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走近细胞1.1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具】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温度)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2.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理化性质正常指标相关因素渗透压(血浆)约为770kP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酸碱度7.35—7.45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与血浆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温度37℃左右/3.PH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当人体摄入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钠,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探究10.仔细观察P5图1-3,分析下列过程涉及哪些系统。(1)外界环境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并最终被肝脏组织细胞吸收。(2)肝脏组织细胞中的代谢废物CO2最终排到外界环境。(3)在此过程中,联系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桥梁是什么?总结:①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间接的物质交换)②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四大系统:循环、消化、呼吸、泌尿;与物质交换间接有关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起调节作用的系统)③外界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11层膜;人体组织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3层膜;细胞代谢产生的CO2排出体外至少需要穿过9层膜;牛奶中的蛋白质必须经过蛋白质的消化、氨基酸的吸收、脱水缩合反应等变化才能转变成人体的组织蛋白,其间共跨膜7层④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浓度注意:消化系统中的营养物质除部分脂质(如脂肪酸)直接进入淋巴外,其余的都直接进入血浆。【二次备课】【作业布置】基础训练1.关于渗透压说法不正确是A.溶液渗透压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关系不大B.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C.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D.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是人体内所有液体的统称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3.内环境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并用于有氧呼吸至少要通过几层磷脂分子A.2 B.4C.6D.84.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有A.蛋白质消化分解为氨基酸B.蛋白质的生物合成C.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5.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A液为_______,B液为_______,C液为__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_,其中与的成分最相似。(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3)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4)正常人B液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之间,肺气肿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的pH变_______,此时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缓冲物质。(4)用箭头在图上表示出A液、B液、C液、胰腺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5)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液、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其中____________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__________浓度升高,导致_______病的发生。拓展提升7.(多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某些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血液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C.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D.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和淋巴中含量较少8.(多选)下图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正确的是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①过程是指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消化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教学后记】第一章走近细胞1.1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具】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P2问题探讨:(1)人体的血细胞和草履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2)比较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二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单细胞的草履虫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那么,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这类细胞是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2-3,思考1.体液(1)定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2)组成及比例: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探究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在人体内暂存的液体属于体液吗?属于细胞外液吗?探究2.血浆和血液有何区别?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中所含成分;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内含的血红蛋白也不属于血浆成分2.内环境(1)定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2)作用: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探究3.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写出图中各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小结:(3)内环境的三要素及其关系:典例:如图是体液各组成部分关系图解,据图回答(图中数字为该液体占体重的百分比):(1)C、D内液体可分别称为_______和_______。(2)A和B液体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______结构完成的。(3)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_________。(4)A液体中的水分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消化道排出体外的,涉及到系统有。探究4.尝试总结确定四种体液成分的方法。①根据箭头的方向确定四种液体:先根据两个双向箭头确定出组织液、再根据单向箭头依次确定淋巴、血浆,最后可确定细胞内液②根据体液的含量的多少来区分:细胞内液(占2/3)最多,组织液(占细胞外液的4/5)第二,血浆(占细胞外液的1/5)居第三,含量最少的是淋巴。探究5.尝试写出人体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细胞名称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血细胞淋巴细胞所处内环境组织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组织液血浆血浆、淋巴注意:内环境并非只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种,如脑脊液、心包液和房水等也属于内环境。知识拓展:组织水肿①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造成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使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②组织水肿的类型:①营养不良性水肿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的水肿,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炎症、过敏反应等③淋巴回流受阻造成的水肿④钠与水潴留,造成的水肿。③某人对花粉过敏,当花粉再次进入其体内时,就会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组织液增多,发生过敏反应。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1.血浆的化学组成:水(90%)、无机盐(1%)、蛋白质(血浆蛋白:7%—9%)、以及血液运输的各种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探究9.尝试判断:下列哪些成分是内环境中不存在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载体、抗体、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呼吸酶、激素、尿素、维生素、葡萄糖、二氧化碳。规律总结:(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③其他物质: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过氧化氢酶、呼吸酶、转氨酶、转录和翻译的酶等2.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比较:①相同点: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它们的成分和含量相近;(这三要素中,与组织液成分最相近的是血浆)②主要差别:血浆中含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本质: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作业布置】基础训练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液E.消化液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异的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3.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和氧④钠离子⑤血浆蛋白⑥氨基酸⑦尿素⑧激素⑨抗体⑩载体蛋白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②③④⑤⑥⑦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5.红细胞、肌细胞和淋巴循环中的淋巴细胞所处的直接生活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6.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7.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拓展提升8.血浆中水的来源是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9.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A.提供能量 B.供给营养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10.下表是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双分子层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11.(多选)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A.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②液增加B.④液体所在结构的内环境只是④ C.人发生过敏反应,①所在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D.①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5层膜结构第一章走近细胞1.1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2.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具】【教学过程】〖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第一章走进细胞的引入,让他们了解细胞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展望细胞研究会给人类带来的美好前景。〖板书〗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病毒离不开细胞探究1.分析教材P2问题探讨(1)由图判断,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吗?它们能独立生活吗?(2)SARS病毒只有侵入了呼吸道、肺部细胞才能生活,说明了什么?病毒小结:(1)结构特点:无细胞结构(2)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3)实例:SARS病毒:攻击人体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引发非典型肺炎艾滋病毒(HIV):危害:引发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致病机理: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T细胞脊髓灰质炎病毒:攻击人体的脊髓细胞导致小儿麻痹症(4)生活和繁殖:营寄生生活,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产生后代思考:科学家不能通过普通培养基直接培养病毒,你知道是为什么吗?2.单细胞生物离不开细胞探究2.分析教材P2资料分析实例1(1)草履虫除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哪些活动?(2)草履虫能完成其所有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3)根据上述分析,你认为病毒、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有什么关系?小结:草履虫生命活动的完成依靠单个细胞完成。3.多细胞生物离不开细胞探究3.仔细分析教材P3资料分析实例2与实例3(1)人发育的起点是(2)子女和父母之间传递遗传物质的“桥梁”是(3)由人的发育过程可看出,多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完成依赖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总之,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细胞代谢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增殖和分化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结构层次:探究1.生命系统的各层次中能完整表现各种生命活动最小的层次是哪个?说明理由。探究2.讨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也是一个生命系统吗?若不是,说明理由。探究3.生物圈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吗?试说明判断的理由。2.相互关系: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典例: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和最大的生态系统B.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系统没有关系D.生物的生活环境不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二次备课】【作业布置】【教学后记】第一章走近细胞1.2.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教学重点】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教学难点】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教具】显微镜,装片【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并回答讨论题,师提示。1.提示:从图中至少可以看出5种细胞,它们分别是:红细胞、白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正在分裂的植物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这些细胞共同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2.提示: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因为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例如,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这有利于与氧气充分接触,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体形状,排列紧密,有利于起到保护作用。播放PPT,为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细胞的显微图片,使学生从表观层面上对细胞的多样性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图片上不同形状的细胞具有相似之处吗?具体表现在哪个方面?”。待学生们对所展示图片进行一定时间的观察和讨论后,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细胞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多种多样的细胞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显微镜。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学生实验)1.显微镜的结构:镜座、镜柱、镜筒、镜臂、转换器、载物台(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1)镜头目镜:无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2)粗(细)准焦螺旋:调节镜筒的升:逆时针旋转降:顺时针旋转(3)反光镜:分平面镜、凹面镜,调节视野的亮度(4)光圈:可调节光线的强弱探究1.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视野(范围和亮度)、物像(数目和大小)有什么变化?物像视野物镜与玻片之间距离大小数目大小数目低倍镜高倍镜探究2.若利用显微镜来观察无色透明的洋葱表皮细胞时,应怎样调节视野的亮度?2.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2)安放:一般应在身体的前面,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桌边7~10㎝处(3)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目镜、物镜、通光孔成一直线。两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看见一个圆形明亮的视野(4)压片(5)观察①低倍镜观察A.两眼从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至物镜距玻片2~5㎜处B.两眼睁开,眼注视目镜,逆时针方向转动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如果不够清楚,可用准焦螺旋调节。②高倍镜观察A.:低倍镜下将要观察的目标移至视野中央B.转动:换上高倍镜C.调节亮度:调节或使视野亮度适宜D.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探究1.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为什么要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呢?探究2.小组交流:确定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的操作步骤探究3.尝试总结显微镜成像的特点(1)观察写有“b”字母的玻片,你能看到的物像是什么?试总结物像与实物之间的位置关系。(2)尝试做一做:若左眼注视着物像,向上、下、左、右四个不同方向稍微移动玻片,视野中的物像分别会向哪个方向移动?试总结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3)总结显微镜成像特点。探究4.视野中出现异物有3种情况:污物可能在目镜、物镜或装片上,试判断污点位置。探究5.在本实验中,你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它们与大肠杆菌相比较,主要区别是。探究6.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1)显微镜目镜为5×、物镜为10×时,视野内8个细胞呈一行排列,若物镜转换为40×,则在视野中可观察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目为(2)显微镜目镜为5×、物镜为10×时,视野被16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20×,则在视野中可观察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目为小结:①若物像在视野内呈一行排列,则②若物像均匀充满整个视野,则课堂小结: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显微镜的结构2.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压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3.注意①显微镜的使用原则:先低倍镜,后高倍镜(高倍镜下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②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的操作: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亮度→调节细准焦螺旋③显微镜成像特点:成放大、倒立的像④污物位置的判断:若移动目镜,污物随之移动,污物就在目镜上;若移动物镜,污物随之移动,污物就在物镜上;若移动装片,污物随之移动,污物就在装片上。⑤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大小计算:目镜×物像放大的实质:放大的是长度或宽度,而非面积或体积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数目越少、亮度越暗基础训练:2.在观察水绵细胞时,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物像大小、细胞数目和视野亮度变化是A.变大、变多、变亮B.变大、变少、变暗C.变小、变多、变亮D.变小、变多、变暗3.将“b”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内看到的物像是A.b B.d C.q D.p4.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在低倍镜下视野明亮,物像清晰,但换成高倍镜后,物像不见了。导致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A.没有移动装片,使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 B.没有调节反光镜C.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D.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5.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在视野的左上方看到一个细胞,若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则应将装片移向A.右下方B.左上方C.右上方D.左下方6.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则此异物可能存在于A.物镜上 B.目镜上 C.实验材料中 D.反光镜上7.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大A.aB.bC.cD.d拓展提升:8.如下图所示,1、2为物镜长度,3、4为目镜长度;5、6为观察时物镜与切片的距离。欲获得最大放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组合是A.1、3、5B.2、4、6C.2、3、5D.2、4、59.下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要使图1转化成图2,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转动细准焦螺旋③调节光圈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玻片A.①②③④B.⑤③①②C.⑤④③②D.④⑤①②【二次备课】【作业布置】【教学后记】第一章走近细胞1.2.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2.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2.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3.认同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教学重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教具】挂图【教学过程】一、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1.区分依据:细胞内探究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病毒与细菌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2.原核生物举例:、、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1)支原体:最小的原核生物,无细胞壁(2)带“菌”、“藻”字的生物归类①细菌是一大类群,不是一种,如硝化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等。凡“菌”字前面有“杆”字、“球”字、“弧”字及“螺旋”字的都是细菌;而酵母菌、霉菌及食用菌则为真菌,即真核生物②藻类的种类很多,常见的藻类有蓝藻、红藻、褐藻、绿藻。其中蓝藻为原核生物,其他藻类为真核生物。常见的蓝藻有:念球藻、颤藻、发菜等。思考:我们常常会观察到水域生态系统中出现水华或赤潮现象,你能解释其原因吗?(3)自养、异养的区分①自养:绿色植物和化能细菌能够分别利用太阳能和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如:蓝藻细胞内含有蓝藻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物。②异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异养。细菌中的绝大多数营腐生或寄生生活,属于异养生物,但也有自养型的,如硝化细菌。(4)细菌、蓝藻的结构探究2.①观察P9图1-4和图1-5,熟记各结构。②结合P9图1-4和图1-5,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不同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本质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的细胞核细胞大小较小(1-10um)较大(10-100um)细胞壁有(支原体无)主要成分:肽聚糖植物、真菌细胞有;无主要成分:纤维素+果胶细胞膜细胞器有众多的细胞器细胞核有(无核膜、核仁、染色体)有成形的的细胞核代表生物细菌、蓝藻动物、植物、真菌小结:A.原核、真核细胞的统一性:结构上:B.原核、真核细胞的多样性形态上:DNA存在形式:真核细胞中,原核细胞中典例: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细胞或组织图像,请据图回答:(1)科学家依据 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的是 (填标号)。(2)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填标号),A、B所示细胞都有的细胞器是 。(3)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图中能表示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是 (填标号)。(4)B、E两类生物主要区别:B类生物一般含 ,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物。二、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科学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展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法国的比夏人体是器官水平的结构人体是组织水平的结构1665年英国的虎克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细胞18世纪法国的施莱登、施旺细胞是构成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1858年法国的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2.细胞学说的创立者:19世纪30年代后期,德国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基本内容:细胞是构成动植物的基本单位。4.意义: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典例: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B.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D.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课堂小结: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1.区分依据2.原核生物举例带“菌”、“藻”字的生物归类自养、异养的区分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统一性、多样性三、细胞学说1.建立者2.内容3.意义基础训练:1.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核生物的是①噬菌体②蓝藻③酵母菌④乳酸菌⑤支原体⑥水绵⑦小球藻 ⑧葡萄球菌 ⑨链球菌 ⑩青霉菌A.①②④⑤⑧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④⑤⑧⑩D.②④⑤⑥⑦⑩2.下列说法不符合细胞学说主要内容的是A.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只由细胞所构成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C.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D.细胞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某单细胞生物,体内不具有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它最可能是A.真核生物B.异养生物C.无核膜的生物D.有线粒体的生物4.下列有关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蓝藻和水绵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B.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染色体D.原核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真核细胞大致相同拓展提升:5.下列四组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A.变形虫、水绵、香菇B.烟草、草履虫、大肠杆菌C.小麦、番茄、大豆D.酵母菌、青蛙、豌豆6.所有原核细胞都有A.核糖体、线粒体B.细胞膜、叶绿体C.内质网、中心体D.细胞膜、核糖体7.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统一性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都有相似的细胞膜B.都有核糖体c.都有DNAD.都有蛋白质【二次备课】【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苏省江阴市高中生物第一章走近细胞1.1从生物圈到细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 江苏省江阴市高中生物第一章走近细胞1.1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 江苏省江阴市高中生物第一章走近细胞1.1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 江苏省江阴市高中生物第一章走近细胞1.2.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 江苏省江阴市高中生物第一章走近细胞1.2.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