鼓励和肯定学生积级参加绿化校园、绿化祖国活动的热情。
本章在这册教材的最后,临近期末。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列的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期学业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素材。因此,教师可以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本章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包括:草原,荒漠,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等。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均森林面积少,利用不够合理,草原过度放牧出现退化、沙漠化现象,等等。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参考课时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2
知识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校园绿化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并积极地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培养学生树立大生物圈的意识,增强热爱家园、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设计校园绿化方案。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正面临着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而造成的生存危机。让我们试想一下:当地球母亲患上重症时,她的儿女能生存多久呢?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爱护植被,绿化祖国。(PPT2)
想一想,议一议:“小草也有生命”“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爱护花草树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请你想出一些更精彩的提示语?(PPT3~4)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32~133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34~135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阅读、观察。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主要有哪些?
②根据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特点,推断出我们这里的植被属哪一类型?有何特点?
③举例说明人类的那些活动对植被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应怎样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问题(2)

国家为保护植被,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讨论“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方案并进行评比。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植被是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3)提高认识,保护植被。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PPT5~7)
介绍: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PPT8~14)
说明:我国植被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师点拨、讲解:我国植被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临的主要问题:1.由于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不合理的利用,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2.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PPT15~22)
介绍:从我做起,保护植被。(PPT23~27)
说明:3月12日是植树节。
活动:绿化家园的设计活动。(PPT28~29)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拓展:森林可以减缓气候变化。
介绍: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之称的是森林。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有哪些?(2)我国植被面临哪些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30)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森林覆盖率低 人均森林面积少 土壤沙漠化严重
三、从我做起,绿化植被
3月12日植树节
1.巩固训练一。(PPT31~34)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植物细胞
知识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
1.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2.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情感目标:
1.学习与人合作的精神。
2.认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PPT4)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42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44~45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认识关键词。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P42页,完成实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问题(1)
①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标本上。
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②在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将观察材料染色?
③怎样区别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问题(2)

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的形态。
②练习画出细胞结构简图。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得到:(1)显微镜的玻片类型。(2)
初步会制作临时玻片。(3)植物细胞的结构。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玻片的类别。1.玻片标本:(1)按材料分为:切片、涂片、装片。(2)按存放时间分为:永久玻片、临时玻片。(PPT5~7)
示例:教师示例观察植物细胞。(PPT8~12)
问题:实验步骤分哪几步?用一个字表示。
总结:2.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步骤:擦→滴→取→盖→染。(PPT13~14)
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PPT15)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细胞膜:
( http: / / www.21cnjy.com )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膜非常薄,不容易看清楚,起控制物质的进出和保护的作用;细胞质:缓缓流动,可以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含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核:近似球体,内含遗传物质;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液泡:含有细胞液,细胞液内有丰富的糖分等营养物质及色素。(PPT16~17)
问题: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或黑藻叶片细胞)有哪些相同的结构?
(PPT18)
问题:(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PPT19)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PPT20)
(3)挤压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哪一部分?(PPT21)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玻片标本有哪些类型?
(2)如何制作临时装片?(3)植物细胞有哪些结构?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2~23)
植物细胞
1.玻片标本:(1)按材料分为:切片、涂片、装片。(2)按存放时间分为:永久玻片、临时玻片。
2.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步骤:擦→滴→取→盖→染。
3.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含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核、液泡
1.巩固训练一。(PPT24~28)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知识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能力目标:
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装片。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导语:动物、人都由许多细胞构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积在一起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它有严整结构。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今天我们以人体为例来揭开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神秘面纱。
简单模拟:人如何是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的。(PPT2)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教材P59~60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61~62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观察。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P61页,完成实验“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问题(1)
①动物和人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它将怎样变化成为一群细胞?
②什么是组织?是怎样形成的?
③人有哪四种组织,功能如何?
问题(2)

什么是器官?
②什么是系统?由哪些系统构成人体?
③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疼会流血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你分析说明皮肤中可能有哪几种组织?皮肤是哪种结构层次呢?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意识到:(1)生物体存在着结构层次。(2)
认识人体的四种组织和一些器官、系统。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的分化形成组织。人体有四种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PPT3~6)
教师点拨、讲解:组织构成器官。(PPT7)
问题:刘先生胃疼久拖不治,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随便吃点胃药,忽然一天刘先生休克,被紧急送医,医生说刘先生的小肠已严重感染,需要切除一段小肠。刘先生的胃病和小肠之间有关系吗?
教师点拨、讲解:器官构成系统。(PPT9~10)引申:人体的八大系统。
教师点拨、讲解:动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PPT11)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人体有哪些基本组织?
(2)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12)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二、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人体的四种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三、动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
动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1.巩固训练一。(PPT13~15)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开花和结果
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认识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创新等技能。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2.通过学生如实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爱护花、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4.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1.花的基本结构。
2.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导语:俗语有“花无百日红”“落红不是无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化为春泥更护花”之说,那么花在凋落后会留给大自然什么呢?你能分辨这些植物的花吗?欣赏美丽的花。(PPT2~11)
问题:1.为什么有的植物的花或是香气逼人,或是,鲜艳欲滴,而有些花却是那么不起眼?
2.植物的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花是怎样变成果实的呢?(PPT12~14)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03~105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06的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观察一朵花的结构。
问题(1)
①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②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③从开花到结果经历哪些过程?
问题(2)
①果实中各部分是由花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来的?
②为什么有些果实如玉米,会出现“秃顶”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步认识到:(1)花的结构。(2)植物结果需要经历传粉、受精过程。(3)果实的各部分是由受精后的花的相应结构发育而来的。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花的结构。花蕊(雌蕊和雄蕊)是一朵花的最主要部分。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PPT15~16)
引申:观察需要由表及里、由外到内。
教师点拨、讲解:花粉落到柱头上叫传粉,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叫受精。从开花到结果,经历两个生理过程:传粉和受精。(PPT17~19)
引申:传粉的媒介有风和昆虫。
介绍:植物花的受精。
(PPT20)
动画演示:从花到果实。(PPT21)
教师点拨、讲解:果实的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子房壁发育成果皮。(PPT22~23)
引申:果实与种子的区分。(PPT24)
教师介绍若传粉不足可以采用人工辅助授粉。(PPT25)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环保教育和美育教育。爱花更应护花。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花有哪些结构?
(2)果实如何形成的?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6)
1.巩固训练一。(PPT27~30)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3.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目标:
1.学会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
2.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关注生物圈。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20世纪50-70年代,在许多国家,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经常施用一种叫做DDT的农药杀灭农林害虫,但在荒无人烟的南极从未施用过DDT。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发现,在南极海洋中的鱼、鳞虾和企鹅等动物体内竟然也含有DDT。
在其他洲施用的农药DDT,怎么会出现在遥远的南极洲动物的体内呢?(PPT2)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26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26~31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自学。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②生物圈中有哪些种类生态系统?
问题(2)
①从非生物因素、地域关系来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说明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密切关联的表现。
②为什么生物圈可以看作最大的生态系统?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得到:(1)生物圈的大致范围。(2)
生物圈中多样的生态系统。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1)生物圈的范围。厚度约2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PPT3~5)
(2)各种生态系统。(PPT6~13)
引申: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师以汉江为例点拨、讲解问题:讲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PT14~20)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技能训练
“作出假设”(PPT25)
6.科学·技术·社会
介绍生物圈二号,渗透环保意识。(PPT26~27)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生物圈的范围有哪些?
(2)说出你知道的生态系统?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21~22)
1.巩固训练一。(PPT23~24)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细胞的生活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哪些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
3.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资料获取信息
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1.细胞含有哪些物质。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
2.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生物体是由数不清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PPT2)
小羊灰灰的困惑:运动会上,队友手臂
( http: / / www.21cnjy.com )划伤,需要植皮,如何进行呢?其它队友还要参加拔河比赛,如何增长能量取得胜利呢?小羊灰灰因为毛色不能参赛,可否通过科学技术改变下一代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50~51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52~54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提取关键词。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试一试:将一粒小麦种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穿到铁丝上,放到火上烧,烧掉的是________,剩下的灰是
________。
细胞含有哪些物质?有机物包含哪些?无机物又包含哪些?
②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
③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哪些?是如何进行能量变化的?
阅读教材P53页,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
问题(2)
①在小羊多莉的诞生过程中,A羊、B羊、C羊、分别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②多莉和哪只羊长相相同?由此可以说明什么呢?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步认识到:(1)构成细胞的物质有有机物和无机物。(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3)细胞质中存在能量转化器。(4)细胞核含有遗传信息。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中的物质有无机物和有机物。(PPT4~11)
引申:物质是由分子等粒子构成的。
问题:细胞与外界环境隔着一道屏障——细胞膜。细胞膜是否将细胞完全封闭起来了呢?(PPT12)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膜的作用:控制物质的进出。(PPT13~15)
问题:物质进入细胞有什么作用?(PPT16)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中含有两种能量转化器叶绿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仅植物绿色部分有)和线粒体(动植物的活细胞都有)。叶绿体能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使有机物与氧结合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PPT19~25)
教师点拨、讲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胞核中有DNA,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结构呈螺旋状。细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PPT26~33)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
细胞有哪些物质组成?(2)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对细胞的生活各有什么作用?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34)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中的物质
细胞膜的作用
二、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3.DNA上有遗传信息
1.巩固训练一。(PPT35~37)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知识目标:
1.描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
能力目标:
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
2.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
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生物大家族中的成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我们在上节课已有所了解,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所学的内容。复习提问:
1.人的生长发育是从什么结构开始的?
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是怎样构成的?
3.什么是组织?
4.什么是器官?(PPT2~3)
导入新课:大家对动物体的结构层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已经很清楚了,动物体和植物体都属于生物类。那么,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否与动物体相似呢?这节课我们由宏观到微观来研究植物体的结构层次。(PPT4)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63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64~65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你所看到的图片中的绿色开花植物都有哪些结构?
②你了解的绿色开花植物应具有哪些结构?
问题(2)

植物体的器官又是由哪些结构构成的?是否也像动物一样,由各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呢?
②植物体的组织是怎么形成的呢?
③用解剖番茄来探究组成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并解决几个问题:
A.撕下番茄表皮进行观察,拉动其表皮,是柔韧还是脆弱?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B.番茄果肉是我们吃的部分,果肉细胞特点是什么?其功能是什么?属于什么组织?
C.再观察果肉中黄色的细丝,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④动物体与植物体相比,在结构层次上有什么区别?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认识到:(1)绿色开花植物有六种器官。(2)植物具有不同于人体的组织。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PPT5~7)
问题:下列是我们平时常见的食物,它们各属于植物的什么器官?(PPT8)
教师点拨、讲解:植物的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营养组织和机械组织。(PPT9~20)
问题: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讲解: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与动物相比植物在结构层次上没有系统。(PPT21~22)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绿色开花植物有哪几种器官?(2)植物的结构层次是什么?(3)动物的结构层次与植物的结构层次有什么区别?(PPT24)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23)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
1.巩固训练一。(PPT25~31)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单细胞生物
知识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3.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1.用科学认真的态度观察草履虫的形态运动。
2.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在我们的生物界中生存着数以万
( http: / / www.21cnjy.com )计的生物,我们平常所见到的生物大都形态较大,身体结构可分为不同的结构层次。这些生物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所构成的,它们占据了生物圈中生物种类的大多数。那么,我们所见过的生物中个体最小的动物是什么呢?(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还有比我们刚才所说的动物更小的动物吗?如果有的话,它们在哪儿呢?结构又怎样呢?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66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67~68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观察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你所知道的单细胞生物有哪些?
②怎样才能判断它们是生物体?
学生阅读教材P67页完成实验“观察草履虫”
问题(2)
①你认为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吗?依据是什么?
②草履虫是怎样生活的?
③哪些现象说明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单细胞生物的类别。(2)草履虫的结构。(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师生互动
学生观察图片。教师介绍:单细胞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的概念,单细胞生物有大肠杆菌、酵母菌、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眼虫、疟原虫等。常见的单细胞生物其生活环境。(PPT2~9)
教师点拨、讲解:观察草履虫的实验。(PPT10~12)
介绍:草履虫的结构。(PPT13)
小结:草履虫的生理结构。(PPT14)
引申:从生物的特征分析草履虫是生物。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教师点拨、讲解单细胞与人类的关系。(PPT15~19)
引申:辩证的看待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草履虫有哪些结构
?(2)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20)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一、单细胞生物
二、草履虫的结构与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巩固训练一。(PPT21~23)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种子植物
知识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能力目标:
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情感目标:
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1.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玉米种子的解剖和观察。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你知道春天柳絮漫天飞的奥秘吗?抓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团柳絮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是柳絮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带向远方。苍耳这种植物你可能见过,每当秋天野外郊游归来,它的果实便会挂在你的裤子上,不知不觉中你已经为它的种子传播提供了帮助。在植物界中,能形成种子的植物约占植物总数的2/3。(PPT3)
我们一起来欣赏收集到这些种子植物的种子。(PPT4~11)
激趣:想知道这些美丽种子的结构吗?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教材P80~81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教材P82~8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问题(1)
①种子外面的一层薄皮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
②新的植株是由种子的哪一部分发育来的?包括哪些结构?
③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剖面,看到什么现象?(提示碘液有使淀粉变蓝的特性)哪一部分出现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比较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问题(2)
①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②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种子的结构。(2)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3.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PPT12~14)
引导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PPT15~16)
对比: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PPT17)
问题: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PPT18)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种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胚有: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四部分组成。(注意:不包括胚乳)胚是新生植物体的幼体。菜豆种子(双子叶植物)和玉米种子(单子叶植物)都有种皮和胚,不同之处在于子叶、胚乳及营养物质。
引申:果实是由种子和果皮组成。(PPT19)
问题:被虫子咬坏的种子或缺失的种子能萌发吗?(PPT20)
观察:种子的着生部位。
教师点拨、讲解: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PPT21~25)
问题:为什么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于陆地生活?(PPT26~27)
引申: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高等。(PPT28~29)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异同点?(2)种子植物的分类有哪些?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30)
 
1.巩固训练一。(PPT31~33)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
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PPT5~7)
问题:1.分析石榴结果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PPT8)
2.观察同一座山的松树,思考什么非生物因素影响了它们形态的不同?(PPT9)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A: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间的关系主要有:合作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PPT10~1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PPT12~15)
引申: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问题: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小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PPT16)
练习:(PPT17~19)
1.香蕉在北方地区不能很好的生长,影响它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降雨少             
B.北方温度低
C.土壤酸碱度不适
D.光照强度不够
2.下列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  )
A.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B.一群麻雀一起去觅食
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争斗
D.小鸟为占巢区而在周围鸣叫
3.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哪一项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朵朵葵花向太阳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PT20)
介绍: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装置。(PPT21-23)
视频引导: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PPT24)
设问:对照实验中对变量的控制方法及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问题:1.用1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吗?2.为什么要计算各组的平均值?
引申:
1.实验中研究对象的数量一般不能过少。2.对结果一般采用求平均值的方法处理。(PPT25-27)
小结: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PPT28)
得出定义: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PPT29)
巩固练习:(略)(PPT30~33)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爱护环境,保护地球。(PPT34~36)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37)
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巩固训练一。
(PPT38)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
1.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名探险队员在原始森林中迷路,他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没有任何可以指示方向的仪器,通讯工具也没电了,这名探险队员认真观察树干上苔藓植物的生长发布情况,并以此作为方向的指示,找到正确的方位,安全走出原始森林,你能说明其中蕴藏的道理吗?(PPT4)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72~73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74~7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观察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②从形态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什么主要的区别?这与它们的生活有关系吗?
问题(2)
①蕨类植物有哪些特征?
②蕨类植物为什么能长的高大?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认识到:(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2)认识三类植物的区别。
3.师生互动
观察常见的藻类植物。(PPT5~10)
教师点拨、讲解藻类植物的特征:藻类植物多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PPT11)
认识藻类植物的用途。(PPT12~16)
观察常见的苔藓植物。(PPT15~20)
教师点拨、讲解苔藓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有茎、叶、无根。(PPT21)
介绍苔藓植物的用途。(PPT22~23)
引申:苔藓植物可以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问题:对比藻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的区别。(PPT24)
观察常见的蕨类植物。(PPT25~29)
引申: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
教师点拨、讲解蕨类植物的特征:蕨类植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有根、叶、茎,有输导组织。(PPT30)
问题:示例引导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区别与共同点?(PPT31~33)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各有什么特征?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34)
植物类群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繁殖方式
代表植物
与人类关系
进化顺序
藻类植物
多生活水中
无根、茎、叶分化
苔藓植物
潮湿
有茎、叶,无根和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
潮湿
有根、茎、叶、输导组织
靠孢子繁殖后代
海带、衣藻
释放氧气
葫芦藓、地钱
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肾蕨、铁线蕨
形成煤
种子植物
种子
低高
1.巩固训练一。(PPT35~37)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
知识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能力目标:
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情感目标:
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难点: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巩固复习: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PPT2)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以发生了大饥荒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向吴国借一万石粮食,吴国以苛刻的条件答应了,第二年,越国的粮食大获丰收,在向吴国归还粮食时,挑出颗粒饱满的稻谷,全部煮熟晒干后如期还给吴国,吴王夫差看到越国的粮食颗粒饱满,下令把越国归还的稻谷发放全国各地播种,结果这一年吴国颗粒无收。(PPT3)
为什么越国归还的粮食会导致吴国颗粒无收呢?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PPT4)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88~91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91~93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完成教材P89页,“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
问题(1)
①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②你所在的小组想探究哪种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如何控制这种环境条件?
③实验完后探究的结论是什么?
完成教材P92页,“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
问题(2)
①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有哪些?
②测发芽率时,给种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③种子萌发后,子叶为什么变得干瘪?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到:(1)种子萌发需要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2)学会设置对照实验。(3)种子萌发的一般过程。
3.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PPT5~8)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主要是胚是活的且完整,此外种子最好储存时间短、度过休眠期。揭秘课前历史故事的谜底。(PPT9~10)
引申:对照试验中的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区分。
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PPT11~12)
引申:抽样检测中要注意:①样本的大小要合适。②要做到随机性。③检测方法要科学。
学生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绿豆发芽记。(PPT13)
教师点拨、讲解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萌发后,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PPT14~19)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有哪些?
(2)
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0~21)
 
1.巩固训练一。(PPT22~25)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植株的生长
知识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芽发育的过程。
2.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能力目标:
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1.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
2.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的过程。
3.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的种类。
1.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
2.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的过程。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复习提问:1.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3.发芽率如何计算?(PPT2)
我们把菜豆的种子种下去,一段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种子萌发形成一株小的幼苗,幼苗逐渐长大直至参天大树,如图,这一过程通过生物体的哪些活动实现的?(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96~98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98~100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学案导学、观察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问题(1)
①根的生长与哪些方面原因有关?
②枝条中的叶、芽、茎由芽中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来的?
演示实验: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情况
问题(2)
①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在成分上的区别是什么?

植物生长从土壤中获得的主要是哪些成分?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得到:(1)根尖的结构。(2)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3)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3.师生互动
问题:1.根尖包括哪些结构?2.根尖的这些结构各有什么特点?(PPT4)
教师点拨、讲解:根尖分为:根冠、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另一方面靠伸长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PPT5~7)
教师点拨、讲解:枝条由芽发育而来。芽尖、根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都是分生组织。(PPT8~11)
引申:茎中的形成层与年轮。(PPT12~14)
教师点拨、讲解: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需求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
(PPT15~21)
引申:环境保护教育。合理的使用化肥,保护环境。(PPT19~20)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科学·技术·社会教学——无土栽培(PPT25~27)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根尖的结构是什么?
(2)植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2)
1.巩固训练一。(PPT23~24)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生物的特征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特征。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大量图片的展示以及对各种生命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植物的营养、呼吸和排出废物。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请仔细观察图片,相信你们一定认识不少生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吧!指出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哪些生物?想一想,这些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通过图片感性认识生物世界。(PPT8)
教师介绍: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2~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2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提取关键词,结合生活经验思考。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学生交流:以你所拥有的知识来说,什么是生物?
②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
问题(2)
①观察有时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对我们的观察有什么意义?
②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应做什么?有什么样的要求?
③在观察结束后,我们应如何处理观察结果?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生物具有一些生命现象,从而具有一些基本特征。
(2)观察需要借助一些仪器,观察要有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需要交流、讨论。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PPT9)
激疑:机器人是生物吗?生物有什么特征?(PPT10)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1)判断生物的方法是看其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的基本特征: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养。(指出植物与动物的营养方式是不同的)B.生物都能进行呼吸。(说明:大多数生物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C.生物都能排出体产生的废物。D.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E.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F.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PPT11~16)
此外,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PPT17)
引申:生物还有其他特征吗?例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生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18)
1.巩固训练一。(PPT19~20)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动物细胞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目标:
1.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
2.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1.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2.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复习巩固:
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PPT2)
2.怎样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请将下面的图片排序。(PPT3)
3.请说出植物细胞的结构。(PPT4)
你已经知道了植物细胞的结构,那么动物细胞是什么样的呢?(PPT5)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46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47~48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教材P46页“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
问题(1)
①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
②简要总结出实验中的方法步骤。

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有什么不同?
问题(2)
①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

动物(人)细胞有哪些结构?
③讨论归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学会:(1)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2)认识到动物细胞的结构。
3.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人体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基本一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来认识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PPT6)
问题:怎样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PPT7)
教师介绍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PPT8~10)
问题:怎样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请将图片排序。(PPT11)
介绍:动物细胞结构。(PPT12~16)
问题: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PPT17)
教师给出点拨、讲解动植物细胞结构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别: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植物细胞所共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PPT18~19)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技能训练
制作动物细胞结构模型。(PPT25)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
2.学生回答:(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有哪几步?(2)动物细胞有哪些结构?(3)动植物细胞结构有哪些区别?
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0)
第三节 动物细胞
一、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步骤: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
二、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三、动、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
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动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巩固训练一。(PPT21~24)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中再优化
优化问题
优化方法
1
2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